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01

有時候,有些話聽多了,我們就深信不疑,特別是至親的話。如果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這個不好,那個不好,想著他們都是我們最親近的人,肯定是為我們著想,所以對於他們說的“不好”的東西,我們也就認為不好,就會抗拒。

我們跟原生家庭密切相關,父母的教育甚至會影響我們的一生。如果父母為人處事的方法出了偏差,看待事物的觀點偏激,那帶給我們的就是負面影響。

小時候不懂事,父母說什麼就是什麼,可是我們長大了,能識文斷字了,見識廣了,就應該去識別父母的話的水準,哪些該聽,哪些不該聽,我們心裡要有數。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02

珊珊從小就被媽媽教育,以後嫁人了,不能對婆婆好,因為天下的婆婆都是壞的,都不會把兒媳婦當成一家人看待。

珊珊見到了太多媽媽和奶奶吵架的場面,每次吵完,媽媽就抱著珊珊哭,說奶奶欺負她這個外姓人,說奶奶的各種不是,也說珊珊命苦,身為女人,以後免不了被婆家人欺負。

珊珊耳提面命,就對“婆婆都是壞的”這個說法深信不疑。成年後,她有點恐婚了,害怕會走媽媽的老路,在雞飛狗跳的婚姻生活中受罪。

可愛情來了誰都擋不住,連珊珊當初提出的“父母雙亡”的結婚條件都不管了,她甜蜜地把自己嫁了。

好在婆家人好說話,她說不一起住,他們就給買了房子。不過她對公婆的態度一直都很冷淡,儘量不跟他們接觸。

珊珊在懷孕後,才徹底顛覆性之前的認知。得知她懷孕後,婆婆高興極了,隔三差五就給她燉湯。

有一次她突然想吃草莓,就到超市裡轉了一圈,看到價格太貴沒捨得買太多,就隨便買了幾個過過嘴癮。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誰知,第二天,婆婆就給她提了一袋來,洗好後端到她面前,輕聲說:“以後你想吃啥儘管說,我給你買。你先吃,不夠了我再洗,冰箱裡還有。”

珊珊很感動,特意打電話跟媽媽說了這事。媽媽的語氣很冷漠:“你剛懷孕腦子就傻了?你以為她是真的疼你?那是疼你肚子裡的孩子啊!你清醒點吧!你要不信,等你生了以後你再看!”

對於媽媽的話,她還是相信的,就收起了感動,把婆婆對她的好視作理所當然的。

在整個懷孕期,婆婆對她逗照顧得無微不至,可她還是不放心,擔心婆婆在月子裡對她不好,就把媽媽接了來。

媽媽一來,就跟婆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媽媽講話粗聲粗氣,動作也粗魯,常常把正在熟睡的寶寶驚醒。

而婆婆呢,從來都是輕聲細語,不管是買菜做飯,還是照顧寶寶,都很有一套。

月子餐,媽媽只會黃酒燉雞、黃酒燉排骨、黃酒燉豬肚……婆婆說那是老一套,月子餐也要講究葷素搭配,也要吃水果。

媽媽不認同,就當面說婆婆這個城裡人不懂事、矯情、做作。珊珊能看出來婆婆是生氣的,不過看在她是親家母的份上不跟她計較。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珊珊很煩惱,她明白這事是媽媽做得不對,早知道就不讓她來了。於是在爸爸打電話來問她情況的時候,她把這事說了。

爸爸說:“你媽就竟會添亂!跟你奶奶不合就算了,跑到別人家去還是那麼霸道!你放心,我馬上叫她回來。”

媽媽走後,珊珊的心立即就靜了。婆婆仍然對她一如既往地好,不止一次地說:“我就一個兒子,我希望他幸福一生,所以我必須對你好。對你好,也就是對他好。疼你,也就是疼他。你們幸福了,我們老兩口才幸福。”

珊珊聽得淚水漣漣,從心底裡感激她。她從婆婆身上,感受到了從媽媽那裡得不到的情感體會。她說不清是什麼,只是覺得那種感覺很暖很暖。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後來,珊珊經常想起小時候的事,才發覺,很多時候媽媽和奶奶吵架,都是媽媽先挑起的事端。奶奶很勤勞,也很能吃苦,對他們兄妹也非常好,可她卻因為媽媽的一面之詞,從不跟奶奶親近。

現在,珊珊想著,等寶寶大些了,就帶他回去看望奶奶。奶奶一定會很高興。

珊珊看著粉嘟嘟的寶寶,再看看在廚房忙碌的婆婆,整個心都軟了。餘生,她一定會好好對待公公和婆婆!

珊珊很幸運,應該可以說是遇到了天底下最好的婆婆。這個跟她自己的思想轉變也有關係,如果她一味認定婆婆就如她媽媽所說的,“都是壞的”,而拒婆婆於千里之外,或是跟婆婆無事生非,那就會錯失與婆婆親近的機會,也就不會認識到媽媽的教育帶有偏見。

像珊珊的媽媽這種自己婚姻不幸,無法正確處理婆媳關係,就怨恨他人,並把這種思想灌輸給兒女的人,不在少數。他們從不考慮這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也不在乎後果。

媽媽告訴她:“婆婆都壞。”她結婚後才明白,媽媽的話不可全信

03

我們跟老一輩人的思想觀念有出入是正常的,我們不能一概否定他們的說法,畢竟他們生活閱歷豐富,有些觀念是值得借鑑的。當然,也不能全信他們,因為有些老觀念的確不適合傳承。

這就要求我們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在學習、工作和生活中提升自己,遇到事情要懂得換位思考,才不會在處理問題的時候出現偏差。

作為父母,也要對自己的話語負責,要考慮清楚你說出來的話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會不會讓孩子困惑,讓他們無所適從。

所以,父母的教育一定要客觀公正,讓孩子領略生活的美好,對未來充滿希望。如果沒法做到,乾脆就不要說,讓孩子自己學著去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