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2 一分一操場,令人頭疼的中高考語文字詞讀音複習,到底該怎麼辦?

無論是小學,還是初中,抑或是高中,每次語文考試,試卷中最常見的一個題型就是“下列選項中加點字讀音有誤(正確)的一項是”。

如果說一般的考試,錯了也就錯了,下次注意不錯就行了。但如果趕上中高考,則可能會麻煩比較大,所謂“一分一操場”,那可真不是說著玩兒的,關鍵時刻多一分或者少一分,就是“質”的差別,說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也不為過。

那面對這種情形,我們該怎麼辦呢?

初、高三,面對中高考,在字詞讀音上,最常見的複習方式是下面圖片中展示的這樣。

一分一操場,令人頭疼的中高考語文字詞讀音複習,到底該怎麼辦?

或者是這樣的:

一分一操場,令人頭疼的中高考語文字詞讀音複習,到底該怎麼辦?

把各種讀音易錯的常考的總結在一起,不是這一頁,而可能是幾頁十幾頁甚至更多,然後一點點要學生通過反覆機械訓練記住。

這樣的方式可行嗎?試想,如果讓你短時間內記住十個八個陌生人的名字還可以,但如果短時間內讓你記住百八十個甚至更多陌生人的名字會是什麼感覺?即使臨時記住了,過後也可能忘記,而且必然會頭疼不已,各種模糊,各種混淆。

讀音這個問題也是如此。如果平時不大在意,等到快要中高考了,才想著集中力量打殲滅戰,恐怕到時候被殲滅的就不是敵人,而是自己了。

那這事兒該怎麼辦?“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當然要提前做好準備,不打無準備之仗才好。但提前準備又該如何準備呢?

以北京市中考為例。

2015年之前,在語文《考試說明》中有一個明確的詞語表存在,有800個兩字詞語,200個四字詞語,總共1000個詞語,字詞的音形義考查就在這個範圍之內。

“兩點之間線段最短。”這個數學常識應用到學習上,就看出急功近利來了,相當一部分老師和學生,恨不得從初一開始,就要把這1000個詞語放在學習重點之中,放在早讀中,課堂上,課後作業中,反覆弄熟。結果怎樣呢?

花了這麼多的時間和氣力,當然效果不錯。以讀音題得分為例,每年全北京市近十萬考生,該題得分率是0.98或0.99,也就是說差一點兒就百分之百全對了。

那些年,我帶著學生怎麼做呢?考前我會讓找若干學生在課堂上讀這個詞語表,其他同學注意聽,發現有沒有讀錯,如果讀錯了,大家就要啪啪啪拍三下手掌,然後對著這個讀錯的同學豎起大拇指,向他致敬,一起口中唸唸有詞:“你真棒!百裡挑一!”確實,一百個人只有一兩個人錯了,偏偏你就做錯了,真的是百裡挑一了。

但是,這個讀音題真的那麼容易應對,那麼容易得分嗎?我們看2016年北京市中考語文的讀音試題。

今年是農曆“猴年”。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共6分)

也叫屬相,是代表十二地支而用來記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十二屬相之說在東漢時已有記。在十二屬相中,猴位列第九,即“申猴”。由於“猴”

“侯”同音,人們就通過創作一隻猴子騎在馬背上的吉祥畫、玉雕、木刻、剪紙等藝術作品寓意“馬上封侯”。猴子的形象也常現在文學作品裡,童話裡有“猴子撈月”,寓言裡有“朝三暮四”, 。有關猴的成語也不少,如“猴年馬月”“沐猴而冠”。可見,“猴”在我國文化領域留下了諸多痕跡。

(1)文中加點字的注音全都正確的一項是(2分)

A.生肖(xiāo) 記載(zǎi)

B.生肖(xiào) 記載(zǎi)

C.生肖(xiāo) 記載(zài)

D.生肖(xiào) 記載(zài)

這個題當年的得分情況怎麼樣呢?全北京市平均得分率只有可憐的0.37,也就是說有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做錯了。僅僅這這一個題就丟了2分,意味著在密集的分數段內,要一下子就落後幾百名開外了。

在這個讀音的問題上的得分率為什麼會出現大跳水呢?

最大的原因是考查範圍放開了,2016年北京市的語文《考試說明》取消了詞語表,不再以1000詞作為字詞的考查範圍,而是將字詞考查範圍擴展為3500常用字及其組成的字詞。

試想,3500常用字,其中還有相當數量的多音字,每個字又可以組成相當數量的詞語,一下子這個範圍就是3500×N,保守來說N≥5,甚至是N≥10或更多,這5倍甚至10倍的擴大意味著什麼?範圍過大,就意味著不可能採取窮盡的方式來解決,沒有了明確的範圍,複習過程中就沒有了抓手,於是就無頭蒼蠅亂撞,或者是臨時抱佛腳。

針對語音題,在考前集中複習,將常考的高頻詞語高危詞語(即多音和易誤讀的字詞)挑選出來,要求學生反覆複習記憶,這種臨時抱佛腳的方式固然有一定效果,但是難免掛一漏萬,一旦某些字詞沒有複習到,或者沒有掌握牢靠,但考試卻很不巧就考到了,那就會遇到很大的麻煩。

比如,2016年的讀音題,關於“記載”的“載”在這個具體語境中的讀音,應該很少有考生會出錯,因為這是複習的重點。但是“生肖”的“肖”在詞語中的讀音,因為大家習慣性地在這個語境中將其讀成一聲,而不是四聲,但正確的讀音卻是四聲,卻在複習過程中被忽略了。於是相當數量的考生出錯了。

那麼,該如何在面對中高考乃至平時的語文考試的讀音題時能手到擒來,遊刃有餘呢?

其中,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就是不要急功近利地將讀音問題放在考前集中力量打殲滅戰,而應該在平時分散開來處理,要打游擊戰,要各個擊破。

應該在日常教學中時時注意讀音的問題,教師本身要注意讀音的準確,也要時時糾正學生在朗讀課文、回答問題時的讀音錯誤。要培養學生盡力讀準字音的習慣。要師生互相監督,設計各種模式的語音訓練形式,提高學生對讀準字音的重要性的認識。

打游擊戰也不是簡單地見到一個消滅一個,而應該是見到一個不僅僅消滅一個,而要把與之相關的隱藏起來的一串一起消滅掉。

具體來說,就是要強化語境意識,將漢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起來。要構建更為豐富的語境,要點線面結合,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圍剿一個字的讀音。

對於單音易誤的字,不能只是記住這個字的讀音,或者記住這個字在一個詞中的讀音,而應該記住這個字在一連串的詞語中的讀音。比如,“潛”是一個單音字,正確的讀音是qián,但常常被誤讀為qiǎn,這時,就不要單獨記住一個“潛力”之“潛”的讀音,而應該通過查字典,將一系列的由“潛”組成的詞語都讀準。

一分一操場,令人頭疼的中高考語文字詞讀音複習,到底該怎麼辦?

甚至可以連帶地把更為經典的語境,比如,在古詩文中帶有“潛”的也讀一讀,記一記,比如:“隨風潛入夜,萬物細無聲。”(《春夜喜雨》)“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春江花月夜》)”“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這樣的記憶,雖然看似增加了更多的信息量,加重了記憶的負擔,但實際上卻在記憶中起到了互相印證的作用。某一個字詞忘記了不要緊,可以還有其他的字詞相互印證,點線面結合,這才真正符合高效記憶的規律。

對於多音字,同樣也不要單純記住一個詞就完事了。比如,以“載”為例,不能單純記住“記載”之“載”讀zǎi,那萬一考試中不考“記載”,而是考“登載”“刊載”或者其他的帶有“載”的詞語怎麼辦呢?

因此,也要通過查字典,把這個“載”放在更具體更豐富的語境中。但也要注意,不要只是死記硬背在特定含義下的讀音,而要通過深入理解具體把握。

一分一操場,令人頭疼的中高考語文字詞讀音複習,到底該怎麼辦?

一分一操場,令人頭疼的中高考語文字詞讀音複習,到底該怎麼辦?

在認真研究過“載”的不同讀音下的若干義項之後,如果把“載”分成兩種情況,凡是和報刊雜誌有關,或和年份相關的都讀zǎi,凡是和重量有關,或表示“一邊……一邊……”的含義的都讀zài。這樣就比較容易記住了。

當然,還有一些特殊的情況需要特殊記憶,比如常用的“下載”這個“載”讀什麼呢?查字典讀zài,這時候不要小和尚唸經,讀無數遍嘗試著把這個記住,而要思考為什麼將其讀音定為zài,是因為下載的東西應該是有價值的,有分量的,因此和重量相關,這樣就不容易記錯了。

至於在姓氏的情況下讀“zài”,如果只是為了考試,這個不需要特意記住,因為“載”雖然屬於常用字,但是這個則是常用字之下的不常用義項。再比如,“鉛筆”的“鉛”在“鉛山”這個語境下讀yán,也屬於常用字的不常用讀音和不常用義項,考試中也不會涉及到。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讀音問題不是臨時突擊就能行的,也不是死記硬背就能行的。這個問題需要從小抓起,從平時抓起,需要把握正確的基本原則,採用合適的辦法才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後記】之前因為把“鴻鵠”讀成“鴻浩”這個新聞事件,我寫了若干篇談論關於讀音問題的文章。今天這一篇算是從理論進一步落地,來到更具體的實踐或者實戰層面。我會在日常教學中要求學生在筆記本中預留一個部分,按照我所講到的原則和方法,專門記錄關於詞語讀音的問題。這樣,三年積累下來,在中考或者將來高考面對讀音問題時,就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