03.07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隱性聽力損失知多少?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隱性聽力損失知多少?

耳聾泛指輕重程度不等的各種聽力障礙,是全球流行最廣的感覺器官致殘性疾病,也是我國所有致殘疾病中的首位病因,但大家對聽力健康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早在1999年,針對我國耳聾發生率高、危害大、預防工作薄弱的現實,國家原衛生部、教育部、民政部、中國老齡協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等10部委局共同確定,積極推進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倡導,將每年的3月3日定為全國“愛耳日”。

聽力損失不僅影響個人和家庭,而且成為沉重的社會問題。及時發現和有效干預聽力損失可以確保患者能夠獲得最大程度康復。2020年伊始,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難以開展線下面對面的科普諮詢活動。為此,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和上海市醫學會聽覺與前庭醫學分會組織撰寫了相關的科普文章,為大家介紹愛耳用耳及耳聾疾病防治健康知識。

在日常的生活環境中,如超市、候車室、食堂、有音樂背景的咖啡廳等,存在一定的背景噪聲,我們對言語的辨識會受到一定的干擾,但不會對交流產生太大的影響。而有的人在這些環境中的交流則會大打折扣,不得不反覆請求對方說得大聲一些或重複之前的內容,不勝其擾去醫院就診,常規的檢查卻顯示純音聽閾正常……

那麼,它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到底是正常,還是不正常?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隱性聽力損失知多少?

(圖片源於網絡)

隱性聽力損失是一種症狀隱匿的閾上聽覺感知功能缺陷,指僅在嘈雜環境中言語識別能力下降,常規聽力測聽不能發現。也就是說,患者在安靜環境中日常交流無礙,但是在噪音環境中言語識別的能力會有明顯下降,同時可能伴有耳鳴或者聽覺過敏,安靜狀態下純音聽閾正常。這種功能缺陷與噪聲暴露、感染、藥物損傷和老化等因素有關。

我們的耳朵感知聲音,是一個複雜而精密的過程,聲音信息及其攜帶的含義最終傳遞至大腦從而形成聽覺。簡言之,我們的耳朵就好比電話機,將聲音轉化成可以在“電話線”(聽覺神經)上傳遞的電信號,再將信號傳遞至大腦。那麼隱性聽力損失的情況下又是哪一步的信號傳遞出了問題呢?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隱性聽力損失知多少?

(圖片源於網絡)

目前的研究表明隱性聽力損失的發病機制主要與內耳的耳蝸帶狀突觸損傷有關。耳蝸帶狀突觸是聲音傳導通路上第一個突觸結構,負責信號向中樞的高效傳輸,就好比我們手機通訊的信號傳遞,它的正常工作是保質保量完成信號傳輸的關鍵環節。一旦它受到損傷,大腦接收到信息就會出現問題,表現出來的就是,你聽不清辨不明他人的言語。此外聽神經纖維暫時性脫髓鞘也可能引起隱性聽力損失。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隱性聽力損失知多少?

(圖片源於網絡)

瞭解了隱性聽力損失的機制,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耳蝸帶狀突觸或者聽神經纖維會出故障呢?

「健康說」全國愛耳日:隱性聽力損失知多少?

(圖片源於網絡)

其實,這與我們的生活環境及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工廠裡機械設備的轟鳴、酒吧裡歇斯底里的音樂、地鐵等交通工具的呼嘯而過……這些想必都不陌生。偶爾的一次兩次,不至於對我們的精密聽覺傳導產生影響。但是,持續性的噪音環境殺傷力還是不可小覷的,久而久之,我們的帶狀突觸、內耳毛細胞、聽神經也難逃其累。

尤其是目前娛樂性的耳機已成為一種潮流,人們在閒暇時間、地鐵上、乘坐其他交通工具時常常用耳機將自己包裹起來,遠離雜亂的環境,其實這種環境下使用耳機危害極大,耳機的音量需要高於環境噪音才能被耳朵識別出來,往往在毫無知覺的情況下,耳機高聲強長時間播放將逐漸的危害我們的聽覺系統。此外,我國當下的工業噪聲汙染直接導致隱性聽力損失人群不斷增加,職業性噪聲防護應嚴格按照規定執行,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以及儘量減少暴露於噪聲環境的工作時間。


供稿: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

執筆:劉楊文易 舒易來 (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審核:陳兵 上海市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分會委員、耳科學組組長、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

上海市醫學會是一個有著百年曆史的社會團體,以促進醫學科技發展、醫學知識普及為己任,一直以來堅持科普惠民的理念,所屬各專科分會積極響應學會號召,集中全市最優秀的醫學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科普活動,全方位推進醫學科普宣傳。上海市醫學會於2018年獲得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首批“上海市健康科普文化基地”稱號,將擔負起更大的責任和義務,繼續著力於向人民群眾傳播正確的醫學健康知識,提升全民健康素質,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將基地建設成更為優質、更受歡迎的醫學健康科普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