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文化大革命之后人才奇缺——“少年班”计划的诞生和陨落

1974年5月,物理学家李政道回国访问后,看到“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教育十分落后,便向毛主席建议,从全国选拔出一批约十三四岁 各方面符合条件的青少年,送到大学里去学习,培养一支能为社会做贡献的队伍。

李政道的这建议在4年后 的1978年3月9日得以实现。当时,经过千挑万选来自全国各地的21名青少年,组成了首个“少年班“。


文化大革命之后人才奇缺——“少年班”计划的诞生和陨落


被送入位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中国科技大学学习。在这21位被选中的青少年中,最大的16岁,最小的只有11岁,他们被称作“知识荒原上的少年突击队”。

1979年,在总结前两期招生经验的基础上,科大少年班对招生方法进行了改革,将高考作为初试,中国科大批阅试卷,然后选择优秀者进行复试,以达到检验考生是否达到高中文化程度的目的。

在学生入校后,少年班又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教育模式一少 年班学生可以自由地选课、选专业、选导师。


文化大革命之后人才奇缺——“少年班”计划的诞生和陨落


在过去40年中,少年班共毕业4140人,已毕业校友中约90%进入国内外教育科研机构继续深造。大 批优秀毕业生在国内外著名学府、 科研机构脱颖而出,成长为国际一流的科学家。

许多人在IT、金融、制造等行业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40年来少年班桃李满天下,实现了“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出高质量人才”的办学目标。

虽然少年班拿出了如此傲人的成绩单,但同时几乎每年,少年班里都会有几个“问题学生”被退学,有的是因为自控力差、学业跟不上,有的由于品行不端,有的因自理能力差而休学。这使得少年班头顶那耀眼的光环徒增了几分灰色。


文化大革命之后人才奇缺——“少年班”计划的诞生和陨落


当年第一批选出的21名孩子中,有3名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天才神童他们分别是宁铂、谢彦波和干政。然而,被裹挟在时代洪流中的个体,在群体的声浪前毫无招架之力。

几十年后,宁铂出家为僧,谢彦波和普林斯顿导师闹翻,干政患上精神疾病,--个时代自此落下帷幕。这未必是他们“不行了”,而是”神童”” 的光环给了他们远远超出常人的压力,因为周围人常常都会忘了一个事实:神童也是人。

伴随着几位明星少年的“陨落”,有关少年班“拔苗助长”的质疑声四起,社会的舆论对少年班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曾经一度有多达13所高校开办少年班,近年来陆续停办至只剩3家。


文化大革命之后人才奇缺——“少年班”计划的诞生和陨落


而中科大少年班学院经历了两次扩容,1985年成立教学改革试点班,2010年开办创新试点班。传统意义上的少年班反而成了学院内人数最少的群体。喧嚣过后,少年班日渐常态化。

2018年是中国科技大学建校60周年,也是少年班办学40周年。少年班学院官网用这样-句话概括:这是成果丰硕的40年,也是风风雨雨的40年。

可以说,少年班40年,见证着我国教育从整体匮乏到过度焦虑的历程。少年班的早慧、早培以及进入社会后的发展,也是一面镜子,有助于我们从一个侧面审视这种“赶早 ”教育的内在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