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人的精力分三部分:維持生命能力運行的精力、該消耗的精力、剩餘精力。武學的功夫出在剩餘精力部分,剩餘精力經積累—儲蓄—轉化—昇華為中級能量,中級能量又經積累—儲蓄—轉化—昇華為高一級的能量。不斷積累—轉化—昇華,再積累—再轉化—再昇華為更高一級的能量,最後達到超級能量——渾圓爆發力、渾圓力,是為在不斷提升中求得的超高功夫。如果一天天地又蹦又跳,又打沙包、沙袋,又負重跑步,不但把剩餘精力消耗光了,連維持生命力的精力也消耗掉了,久而久之,必然影響身體健康,或者招致傷殘。

要想在武學中取得成就,必須做到每天的補充能量大於消耗,這是筆者30多年的習武經驗。不認清這個要點,不反思過去,不從人體科學這個高度來習武,永遠只能站在武學殿堂的大門之外。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從養心、養神、養德、養道中來。

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修真養生學大宗師鬼谷先生在《修為經·陰符七篇》“盛神法五龍”一文中,開篇教誨:“盛神法五龍。盛神中有五氣,神為之長,心為之舍,德為之人,養神之所,歸諸道。”力量是人的精氣神的表現或反映,武學的力量是人的精氣神的體現。要想有力量,首先要培養精氣神。所以,鬼谷先生教誨,人要有旺盛的精神,就要效法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是變化的,五行化五龍,武學更是需要變化的。人們常說,能大能小是條龍,能大不能小是條蟲。況且龍能飛黃騰達,施雨布霧,變化多端,同時又是自然而然。所以,鬼谷先生要求修真養生的人們向龍學習,也是向自然學習。

“盛神中有五氣”指的是外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人的內五行則是心(火)、肝(木)、脾(土)、肺(金)、腎(水)五臟。意思是要養精神,人的內五臟是主要的、關鍵的,抓住了心、肝、脾、肺、腎的養護,使體內臟器經常處於平衡調節之中,就保證了人的健康。不管中醫還是西醫,都把人的“五臟”之病與人大腦之病看得非常重要。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學習體會:

現在的許多練武者,仍將打沙包、負沙袋、跑步等體育鍛煉方式做為求取力量、耐力、體能的方式,這是與人們的認識及當前競技規則有關,與徒手赤搏實戰尚有一定距離,即使成為競技中的高手,身體狀況也是每況愈下,內臟及至頭部受傷嚴重,取得了名聲,換來了痛苦,這是需要我們借鑑的。

武學的力量來自四養----養心、養神、養德、養道,這就告訴我們了學武不僅是修命長命長力量,更重要的是來自修性方面的提高,通過修性來調整五臟六腑的不平衡程度,通過修性來變化自身,使之符合與適應外界事物的變化,另通過一個養字,我們當能明白,這是一個長期的修性過程,一時之養是絕然不成的,要長期溫養、保養、涵養、善養心神德道這四德,小心呵護她們,慢慢茁壯成長,這樣,力量不求而自得,就象鬼谷老祖講過的一樣,“有動之動出於不動,有為之為出於無為,無為則神歸,神歸則萬物寂,不動則氣泯,氣泯則萬物生。

如果真喜歡武術的話,建議大家站樁,練練樁功。這是現在很多人都驗證過的,比較認可的較好的健身、上功方法。用無極樁修正身法,混元樁進行換勁,然後三體式或者太極拳套路練勁,經過進一步練勁用勁,效果非常顯著。

想想中國傳統武術,文化內涵豐富,博大精深。這種現代很多人難以理解的深邃,被膚淺的認為落後!由中醫及武術,我心痛哉!很多習武的人,對傳統武術莫名愛好,但卻缺少明師指引,難以客觀正確的認識武術,即便是自己修煉,由於中國傳統武術自帶文化屬性,很多地方很多竅要,非指點無法突破。正因為傳武的誤解氾濫,急需撥亂反正,我師兄應眾人邀請,提筆著書,成《傳統武術答疑解惑錄》一書,廣傳武術思想,點破修煉竅要,為廣大愛好者答疑解惑,幫助廣大愛好者瞭解武術,練習武術,其拳拳之心實為我等欽佩!師兄常說,雖水平有限,但也願做法佈施,以弘武道。知我者為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有緣得見者,望惜緣!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武學的力量從何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