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2 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1

昨天晚上在鬥魚聽古典老師直播,他提到了兩種學習者類型。

一種是叫焦慮型學習者,他對什麼都好奇,都什麼都有興趣。

TA的學習策略是:一篇接著一篇“乾貨”看,每天都追,但是越來越焦慮,因為TA發現自己永遠都在被別人牽著鼻子走,每天都疲於奔命。

另一種叫基於問題的學習者,他對待學習是有框架的,有方向性的。

新的知識對他來說就像傢俱,他現有的知識體系就像自己在裝修的房子。

“咦,這個桌子夠大,我原來的太小了,恩,拿回去換掉。”

比如古典老師的內容我就畫了好幾張便利貼,都是我理解的不夠透徹的地方。

“恩,下次做知識管理分享的時候,我就以這個知識概念開場。”我心裡一遍默默的唸叨,一遍記下老師講得內容。

2

今天早上晨讀的書是日本井上達彥(Tatsuhiko Inoue)的《模仿的技術-企業如何從山寨走向創新》。

任何一本書你買下來,都是有一個理由的,我讀這本書也有我的理由。

心理學有一個概念叫色彩浴(color bath),就是你關注什麼就會看到什麼。

我最近在關注如何打造個人品牌,我在自己的分享中說:

  • 定位自己的技能

  • 模仿大神,知道現在用這個技能在掙錢的是哪些人,然後模仿他們

  • 刻意練習,要想讓自己的技能能夠賣錢,你需要不斷打磨,讓自己變得專業

  • 快速迭代,小步快跑,邊學習邊分享。

刻意練習,我上次聽羅輯思維的羅胖用了一期節目講《如何成為一個高手》,理解的很透徹了。

那模仿呢?

當我在不知道哪裡的文章中看到這本《模仿的技術》的介紹時,我就下單了。

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3

模仿到底該怎麼模仿呢?

要模仿哪些方面?模仿的步驟又是什麼?

我自己在分享的時候沒說清楚,因為我知道“自己不知道”。

於是我給自己的潛意識下了一個關注的指令:“幫我留意一下跟模仿相關的內容,我下次課程迭代更新的時候要用。”

潛意識會跟我說:“好的,我記下了。”

然後它說:“你要是著急,我們就感覺做一次主題閱讀;你要是不著急,我就幫你留意著,遇到了我再提醒你。”

4

主題閱讀是一種“主動出擊”的方式,講究的是“快準狠”,閱讀量很大,時間長,也很燒腦。

你可以根據你的“關鍵詞”去豆瓣或者百度裡找書單。

當然最快的方式就是“問”領域專家,因為他們讀書多,你關注的主題人家可能早就關注過了。我在“問”這字上面打了引號,意思是你不要做伸手黨,你可以去專家的微博,微信公眾號、主頁上去挖。

至於主動閱讀該怎麼做,你可以看我在《讓未來現在就來》裡面,圖文結合,寫得很詳細。

但可能你暫時沒有辦法只因為一個“模仿”去搞一次主題閱讀,那怎麼辦呢?

有時候因為這個問題很小,你不想去那麼興師動眾,這太腦筋了。

這時候碎片閱讀的方式就會輕鬆一些。

你只需要讓自己隨時留意就行,就像我剛才和我的潛意識對話那樣。

5

一旦這個詞你需要留意,並告訴自己為什麼留意,那潛意識就會像一個勤勤懇懇的小管家一樣開始默默工作了。

比如“信息不對稱”,這個詞我多次提及。因為它太重要了,我之所以能在這裡寫,你能聽我說,就是因為我們兩個人之間處於“信息不對稱”。

那這個概念到底是什麼呢?有沒有很多例子來佐證呢?

今天早上刷牙在聽[得到]的時候,聽到美國的雜牌大學會出比常青藤高校高几十倍的費用僱傭橄欖球教練··· ···信息不對稱··· ···

潛意識就會告訴我,“喂喂喂,注意了!你之前讓我留意的'信息不對稱'我給你找到了一條,你要不要看看?”

好的!於是我趕緊查看詳細內容,然後確定這確實是我用得上的一個好例子。

緊接著我就用印象筆記收集下來,把它分類到“文字素材”裡,打上標籤“刻意練習”。

這樣我後面寫文章的時候,想找“刻意練習”的案例,我檢索一下我的雲筆記就可以找到了。

讓學習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6

所以如果你想要快速的進入一個領域,最好的方法就是先聽一次講座,或者讀一本書。

先系統地入個門:知道一個領域包含哪幾塊,一個流程有幾個節點。

就像你要蓋一個房子,老師和書本就像是房屋開放商,他們只是承擔混凝土結構部分。

至於你要砌磚牆,還是用玻璃牆,還是先砌磚牆再替換成玻璃牆?

這篇文章我給你留下了幾個關鍵詞呢?

你會關注什麼呢?期待你的評論區分享你的知識,當然如果很長,你也可以在簡書寫出你的文章,然後發鏈接到評論區來,我這裡人來人往,可以給你帶來一些流量。

END

我是彭小六。

在三線城市生活,白天是上班族,晚上是知識服務工作者。

讀完我的文章如果有收穫,記得打賞、關注和點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