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主張削藩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處死?

銅綠色車輪


漢景帝劉啟和他父親漢文帝開啟了漢朝的盛世,歷史上,稱之為文景之治。所以,漢景帝劉啟絕對不是昏庸之人。也就是說,晁錯之所以被腰斬,背後一定有深層次的原因。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到漢景帝時,他做到了御史大夫。晁錯是“重農抑商”的開創者,並且他還提出了“削藩”政策,這個觀點為後世王朝提供了一個可行的穩定國家方案,可也給他帶來了殺身之禍。

晁錯在軍事上也很有成就,“以蠻夷攻蠻夷”的觀點也是他提出來的。可這樣一個人為什麼會被腰斬呢?

晁錯的死跟藩王有關,直接導火索還是袁盎這個人。當時,晁錯提出削藩的時候,漢景帝是採納的。於是,景帝下令收回個藩王的封地。但是,藩王們不肯就範,並且聯合起來起兵,藉口要求誅殺晁錯。在這種情況下,晁錯建議皇帝御駕親征,以便一次性把各藩王斬草除根,解決掉藩王獨大的問題。

本來,一開始漢景帝是想採納晁錯的建議的。就在此時,袁盎進宮求見漢景帝。袁盎向漢景帝進言,說藩王們聯手起兵,以國家現在的實力不一定打得贏,不如先直接殺了晁錯。然後,把封地再還給各藩王們,這樣就可以平息他們的怒火,這一場仗也就沒有必要再打了。這樣對國家來說也是一件好事情,畢竟打起仗來,難以預料的事都有可能發生。

漢景帝聽了袁盎的話之後,決定犧牲晁錯一個人,去換的整個王朝的安寧。於是,晁錯就這樣被漢景帝下令腰斬處死了。

當然,這些表面現象,筆者以為讓漢景帝徹底動了殺心,並且用酷刑腰斬晁錯,根本原因是防止晁錯有做大的企謀,怕威脅到皇權。所以,景帝決定一箭雙鵰,藉此機會,既實現了“削藩”的目的,又殺掉了有可能當權臣的晁錯。

這些並不是筆者安妄測的,而是有事實根據的。當時,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後,漢景帝也是表面上讓周亞夫當宰相,然而卻又不斷地整治周亞夫。最後,漢景帝逼得周亞夫自殺,他對待周亞夫和對待晁錯的方式,顯然是一樣的。


超凡博弈


歷史上有個《竇娥冤》的戲曲。但說到歷史上有什麼人比竇娥更冤,恐怕莫過於晁錯了!

晁錯是漢景帝最忠實的謀士,他一生所做的全部事情,就是幫助漢景帝考慮問題。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急漢景帝所急,想漢景帝所想”。漢景帝所急所想是什麼呢?最直接的焦急,就是吳王劉濞要造反。最普遍的焦急,就是藩王們權力太大,對中央構成巨大的威脅。

(晁錯劇照)

吳王劉濞要造反,也是漢景帝自己造成的。當年吳王劉濞的兒子與還是太子的劉啟下棋,兩個人起了爭執。下棋起爭執,再尋常不過了。所有喜歡下棋的人,沒有一個人和別人沒有起過爭執。不尋常的是,劉啟一棋盤就把劉濞的兒子給拍死了。

棋盤似乎並不是什麼鈍器,要用棋盤拍死人,顯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劉啟居然一棋盤就把人拍死了,可見他多麼心狠手辣。

劉濞的兒子被人活活拍死了,劉濞作為一個當爹的,可以說心裡要有多難過,就有多難過。他把這個仇記下來,要造反,也是很正常的。

藩王們權力太大,對劉啟及他的江山後代是一個威脅。這一點,雖然不是劉啟自己造成的,但也是劉啟必須解決的問題。

不過,這個並不是讓晁錯焦急的事情。因為削不削藩,對晁錯本身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晁錯作為一個朝中大臣,他焦急的,應該是有人和他分享權力,有人更得漢景帝的寵愛,使他在漢景帝的面前失寵。

但事實上並沒有這樣的問題,根本就沒有人和晁錯分享權力,也沒有人更得漢景帝的寵愛。換句話說,晁錯積極籌劃的削藩的事情,完全是為漢景帝考慮的。

(漢景帝劇照)

然而,晁錯所思所想,都是為漢景帝考慮,漢景帝卻在削藩不久,就把晁錯給殺了,而且用的是“腰斬”這種古代最為殘酷的刑罰之一。

“腰斬”就是從中間把人切開。切開以後,人還不可能馬上就死,他在失血的過程中,慢慢痛死,其殘酷性可想而知。

在古代,對犯人實施“腰斬”這樣的重刑,一般都是犯人犯了謀逆大罪。也就是要奪皇帝的皇位。但是,晁錯並沒有犯什麼謀逆大罪,他不但沒有想過要奪漢景帝的皇位,漢景帝在處決晁錯的時候,也沒有說過他是犯了謀逆大罪。可為何漢景帝還要用這樣的刑罰來處置晁錯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看看當時漢景帝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當漢景帝開始削藩的時候,各地的藩王們都鬧起來了。吳王劉濞更是舉起了造反的大旗。一時之間,響應起義的,一共有七個藩國。

這時候,謀士袁盎對漢景帝說,要想平息“七國之亂”,唯一的辦法,就是殺掉晁錯。

袁盎這樣給漢景帝出主意,目的很明確,就是想借機取代晁錯在朝中的地位。畢竟當時晁錯受到了漢景帝的獨寵,誰要是能夠取代晁錯,誰就能在朝中呼風喚雨。所以對袁盎的這個提議,我們是能夠理解的。

不過我們似乎並不理解漢景帝當時為什麼同意袁盎建議的這個做法。

(劉濞劇照)

漢景帝為什麼會同意呢?歷史上學者們的解釋是,漢景帝目的是為了平息藩王們的怒氣,讓他們停止造反。

但事實上,這個解釋是完全不對的。為什麼說不對呢?

漢景帝為什麼要削藩?就是因為他擔心藩王們不服中央,因此才動手。現在藩王們動手以後,又沒有造成任何實質性的損失,漢景帝為何就服軟了呢?如果他是一個服軟的人,當初就不會同意削藩。而漢景帝同意削藩,就是他不怕。

由此可見,說他殺晁錯,是為了平息藩王們的怒火,顯然是不對的。

那麼,他殺晁錯的真實目的是什麼呢?

是為了把劉濞等人逼入絕境。

劉濞之所以造反,是打著“清君側”的旗號,說漢景帝身邊有晁錯這樣奸臣。他們殺進長安,就是為了清理這樣的奸臣。

好啊,你不是說晁錯是“奸臣”嗎?我先把他給清理了,你還有什麼話說呢?是不是就應該迅速退兵了呢?如果我自行把“奸臣”給清理了,你還不退兵,那就沒什麼可說的了,你這就是赤裸裸的造反。那樣一來,我要打你,就十分的理直氣壯了。

而結果正和漢景帝想的一模一樣。漢景帝殺掉了晁錯,劉濞果然理屈了,他的行動,就變成了“造反”。漢景帝打他,也就順理成章了。

晁錯一腔熱血為漢景帝好,但他最終不過就是漢景帝的一個棋子而已。


張生全精彩歷史


  • 明月何時照溝渠。。
  • 晁錯只是中國兩千年封建社會制度的一個犧牲品而已。他用自己的忠誠和無私成就了自己千古遺恨。
  • 當初劉邦稱帝之時。大封同姓諸侯王。其用意原本是讓諸侯國和諸侯王們做漢帝國的籬笆。防禦外敵的入侵,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畢竟這都是我們劉家的地盤。欺負我一個,就等於欺負我們全家。大家擼胳膊挽袖子。一起上人多力量大。給他們電顏色看看。看他們誰還敢對我們老劉家這一畝三分地垂涎三尺?願望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老劉一輩子不務農。根本就不知道有頂端優勢一說。主枝往往會被旁邊帝側枝代替。老劉不讀書。也不知道齊國百年小宗滅大宗的事。如果他知道這些相信打死他他也不會分封那麼多諸侯了。自己的失誤。卻要讓自己的兒孫們付出的慘重代價。相信漢景帝在地府向祖爺爺作述職報告時。劉邦肯定會後悔不迭的。
  • 晁錯作為一位大臣。目光如炬。他看到了蕃國之禍他們擁有財政軍事上大權他們得財政收入甚至超過中央財政收入他們擁有的軍隊也擁有強悍的戰鬥力。他們富甲一方擁兵自重成為中央的重大隱患。晁錯對此憂心忡忡。置個人安危於身外,向漢景帝建議趕緊消蕃。趁著他們現在還不足於中央抗衡。漢景帝採納了晁錯的建立。馬上消蕃。此舉整合了吳王劉鼻的心意,多年之前自己最心愛帝兒子隨著自己前去長安朝聖,也不知道咋地啦!被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掄起棋盤不由分說給砸死了。劉鼻從此與景帝結怨。數十來不上朝。總想著有一天為自己額兒子報仇雪恨這不機會來了。漢景帝竟敢摸老虎得屁股,老虎不發威你以為我是隻病貓嗎?於是聯合其他六位藩王扛起了。反抗的大旗但是不能明說只是打出來的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而且說著很明白。我們是要除去皇帝身邊的奸臣晁錯。只要皇帝交出晁錯的人頭我們七國立即退兵。無話可說。
  • 不怕沒好事。就怕沒好人。晁錯一心為國得罪了不少人而且自己情商太低。幾乎得罪了所有同僚就連景帝也得罪了。七國來勢洶洶。晁錯這個天真的書呆子竟然建議景帝親自前往前線抗擊敵人。自己做鎮長安城。等待捷報你以為你是誰啊。遇到危險先把自己的主子推出去真是迂腐至極。景帝由此起了殺心。加之小人的煽風點火景帝終於決定捨棄晁錯這個棋子。對不起禍是你惹下的你就得為此付出代價。如果他們還是不退兵。就只能武力解決了。這也是藉口之一。

可憐的晁錯不知道自己的主子已經出賣了自己。興沖沖穿著朝服前去上朝結果被公安部長帶到刑場腰斬於市。唉。晁錯太冤了只留下一聲嘆息!


約定9521


老劉得了江山後,大封同姓諸侯王!原意是取江山不易,自己拿下了,劉姓子弟都來沾光過上幸福生活!等各諸侯王享受到了好處,再有外夷進攻大漢國土,各諸侯王會看在同姓同宗室的份上,以感恩戴德之情,併為繼續養尊處優而齊上,把膽敢覬覦大漢皇位的亂臣賊子幹掉!這樣,就能保證天下永遠姓劉不變了!

然而,理想豐滿,現實骨感!

劉季沒多少文化,可能不知道齊國百年小宗滅大宗的事!正是他生前大封諸侯王,給自己的後代留下了無窮的隱患,讓自己的兒孫們付出了慘重代價。


漢景帝朝的七國之亂就是劉邦埋下的禍根!

漢景帝即位後,御史大夫晁錯為加強中央集權,提議削弱諸侯王勢力。景帝三年(前154),漢景帝採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削奪楚、趙等諸侯國的封地。

晁錯深悉藩屬國擁有財政軍事上的大權對中央危害極大。因為,地方收入超過了中央財政收入,地方又擁有強悍的軍隊。這就意謂著諸侯國擁有了與中央分庭抗禮的實力,遲早會鬧事!

於是,忠誠無私的晁錯置個人安危於身外,向漢景帝建議立即消蕃。

漢景帝不是傻瓜,早知藩屬國勢力日益增長會威脅到自己的統治,於是採納了晁錯的建議著手消蕃。

這正中吳王劉濞的下懷,這個富得流油的傢伙,早年攜心愛的兒子到長安面聖,兒子在與當時還是太子的景帝劉啟對弈時,被劉啟掄起棋盤給砸死了。對劉啟早憋了一肚子氣。


主張削藩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殺死?

1.“清君側、誅晁錯”口號的作用。

劉鼻從此與景帝劉啟結怨,竟數十來不上朝。總想著有一天為兒子報仇雪恨,這個機會終於來了。而作為七國之亂的始作俑者,他是有能力與遠見的人!如果判亂成功,坐南朝北是順理成章的事!

但,不能明言為自己的王子報仇而起兵啊,這樣會遭到天下人的口誅筆伐的!深思熟慮後,他便喊出了“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

這樣一來,似乎是告訴世人:我們不是造反,是要除去皇帝身邊的奸臣晁錯。只要皇帝砍了晁錯,我們就偃旗息鼓、斂刀收兵、息事寧人!


2.晁錯書呆子氣重,建議皇帝御駕親征引反感與質疑。

七國聯合,聲勢浩大,晁錯便建議漢景帝御駕親征,對諸侯王斬草除根,永絕後患。而自己坐鎮長安城整理內務等捷報,他是一遍赤膽忠心。可惜情商太低!大敵當前,你把皇帝推到前線去送死,自己還不知道!不殺你殺誰?畢竟,晁錯是自己的老師,劉啟隱忍未發。

3.袁盎的建議是劉啟殺晁錯的導火索。

晁錯忠心為國,性格耿介,曾經得罪了不少人。

袁盎便是其中之一。風口浪尖上,袁盎進宮求見漢景帝。他說藩王們聯手造反,以國家現有實力不一定能打贏他們。不如先殺了晁錯,再把封地還給各藩王們,這樣就可以平息他們的怒火。就不會打仗了。

漢景帝聽了袁盎的話之後,決定犧牲晁錯以換起大漢的安寧。

無私的晁錯就這樣被自己的老闆出賣了。結果被腰斬於市!真令人痛心疾首,扼腕嘆息!


希望星晨58298869


在瞭解晁錯為什麼會被處死之前,我們是需要明白晁錯究竟是一個什麼人,他在所處的西漢王朝當中究竟扮演著一個什麼樣的角色。這樣或許對於探究為什麼晁錯最終還是被皇帝斬殺,更有可能接近這個答案。晁錯出生於公元前200年,也就是西漢王朝剛剛建立不久,可以說他所生活的時代也是比較幸運的,畢竟是處在西漢王朝的前期,可以說他的一生大部分時間都是生活在漢文帝所開創的文景之治當中的,這也讓他擁有了更好的環境,去系統的學習各個學學派的學說,最終形成一個獨立的自我。

而晁錯本人也可以說是才華橫溢,他不單單是作為一個政治家而存在的,其自身的文學才華也是十分的高超,這一點,他和當時西漢的賈誼著很大的相似之處。他也曾經向皇帝提出了非常多的建議如《言兵事疏》、《守邊勸農疏》、《論貴粟疏》、《賢良對策》等。這些對策不僅僅在治國方略方面,對當時的西漢王朝有著非常大的借鑑意義,更為重要的是本身也極具一定的文學色彩,這也讓漢文帝之後的漢景帝對他十分的重視和提拔。

可以說晁錯當時是漢景帝身邊非常炙手可熱的一個大紅人,儘管當時朝中的一些大臣對晁錯非常的不滿,甚至和他之間有著尖銳的矛盾,但是在漢景帝的周旋之下,始終並沒有對晁錯本人帶來極大的衝擊。也正是漢景帝對他的不斷寵幸讓他在朝堂之中得罪了非常多的大臣。

而西漢王朝在到漢文帝之時,那些些建國之時分封的同姓諸侯,可以說對於中央王朝有著非常大的威脅。所以從漢景帝之初就開始嘗試進行削藩,企圖通過一系列的削藩措施不斷的降低這些諸侯國的實力,來減弱對中央朝廷的威脅。也正是因為這樣的一個措施,間接地導致了晁錯自己被殺。漢景帝二年,當時的晁錯再次向劉啟進諫,建議下令削弱諸侯國的力量。而這個時候的漢景帝對於晁錯非常的信任,在接受到這樣的一個提議之後,便組織大臣對其進行商討,在數日之內就對一些諸侯國進行了削藩的措施。

也正是因為中央王朝如此迅猛的宣傳措施,引得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一些同情諸侯國,不惜通過反叛的方式來抗議這項措施。雖然吳王劉濞在表面上打著的是一個“清君側”的旗號,表面的目的是在於誅殺漢景帝身邊的一些奸佞小臣(這其中最為明顯的代表就是晁錯了),但其實最為根本的原因還是吳王劉濞想要爭奪天下的權力,而此刻這樣的一個藉口,只是出兵的幌子罷了。而歷史也證明漢景帝明顯沒有完全預料好接下來會發生的一系列巨大變動。面對咄咄逼人的諸侯軍隊,漢景帝並沒有打算直接開戰。

相反,為了儘可能地求取和平,漢景帝還是聽從了自己手下大臣的建議,順應反叛軍隊的要求,誅殺了晁錯。那麼從這個地方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晁錯難以避免身死人手的命運了。晁錯作為漢景帝最為寵信的大臣,不可避免的是要為自己的主子加強權力而謀劃,但是削藩這個措施他顯得有些過於冒進了。儘管他從最根本的出發點來說,還是為了漢景帝而考慮的但是一旦激怒了當時的其他諸侯國,大起戰亂的話,此時晁錯的一命便顯得似乎不是那麼重要了。那麼從這個角度來看,漢景帝也在晁錯之死中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從表面上來說導致晁錯本人被殺的原因還是吳王的無理要求,但是仔細從更深的一步來看的話,還是因為晁錯對當時的時局利害關係並沒有做出一個非常清晰明瞭的判斷。他對於漢景帝削藩的決心過於自信了,以至於他萬萬沒有想到,漢景帝在面臨大軍壓境之時,會選擇犧牲他的性命來達成短暫的和平,儘管最終晁錯死後那些反叛的諸侯軍隊並沒有選擇停止戰爭,反而是繼續攻打中央朝廷。但是晁錯的死卻是非常有價值的,他不僅幫助漢景帝有了足夠的理由去平定七國之亂,並且在七國之亂之後,漢景帝對於一些諸侯國的掌控更加的牢固了。換個角度來說,他自身的犧牲還是成全了自己所效忠的這位帝王。


大史小吏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帝王身邊不好待,不知道什麼時候得罪了就玩完了,尤其是刻薄寡恩的帝王。漢景帝就是個刻薄寡恩的皇帝,在這樣的皇帝身邊是極其壓抑的,做的好也不會有什麼功勞,做不好那就是罪過,甚至丟掉性命。

先看看漢景帝如何的刻薄寡恩。漢景帝當太子期間,跟吳國太子玩遊戲起衝突竟然活活將吳國太子打死,當皇帝后廢太子並逼死太子,一代名將周亞夫也被其活活折磨致死。當然晁錯也是其中之一了。

晁錯身為帝師,先期深的景帝重用,晁錯為景帝嘔心瀝血,為皇帝排憂解難,同時他也看清了社會的弊病,上書削藩,正中景帝心意,景帝以此為契機進行削藩王,這當然就動力個藩王的奶酪,導致七國之亂。七國為了造反的合法性打出了清君測的旗幟,很明顯七國的目的是皇位,清君側是藉口。結果漢景帝慌了,為了自己的皇位,為了消除七國造反的合法性,以商量國家大事為藉口將晁錯騙進皇宮,半路帶到法場果斷腰斬了晁錯。當然殺了晁錯並不能讓七國退兵,戰場上打贏才是決定因素。就這樣晁錯就白白被漢景帝腰斬了,若遇上其他帝王不一定會發生這種事情,畢竟殺恩師不是什麼人都乾的出來的。



貓記觀史


漢景帝含淚斬殺自己的恩師晁錯,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為了快速平定七國之亂,穩固自己的江山。

那座墳頭還沒有幾個冤死鬼,晁錯就是其中的一個……

景帝時期的大時代背景——藩王強勢

這件事還要從當時的時代背景說起,自劉邦打敗項羽建立大漢王朝後,開始採用黃老之學待民以寬,休養生息。

經過高祖、呂后、文帝三代,國家各地均得以發展,大漢王朝一片欣欣向榮……

而國家昌盛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各地藩王實力大漲,地方勢力隱隱有抗衡中央的架勢,若常此彼往,定會形成尾大不掉的現象,嚴重點形成類似周朝末年,地方割據,“地方強而中央弱”的局面也不是不可能的。

對此現象,朝廷之中有很多“精明人”都十分清楚,但是他們卻都避而不談,為什麼呢?

原因主要有一個,這是皇家的家務事嘛,“清官難斷家務事”,何況這個“家務事”是你主子的家務事,不分對錯,輕了重了都不好,甚至引火燒身。

直到,御史大夫晁錯上書一份……

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支郡。——《漢書》

晁錯直言敢柬(他的身份也有點特殊,皇帝的老師,師恩如父),直接上書,長篇大論,大致內容如下:

“今藩王強勢,行不臣之事,有不臣之心,若不加一處置,常此彼往,定成心腹大患,臣有《削藩令》,其中有計策三十條,可解藩王之患”。

晁錯此番言論的出發角度確實是江山社稷、劉氏天下,不可為不大公無私!當然,他也因此得罪了無數的人,包括他的主子的家人眾藩王。

對此,晁錯的父親還急忙的從潁川跑來,對晁錯說道:


“現在皇上剛剛繼位,你掌握大權,便要削弱諸侯,管人家家務事,疏遠人家骨肉,人家自家人都在怪你,你為什麼要這樣做啊”?

晁錯義正言辭的答道:

“不這樣做,天子不會尊貴,國家不會安寧”!

晁錯的父親聽後說道:

“劉家的天下安寧了,我晁家卻要危險了”

說完,便喝毒酒而死了!

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父謂錯曰:“上初即位,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疏人骨肉,口讓多怨,公何為也?”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吾去公歸矣!”遂飲藥死,曰“吾不忍見禍逮身。”——《漢書》

說到這裡可以有個小結:

晁錯所做的削藩之事有三個特點:


  1. 以劉氏天下、江山社稷為出發角度,是有利於國家的好事。
  2. 是以臣子身份插手皇家“老劉家”家務事,容易裡外不是人。
  3. “伴君如伴虎”、“老虎屁股摸不得”,此事出發點雖然大義,卻更容易引火燒身,“保大家而舍小家”了,是一件極度危險的事。

七國之亂起,晁錯以身“殉國”

漢景帝聽從了晁錯的建議,其實景帝也早已看出了藩王問題的嚴重性,只是苦於無處下手,今有晁錯之言,也不乏為一個好機會。

於是漢景帝準備大刀闊斧幹一場,削藩開始……

很顯然漢景帝也著手進行了一系列的準備,但是顯然有點不夠充分,景帝定然知道,削藩會有很多藩王不高興,但是卻沒有想到他們會這麼快的就進行造反了,更沒有想到聲勢如此浩大,竟有七國參與了叛亂。


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闢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昂、膠東王劉雄渠

咋一看確實有些嚇人,漢景帝也因此很驚慌,一時間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有一個重要人物登場——袁盎

就在景帝不知如何是好時,袁盎提出一條建議,大致意思如下:

“今天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主要是因晁錯胡亂削藩導致,並且藩王們起兵也是要“清君側,誅晁錯”,若陛下先將晁錯給殺了,並誅其三族,以解藩王之恨,藩王們定會撤兵”。


史書中是這樣記載的:

“吳、楚相遺書,言高皇帝王子弟各有分地,今賊臣晁錯擅適諸侯,削奪之地,以故反名為西共誅錯,復故地而罷。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七國,復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漢書》

漢景帝聽此,經過反覆考慮,認為此計有理,於是晁錯就成了冤死鬼,並且他的家人也受此牽連,而結果是叛亂七國仍未退兵……

晁錯身死的原因

這件事情說到這裡,晁錯身死的原因已經較為清晰了。

一、直接原因——七國之亂爆發,以晁錯之身堵悠悠之口

晁錯身死的最直接原因就是晁錯削藩的主張引發了七國之間,而七國之亂是以“誅晁錯,清君側”為大旗,所以為了讓七國之亂“名不正言不順”,最好、最直接、成本最低的辦法就是沒有了“君側、晁錯”。


晁錯一死,叛亂的七國則沒有了起兵的理由,只好罷兵回家,而不罷兵回家,則成為了為一己私利而起兵作亂的亂臣賊子,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叛亂的七國自然會走向滅亡。

二、間接原因——袁盎等人的煽風點火,至晁錯於死地

晁錯這個人比較直,不會拐彎,再加上他執法嚴厲,在朝廷之中沒少得罪人,比如申屠嘉、袁盎等人。

因此,暗中盯著晁錯犯錯的人實在不少,一但有機會便會落井下石,至晁錯於死地,而由於晁錯人緣也不好,在其處於危難之際也無人替他說好話,更別提力保了,多數都是冷漠旁觀者,這也間接的促成了悲劇的發生。


三、根本原因——參與皇家的家務事,晁錯裡外不是人

首先,我們先不論對錯,削藩這件事本身就是十分危險的事情。

削藩成了,皇帝大殺宗室,但無論如何宗室還都是皇帝的實在親戚,最後事情結束,皇帝為了安撫眾親戚,定會找一個替罪羊,以解親戚們的心頭之恨,而這個最好的替罪羊就是主張削藩之人。

削藩敗了,結果也無外乎兩種,一種是如晁錯一樣,被皇帝斬殺“以安人心”,另一種是直接被藩王們給“清君側”了。


總之,參與皇家的家務事一般的結果都不會太好。

晁錯削藩手段的高明程度

晁錯採用的削藩手段為“直削、硬削”,以皇家權威逼迫地方屈服,若中央與地方實力相差懸殊還好說,但倘若雙方實力相差不是很明顯,極易發生反彈,著成大亂,晁錯削藩所導致的七國叛亂這個後果就是其削藩政策不夠高明的一個體現。

晁錯認為,若不削藩,藩王勢力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掌控,會“長痛”,而若削藩,快速徹底解決藩王勢大的問題,則為“短痛”,正所謂“長痛不如短痛”。

雖然此次削藩爆發了七國之亂,但是總體上也算是成功了,畢竟七國之亂僅僅三個月便被平定了,而由於王爺等人的“謀反”,這次削藩進行的更加徹底。


但是事實真的如晁錯所料的那樣“長痛”得以解決了嗎,答案顯然是沒有。否則也不會到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時期,藩王便又強悍了,武帝採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後才得以解決。

藩王問題是一個貫穿歷朝歷代的問題,只要政策沒有改變,問題就不會根本解決。

時刻錄品歷史

晁錯的《削藩令》雖談不上多麼的高明,其也因此次削藩被夷滅三族,成為了最大的一個冤死鬼。

但是晁錯“舍小家,為大家”,一切以國家昌盛、江山社稷為主的精神永垂不朽,晁錯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觀看,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不喜歡吃白菜


替皇權考慮,主張削藩,卻迎來自己父親自殺,皇帝處死的結局。

西漢景帝二年,晁錯上疏《削藩策》,提議削減諸侯封地的主張,並敏銳的指出當時的形式是:“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因此,越早施行削藩,危害會越小。


此策一出,天下震動。

晁錯的父親從潁川郡急匆匆的趕到長安,擔憂地對他說:“你所作所為引起了天下人議論紛紛,諸侯也對你非常的怨恨”。晁錯慨然答道:“我當然知道會有這樣的局面,但不這麼做,天下社稷便不得安危。我即使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晁父只能深深的嘆氣道,“劉室天下是安穩了,可我們晁家卻要家破人亡,我走後你也多保重。”。回去後,晁父便飲藥自盡,死後十多天,西漢爆發吳楚七國之亂,緊接著,景帝下令將晁錯腰斬東市。

那麼主張削藩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處死呢?

晁錯從文帝時期,就已經指出,諸侯國有叛亂的危險,不可謂不深謀遠慮,而其一心報國,至死不悔,不可謂不忠心耿耿,那麼晁錯的結局正如其父所言,為什麼一定要被殺呢?下面就為大家來一一解析。

第一點,最直接的原因便是削藩太急引起了吳楚七個諸侯國的叛亂。

這些諸侯國早有造反之心,且暗中積攢勢力許多年,其中又以吳王為典型,史載“即山鑄錢,煮海為鹽,誘天下豪傑”,可知其勢力不容小覷。

景帝剛繼位不久,政治環境都不是很穩定,又聽從晁錯的策略,驟然削藩,操之過急,引得天下動盪,諸侯人心不穩、人人懼危,從而引發聲勢浩大的諸侯叛亂。面對此種情況,必須要有人把這過錯承擔起來。皇帝的威嚴不容損害,錯的當然不能是景帝,那麼自然而然的這個鍋由晁錯來背。

第二點,晁錯鋒芒太露,得罪的人太多。

史載,晁錯為人“魯直深刻”,又“學申商刑名於張恢先所”,不僅性格認死理不留情面,所學又是法家刑名之學。法家傾向於制度建設,是中央集權制度的忠實維護者。

可想而知,晁錯的施政舉措,往往會損害很多人的既得利益,樹敵太多。丞相申屠嘉便心懷不滿,但在景帝對晁錯的偏袒下,氣憤而亡。另一位名臣袁盎更是明面表達不合,公開場合兩人從不在一起,晁錯坐在旁邊,便會起身離開。這些都是中央官員不滿;地方上,晁錯是鐵桿的削藩派,各個諸侯王天然是他的死對頭。

晁父便是看到他已經深處漩渦之中,各種矛頭都已指向了他,故而苦心勸說。但是晁錯一心奉公,已將生死置之度外,更何況當時形勢,只怕不能夠回頭。最後果然是袁盎借諸侯王造反之事發難,景帝將晁錯處死。

第三點,諸侯王造反打的就是誅殺晁錯的旗號。

在封建社會時代,等級秩序森嚴,以下犯上往往被視為大逆之舉。於是,造反的吳楚等諸侯王提出一個創造性的口號,便是“清君側”。

所謂“清君側”含義君主身邊有奸佞之徒,矇蔽聖聽,而我們舉兵不是造反,而是要除掉這些奸佞之徒。那景帝身邊的奸佞之徒指的是誰,很明顯是晁錯。

面對諸侯王所提出口號,景帝主動處死晁錯,希望諸侯王以此退兵。但是很明顯吳楚等七國並不會退兵,秣馬厲兵幾十年,只為等這一刻,天底下哪有造反造到一半便停下來的道理,那不是自尋死路嗎!

從景帝的帝王心術角度考慮,他或許也不奢望吳楚等國能夠退兵。他要做的是,自己先動手誅殺掉晁錯,使七國提出“清君側”的口號破產,失去起兵的正當性,露出赤裸裸造反的面目,離散七國的人心。

太史公在《晁錯列傳》的篇末這樣寫道,“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耶!”。

變法從來都是要流血犧牲,從商鞅、晁錯到張居正、譚嗣同等人,無不以鮮血昭示的這一點,但這樣犧牲則是值得的,唯有這樣才能換來社會的進步。


實說歷史


大家好,我是歷史的影子!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忠心耿耿的“晁錯”為什麼會被漢景帝處死呢!

晁錯,潁川人,為人剛直而又嚴峻苛刻,他博才多學,善於分析,在漢文帝時期,他就官拜為太子家令,精心輔佐太子,並得到了太子的寵信。被稱為太子的智囊。在這個時期,晁錯曾經多次上書文帝,就戰爭、充實邊塞、農耕、爵位的封免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帝對此也多有褒獎,以表示對晁錯的寵信,並且採納其不少的意見,以治理國家。漢文帝前 15 年(公元前 165 年),文帝為選拔良才,親自策問考試,晁錯以優異的答卷被文帝提升為中大夫。隨後,晁錯又上書文帝,談論應該削減諸侯王的實力問題,以及如何來改變這一現實的法令,上書共有三十篇。文帝雖然沒有完全採用他的意見,但卻非常賞識和器重晁錯的才能。文帝去世後,景帝即位,晁錯以其自己對問題的精闢見解仍多次地與景帝在一起進行單獨的國政論談,而且景帝仍能經常地採納他的意見,並且依據晁錯的建議,修改了許多的法令,其受寵程度遠遠超過了所有九卿。景帝即位的第二年,便提升晁錯為御史大夫。

當初,漢高祖劉邦剛剛平定天下,兄弟少,兒子們年幼,大量的領地都分封給同姓諸侯王,僅封給齊國就七十多座城,封給楚國四十多座城,封給吳國五十多座城,這三個領地佔去了全國二分之一的面積,而得封的這三個領地的並非嫡親的諸侯王。隨著各諸侯王領地的不斷髮展和強大,一部分非嫡親的諸侯王對朝廷越來越驕橫,又加上文帝在世總是以寬厚待人,不忍心對他們加以懲罰,所以,到了景帝稱帝,這部分諸侯王們則更加驕橫了。故此,晁錯勸景帝說:“如今,削減他的封地,他會叛亂,不削減他的封地,他也會叛亂,如果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快,禍害會小一些;如果不削減他的封地他反得慢,將來有備而發,禍害更大。”景帝讓朝廷百官及宗室共同討論晁錯的建議,沒有人敢與晁錯辯駁。朝廷便根據晁錯的建議對吳王等諸侯王的封地朝廷逐步的削減。晁錯的父親得知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京師,對晁錯說:“皇帝剛剛即位,你輔佐君主執掌朝政,削弱諸侯王的封地,疏遠皇室的骨肉之親,人們的議論都怨恨你,你為什麼這樣做呢?”晁錯說:“只能這樣做。如果不這樣做,天子無法尊貴,國家不得安寧。”他的父親說:“這樣做,劉氏的天下安寧了便晁氏卻危險了,我離開你去了!”他父親就服毒自殺,臨死前說:“我不忍心見到大禍臨頭!”果然,此後過了十多天,吳、楚等七國就以誅除晁錯為名舉兵叛亂。

先前,晁錯一直與吳國的丞相袁盎互不相容,只要有晁錯在某處就坐,袁盎總是避開;袁盎出現在何處,晁錯也總是避開;兩人未曾在同一個室內說過話。等到晁錯升任御史大夫,派官員審查袁盎接受吳王財物賄賂的事,確定袁盎有罪,景帝下詔不再追究袁盎的責任,而把他降為平民。吳、楚為首叛亂之後,晁錯對御史丞、侍御史說:“袁盎接受了吳王的許多錢,專門為吳王掩飾,說他不會叛亂;現在,吳王果然反叛了,我想奏請景帝嚴懲袁盎。他肯定知道吳王叛亂的有關密度。”御史丞、侍御史說:“如果在吳國叛亂前來審查袁盎,可能會有助於中止叛亂密度,現在叛軍大舉向西進攻,審查袁盎能有什麼作用!況且,袁盎不會參預密度。”晁錯猶豫不決。有人把晁錯的打算告知了袁盎,袁盎很害怕,連夜求見朝廷中與晁錯有矛盾的官拜為太子詹事之職的竇嬰,對他說明吳王叛亂的原因,希望能面見景帝,當面說明原委。竇嬰入宮奏報景帝,景帝就召見袁盎。袁盎前來朝見景帝,恰遇景帝正和晁錯研究出兵征討叛軍所需軍糧的問題。景帝問袁盎:“現在吳、楚叛亂,你覺得局勢會怎樣?”袁盎回答說:“吳、楚叛亂,不值得擔憂!”景帝說:“吳王利用礦山就地鑄錢,熬海水為鹽,招誘天下豪傑;他一直準備到年老白髮才舉兵叛亂,如果他的圖謀沒有計劃出萬全的把握,能貿然行事嗎!為什麼說他不能有所作為呢?”袁盎回答說:“吳王確實有採銅鑄幣、熬海水為鹽的財利,但哪有什麼豪傑被他招誘去了呢!假若吳王真的招到了豪傑,豪傑也自然會輔佐他按仁義行事,也就不會叛亂了。吳王所招誘的,都是些無賴子弟、沒有戶籍的流民及私鑄錢幣的壞人,所以才能相互勾結而叛亂。”晁錯聽之,也馬上贊成地說:“袁盎分析得很好。”景帝問:“應採取什麼妙計?”袁盎回答說:“請陛下讓左右侍從迴避。”景帝讓人退出,唯獨還有晁錯一人在場。袁盎說:“我要說的話,任何臣子都不應聽到。”景帝就讓晁錯迴避。晁錯很順從地邁著小而快的步子,退避到東邊的廂房中,對袁盎極為惱恨。景帝一再向袁盎問計,袁盎回答說:“吳王和楚王互相通信,說高帝分封子弟為王,各有封地,現在,賊臣晁錯擅自貶責諸侯,削奪他們的封地,因此他們才造反,其目的就是共同誅殺晁錯,恢復原有的封地,達到此目的也就罷了。現在的對策,只有先斬晁錯的首級,派出使者宣佈赦免吳、楚七國舉兵之罪,恢復他們原有的封地,那麼,七國的軍隊可以不經過戰爭就會撤走。”景帝聽後,沉默了很長時間,說:“不這樣做還有什麼別的辦法?我不會為了庇護他一個人而不向天下人道歉。”袁盎說:“我想出的只有這個計策最佳,請陛下認真考慮!”景帝就任命袁盎為太常,秘密收拾行裝,做出使吳國的準備。過了十多天,景帝私下授意丞相陶青等人上疏彈劾晁錯:“辜負皇上的恩德和信任,要使皇上與群臣、百姓疏遠,又相想把城邑送給吳國,毫無臣子的禮節,犯下了大逆不道之罪。晁錯應判處腰斬,他的父母、妻子、兄弟不論老少全部公開處死。”景帝批覆說:“同意所以判決。”可晁錯對此卻一無所知。第二天,景帝便派人召晁錯,欺騙讓他坐車巡察東市,於是,晁錯穿上朝服到東市巡察,結果到了東市就被腰斬了。

謁者僕射鄧公從前線回來,向景帝上書分析回報戰爭的情況,景帝問他:“你從軍中而來,聽到晁錯被殺,吳國和楚國的兵撤了沒有?”鄧公說:“吳王準備叛亂已有幾十年了,當初,文帝在位時,陛下您為太子,吳國太子進京朝見文帝,得以陪伴您飲酒、博弈,但在博弈的過程中,吳太子與您爭執棋路態度不恭順,被您拿起棋盤猛擊吳太子致死,朝廷送吳太子靈柩回吳國安葬,吳王不收,又將其靈柩送回長安安葬,從那時起,吳王就產生了謀反的念頭。幾十年過去了,朝廷又削奪了他的封地,吳王要殺晁錯只不過是他舉兵叛亂的藉口,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啊。再說,朝廷殺晁錯,天下的士大夫還敢向朝廷進言嗎!”景帝說:“這是為什麼?”鄧公說:“晁錯憂慮諸侯王國勢力過於強大了朝廷不能制服,所以請求削減王國的封地,從而尊崇朝廷,這本來是造福萬世的好事。計劃剛剛實行,他本人突然被殺。這樣做,對內堵塞了忠臣的口,對外替諸侯王報了仇,我個人認為陛下不應該如此。”於是,漢景帝深深地感嘆說:“您說得對,我也很後悔殺了晁錯!”

三個月後,吳、楚七國的叛亂被平定,七國的諸侯王皆自殺或被處死。這七國的諸侯王分別是吳王、楚王、趙王、膠西王、膠東王、菑川王、濟南王。齊王開始也與吳、楚有串聯,但後來迫於形勢,又舉兵抵禦叛軍。七國叛軍平定後,齊王害怕,也服毒自殺。而袁盎卻從此成為景帝所依賴的直接參預朝政的大臣。六年後,因阻礙與景帝一母所生的梁孝王成為漢景帝的繼承人,被梁孝王派人暗殺。


歷史的影子


流年答案:懦弱的漢景帝加上吳楚七國的叛亂最終導致了晁錯被處死。“文景之治”是我國曆史上有名的繁榮時期,開創這一盛世的是漢文帝和漢景帝。而正是因為這兩位皇帝秉承黃老思想和無為而治的治國理念,才實現了這一繁榮。所以,當爆發吳楚七國之亂的時候,漢景帝最先想到是平息戰亂;同時,叛亂的吳楚七國又提出“誅晁錯,清君側”。這時,漢景帝就想當然的以為殺害晁錯,就能平息七國之亂。就這樣,晁錯成了政治犧牲品被殺死了。

吳楚七國之亂的爆發

滅秦興漢,歷經千辛萬苦,泗水亭長劉邦帶領一眾人馬建立大漢王朝。建國後,總得給開國功臣賞賜吧。滅了秦朝之後,楚漢戰爭,導致中原大地上已不存在什麼有價值的東西,漢初連四匹毛色一樣的馬都找不出來。於是,對於功臣的賞賜便只有土地了,這就導致劉邦分封了很多諸侯王。從開始的異姓諸侯王到後來的同姓諸侯王,諸侯王一直是漢室家族的夢魘。


漢文帝時期,劉興居和劉長的犯上作亂,雖被平息,但是已十分清楚的表明積勢已成的諸侯王正在威脅著皇權統治,是大一統國家的障礙。文帝時期的博士賈誼就曾提出削藩,他的策略是允許諸侯王的子孫分割父輩的封地形成更小的諸侯王,達到諸侯王越分越多,勢力越來越小的目的。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眾建諸侯而少其力。力少則易使以義,國小則亡邪心 。賈誼《治安策》

賈誼的策略還是有用的,齊國被分為六個小諸侯國,淮南國被分為三個小諸侯國。但是,面對強大的諸侯實力,僅僅這麼一項措施是沒有太大效果的。

在劉興居和劉長叛亂被平息後,吳王劉濞就成了各反叛勢力中的主謀和領導者。劉濞是漢高祖劉邦的哥哥劉仲的兒子,西元前196年被封為吳王。此後,劉濞坐擁江南魚米之鄉,又產大量的鹽和鐵,十分富饒。在劉濞的封國內不僅不收人民的賦稅,甚至吳王政權還出錢為國內百姓抵消朝廷下發的徭役。為了籠絡人心,吳王還會保護各地逃跑來的罪犯。久而久之,吳國已發展成為能和朝廷分庭抗禮的諸侯王。

如此者三十餘年,以故能使其眾。《漢書 荊燕吳傳》

晁錯,文帝時期任太子家令;漢景帝繼位後,又任御史大夫。經歷過劉興居等人的叛亂後,晁錯深知劉濞也不是省油的燈。繼賈誼後,晁錯再次提出削藩。

誘天下亡人,謀作亂.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禍小;不削,反遲,禍大。《漢書 荊燕吳傳》

漢景帝很快就採納了這個建議,西元前154年,漢景帝以各種罪名先後削去了楚王戊的東海郡、趙王遂的常山郡和膠西王印的六個郡縣。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震動,被削的諸侯王十分不滿,沒有被削的也都惶惶不安。很快,形勢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不久,“削之,其反亟”這句話就被應驗了。同年,劉濞見馬上就輪到自己被削,便決心公開叛亂,與楚、趙、濟南等六國密謀,當年年末,漢景帝又下詔要削劉濞的會計和豫章郡,導火索一下被點燃。吳楚七國之亂開始。

雖然是叛軍,但劉濞等人打出“誅晁錯,清君側”的名義作為其冠冕堂皇的理由,一路很順利,直逼長安。

晁錯被殺

叛亂的消息傳到長安後,漢景帝緊急部署,派出周亞夫率三十六將軍迎敵。而就在這緊急關頭,吳王的宰相爰盎入宮面見漢景帝。由於爰盎曾因受賄罪被御史大夫晁錯之罪便懷恨在心,加上晁錯曾向漢景帝報告說爰盎知道吳國叛亂不報,爰盎便向漢景帝說了晁錯的壞話。

方今計,獨有斬錯,發使赦吳、楚其故地,則兵可毋血刃而俱罷。《漢書 爰盎錯傳》

漢景帝被爰盎說動,決定犧牲晁錯一人換取吳王等人退兵。就這樣,為大漢王朝殫精竭慮的晁錯被斬於東市,而且還是殘忍的腰斬。

事情的結局是劉濞不領情,人家本來就是一個藉口,漢景帝還當真了。劉濞自稱“東帝”,不接受漢景帝的招降,繼續向長安挺進。後來,在周亞夫的領導下,吳楚七國之亂被平息。

小結

晁錯說:“我死得冤呀!”自己對漢王朝忠心耿耿被殺,殺就殺嘛,還是那麼殘忍的腰斬;不僅被殺,死了還沒有什麼意義,叛亂的還是叛亂。可憐的晁錯,一個不被遺忘的政治犧牲品。歸結起來,晁錯被殺有以下幾點原因:

1.積勢已久的諸侯勢力叛亂,拿自己當藉口。

2.提出“削藩策”,動了諸侯王的奶酪。

3.得罪了小人爰盎,被穿小鞋。

4.漢景帝對時局判斷有誤,聽信讒言。

忠於國家,秉公執法,不惜得罪小人,儘管晁錯只是歷史上的一個小人物,但終將流傳千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