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9 尼采談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深刻睿智,第三個原則是“忍耐”

各德國哲學家尼采在他的隨筆中為世人分享了他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人們讀後深刻其

深刻睿智,其中在第三個原則中,尼采教導世人要忍耐。”

與人交往的技巧,大體上說,就是一種接受宴請、吃你信不過的食物的技巧。除非你飢腸轆轆地進餐,那麼一切就會容易些。正如靡菲斯特所說:“惡劣的社交讓你難受。”可是,當人們盼望出現虎狼之飢時,它卻偏偏不來!啊,要喜歡別人,殊非易事!

尼采談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深刻睿智,第三個原則是“忍耐”

第一個原則是:就像遇到一場事故,你要傾力以赴,勇敢地介入,要孤芳自賞,把你的惡感吞進肚子裡。

第二個原則是:用誇獎的辦法使別人的情緒“變好”,使其自我陶醉;或者抓住他的某個好的或有趣的個性特點,牽著他走,進而顯示你的美德,制服別人。

第三個原則是:自我催眠。雙目凝視交往對象,宛如注視一個玻璃紐扣,直到再也感覺不到是高興還是厭惡,繼而不知不覺地入睡,一動不動。這姿勢猶如婚姻和家庭的常備藥物,屢試不爽,不可或缺,然而在科學上尚未正式命名。它的俗名叫——忍耐

尼采談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深刻睿智,第三個原則是“忍耐”

誰也不會僅僅因為一種理論使人幸福或道德高尚,就認為它是真實的。他們對真善美滿懷熱情,讓所有五花八門的、粗俗的、無惡意的、值得向望的東西,漂浮在眼前。幸福和美德不是論據,但甚至善於思考的人,都那麼輕易地忘記了,使人不幸福和使人邪惡也同樣不是反論據。

尼采談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深刻睿智,第三個原則是“忍耐”

一件事可能是真實的,儘管它在很大程度上是有害的和危險的。其實,存在物的本質可能是這樣的,即人們會由於充分了解它而被壓垮。

因而頭腦的力量可用它所能忍受的真理的數量來衡量——或說得更明白些,可用它要求稀釋、掩蓋、美化、弄溼和歪曲真理的程度來衡量。但毫無疑問,對於發現某些真理來說,道德敗壞的人和不幸的人處於更加有利的地位,更有可能取得成功,更不要說那些幸福的道德敗壞者了。

尼采談與人交往的三大原則,深刻睿智,第三個原則是“忍耐”

對於培養堅強和獨立精神的哲學家來說,嚴厲苛刻和狡猾詭詐,也許是比學者身上那種寶貴的溫文爾雅和從容不迫,更為有利的條件。試假定“哲學家”這個詞並不專指那些著書的或立說的哲學家,斯丹達爾描繪了奔放不羈的哲學家所具有的重要的特徵,考慮到德國人的趣味,我將突出一下這個特徵——因為它與德國人的趣味正相反,這位近代的偉大心理學家說:“要成為優秀的哲學家,就得冷酷無情、眼光銳利和沒有幻想。發了財的銀行家,就具有做出哲學發現,即看清存在物所需的部分性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