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0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先來看看幾個宋朝畫家題款、窮款和隱款的例子: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宋 崔白 《雙喜圖》

宋代畫家:崔白,他低調地把題款藏在樹幹上。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宋 李唐 《采薇圖》

宋代畫家李唐,他把名字題在畫作中的石壁上。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北宋 范寬 《溪山行旅圖》

北宋繪畫大師範寬藏得最為隱蔽,一藏就藏到1958年,才被世人發現。

在中國畫的題跋當中題字多的叫做“長題”,像范寬這樣

只有名字的叫 “窮款”,類似前面藏起款文的叫“隱款”,宋代繪畫中不僅窮款、隱款比較普遍,而且他們基本上沒有加蓋印章的習慣。

明明還留有那麼多空間,可以隨意發揮,為什麼宋代畫家愛玩“躲迷藏”呢?

有人專門展開了研究,說他們不寫在明顯地方,是因為字…不好看!說這話的是明末清初畫家沈顥:“元以前多不用款,款或隱之石隙,恐書不精,有傷畫局,後來書繪並工,附麗成觀。”——沈顥《畫麈·落款》。

但他這麼說完全忽略了另一群人啊,大書法家蘇軾、米芾等人的繪畫作品都沒有大面積的題款或題畫詩流傳於世。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北宋 蘇軾 《枯木怪石圖》

所以,宋代畫家書法不精這一觀點不成立,根據翻閱大量史書資料和畫作,有人歸納出了三個主要原因。

“ 思想、繪畫 同根生 ”

學過歷史的朋友們可能有印象,宋代治理國家最主要的理論是“程朱理學”,(理是自然萬物和人類社會的根本法則)雖然理論建立的初衷不是服務於繪畫的,但別忘了,宋代可有中央領導的美院啊,這種社會體制直接影響院體畫家在描繪時,會精確、逼真地表達出天地萬物的“理”,比如萃花介紹過的這個《雙喜圖》。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宋 崔白 《雙喜圖》 局部

對“理”的無限崇尚使得中國繪畫在宋代出現了寫實主義的最高峰。畫家們除了追求極其逼真的效果呈現,還會表現出對自然的敬畏、冥想和參悟。敬畏自然最直接的體現就是不會破壞,不會破壞畫作可以看,可以遊玩,可以在畫間行走的真實境界。

出現大量詩文、題款必然會讓觀者跳戲:我們看到的大自然可從來沒有詩句的!因此,藏款文是要追求真實,不影響構圖。

“ 大宋正值 萌芽期 ”

另一方面,宋代窮款、隱款現象頻繁,與中國畫的題款藝術發展密切相關。中國畫“詩書畫印”相結合的特色,(詩書畫印:題詩、書法、畫作、印章)其實到明清時期才算真正成熟。明清畫家把題款當成繪畫作品的重要部分,有很多提及如何題款以及題款作用的畫論

除了前面沈顥的《畫麈·落款》,也有清代鄒一桂的《小山畫譜·落款》等。而元代,作為題款藝術的

重要發展階段,各種形式都存在,同一人也有不同的表現,比如趙孟頫,既有大片書法和題款,也有隻寫名字,蓋上姓名章的窮款。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元 趙孟頫 《鵲華秋色圖》 長題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元 趙孟頫 《飲馬圖》 窮款和名章

追溯到宋代,題款只起紀年、留名的作用,是繪畫作品中可有可無的東西。在宋代,這些隱款和窮款的不侵佔畫位,這與他們的繪畫審美認識有關,導致題款藝術在宋代發展受到侷限

“ 宮廷畫家 地位低 ”

看到說題款在宋代處於萌芽階段,可能有人會拿藝術皇帝宋徽宗來反駁: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宋 趙佶 《瑞鶴圖》題款

美術史記載的宋代畫家大部分是院體畫家,宮廷培養的畫家,當然要為宮廷服務。所謂“伴君如伴虎”,他們必然小心翼翼,低調做人是保全自我的基本方法。像文人畫家那樣狂放,想說什麼說什麼,一不小心說錯話是要被殺頭的。

北宋畫論家鄧椿的《畫記》中就有記載:

“圖畫院,四方召試者源源而來,多有不合而去者。蓋一時所尚,專以形似,苟有自得,不免放逸,則謂不合法度,或無師承,故所作止眾工之事,不能高也”。

其中“不合而去”、“不合法度”,說的就是不按照要求來,被OUT的例子,而“形似”說的就是作畫的標準了,一定要逼真,真,真……在這種體制下,也只有宋徽宗這樣的畫院頭頭,才會瀟灑地將詩書與繪畫相結合了。


看懂宋朝繪畫中的題款、窮款、隱款

宋 趙佶 《臘梅山禽圖》 題詩

某種意義上,宋代的隱款、窮款就像一個兒童,它之所以不能“參加工作”,主要是因為法律規定不能僱用未成年,自身也不夠成熟,還受到了爸媽的牽制。

同樣的,宋代隱款、窮款的出現並不是畫家“不能”,而是他們“不為”,正如我們無法否定一個少年的能力,好在,總有一天他會長大,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