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從已經失傳的地名,看老黃州的前世今生

黃州是千年的古城,要了解黃州,必須瞭解歷史,瞭解黃州的地域變化,地理環境的變化和現狀的地理圖。

如今,社會飛速發展變化,新型城市興起,老城區舊城區不斷地被淹沒,高樓大廈林立,寬闊的馬路,明亮的街道,已經找不到古城的痕跡。一些古老留下的地名也被一些半洋半土的稀奇古怪名稱所代替了,它們沒有歷史,沒有根基,半天空掉下來的,一些有歷史有故事的地名漸漸消亡了。實在令人痛心。古城就這樣被淹沒在現代化的城市中。

地名形成的六個特點

地形地貌的形態命名

山地:崗、坳、墩、窪、嘴、山、坡、嶺、磯等。

水域:湖、汊、溝、潭、洲等。

重大歷史活動、事件留下來的地名

禹王城、赤壁山、琴臺、得勝橋、三江口、烏林、

劉家屋基、鄢家屋基、龍王墩等。

詹家湖水寨、烽火山、死人湖、霸城山、金甲井(八卦井)等。

行政區劃變化、社會變革留下的地名

五甲、路口、王家店、堵城、南湖、勝利街、留書灣等。

後來的;七一水庫、紅衛、建新、長江、永豐、前進等。

現在的:外灘、遺愛湖等。

用人名、職業、物產命名

陳策樓(陳策人名)、黃婆汊、李婆墩、劉家倉、倪家倉、土庫、張家鋪、邱店、王家榨坊、張新研屋、韋家涼亭、阮家涼亭、杉樹灣、楓樹坳、竹林屋等。

歷代名賢、儒碩在境內遊歷居住留下的地名

定惠院、臨皋亭、東坡、黃泥坂、八卦井、盂缽橋、法院街、挽月堤(望月堤)。

宗教文化留下的地名

安國寺、將軍廟、報恩寺、祠堂崗、翌明庵、新廟、長春觀等。

原有的地名被新的地名所替代,歷史地名已形成。為延續黃州深厚的地名文化,現將黃州古城內外的歷史地名實錄如下。

洗白街

解放後,古城黃州內正街被命名為勝利街,是由東門正街、洗白街、鼓樓崗街、縣崗和清源門街五段組成。洗白街是其中間的一段,東起今市實驗小學西抵鼓樓崗,全長不足200米,古街寬不足3米。這條歷史悠久,早在明.弘治《黃州區府志 府城圖》上只標出城內這條洗白街,清至民國時期此街名一直保留,有動人悽美的故事傳說。黃州解放後,將主幹道改為勝利街”“洗白街”名慢慢淡出人們的記憶,逐漸形成了歷史地名。

方家巷

依方家族姓居住街巷而命名,巷內有著名建築方氏祠。此巷位於洗白街北側,即縣學與貢院之間。黃州區商務局向北延伸至老行署院內,此巷系解放後拆遷閉塞,巷之不存,名亦不保,故成為歷史地名。

紅水溝

城內東北部之水,解放前經天主堂教會鄂東醫院(今即市委、市政府大院、軍分區)流向城南,因該排水溝兩側均砌築紅砂石,故名“紅水溝”。該溝為明溝,穿過洗白街,經考棚街,出一字門入濠溝,解放後,城市街道整治建設將紅水溝改為暗溝,溝名逐漸廢棄。成了歷史地名。因該溝通過考棚街,為通行伊便利,在溝上搭有石橋,名為“上拱橋”、“下拱橋”,今已成為歷史地名。

察院巷

位於洗白街之北。光緒八年《黃岡縣誌》記載,黃州府屬衙門設立都察院。由洗白街向北側都察院有一條通道,叫“察院巷”。解放後黃岡地委,專署機關設在城東北角的天主堂,教會鄂東醫院處,由勝利街到地委、專署擴建了一條寬敞是道路時,拆除察院巷。此街道後命名為“七一路”,原察院巷名廢棄,成為歷史地名。

鳳凰墩(茶村祠)

抗日戰爭期間,日寇將黃州城內古建築“茶村祠”燒燬。該祠建在鳳凰墩上,據傳鳳凰墩系明末著名詩人杜浚家居住地。1952年擴建七一路和八卦井路時,穿過鳳凰墩。今人只知道七一路與八卦井路,殊不知其交匯處的歷史地名“鳳凰墩”。

朱衣巷

其址位於今黃州區醫院東側,與縣商業局副食品公司(原人民食堂)相鄰。古時這條巷居住一群穿紅戴鳴翎的藝人,他們靠在民間演唱攤戲為生,故人們稱此巷為“朱衣巷”。1958年,縣醫院和黃州區人民食堂擴建,朱衣巷拆除(今巷口面東),廢棄而成為歷史地名。

王三巷

王氏為黃州古城中的望族,自明弘治年起,到嘉靖初年上,王家共考取進士三名(父、三濟、次子、廷陳,三子、廷梅)。明嘉靖三年(1524)王家從縣東馬曹遷居黃州,在洗白街北一巷內居住。因一門三進士,人們將此巷命名為“王三巷”。上世紀70年代該巷遠在,位於當時地區新華書店與縣醫院之間。後因擴建阮家涼亭路而閉塞,該巷名廢棄而成為歷史地名。

黃州大禮堂(黃州中心廣場)

兩建築物建在古城黃州府學和孝臺祠遺址上,自1952年黃州大禮堂,和禮堂前的中心廣場建成後,這裡是黃州區城內地、縣、鎮三級政治,文化流動中心。1992年大禮堂因白蟻之災而拆毀。2004年東坡賓館(黃岡地區招待所是其前身)破產,經市政府批准將大禮堂地基,廠廣場地賣給商品房開發商,到2008年建成商品房住宅小區,命名為“香格里拉大花園”."黃州大禮堂黃州中心廠場這兩個地標性建築地名廢棄,代之而取的是“香格里拉”名。

縣崗

明、清兩朝黃岡縣衙設置的地方,其地形是由北向南傾斜的山崗,故名。解放後黃岡縣糧食局在此地建米麵加工廠,臨街面設米麵供應門市部。黃州米廠改制後,將此地賣給房地產開發商。2009年此地住宅小區建成,命名“嘉年華花園”.“縣崗”地名廢棄而成為歷史地名。

法院街

此街西起漢川門、東抵阮家涼亭路,是城內一條長百餘米,寬2-3米的小街巷。通過這條小街可[看到黃州古城建築史:爛磚砌牆牆不倒,青石板街面。解放初期,黃州人就稱此街為"法院街”。其來歷是早左1932年湖北省高等法院鄂東分院就設在這裡。法院在黃州城內設置,標誌著由封建式官府衙門斷案改為法院獨立斷案,這是社會法制的進步。解放後,黃岡地區中級人民法院,黃岡縣人民法院均設在此街,命名“法院街”是有其重要意義的。而今該名被廢棄,以“漢川門街”替代而成了歷史地名。

都司街

系由都司到中心樓(亦名天乙樓)的一條通道,位於今黃州工人文化宮處。解放後“中心樓”拆毀,“都司街”閉塞,皆為歷史地名。

東門橋

即在黃州城東門外的濠溝上架的一座橋,故名。明、清時黃州古城為軍事設施,城牆外有護城河,黃州人稱之為濠溝,出城東門在濠溝上架吊橋。1947年黃州城東門拆除,吊橋毀而用石條搭成便橋,以通行人出進。.1952年,專署建設科在此建了一座鋼筋水泥橋,人們稱之為“東門橋”。橋上兩側有護欄,橋兩頭立杆有電燈。此橋雖小,但給人們出入便利,夜晚橋上電燈照明,很有點風景。1974年東門濠溝安裝大水泥管,上鋪渣土和水泥,使城內外道路互通。“東門橋”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成為歷史地名。

六甲街

出東門橋後,有一條彎月型的小街,依古城廂坊區劃,此地屬六甲,故街為“六甲街”。1976年修築體育路、擴建勝利街東段,“六甲街”拆除,街名逐漸成了歷史地名。

魏家大塘

位於“六甲街”南,黃州中學西,是學校師生和六甲街居民生活用水的大池塘,水面面積約20餘畝。黃州中學在塘後岸掘有水井,師生吃水由此井打水。1986年,黃岡地區工業學校在此開辦,魏家大塘被填埋。2004年,黃岡地區工業學校遷出,此地賣給開發商興建奧康步行街。自2006年1月開街後,“魏家大塘”後被廢棄,連同“黃岡地區工業學校”,都成了歷史地名。

勝利南村

位於東門南部城牆腳下。即勝利街南側而故名。自上世紀70年代起,黃州古城街道擴建,員城內許多居民房屋被拆遷,鎮政府將拆遷戶統一安排到東門外城牆根建房,到80年代初,這條街道逐步建成,命名為“勝利南街”。街長約千米,寬3-4米,主要是住人,沒有商業活動。2009年,此街定為黃州區政府舊城改造項目,於是勝利南村逐步拆毀,交由開發商興建“勝利新街”。"勝利南村”今已成為歷史地名。

營盤山

所謂“營盤”即駐軍的地方,該山在古城東門外,曾為攻城的駐地,故名“營盤山",該山是“六甲街”北部的山地,歷史上為六甲街村民耕地。1960年,國家將營盤山地劃出,專署文教局在此興建黃岡師範學校。1961年黃岡師範從附小後(今市實驗小學)遷全營益山新校,自此人們只知道這塊山地為黃岡師範,後來升為黃岡師範學院。營盤山地名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成為歷史地名。今黃岡師院有人將’營盤山’與成“銀盤山”,改變了地名來歷和含義。

黃泥塘

是原七一大隊一小隊的一口山塘,面積約2-3畝。位於今體育路東,黃泥板路西,金源花園小區以南,第一次地名普查時,《黃州鎮區圖》上還有黃泥塘”地名。上世紀80年代後,移居在這一帶建私房和居民較多,該山塘鎮塞而廢棄,逐漸成了歷史地名。

黑烏龜石李家

今在市實驗中學對面向市灣南有“黑烏龜石李家”的地名。該地名來歷是,此地有座黑色巨石,外形很像一隻大烏龜,有一李姓人家住此,故名。該地李姓居民遷至龍王山村後,此地名逐漸被廢棄,今已成為歷史地名。

五里墩(五里涼亭)

古城黃州東門外有許多黃土高墩,出東門五里處有一黃土墩,人稱“五里墩”。黃州人在五里墩處建一涼亭,亦名五里涼亭"。這是黃州東門外最古老的地名,早在明朝進士王一鳴在其《黃岡論》中道:“出東門至五里墩,三臺河…… "出東門至五里墩這是自北宋時起黃州府通往京城的一條驛道(官道)上的一站,行人至此向北轉,經韋家涼亭、楓香橋至堵城,向北行至麻城出境。清朝黃岡縣行政區劃上“五里墩"是全縣108個小區之一。解放後五里墩上的涼亭破損嚴重,1958年後自行廢毀,五里墩地名仍在。上世紀70年心.在五里墩的東南部建有黃州火葬場,人們就以此標誌性建築作為地名,“五里墩”(五里涼亭)慢慢地淡出人門的記憶。改革開放後,隨著黃州中等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五里墩處先是黃州私有經濟園開發,後是遺愛湖公園及遺愛湖大道建設,火葬場拆遷,東門小區、桐梓崗社區建設,五里墩地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今這裡高樓林立,街道寬闊,是城區東西南北交通的樞紐。昔日“五里墩”(五里涼亭)地名已被洋名“萬象巴黎”(居民住宅小區名)所替代,成了歷史地名。

會同崗

位於古城一字門外,是與黃岡山相交的一條山崗。該山崗東起十字街,西至沙街口,是一條坡度漸緩的山崗。古城向為商家聚居之地,在此山崗南側(北臨濠溝)建有商家住宅及商鋪,是一條與十字街相交的一條半邊街。所謂會同,即南北商賈、府屬入城辦事,參考人員多居住於此,相互商討各自事宜,故名。“會同崗”是黃州城南的風水寶地,《黃州府志》載,府城南門外有崗橫亙,面對學宮(今市實驗小學內),形象稱之為倒地文星,一曰一字文星,故將城南門命名“一字門”。文星倒地,人才輩出。“會同崗”是黃州城的古地名,早在明朝初區劃時就有記載,古城黃州內外稱為廂坊,城內外共分為四廂,城外南為會同廂,還有仙源廂。自明、清至解放初期一直都在沿用會同崗名。上世紀50年代後,會同崗東建有汽車站,60年初黃州汽車站遷至會同崗西端,會同崗街成了黃上公路的一部分。文化大革命中期中國人民解放軍支左部隊進駐黃州分住在會同崗路兩側的機關、工廠、學校。駐軍部隊與當地群眾一道多次開展義務勞動修整這條老街道,人們為表彰解放軍,將此路改為“八一路”,1981年黃岡縣開展第一次地名普查後,為保持地名的穩定性,將“八一路”更名為“會同崗路”。《黃岡縣地名志》記載:“會同崗路,原為山崗,明初設有'會同廂'(地方行政單位名稱),故名會同崗。此路東西走向,渣油路面。黃上公路經此街通過.”此次更名因沒有官方文件認可,也沒有市民的認同,今仍為“八一路”,會同崗”就成了歷史地名。

高廟

是黃州一字門外的一個古老的地名,光緒八年版《黃岡縣誌·縣城圖減》載,一字門外有高廟。進入民國時期高廟為辦學的地方,民國十六年(1927)湖北省第六中學在黃州一字門外的高廟開辦,1938年度日軍進攻武漢前省六中隨國民黨湖北省政府西遷至恩施。抗戰勝利後,在三里畈開辦的“省二高”遷回黃州,仍在一字門外的高廟開辦。解放後這裡是黃岡中學的校址。“高廟”地名被黃岡中學校名所替代,成立歷史地名。

陶家巷

位於高廟西側,也是古城一字門外的古地名。光緒八年八版《黃岡縣誌·坊表》記載:“《總憲》嘉慶元年壬午科中經魁,丙午進士陶珪在陶家巷”。這段記載表明總憲牌坊是旌表明嘉靖年間陶家巷出了個進士陶珪。由此可知陶家巷是依陶姓而命名的。陶珪,不僅科舉成名,而且為官政績突出,在《黃岡縣誌·宦績》載有傳。陶珪,字廷獻,嘉靖丙午進士。授戶部員外部,督鈔臨清,累官山西按察使。所至稱為廉明。事繼母以孝聞,餘俸分給諸孤,從子家無私積。性端介,不附權勢。善擘窠大書。邑里重之,祀鄉賢”。明、清時期,陶家巷是黃州城南較有名氣的街巷。從明、清至民國時期,陶家巷在其地面也一直使用。解放後黃岡中學建教設,黃州火力發電廠遷建於黃岡中學西側,陶家巷拆除閉塞。巷之不存,其名漸為人忘,成了歷史地名。

龍家墩和萬家墩

再看漢川門外的歷史地名。漢川門外東坡赤壁之下為城外五甲,明,清時有五甲街。在五甲街至大江濱大一片開闊地,明中期以後就有萬姓、龍姓居民在此落籍開墾。此二姓分別居住在兩座較高的土墩上,命名為“萬家墩”、“龍家墩”。在上世紀五十年中後期農業合作化時,與城牆根的五甲街,沙街會同崗等地居民點合社成立黃州環城公社赤壁大隊。2007年,東坡赤壁公園建設,原五甲街城牆根(漢川門外)下的私人建房,國家機天單位全部拆遷,居民遷至赤壁橋外的赤壁湖(蔬菜地)內建房。這樣一來原龍家墩,萬家墩在統一規劃重建新房,這樣一來龍家墩,萬家墩地名逐漸廢棄,成了歷史地名。

滸子灘

是黃州漢川門外的一個古地名。所指即今萬福社區向西北抵唐家渡村這條斜長地段,該地段東接磯窩湖、王家湖,西臨長江,長江水汛全部淹沒,退水後是一片斜長的洲灘,古人稱之為"夾洲,清末民國時期人們稱之為“滸子灘”。1952年前,這裡所築長江堤不牢固,常被水淹,居民生活沒有保障.民間流傳著一首極為辛酸的《滸子灘》民謠:

黃州西北滸子灘,背靠湖水面大江。

因無江堤攔大水,十年就有九年淹。

今年初夏發大水,房屋田地都淹光。

一家老小無生計,只好攜兒帶女去逃荒。

山上(指今禹王城高地)群眾公開講,

有女莫嫁滸子灘。

滸子灘,水常淹,

最好的兒子一天吃兩餐。

常年野菜不見白米飯。

刀剁鈍,盆剁穿,菇蒿野菜當正餐。

住的房,麻桿牆,寒風冷凍透心涼。

一不慎,發了火,全村房屋均燒火。

這樣的日子無法過,只好跟著共產黨,

參加革命駐長槍。

解放後,人民政府加固增高沿江大堤,內湖開港建泵站排漬,滸子灘土壤肥沃,農業生活年年豐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民公社化時,滸子灘由萬福、新河、蔡吳廖、唐家渡聯合成立新河人民公社,後來改為新河管理區。自此“新河”地名逐漸取替代了“滸子灘”,“滸子灘”成了歷史地名。

呂家大墩

今萬福社區一小組,呂姓居民較多。在人民公社來成之前,人民稱此地為“呂家大墩”或“呂家墩”1958年人民公社以後就叫此地為“萬福一隊”,今“呂家大墩”已成了歷史地名。

對黃州地名的幾點思考

1、在歷史長河裡,時代變遷,幾經風雨,地名也隨之變化而易名,很多地名消亡,人們漸漸遺忘。但應該符合歷史來源,不少字音變化,音讀別了,字寫錯了,是不應該的。如:定惠院(叫成定花園)挽月堤(叫成望月堤)黃泥坂(寫成黃泥畈)等。

2、不應引用外來名字,洋不洋,土不土,怪味,讓人難理解,沒有實在意義。如:萬象巴黎、香格里拉、翡翠一品、宇濟一號等。

3、地名應尊重歷史,讓地名文化發揚光大,特別是有正能量的,積極上進,弘揚人文精神的地名煥發光芒。

4、嚴格地名審查,有不少商人用公司、或個人的名字命名房產小區名字,影響極壞。如:宏達花園、森泰、鐵友小區、保利花園、東方京城、三清國際、闊豪斯等。

5、要積極發掘地名文化,搶救性保護好歷史地名文化。讓地名文化傳承下來。

問答題:下圖都是哪兒跟哪兒?

從已經失傳的地名,看老黃州的前世今生


從已經失傳的地名,看老黃州的前世今生


從已經失傳的地名,看老黃州的前世今生


從已經失傳的地名,看老黃州的前世今生


從已經失傳的地名,看老黃州的前世今生

如果你知道上圖現在的位置和地名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