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15 蔡英文“過境”美國,再現“凱子外交”

劉匡宇 社科院臺研所助理研究員

臺灣地區領導人每次“過境”美國,都喜歡渲染“被禮遇”,並且明暗裡與前任們相比較,用“出口轉內銷”的方式抬高身價,競相攀比其任內的臺美關係“親善度”。正值選舉年,蔡當局此次出訪,無中生有、“以小見大”的政治操作更加露骨,卻再一次暴露了其有限的政治格局,以及“美臺關係升級”乏善可陳的現實窘境。

蔡英文“過境”美國,再現“凱子外交”

蔡英文“過境”美國

自欺欺人的擦邊球

基於“一中政策”、相關法律和美臺關係“非官方”性質,美國國務院就其各級政府機構與臺當局交往有一套“自我設限”的行政指針,也長期對臺灣地區領導人在美活動進行形式上去政治化的限制。因此,蔡英文早就預備趁“與臺灣交往法”的“西風”,謀劃訪問美東部政治都會,甚至進入白宮、國會,會見美方高官,並爭取美方以“元首之禮”待之等。不過,蔡最終未能得償所願,只能“屈尊”去政治意義次一級的洛杉磯等地竄訪,也沒有等來幻想中的白宮紅毯和21響禮炮。儘管如此,蔡陣營仍然授意其控制的媒體大力渲染其此行有三大“突破”。但是推敲起來,這些所謂的“突破”,說好聽點是“政治擦邊球”被硬拗成“升級”,但直白說,就是完全的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了。

首先,刻意歪曲此行的政治定位以掩飾徒勞尷尬。蔡當局絕口不提此前積極向美爭取過境紐約失敗,洛杉磯只是次選,也不承認其此行所受待遇大體維持此前水平,細節調整並非體現“與臺灣交往法”或“美臺關係升級”,反而大力渲染“被禮遇”,讓“獨派”大老林濁水也不禁斥責蔡“拿次於‘司長級’的待遇而驕傲”。

蔡英文“過境”美國,再現“凱子外交”

蔡英文

其次,將“前例”扭曲為“首例”,渲染“過境”政治效應。蔡陣營大力渲染的多個“首次”,在兩岸關係良順的馬英九時期就已實質實現。事實上,蔡此行真正創下“突破”的,是以斥資千萬公帑在海外大辦千人流水席,招待支持綠營的僑民,全場揮舞民進黨旗,以鋪張麻醉“與臺灣交往法”未實際生效的酸楚,用海外“臺獨夢”來拉抬島內慘淡的選舉行情。

“凱子外交”的舊戲碼

在“與臺灣交往法”為“臺灣地區各級官員”訪問美國各級政府機構解禁後,現實面卻是美方仍會“縝密協調和計算”,在適當範圍內體現“禮遇”;而蔡當局只能挖空心思在邊緣試探,這反而看出“美臺關係升級”背後的乏善可陳。

蔡英文“過境”美國,再現“凱子外交”

蔡英文

事實上,美方與臺灣交往的相關規範本來就會隨區域形勢和中美關係而逐年動態調整。例如,在特朗普簽署《2019財年國防授權法》之前,美國國務院官網卻先後撤下“中華民國國旗”並將臺灣地圖納入中國大陸版圖。這表明,無論美臺關係如何被熱炒,美行政部門仍然堅持“一中政策”,只是在細節上存在或松或緊的正常週期,與蔡英文訪美的小動作一樣,並不足以反應美臺關係的全貌或“升級”。

不論民進黨此前如何渲染“白宮禮炮、國會演講”,現實是,蔡英文卻只能在圖書館和文教中心“與民同樂”。蔡出訪前,美國高通恰與臺“公平會”和解,原本高通在臺灣的215億新臺幣罰款被大幅減少到 27 億;而在蔡離開美國後,還要到巴拉圭奉送包括PPP 模式投資和貿易順差的“有感外交大禮包”來“固邦”。可見,蔡此次“過境”出訪,在政治浮雲消散後,不過又是一次千金買骨、文過飾非的“凱子外交”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