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8 值得鼓勵!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現金分紅首次突破8000億

值得鼓勵!滬市上市公司2017年現金分紅首次突破8000億

中國經濟週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週刊官方網站:經濟網 www.ceweekly.cn

《中國經濟週刊》特約評論員 葛豐

剛剛結束披露的上市公司2017年年報顯示,滬市上市公司現金分紅氣象一新:現金分紅總額首度突破8000億元,推出派現方案的企業數量與平均分紅比例,也都創下歷史新高。

這種煥然一新的市場態勢是監管層著力引導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說它來之不易,不僅因為在實踐層面,有A股上市公司“鐵公雞”當道的“深厚傳統”,更在於在認知層面,迄今仍不乏觀點認為,上市公司分不分紅應由企業“自由裁量”,甚至從成熟市場趨勢來看,少分紅、不分紅的企業越來越多,而且越是這類公司越具有活力,投資者因企業成長、股價上升反而獲得更豐厚回報。

不能否認,上述觀點引用的論據確實存在,穿插其間的邏輯也大致無誤,但問題是,具體的結論需要置於具體的前提下方可成立。那些動輒引證谷歌“我們過去從未分紅,在可預見的將來也不會分紅”的“國際化”“市場派”觀點,很可能有意無意地忽視了A股市場與成熟市場巨大的發展鴻溝,因此也就很容易成為“橘生淮北”又一翻版。

置身“A股市場”與“現階段”這樣兩個基本約束條件下,上市公司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應當予以明確鼓勵,依據在於:

首先,上市公司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有利於推動價值投資、長期投資。此前A股市場之所以短線交易過於盛行,同時價值投資反而是一種失敗的策略,原因固然不一而足,但這其中,A股上市公司整體低到令人髮指的分紅水平(甚至遠低於銀行存款複合利息),必定是非常重要的一條。投資者在此情況下獲得回報的幾乎唯一方式,就是短期內將股票在一個更高的價位上進行拋售,而這種贏利模式的逐漸固化,又導致上市公司更無需面對分紅壓力並進一步加劇投資者短期投機傾向。

其次,上市公司少分紅或者不分紅的合理性依據是且只能是,其能夠將留存的利潤進行高效投資繼而為股東創造更大價值。可是對比這條標準,A股上市公司做得又如何呢?在此且不說大量實證研究業已表明,其投資效率總體低下,而且更明顯的是,近年來上市公司資金閒置的現象也越來越突出。譬如有數據顯示,2012—2017年間,A股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規模從區區71億元起步,經連年暴增後竟已高達1.35萬億元。試問這種情況下,一味攀附谷歌等個例又有多少實際意義?

最後,A股市場當然需要虛心學習境外股市成熟經驗,但這種學習要學其實質而非表象,譬如就在看似同一的分紅問題上,具體到境內、境外市場不同的情境,其實際指向的其實是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兩個命題。因為對於境外股市而言,這個問題實際要回答的是分紅是否過多(1971—1993年間,美國公司稅後利潤中約有50%~70%被用於支付紅利),而這,恰恰更說明素有“圈錢”惡習的A股市場需要鼓勵現金分紅,監管層有必要對此持續關注、引導與督促。


請回到文章頂部,點擊右上方“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