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宅家方几日,勝讀十年書!(之八)

想不到由於一時的興起,竟然斷斷續續的把這篇所謂的系列網文,寫到了第八篇。

是否有曾經熟悉老尹的朋友會覺得,原來寫“文章”這活,並不是想象的那麼複雜,就憑他只初識幾個漢字的功底,不就是利用現在網絡媒體上的一些文章上抄寫的吧?

但這隻說對了一半,如果當你要牽涉到某個話題的時候,不去看書或蒐集一些相關資料和知識的話,單憑自己的主觀片面認識去信口開河,誰相信你說的?

所以,要想幹好任何一件事,既要有艱辛的付出,更要虛心求教於人……。

話說正題:

如果當前要說國人中名字影響力最大的人是誰?

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會想起這位老人———鍾南山院士,甚至有人把他比喻為中國戰勝疫情的“定海神針”。

說實話,現在國人用任何敬佩的詞彙來稱謂他都名符其實,眾望所歸。

再一個人們認可他的是,出生於醫學世家,從小就受到家庭“懸壺濟世”救民於水火的理念教育,給他“樹碑立傳”應該是水到渠成的。

其實,真正瞭解他的人才知道,鍾老的從醫“懸壺濟世”之路,不是有的人想象中的那麼“前途似錦”,而是充滿了坎坷和艱辛……。

就連鍾老也曾這樣感嘆到四十九年前的一個晚上,他與父親的一次對話:

“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35了”

“哦,都35歲了,真可怕!”

說完這句話,父子兩人都沒再吱聲,轉身回了各自房間,但他卻躺在床上徹夜難眠,一直在心裡默默掂量著父親這句話的份量……

言下之意,此時已35歲的他,仍是“一事無成”,令父親有多麼沮喪(此時他的母親因遭迫害離世)……。

本人有幸看到一篇描述他早年“隱私”的文章,對文章內容也絕對深信不疑,因畢竟我們這一代人大多也經歷過當年的那個荒唐歲月中的歷史場景。

他當年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醫學院(現北大醫學部),而且當年整個廣東省都只有五個名額,在同學中也屬於德智體很全面的學生,尤其體育科目超強,有的比賽成績甚至超過很多專業運動員。

六十年初畢業留校,四年後由於歷史發展進程中的某種原因,被下放到山東乳山,由此開始日出而作,日落而歸的生活節奏。

後來由於他幹活表現的積極優秀,被派到眾人羨慕的燒鍋爐工作,並在工作中勞累過度暈倒在鍋爐旁邊,要不是有人打水路過發現,後來的中國科學家名單裡,就少了這麼一位“重量級”的鐘院士了。

一直到了七十代初,他又經歷了很多家庭方面的因素外,才又調回廣州家人身邊,操起荒廢了十幾年醫學專業的醫生工作,一步一個腳印從頭學起,並一直奮鬥到八十多歲的今天———我們心目中的鐘南山院士。

是的,一個人的成功與輝煌,不僅僅單方面取決於他有多優秀和努力,還要有特定的環境和把握住瞬間即逝的機遇,更要有在艱難逆境中不屈不撓頑強的精神和意志。

同時,我們更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任何人的成就與輝煌,除了他自身的努力外,別人是很難複製的。

只有努力地提高和認識自己,才能開發出自身最大能量的潛能,最後能夠自我感覺到對的起自己的“良知”和苦心付出就行了。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