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7 為什麼很少有第十交響曲?他們說怕死

為什麼很少有第十交響曲?他們說怕死

他們是誰?音樂家,古典音樂家。

他們相信時間和數字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比如:

“如果你在七點前歌唱,你會哭泣到11點”;一個作曲家只能創作9部交響曲,如果他想寫更多,他會在完成第九交響曲後不久死去;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阿諾爾德·勳伯格一生都恐懼數字13,他有時會把小節數標為12、隨後12A,然後是14,結果卻死在“差13分到的午夜”。


甚至還有音樂家認為,“演出成功至少有部分原因是拒絕讓女人第一個進劇院”。

這是美國史學家蒂姆·瑞博的梳理,他整理並書寫了200餘位音樂天才們的神奇事件。迷信行為與人類歷史一樣古老。隱隱約約,我們至今在心底最柔軟的隱密深地,好像也一直在避諱一些數字。比如說,祭祖勿叩首四次,“七不出門八不歸”。想必也不新奇。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作者 | 蒂姆·瑞博

早上唱歌與“性別歧視”迷信

早上唱歌會讓人流淚

“如果你在七點前歌唱,你會哭泣到11點。”老話是這麼說的。如果你心情愉快或是情緒激昂,想在這麼早的時候唱歌,為什麼會在中午前後悔?那些一大早就唱晨禱的 僧侶們是不是總是不開心?也沒準。

這個說法有若干可能的來源。最大的可能是古老的清教徒倫理。基本觀點是你每天都需要贏得自己的幸福。在贏得幸福的權利之前,歌唱肯定會給自己帶來厄運。

我自己也有個看法:18 世紀威尼斯一個正當紅的歌劇男高音,特別狂妄。一天,他一大早跳下床來,縱情高歌他最拿手的詠歎調。樓上的鄰居不怎麼喜歡他愉快地炫技,派一名僕人下樓用棍子或拳頭揍了這位男歌星一頓。受到懲戒的男高音帶著黑眼圈,通過痛苦的方式學到了並非所有人都欣賞天才的道理。

其實,在世界各地,樂師會在早上七點前起床的說法都極其可笑。那個鐘點清醒著的樂師估計前一天夜裡根本沒睡,或是還沒意識到昨晚慶典的酒精導致的迷糊尚未消散,嚴重的宿醉會在11點降臨到他毫無戒備的腦袋上,帶來淚水——所以有了這條諺語。

一部藝術作品被詛咒或會帶來厄運的說法在戲劇圈裡根深蒂固,莎士比亞的《麥克白》就是典範。這部劇被迷信觀念包圍,在舞臺上絕對不能說它的名字(指排演期間),提到它時只能說“那部蘇格蘭劇”。很多人可能覺得這種犯傻的做法有點兒搞笑,但現在很多演員仍堅持這個傳統。


——蒂姆·瑞博,《貝多芬的頭骨》。

美國第一部音樂劇上演時的性別歧視迷信

身處音樂界老男人俱樂部(或其他任何領域)的女人都十分艱辛,一些與性別掛鉤的愚蠢迷信更是雪上加霜。下面這個故事格外令人厭惡:

1866年,美國第一部音樂劇即將在紐約一家名叫“尼布洛 花園”(Niblo’s Garden)的劇院首演。節目名叫《黑魔鬼》(The Black Crook),演出時間超過5個小時——老天,他們想什麼呢?這甚至不是一次創作一種美國音樂新藝術形式的真誠嘗試,而是包括音樂、舞蹈和一個浮士德故事等因素的古怪結合。邪惡的德國貴族沃爾芬斯泰因伯爵(Count Wolfenstein)想強娶村女。他想把她的未婚夫獻給魔鬼祭祀,但陰謀破產,真愛獲勝。整個作品像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一樣七拼八湊,試圖吸引觀眾來達到賺錢的目的。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美國第一部音樂劇《黑魔鬼》(The Black Crook)。

劇情一片混亂,但總得有個開頭,它包括了至關重要的舞女原型因素。無論好歹,舞女直至今日仍是音樂劇的支柱。馬克·吐溫正面評價了這部劇的內容和它眼花繚亂的製作。

首演當晚,經理威廉·惠特利(William Wheatley)站在門口,人群等待著進入劇院。顯然人們對演出相當好奇,想來看看。經理發現排在首位的是一位女性,堅決拒絕讓她第一個進入劇院,聲稱這會毀掉節目成功的任何機會。她估計十分震驚,也感覺遭到了很大冒犯。但惠特利十分堅決,一名男性首先入場了。這是維多利亞時代厭女心態的愚蠢迷信?很有可能。

需要指出,劇目演出了474場,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模仿者幾乎立刻出現,美國音樂劇從而誕生。大獲全勝的惠特利得意揚揚,後來甚至聲稱儘管他並不迷信,但演出成功至少有部分原因是他拒絕讓女人第一個進劇院。如果他不是一個這麼堅定的混蛋,節目會怎麼樣?美國音樂劇還會同樣啟動嗎?我看沒什麼問題。

“黑色星期天”的詛咒

聽完這首歌,他們自殺了

音樂詛咒的名氣沒那麼大,但至少有一首歌贏得了厄運的聲望。關於它有數不清的都市傳說,有些自相矛盾,多數未經證實。這首歌由匈牙利作曲家賴索·謝雷什(Resző Seress)譜曲、拉斯洛·亞沃爾(László Jávor)作詞,名叫《黑色星期天》(Gloomy Sunday)。有個故事說,這是謝雷什在未婚妻與他解除婚約後不久寫的,另 一個說法是他擔心正處於大蕭條之際的世界。歌詞講述的故事是 一個男子在愛人死亡後,考慮自殺與她重逢——挺歡快的內容。

起初,一些出版社拒絕出版歌譜,認為它太黑暗了。但它最終出版了。傳說,接下來幾年內發生了一連串自殺事件,自殺者都聽過這首歌。1933年,一個年輕人要求布達佩斯特咖啡館的一支樂隊演奏它。聽完後,他回家開槍自殺了。如果故事是真的,他估計本來就打算自殺,只是想在退場前來一首足夠壓抑的背景音樂。到了 1936年,這首歌似乎跟匈牙利一大波自殺事件有關,在某些地區被禁。這個故事 受到各方重視,連《時代》雜誌都在當年3月報道了此事。

自身就有毒品和酒精成癮問題的比莉·荷莉戴(Billie Holiday)在1941年錄製了這首歌的英文版,倫敦隨即就有人受到影響。一個年輕女性用留聲機反覆播放這首歌曲,她的鄰居聽到後來敲門,但她沒有回應。最終他們破門而入,發現她躺在地板 上,死於吸食毒品過量。

Sunday is Gloomy

My hours are slumberless

Dearest, the shadows I live with are numberless

Little white flowers will never awaken you

Not where the black coach of sorrow has taken you

Angels have no thought of ever returning you

Would they be angry if I thought of joining you

Gloomy Sunday


——《黑色星期天》(Gloomy Sunday)歌詞局部。

自殺事件沒有停止。一個都市流言聲稱兩百多人聽過這首歌后自殺,不幸的是這個驚人的數目既不能被證明也不能被反駁。各種說法都聲稱形勢嚴重,當局認為必須採取行動,但這些說法也很難證實。據說儘管沒有明確的禁令,但是匈牙利政府不鼓勵播放這首歌,若干美國電臺也拒絕播放。BBC在20世紀40年代考慮過類似做法,知情者說BBC認為歌詞對聽眾來說太壓抑,所以只播放了器樂版。也許他們擔心詛咒,但更大的可能是他們擔心這首歌導致自殺的故事可能真會鼓勵一些聽眾自殺。有消息稱BBC直到 2002 年才解除這個非正式禁令,但也有人說至少在 20世紀80年代就播放過幾次。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大蕭條中的美國工人。

無論如何,隨著時間推移,人們對這首歌的恐懼減輕了,但它的作曲者註定要遭受悲劇的命運。1968年,他在布達佩斯特跳樓自殺。在這個事實之外,傳說再次愈演愈烈,一個故事說他此前就表示無法再寫出新的流行歌。一個未經核實的曲折說法是,當年拋棄他併成為歌曲靈感來源的女人不久前服毒身亡。她死時在身邊留有一張紙,上面寫著“黑暗星期天”。另一個版本說留在身邊的是這首歌的歌譜。

第九交響曲的迷信

永遠完不成的第十交響曲

19—20世紀出現了一個比較奇怪的恐懼症。包括一些著名作曲家在內,人們相信一個作曲家只能創作9部交響曲。如果他想寫更多,他會在完成第九交響曲後不久死去。古斯塔夫·馬勒和阿諾爾德·勳伯格都深信不疑。這個迷信的來源似乎是貝多芬只寫了9部交響曲,舒伯特也是如此,還有布魯克納,後者大概故意用D小調創作第九交響曲,和他心愛的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一樣。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貝多芬 (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出生於德國波恩,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歐洲古典主義時期作曲家。

捷克作曲家安東·德沃夏克(Antonín Dvořák)在著名的《新世界交響曲》(New World)後不再創作交響曲。那是他的第九部交響曲,儘管他將它視為第八部,因為他的第一部交響曲的曲譜遺失,直到他去世後才重見天日。據說馬勒堅信某種第九交響曲的詛咒,於是把他的第九部交響曲標名為《大地之歌》(Das Lied Von der Erde),認為只要不標數字就可以避免受詛咒。隨後他又譜寫了一部“第九”交響曲。

他自信擊敗了死神,開始創作第十交響曲,但在完成前就去世了。然而學者近年來質疑馬勒是否真的相信任何詛咒,提出這些可能都是他的遺孀編造的。

無論如何,阿諾爾德·勳伯格寫到了這個說法,基本就是說完成第九交響曲就到了極限。宇宙或其他什麼高層力量不允許作曲家創作超過9部交響曲,可能因為人類進化程度還不夠。

這些聽上去好像是毫無道理的胡說八道。你可能覺得是個不錯的故事,也算是有趣的巧合,但是看看莫扎特吧!他寫了40多部交響曲,還有好多被列在他名下,海頓的交響曲超過了100部。沒錯,但他們在貝多芬之前。 一些人聲稱詛咒始於貝多芬,可能因為他被視為最偉大的交響曲音樂家,所以大概就該由他設限。

你說:好吧,我們還是不信。想想現代作曲家,例如迪米特里•肖斯塔科維奇(15部交響曲)、海托爾·維拉-羅伯斯(Heitor Villa-Lobos)和達律斯•米約(每人寫了12 部),以及阿蘭·霍夫哈奈斯(Alan Hovhaness,至少67部,其中43部是在60歲以後創作的)。看吧,證據夠多了。沒錯,這確實是某種證明。但還有些作曲家確實在完成了第九交響曲後去世了,例如阿爾弗雷德·施尼特凱(Alfred Schnittke)。作曲家威廉·C. 懷特(William C. White)評價施尼特凱的第九交響曲時說 :“我覺得這是死者的音樂……它聽上去彷彿一個幽靈首次與一個超脫塵世的嶄新世界相逢後的遊蕩探索。”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英國作曲家拉爾夫·沃恩·威廉斯。

施尼特凱的俄羅斯同行亞歷山大·格拉祖諾夫(Alexander Glazunov,1865—1936)嚴格說來從未完成他的第九交響曲,於是又活了26年,估計是逃脫了厄運。另一方面,拉爾夫·沃恩·威廉斯(Ralph Vaughan Williams, 1872—1958)在85歲高齡創作了第九交響曲,6個月後去世。考慮到他的年齡這並不太意外。然而他在8月26日凌晨去世,當天他本應去參加第九交響曲的一次錄音。也許只是巧合。

勳伯格和數字13

“他死在差13分到的午夜”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阿諾爾德·勳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年),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卒於美國洛杉磯。

阿諾爾德·勳伯格:音體系的發明者和音樂中一切數字相關因素的倡導者。他在與音樂無關的生活中仍然痴迷數字和數字占卜術。他對數字13有一種病態恐懼,在心理學術語中稱為“十三恐懼症”。例如,在歌劇《摩西和亞 倫》(Moses und Aron)中,他把亞倫的傳統拼寫“Aaron”改成了“Aron”,這樣標題就是 12 個字母,而不是13個。他這種極端恐懼 的源頭不為人知,但他出生在 9 月 13 日,於是將 13 這個數字視為凶兆,是籠罩他一生的烏雲。對他來說,它象徵著死亡和毀滅的力量。他竭盡全力避免這個數字,確保它不會主導他的生活。

他相信,無論是出於創作障礙還是其他原因,只要暫停一部作品的創作,他最後多半會發現中斷處的小節數是13的倍數。對他來說,這個模式證明13在阻撓他。為了避免屈服,他有時會把小節數標為12、隨後12A,然後是14。他會為自己的強迫症辯護,說這不是迷信而是信仰。這是他的世界觀核心,所以他不覺得自己犯傻。

各種儀式和數字占星術指導著他的整個生活,給他帶來好運並避免厄運。例如,他在給第二次婚姻生的孩子命名時選擇了羅納德(Ronald)和羅蘭(Roland)。兩個名字都和他自己名字的字母相同。當他發現“羅蘭”根據數字占星學可能包含某些厄運後,就把兒子的名字改成了勞倫斯·亞當(Lawrence Adam),以免無意間用不走運的名字會給他帶來厄運。只要有可能,他總是避免包括數字13的地址,以及建築的第13層。

他極端畏懼13的力量,以至於堅信自己死時的歲數會是13的倍數。例如,他在65歲生日時萬分恐懼。他要同為作曲家的占星家丹·盧迪亞爾(Dane Rudhyar)在那個可怕的年份為他排星圖。盧迪亞爾告訴他,雖然這是危險期,但未必會致命。他說對了,勳伯格倖存下來,安心慶祝了66歲生日。直到78歲他都不用再擔心了,只要他能活到那年。

我們仍有迷信,它們也許完全烙在我們類人猿的大腦裡。其中一些變得更復雜,或者被合理化,但歸根結底,我們很想影響周圍的世界,為達目的經常採取非理性方式,甚至幹些蠢事。


——蒂姆·瑞博,《貝多芬的頭骨》。

但意外發生了:他的76歲生日。那是1951年,一個名叫奧斯卡·阿德勒(Oscar Adler)的占星家兼樂師給勳伯格寫信,警告他由於構成他年齡的數字,這一年將給他帶來危險:7加6等於13。勳伯格被嚇壞了。儘管他致力於數字占星,但似乎從未想到要把年齡的兩個數字相加。他告訴朋友們只要能挺過這一年,他就安全了,至少近期如此。

然而他運氣不好,那年7月有一個13號星期五,他最不想面對的日子。勳伯格一整天都躺在床上,驚慌失措。差15分鐘到午夜時,他的妻子試圖安慰他,告訴他既然這一天已經結束, 已經熬過去了,不用再擔心了。他看了看她,然後當場死亡。迷信的說法是他死在差13分到的午夜。他似乎真的是把自己嚇死了。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貝多芬的頭骨:音樂史上的天才與瘋子》

譯者: 蔡暉

版本: 楚塵文化·中信出版集團 2018年1月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本文內容經“楚塵文化”授權整合自《貝多芬的頭骨:音樂史上的天才與瘋子》(作者: 蒂姆·瑞博)一書導語、第二部分第七章等。內容有刪節,標題為編者所加;整合與編輯:西西。未經“楚塵文化”或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直接點擊 關鍵詞查看以往的精彩~

为什么很少有第十交响曲?他们说怕死

點擊“閱讀原文”,去我們的微店看看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