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7 最好的教育是用心,最好的父愛是參與家庭教育

在我開辦的《智慧父母》培訓班中,來的幾乎是清一色的媽媽,能看到爸爸的影子的很少。在我的辦公室中見到的為了孩子的事情聲淚俱下的依然是媽媽,爸爸能陪著來的幾乎都是燒高香的!

2017年11月18日,在中國教育學會第三十次學術年會家庭教育分論壇上,上海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楊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豔、上海教科院家庭教育研究與指導中心主任鬱琴芳,分別從相關調查研究的結果及家校溝通的方式等角度討論家庭教育。 調查發現母親仍然是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不容忽視。

我們的父親幹什麼去了?在我的辦公室中有這麼幾種聲音:1、工作忙沒時間,2、有他媽呢,還需要我啊?3、這孩子我管不了,誰愛管誰管。

作為一個男人,一個家庭的支柱,需要人高山仰止的人,用這些小兒科的話來推卸自己本應該做的事情,會帶給孩子什麼樣的後果呢?

心理學很多研究都發現,父親缺失家庭教育的孩子,家教不好,學習成績不好,自我管理能力,意志能力都比那些父親參與家庭教育的孩子要差,而且書差很多。

父親到底在家庭教育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呢?

研究發現,父親參與家庭教育中的孩子,男孩更有陽剛之氣,不容易發生同性戀,不容易出現被霸凌的現象,女孩在未來職業生涯中的選擇和成就比一般女孩要強,性格更加堅韌,自信,易溝通,討人喜歡。

大部分父親到底為什麼不願意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呢?

這個問題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身為父親,一般都會受到環境和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家都認為男人應該在外面打拼,女人需要在家相夫教子。確實,一個男人在外面工作了一天很累了,再讓他教育孩子,很多人會覺得自己沒有精力,沒有時間,再者也不知道如何下手。再加上身邊的人一般都很少談論自己帶孩子的方法,所有就更加不願意加入進來。

另一方面的原因在母親,很多媽媽覺得爸爸帶孩子簡直是個噩夢,還是不是弄的髒乎乎的就是沒有按照自己的規範來,結果往往是爸爸一插手,媽媽就開始諸多的抱怨,甚至很多媽媽焦慮爸爸帶不好孩子。其實不是男人帶不好,只是男人帶孩子的方式是男人式的,既然想讓對方帶孩子,我們就需要接受對方獨特的帶孩子方式。

同時父母+孩子,才是一個完整的小家庭,當母親和孩子成了小團伙之後,父親就會覺得自己被排擠到外面了,就會產生離心力,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夫妻關係還容易出問題。

父親因為沒有經歷過十月懷胎和生產之苦,本是對孩子想要產生親近就比母親難一些,母親再不讓父親接觸孩子,覺得人家這個做的不好,那個做的不到位,這就像是有人想睡覺,剛好你給送了枕頭,本來都不太願意參與家庭教育,母親一幫辦,自然就落得清閒了。

那父親要怎麼參與到家庭教育中來呢?有一位爸爸給我們做出了特別好的榜樣,那就是《親愛的丫頭》的作者柯繼銘。

最好的教育是用心,最好的父愛是參與家庭教育

作為普通父親一員的柯繼銘的人生從他當爸爸那一刻發生了轉變,他發現自己有女兒了,成父親了。他也像很多父母一樣忐忑,當懷抱這個小生命的時候他的激動無以言表,他想著做點什麼事情來幫助孩子成長。思來想去他決定寫親子日記來記錄女兒的成長,因此便有了《親愛的丫頭》這本書。

《親愛的丫頭》是柯繼銘記錄了自己女兒五年的時光之後整理數來的育兒手記,這裡面有跟孩子的談話,有記錄他們開心的瞬間,更重要的是這位父親把生活中的一些規則和要求同時記錄在了日記裡,這不但是一本親情書,更是一本女兒進入社會的人生智慧書。

很多當父母的在孩子小的時候不陪伴,不教育,然後等孩子到了青春期,想教育卻發現孩子不聽話了,除了抱怨孩子不懂事,什麼都不會做,卻很少反思孩子需要的必要知識我有教過孩子嗎?

很多父母說我一根他說話,他就不耐煩,試想父母說出的都是大道理,孩子書上學的還少嗎?為什麼他不照辦呢?

孩子不夠好,一切的原因幾乎都在於父母,父母做好自己,成為孩子的榜樣,才有可能教育出好的孩子來。

只是很多父母提起教育孩子,想到的都是孩子的學習分數,其實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在他小的時候,我們幫助他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幫助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樣的孩子不會差到哪裡去,因為我們給了他成長必須 的東西了。

《親愛的丫頭》中有關於尊老的,有關於朋友的,還有關於一個父親和兒子自我反思的,可以說孩子未來進入社會需要的能力,規則,愛心,自我,都有涉及。

人為什麼要讀書呢?其實不外乎獲得知識,改善自己,開闊眼界。讀一本育兒的書籍不一定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但是知道方法,看到別人怎麼做的卻可以激勵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

我在路上,你願意一起來嗎?

最後用《親愛的丫頭》裡最開篇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希望我們都有這樣的感觸。

因為有你,我更理解責任。

因為有你,我更懂得珍惜。

因為有你,我更願意加倍努力,以一個比昨天更好的自己,陪伴一個越來越好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