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0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陕西西安“张骞出使”雕塑

说到丝绸之路,就离不开它的“凿空”者张骞。

张骞,今陕西汉中城固人。汉中,位于陕西省西南部,北倚秦岭、南邻巴山,中部是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汉中盆地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江河分水岭,并因此造就了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生态的多样性。四季分明、气候温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温暖湿润,土地肥沃。长江重要的支流汉江绕城而过。森林覆盖率为52%,林草的植被率达60%,是三秦之地中得天独厚的一块“膏壤”,有“西北小江南”之称,是中国著名的粮仓。

汉中历史悠久,战国时楚国在汉江中游设汉中郡。前312年,秦国大破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北),秦惠文王置汉中郡,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前206年,刘邦与项羽灭秦。鸿门宴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同时分封18诸侯,封刘邦为汉王,领巴蜀及汉中地,并封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雍王、塞王和翟王,领关中地,号称“三秦”,以扼制秦岭以南的刘邦。刘邦忍气吞声,接受封号,在当年4月领军进入汉中时,为麻痹项羽,命人烧毁了修建在山崖峭壁上通往关中的栈道,表示再也无意出兵关中,项羽于是放心东归。时隔不久,中原诸候与项羽再起战争,刘邦在臣相萧何建议下,拜韩信为大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 ,进占关中,拉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3年之后,前202年,项羽自刎于垓下。当年二月初三,刘邦在山东定陶汜水之阳举行登极大典,以汉王为名,定国号为汉。汉中遂成为刘邦发迹之地。他曾驻跸的宫苑被称为汉台。汉中、汉王、汉台、汉朝、汉族,这个“汉”字竟一脉相承,随之又诞生了汉人、汉语、汉字、汉文、汉地等等,从此,汉文化就定型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文化。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陕西汉中汉台遗址

三国时期,汉中是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刘备在此称汉中王,在名相诸葛亮辅佐下,以汉中为基地,与魏、吴争雄。曹操惟一存世的书法作品“衮雪”二字,就发现于汉中通往关中的石门栈道旁的崖壁之上。这是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西征张鲁时来到汉中,经过栈道咽喉石门时,看到河水冲击岩石水花四溅,犹如滚动之雪浪,遂写下“衮(滚)雪”二字,透过浓浓的汉隶笔意,表现了河水汹涌澎湃的流势。“衮雪”二字右上方还有小写的“魏王”二字,由此专家肯定,“衮雪”二字为曹操亲笔所题。张骞就诞生在这样一个被浓浓的王气所包裹着的汉中盆地中部的城固县。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汉中城固县张骞出使群雕

大约在公元前175年春天的一天,张骞出生在西距汉中20余公里城固县城西南紧靠汉江边一个叫白崖村的地方。张骞家中人口不多,说起来还是个独生子,因他的弟弟张謇是其父在路旁捡的。由于家境不算宽余,张骞自幼除了在私塾读书外,其余时间就在农田里劳作、汉江里捕鱼,使自己的体质得到了很好地锻炼。后随父外出经商,货船翻沉,唯张骞一人生还,加之未婚妻又被债主逼得投了汉江,悲痛之余,遂萌生投军杀敌的想法。前156年夏,张骞与几个同伴应招入伍,在名将李广将军率领下,投入了反击匈奴的战争,由于作战骁勇,被李广调至帐前任左常侍。张骞在作战时一定十分勇敢,因此在入伍10多年后的汉武帝建元元年前后,就已经位列朝廷中众多的郞官之中了。职位虽然不高,但却可以接近皇帝,随时都有被皇帝看中而得到擢升的机遇。

张骞担任郞官时,正值西汉王朝走向它的鼎盛时期。当时汉武帝刚刚即位,正欲实施其招还大月氏,共御匈奴的战略构想,于是颁诏,“招募能使者”出使西域,寻找和联系被匈奴从河西地区逐走的大月氏人,动员他们返回河西,与汉朝结成联盟,共御匈奴。当时人们对于西域的认识是十分模糊的,只知道那是个有着茫茫戈壁和巍巍高山的神秘莫测的巨大空间。大月氏国到底西迁到什么地方,谁也不知道。更不要说其间还要穿过强悍的与汉为敌的匈奴人的游牧地,其路途之遥和艰巨危险,可想而知。此时的张骞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挺身而出,以郎官身份应募,被汉武帝准允。汉武帝将自己反击匈奴的全部希望,寄托在了张骞身上。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汉武帝赐予张骞出使西域节杖

经过认真准备,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春末,张骞作为首次出使西域的汉朝使节,手持节杖,率领由100多人组成的服饰鲜明的小型骑队,在甘泉宫拜别汉武帝,就此踏上了漫漫西行征程。没有送行的人群,也没有吹响的笳角,因为他们的出行是保密的。他们不知道,他们就此开通了一条连接东西方的大道,史称“凿空”。

使节,是产生于秦汉时期出使他国的代表,其身份证明就是使节手中所持的信物“节”。节由竹子和牦牛尾制成,长约五尺,顶端束扎三重节尾,染成赤色,竹柄系有小铁牌,上面刻着皇帝的玺印,代表着皇帝的意志,象征着国家的使命。因此节之重要,远胜于持节者的生命。故“使节”一词,直到今天仍然为各国间外交代表的尊贵称谓。

张骞的队伍中,有一位善射的匈奴人甘父,他是堂邑氏的家奴,作为张骞的向导和翻译。张骞带领甘父等人,刚出陇西(今甘肃定西一带),还没进入河西走廊,就遭遇到了匈奴骑兵,成为匈奴人的俘虏,被押送至漠北单于王庭。毕竟当时汉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军臣单于对张骞等人还算客气,在知道他们此行的目的地后,只是责怪他们:“月氏在我们匈奴的北方,汉使怎么能够前往?如果我们匈奴经过汉地前往南越,你们能同意吗?”而后将张骞等人看管起来,逼其降顺,还将一位名叫佳桑的匈奴女子嫁予张骞,以图软化张骞效忠汉朝的决心,使他留在匈奴。但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持汉节不失”。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与西域诸国交往

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时光的流失,转眼10个年头过去了,匈奴人对张骞的看管也逐渐松懈,但张骞却一直在暗中作着准备,寻找着逃离匈奴人控制的机会。终于在前128年,张骞乘匈奴人不备,留下妻子,带着甘父等人,逃出了单于王庭,匆匆向西,去继续自己的使命。他们穿过了沙漠戈壁,翻越葱岭,终于来到了位于今天中亚地区吉尔吉斯斯坦费尔干纳盆地的大宛国。大宛国王早就仰慕远在东方的大汉帝国,只是由于路途遥远,加之匈奴人阻隔,“欲通不得”。张骞一行的到来,使大宛国王十分高兴。为了表示对汉朝的友好,他应张骞的要求,爽快地派出向导,将张骞等人经康居送至在今阿富汗一带的大月氏王庭。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凿空”西域行程图

当张骞来到大月氏的时候,大月氏以太子为王,臣服于大夏国,加之这一带地肥草茂,温暖湿润,很适合他们安居乐业,早已没有了为父报仇之心,因此对于张骞劝他们回归河西故地、共击匈奴的建议不以为然。张骞留驻了一年多,期间乘机对大月氏及周边各国进行了考察。他在考察中一定听到了不少有关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在200多年前占领中亚地区的事迹,看到了不少希腊―罗马文化留在这一带的遗存,了解了不少有关西方国家的情况。在大夏国的集市上,他见到了来自中国蜀地的邛竹杖和蜀布,并向商人详细询问了这些商品运至大夏的路径。一年后,因“不能得月氏要领”,张骞只好离开大月氏,准备返回久别的中原,向汉武帝复命。

前127年,张骞率部东归。他们听从月氏人的建议,选择了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东进的路线,以图从羌族地区回到汉朝。但这一带也早已为匈奴所控制,张骞一行再次落入匈奴人手中,与他的匈奴妻子佳桑和孩子团聚。前126年,军臣单于去世,匈奴内乱,张骞乘此时机,带着甘父和妻子等,迅速逃离匈奴王庭,终于返回长安。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归来

一去13年杳无音信的使团突然返回,惊动了滿朝官员。张骞及时向武帝和朝中大臣们讲述了他在西域的所见所闻和大月氏不愿东归的原因。他那传奇般的经历和内容丰富的奏报,使朝中人眼界大开。据传,张骞当时除了口头汇报之外,还著有《出关志》一卷,记录下了他的所见所闻,在《汉书·艺文志》和《隋书·经籍志》中均有著录,惜已早佚。由此推知,《史记》和《汉书》中有关张骞事迹及西域各国的记载,很可能源于他的《出关志》。司马迁在张骞病逝6年后的公元前108年方继承父业任太史令,又过了几年或10数年,他才能撰写到《史记·大宛列传》。此时的他,绝无可能亲耳聆听张骞的讲述,一定是参照了张骞的《出关志》及相关资料。因此在《大宛列传》的开头,司马迁就写到:“大宛之迹,见自张骞。”司马迁在中国史书中第一次以《大宛列传》为题,以为张骞作传的形式,记载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经过和一路的艰辛,记录和描写了西域各国的情况。涉及到的西域国家有大宛、乌孙、奄蔡、康居、大月氏、安息、条枝、大夏、于阗、楼兰、姑师等。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与匈奴妻子和甘夫雕像

张骞的归来,第一次为汉武帝勾勒出了西域的基本轮廓,为汉王朝的战略决策提供了依据。为了表彰张骞的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太中大夫(议论政事官),甘父为奉使君。在张骞返回长安前后,西汉反击匈奴的袭扰已进入了一个由被动防御到主动出击的新阶段。前123年,卫青率六将军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大规模反击匈奴,由于张骞具有较多的荒漠行进经验,掌握匈奴驻地的地理特征,熟悉匈奴军队的活动规律,尤能“知水草处,使军得以不乏”,遂以校尉身份参加了这次行动,得封博望侯。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雕像

张骞在大夏国集市上见到过由蜀地输入的邛竹杖和蜀布,推测有从蜀地前往身毒(今印度)、再往西域的道路。于是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由蜀通西域的建议,这样既可以继续联系大夏、大宛、大月氏等国,又可以推动汉朝对西南夷的经营。这正好与武帝“勤远略”的计划相合。于是在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率人前往蜀地,探寻从蜀地前往西域的道路。张骞坐镇蜀地犍为郡(今四川宜宾),选派得力助手,分为五路,前去探索通往身毒、大夏的道路。但此时西南夷的许多部落,仍然十分落后和封闭,对外来人十分敌视。汉使来到这里,不是被阻挡,就是被杀害。汉使到达滇国,滇王当羌竟然也问:“汉与我孰大?”无奈之下,张骞只好率众返回长安。

前121年,汉武帝又派出两路大军反击匈奴。一路是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西,过居延,至祁连山,深入河西走廊,击溃匈奴休屠王部和浑邪王部,尽有自河西至罗布泊之地;另一路是张骞、李广,各率所部,出右北平(今内蒙赤峰宁城县甸子乡),兵分两路夹击匈奴。李广部按期到达目的地,被匈奴右贤王部包围,损失惨重。而张骞所部却由于迷路,迟延两天方才到达,虽然解救了李广,但已贻误战机,当处以死刑。张骞用家财、官职和爵位,换回了自己的性命,成为一介平民。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拜见乌孙王

汉匈战争还在继续,张骞时时关注着战事的进展和西域的动向。汉武帝也没有忘记西域和在那里寻找同盟的事。他屡屡召见张骞,向他一再详询西域的情况。张骞又向汉武帝提出了联合乌孙,共同打击匈奴的建议,为汉武帝欣然接受。前119年,在卫青、霍去病又一次对匈奴发起大举进攻的同时,汉武帝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多名持节副使,随员300余人,牛羊万头,每人各两匹坐骑,携带丝、帛等各种礼品无数,出使乌孙。此次出使,由于匈奴浑邪王已经投降汉朝,河西走廊被汉军完全打通,因此张骞一行得以大张旗鼓从河西走廊西行,顺利、快速地抵达乌孙。

当时的乌孙王,正是那位为报父仇而取了月氏王头颅“作饮器”的猎骄靡。但他当时的态度在汉朝与匈奴间摇摆不定。张骞抓住乌孙王贪财的心理,手持汉节,威严宣布:“大汉天子有很多礼物要赐给你们!”结果乌孙王对汉朝使节的态度热情了起来。张骞于是向乌孙王提出了汉朝愿意与其结成打击匈奴联盟的建议,并且告诉猎骄靡,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河西走廊已经没有匈奴,如果乌孙东迁河西故地,汉朝将下嫁公主为乌孙王夫人。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家乡陕西汉中城固县

为了进一步了解西域各国的情况,张骞派遣与他同来的副使,带着礼物,分别前往乌孙周边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安息、大夏、身毒等国考察,他便与乌孙王告别,准备回国。乌孙王十分想知道汉朝的实际情况,于是派向导、翻译以及使者数十人,带着数十匹乌孙良马,报谢和回访汉朝。前115年,张骞一行顺利回到长安。为了嘉奖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功绩,汉武帝封张骞为大行,位列九卿,专门负责西域各国事务。乌孙王送来的西域良马,令汉武帝十分高兴,将乌孙马称为天马,专门作《天马歌》以颂之:“天马徕,从西极。涉流沙,九夷服……” 

随张骞入汉的乌孙使者,眼见汉朝的强大与富庶,归报其王,引起乌孙王的重视。之后不久,在共同抗击匈奴的基础上,乌孙与汉通婚并结成联盟。在和亲的细君公主病故后,汉朝又以解忧公主嫁与继承了乌孙王位的军须靡。解忧公主带着心腹侍者冯嫽,在乌孙生活了50多年,其子女也分别在乌孙和西域重要国家身居要位,在打击匈奴势力、维护乌孙与汉的联盟、保持西域稳定的政治局面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保持了乌孙与中原政权长达600多年的友好关系,这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是十分罕见的。这恐怕是张骞在前往乌孙国时绝对没有想到的事。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敦煌壁画中的张骞出使西域图

张骞返回长安不久,即于前114年病逝于长安,终年约61岁。张骞去世后不久,他在乌孙时派往大宛、大夏、身毒等国的副使带着所使国派遣的使者方才先后回到长安。汉武帝的欣喜之情,可想而知,可惜张骞没有能够看到这一切。但太史令司马迁在《史记》中对张骞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写到张骞所派使者返回的消息后说:“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张骞虽然不在了,但他办事干练、为人宽厚豪爽的名气则一直在西域各国中流传,以至于张骞之后凡出使西域的使者,“皆称博望侯”,“外国由此信之”。张骞之名,成了汉使通行西域的名片!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世界文化遗产张骞墓园门阙

张骞死后,归葬于故乡陕西汉中城固,其墓在今城固县城西北数公里的博望镇饶家营村。张骞墓自汉始屡有史书记载,称为“尖冢”或“张骞坟”,自南宋起墓前树碑,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盗掘和挖掘。

第一次在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南齐梁州(汉中)剌史萧循在别人盗掘张骞墓知难而退时,自告奋勇,主持开挖,在墓中获得银缕、铜镜、方尺等物;

第二次在清代,有“盗入张骞墓,见残漆棺”,说明盗贼挖开了张骞墓,见到了残存的漆棺;

第三次在1938年8月,当时抗日战争开始,在西安的西北联合大学迁驻城固,校历史系考古委员会为弘扬民族精神,决定发掘张骞墓。但在他们刚刚挖开墓道时,听到消息的张氏后人千余人集结于张骞墓,阻止发掘。西北联大发掘队的师生们遂停止发掘,并恢复了张骞墓原貌并进行了适当修缮,于翌年5月刻立《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一通。这次发掘虽然没有进入墓室,但在清理墓道时却有许多重要的发现。据《增修汉博望侯张公墓道碑记》载,联大师生们“所见墓道汉砖,破残马骨,五铢汉钱之属,既可断为汉墓;而散乱陶片中”,有一方封泥,上面刻着“博望口铭”的篆书,虽缺一字,但足以证明该墓确系张骞墓无疑。此外,西北联大历史系还将张骞墓前埋入土中的两只石虎发掘出土,归复原位。二石虎均头毁、足残、尾缺,身躯残长1.75米左右,作蹲伏状,形象生动,制作古朴,显为汉代石刻。历史系还为此写出了《发掘张骞墓前石刻报告书》。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西北联大发掘张骞墓报告书

20世纪50年代以后,张骞墓被列入了文物保护单位之中。1956年,成为陕西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86年,城固县以张骞墓为主,建起了占地100余亩的张骞纪念馆,至1997年,先后修整了墓冢,建起了仿汉阙式门楼、献殿、配殿以及碑亭和张骞事迹陈列馆等,还找回了文革期间被人砸毁的汉代石虎部件,拼接复原,重新陈列于墓前。自1990年开始,城固县每年举办张骞文化艺术节,公祭张骞,宣扬张骞精神,并定期举办“张骞国际学术研讨会”。 “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张骞纪念馆门柱上的这副楹联,高度概括了张骞一生的功绩。“丝路之父”、“德配天地”等匾额,表达了家乡人民对张骞的敬仰之情。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汉中城固张骞墓

张骞出使西域,是2000多年前发生在亚欧大陆上寻找东西方交流契机的伟大壮举。2000多年来,人们除了在历代史书上予以立传、记录外,还通过诗歌、戏剧、传说和绘画等不同方式,纪念着这位著名的外交家、探险家和丝绸之路的开拓者。敦煌莫高窟第323窟中,有一幅初唐时期绘制的《张骞出使西域图》大幅壁画。主要画面为骑在马上的汉武帝,身后大臣相随,前去送别张骞,张骞则跪在汉武帝马前拜别;接着的画面是张骞在随从簇拥下远去西域并受到西域各国欢迎的情节。这是一幅十分珍贵的历史画卷。时至今日,不论中国的历史教科书还是一些外国的历史教科书中,都少不了介绍张骞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张骞的贡献是前无古人的,他那勇于开拓、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永存的!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墓中出土的“博望造铭”封泥

在城固县城郊,看到封闭的铁路线上高速奔驰的现代化列车,使人不由得想到,张骞使西域,顺畅时来回三五年;而今走西口,快则一、两天,多则三五天。张骞如果知道有今天,真不知道该给汉武帝讲什么呢?当然,今天的走西口,溯其源头,还是始自张骞,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张骞凿空!”

这就是张骞之所以是张骞的伟大之处!2100多年后,人们这样唱到:

是谁把丝绸从东方辅向西方?万里戈壁,沙海莽莽,夕阳西下,晓风残月。

是谁将友谊从东方送往西方?一使胜千军,两出惠万年,丝路之父,德配天地!

《丝路中国》(1)汉使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雕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