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鄉村振興,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閱讀本文前,我們先思考兩個問題:

鄉村振興怎麼做?現在網上有非常多的專家觀點,其中很多觀點截然相反,那麼孰優孰劣?

鄉村振興怎麼做?現在國內出現很多網紅級案例,各有特色,那麼究竟哪個更有參考價值?

鄉村振興的觀點大討論,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歷史上,伴隨每次社會大變革,都有一次學術大討論發生。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爭鳴,比如歐洲第一次工業革命之後的啟蒙運動,比如民國時期的學術大家輩出……

這些學術繁榮的價值,就是經過大討論達到思想解放和統一,進而將新生產力下的生產關係衝突重新梳理,使社會進入一個新的和諧繁榮期。

當下的鄉村振興,事實上也是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重塑生產關係的過程。因此,當下的學術大討論,也是十分積極的價值。

但是,如果仔細分析,我們會發現,當下的學術繁榮,有別於以往所有的討論,它不像是一場學術活動,而更像是一場瞎子摸象的自說自話。

鄉村振興,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因為,以往所有的學術討論,都有一個客觀統一的基礎,我們討論的背景和“標的”是一致的。但鄉村振興的討論,我們卻面臨著鄉村發展狀況嚴重不均衡的局面。

比如,中西部還有北部很多地區,農村空心化問題突出,我們調研中發現很多農村,十戶裡面九戶無人居住,甚至一個鎮上只有兩三家開業的商店,其餘全部廢棄。

但到了東南部地區,很多鄉村富庶美麗得讓城裡人垂涎三尺,他們寧願住在鄉下,每天開車到城裡上班。

那麼在這種背景下,有些專家提出鄉村振興要“人進城、錢進村”,以此提高農村資源的利用效率;有的專家提出一定要打造有人居住的鄉村;有的專家提出要提升土地流轉率,有的專家提出要防止土地過度流轉……

這些觀點哪個對,哪個錯?根本無從辨別,或者說,都對,也都不對。某個觀點可能放到中西部是錯的,放到東部就是對的。即便是一個省,放到某些平原鄉村是對的,放到山區就是錯的。

大凡學術爭論一旦脫離了研究背景統一,其結果註定了失效的。但我們目前鄉村振興的大背景恰恰就是如此,就像十九大報告中描述那樣:當下的社會主要矛盾主要就是“不平衡不充分”。

那麼我們基於不平衡狀態的前提,進行的單一學術討論,無疑就是瞎子摸象。有人摸到了象腿,有人摸到了象尾,他們所研究的觀點,都言之鑿鑿,但也謬之千里。

鄉村振興,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風口模式、能人模式下,所謂案例又有多少參考價值?

學術討論要基於經濟階段,案例學習更是要基於更多前提。

平心而論,現在國內出現了非常多的優秀案例。但是如果仔細去深入瞭解,發現這些案例絕大多數只能是孤例,根本無法去模仿,甚至能學習的地方也十分有限。

因為這些案例總結起來,壓根不是所謂媒體和專家總結的資源依託模式、資金主導模式等等,而更像是“風口模式”和“能人模式”。

比如莊主學院第五期在袁家村舉行,在和村幹部交流時,有學員問:你們的建設用地問題怎麼解決?你們美食街蓋這麼密,消防怎麼通過?

村幹部回答說:我們村以前有很多廢棄工廠,所以我們不牽涉到建設用地問題。消防問題,當初我們建時候,上面還沒有這個說法。

——提問者啞口無言。

鄉村振興,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和“風口模式”並列的是“能人模式”。

這個比較容易理解。農村獨特的文化屬性,造就了在這個區域上,“能人”模式要比其他邏輯更有效率。

現在幾乎所有的鄉村旅遊案例,都有一個鮮明的人物符號。比如袁家村的郭佔武、中郝峪村的趙勝建等等。

事實證明,同樣的區位、同樣的資源、同樣的模式,哪怕加大十倍的資金量,離開了這些“能人”,這些鄉村模式統統不成立。如果你不相信這一點,只能說明你不瞭解中國鄉村。

鄉村振興,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為什麼會出現“風口”、“能人”強於各種資源的局面?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雖然鄉村振興戰略被提到一個相當高度,但不得不承認,我們還有很多配套的土地政策、金融政策、建設政策等等支撐有待一步一步完善。沒有這些政策配套,很多創新性模式都要去摸著石頭過河,甚至冒險打擦邊球。

這也就註定了,我們的鄉村振興,很難有一個能夠去20%以上覆制的模式。所以也就不難理解,為何那麼多模仿袁家村,模仿莫干山的地方會死傷一片?為何很多大資本進軍鄉村會鎩羽而歸?

由此,我們再聯想到很多牛逼規劃公司給鄉村做的規劃。不管你的村是西北大漠、東北雪鄉,還是沿海漁村、中原腹地、西南邊陲,也不管你是十幾戶的小自然村,還是幾百戶的大村,動輒收費上百萬的方案几乎在項目要素上是一模一樣的……

後果不寒而慄。

鄉村振興,到底是學術繁榮還是瞎子摸象?

有學者說,學歷史是為了不去重複歷史。同樣,我們覆盤鄉村發展史,也會發現,幾乎所有的典型案例出現,幾乎沒有是“第二個***”,而全是一個獨立的模式存在。

那麼,我們既想打造現象級案例,有極力想去“3D打印”般複製旁人,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存在。

所以,鄉村振興的道路,註定是創新的,是孤獨的,是第一性的。與其天天拿著相機天天研究別人,不如擦亮慧眼,發現與眾不同的自己。

作者:徐一刀(參見莊主·休閒莊園頂層設計研究院/首席架構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