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吳三桂不降清,滿清會統一中國麼?

用戶93880767063


會的,不過這個過程會晚個十年八年。

在很多人眼中,吳三桂成了明朝末期的中流砥柱,好像誰要是收服了吳三桂,誰就可以成為天下之主一樣。

我們不否認吳三桂的本事,但是將一個帝國的存亡寄託在一個邊關武將身上,是不是有點太草率了?

所以吳三桂是被誇大了,這直接影響了其後對明清局勢的誤判。

我們來分析:

1、吳三桂不降,清軍能入關嗎?

很多人極力肯定吳三桂的作用,就是因為吳三桂的5萬多吳軍,守衛著山海關,而在很多人眼中,山海關不丟,清朝就只能永遠在東北抓魚吃!

清朝真的這麼死心眼地要啃下山海關嗎?

當然不會。

事實上,自從1627年寧錦之戰慘敗以來,皇太極就已經意識到了關寧防線是一步死棋,在缺少攻堅能力的後金,從這裡入關就是找死。

那麼皇太極怎麼辦呢?答案是打漠南蒙古。要知道,漠南蒙古和明朝隔著長城相鄰,如果拿下漠南蒙古,後金軍隊就可以在明朝北方對明朝形成數百公里的壓制,而在這漫長的邊境線上,後勁軍隊可以依靠強大的機動力量從任何一點攻擊,而明朝的防守只能被動地疲於奔命。

1635年,漠南蒙古部落到盛京向皇太極投降,從此漠南蒙古成為清朝的一部分。

所以,有了漠南蒙古的天然優勢,清朝費勁心思地去啃山海關的可能性有多大呢?

倒是明朝從漠南蒙古入關,對吳三桂形成南北夾擊的態勢,吳三桂不得不降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2、偽軍頭領吳三桂

吳三桂的人生波瀾起伏,先叛明,再叛順,再叛請,用三姓家奴形容其並不過分。這樣一個沒有節操和底線的人,終歸是無法被各個政權完全信任的,尤其是清朝。但是吳三桂在清朝混得風生水起,在全國平定後還在雲南當起了土皇帝。

為什麼對漢人倍加防範的清朝會縱容吳三桂在雲南“裂土分疆”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吳三桂立了大功。對於清朝而言,吳三桂能不能擋住清軍入關不知道,因為他已經主動投降了。我們知道的是,在投降清軍後,由於獲得了大量的許諾和實在利益,吳三桂一改往日的頹廢,全身心投入到清朝的統一大業中,在屠殺自己同胞時不遺餘力,終於獲得了清朝的器重。

清朝入關,可以說,正是由於吳三桂的拼死保護,剿滅農民起義軍不遺餘力,清朝才在北方站穩了腳跟。又因為吳三桂等人的拼死作戰,清軍才迅速消滅了南明的割據政權,最後幫助清朝統一了全國。

可以說,如果吳三桂不投降,清軍會晚幾年入關,並且會少一員大將,而這員大將還是清朝的肱股之臣。

所以,吳三桂不降清的價值,不在於死守山海關阻擋清軍南下,而在於不投身清朝陣營,成為清朝的馬前卒,為清朝統一立下汗馬功勞。

這是一個武將最大的悲哀,吳三桂註定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歡迎關注“靜yeS”,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首先,當時的局勢來看,滿清的確是唯一能夠統一的勢力。

並不是說當時滿清實力最強,因為雖然明朝滅亡,然而殘存的南明,仍舊保持著當時整個東方最強悍的力量。因為“靖難之變”的遺留,明成祖當年雖然遷都北京,但是仍舊在南京保留了一整套的行政機構,在南方的明朝宗室與大量的軍隊等,仍舊保留完整。而佔據明朝財政三分之二的江南地區仍舊掌握在南明手中。

但災難,就在於整個南明人心渙散,忙於內鬥。與當年“靖康之變”時候的趙構不同,南明的“康王”太多,都想爭奪正統之位,結果讓滿清撿了大便宜。

其次,萬里長城並不能攔住漠北騎兵

從秦始皇修建長城以來,很多的中原王朝都修建了北方大量的關隘連城,希望阻攔漠北的騎兵。然而,這真的有用麼?明朝修建的長城綿延萬里,但長城有用,又何須“天子守國門”,又何來幾百年中,瓦剌等屢屢逼近京師?山海關對於滿清而言,是阻止滿清的一股力量,而真正的力量還是在於當時的人。

明朝未滅,人心已滅。

崇禎帝真的不想逃麼?不,他想逃跑的時候才發現,整個京城竟然所有的守城官員都已經背叛了自己,投誠了李自成。對於叛逆來說,投靠大順或者滿清,都是一樣的。明朝最後有多少人背叛了明朝,就不用多說了。有這些人,一百座山海關也是枉然。

所以說,即便沒有吳三桂,也會有其他人;即便沒有山海關,滿清也會尋到其他關口。明朝的滅亡不可避免,所謂自己不作死就不會死。


澹奕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吳三桂這個人在歷史上很尷尬,真是個三,先後投靠三個皇帝,最先是大明崇禎,再為大順李自成,最後是大清多爾袞。可以說換一個主子他的官職就升一級。而最終卻起兵反叛,落得個身敗名裂。吳三桂可以說是做臣子無忠心,做皇帝無膽。

可以說,吳三桂投降滿清只是加快了滿清的統一是步伐。不能把明朝滅亡或者說沒有保住江南半壁江山怨在吳三桂的身上,不應該,也無此必要。吳三桂在投降李自成和多爾袞時候,左顧右盼待價而沽是對 的,因為一個山海關根本沒有自立的本錢。投降李自成,投降多爾袞都一樣,但不應該先降李自成。再負叛。十足小人一個。吳三桂既是大明的叛徒,也是滿清的反賊。兩朝賊子的名聲吳三桂必將永遠揹負。

李自成入北京以後,已經徹底腐敗了。所做所為大失民心,而且李自成流動作戰,根本沒有穩固的根據地,吳三桂即便真心投靠李自成,基本上也難以扭轉乾坤,失敗是早晚的事,最多也只是延緩滿清入主中原。而劃江而治重現南北朝,根本就是妄想,


清水空流



吳三桂只是加速了滿清統一中國的進程,雖然很重要,但並非代表沒有他滿清不會統一中國。

吳三桂降清之前,只有三個選擇:一投降李自成二投降滿清三為死忠明朝到底,被兩方其中一方勢力消滅。

吳三桂當時兵力也就是五萬左右,而且並沒有自成體系,之前後勤補給還有兵餉等都是明庭負責供應,他只要放心抵禦滿清就好。北京一淪陷,與南方又聯繫不到,吳三桂根本不能和當時李自成和關外滿清相提並論的,所以只有以上三個選擇。

很多人認為吳三桂降清,聯合滿清多爾袞在山海關做局坑了李自成,使李自成大敗,清軍才順利入關的,所以吳三桂起了舉足輕重的重要。

吳三桂之所以顯示出了很大作用,其實只能說李自成爛泥扶不上牆。他起義多年,推翻了明朝卻鞏固不了戰果,只是山海關之役敗一次,就先是棄北京然後就是一潰千里,再也沒有組織起像樣的反擊,與對戰明軍時如同不死小強那樣的強悍生命力截然不同,真是讓人大跌眼鏡,所以才顯的吳三桂起了很大作用。


南明小朝廷也不爭氣,延續了明末黨爭,還有擁立的四位藩王血統也是個大問題。弘光時大敵當前,左良玉竟然跑南京清君側。隆武時因為血統問題與監國魯王政權甚至兵戈相向。紹武政權與永曆政權繼續內鬥。不能一致對外,一直無休止內耗,給了滿清可乘之機,最後打爛了一手好牌,使其統一中國。

明清革鼎之際,決定清廷統一不統一中國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和南明小朝廷還有張獻忠的大西政權,根本不是吳三桂的幾萬人馬投降不投降就可以決定的了。

可惜李自成和張獻忠終究是農民起義出身,沒有很強大的政治能力,只不過靠著明末的天災崛起,建立了政權也是鬆散的沒有凝聚力,面對滿洲軍事集團不堪一擊。南明小朝廷成立之初就是先天不足,各種各樣的問題,最終亡於滿清之手。

三方勢力的無能才使得吳三桂的作用無限誇大,雖然吳三桂這個人的確起了重要作用,但說到決定滿清統一不統一中國還是起不到決定作用的,最多是加速作用,所以吳三桂即使不降清,滿清照樣統一中國,最多是統一的時間問題。


宋安之


即使吳三桂不投降清朝,清朝一樣會統一中國的。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瞭解當時中國的具體形勢。彼時,李自成剛剛進入北京城不久,明朝新滅,長江以南正準備擁立福王朱由崧即位,南明小朝廷初見規模;北方則是李自成大順軍的地盤,山海關處於清,順之間,如同海上孤島,不知所依;而四川,則是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在這些政權中,真正有實力的,只有滿族建立的大清和李自成的大順。因為南明內部並不團結,而張獻忠的勢力僅限於四川重慶一帶,其自保有餘而進取不足。


也就是說,李自成和多爾袞,其中的勝者,便是華夏大地新的主人。李自成的最大對手就是清,而多爾袞的障礙則是山海關。

在此,需要明白四個情況:第一,李自成的軍隊戰鬥力是遠不如清朝的;第二,清朝想要進入中原並不只有山海關一條路;第三,清朝的盟友是蒙古人,佔據長城以北廣大地區的蒙古人;四,明朝在遼東的勢力只剩下山海關。

第一條自不必說,當時諸多勢力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便是清軍。而第二條的原因就是第三條。蒙古人和清軍是盟友,這就意味著多爾袞可以通過借道蒙古的方式,從北方攻擊中原。這在明朝是發生過的,自1629年己巳之變後,清軍六次通過北方進入中原,兩次兵臨北京城下。

而當時之所以沒有成功滅掉明朝,是因為明朝在北方構築的軍事體系尚在。但是李自成滅明之後,北方的軍事體系全部被毀,各地鎮守的,是李自成戰鬥力極低的農民軍。也就是說,在此時,清軍完全有能力從北方攻入中原,一舉平定天下,只不過多費些力氣和時間而已,之所以推定李自成必敗,是基於第一條,李自成的戰鬥力不強。



根據第三條和第四條可以推定,清朝的兵力遠不止滿族八旗。滿八旗的人數為八萬,加上漢八旗,蒙古八旗,人數應該在18萬左右,這些都是戰鬥力極強的部隊。而吳三桂的兵力,記載如下

大約兩萬人,李自成在北京大約有10萬人,其餘兵力分散在北方各地,根本無法集結,也就是說,清朝即使不走長城,也一樣可以硬打下山海關,因為明朝在山海關只有遼東一地,清朝沒有後顧之憂,可以放心進攻。所以,就算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依舊可以攻克山海關。

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下,清軍可以有無數種方法攻入內地,只不過吳三桂的反叛,讓清軍少了很多麻煩而已。而一旦清軍入關,其他勢力再也無法抵擋,被清軍橫掃,是絕無避免可能的。

故而,清朝統一,是必然的 ,無論吳三桂是否獻關投降。

【歡迎諸位交流討論!】


庭州行者


看了看大家的評論,多半是說關內混亂一片,關外蒸蒸日上,然後滿清一定統一中國。但問題是,大家都忽略了這個問題裡透露的兩個點:1.吳三桂能不降清嗎?2.沒跨過山海關的滿清真的有實力統一中國嗎?

先說第一個,就是吳三桂的歸屬問題,或許有人說吳三桂可以投降李自成或者為大明殉國啊。事實上,吳三桂是嘗試過投降大順的,但是李自成自己搞事情,縱容手下,不顧大局,眼光短淺,於是又逼反了吳三桂。至於殉國,這不符合吳三桂做人的風格,其實孤守山海關這段時間做個大明孤臣已經很不錯了。再者吳三桂一開始沒想降清,而更多的是和滿清做交易,只不過多爾袞和洪承疇技高一籌,把吳三桂涮了,然後這傢伙就放下了所有底線,投入了大清的懷抱。

然後第二個才是該問題的重點。或許大家都是過於關注當時關內的情形,一個迅速衰敗的大順,一個漂泊不定的大西,一個苟延殘喘的南明。一個個都是菜雞,不堪一擊。而關外的滿清似乎非常強大,但這其實是一個錯誤觀念。1644年的滿清,也處在破產的邊緣。小冰期的活動,不僅僅給中原帶來了大旱,也給東北的林地和漠南的草原帶來了資源減產。滿清的生產力本來就落後,所以一遇上天災,直接傻了眼了。於是乎,這一年,多爾袞是打算南下強點東西好好過年的。說實話,山海關,當時滿清是真的很難打下,打下了也是損失慘重,這個關就是專門為了挨火炮修築的,城牆厚度已經趕上君士坦丁堡的牆了快。


而且1643年吳三桂又在寧遠重創了清軍,所以遼東軍當時的實力,跟八旗僵住是沒有問題的。按照原計劃,多爾袞打算從蒙古借道,從密雲一代入關搶劫,運氣好的話就佔領幾個據點,其主要原因是因為多爾袞對李自成的實力還不夠了解。而且一直到佔領北京之前,多爾袞都沒有打算統一中國,因為滿清當時最為仰賴的滿八旗經過了十幾年的戰爭,已經由12萬下降到了6萬。滿清無論如何也不敢隨便就下血本搞事情,因此如果不是想開關這樣的大手筆做鋪墊,滿清多半還在關外猶豫,而南方的情形又會比較有趣了,南明的左良玉軍一定會和江北四鎮碰上,一旦左軍贏了,南明就該換皇帝了,而隆武又是最有可能的了,這樣南明倒是有復興的希望。西邊的大西,張獻忠不死,四個牛逼的乾兒子一個比一個能打,又不知道會有怎樣的格局,估計是三國鼎立,然後有一方變靠譜了之後重新一統。

不過歷史就是這麼有趣,吳三桂沒得選,只能降清,那本來處在邊緣地帶的滿清就走向了舞臺中央。所以說,滿清的一統,是由必然引發的偶然。


火器工坊


吳三桂哪有能力阻擋得住滿清前進的步伐?吳三桂跟清軍又不是沒打過仗,明清大決戰的松錦之戰他吳三桂難道沒有參加嗎?他取得了勝利嗎?不是被滿清八旗軍打得大敗虧輸狼狽逃竄嗎?

後來吳三桂鎮守山海關,收攏殘兵敗將又新招了一些人,兵力達到近五萬人,稍微有了一點實力,只能說吳三桂的關寧軍戰鬥力確實比其他明軍強一些,但是如果對吳三桂要求過高,指望他改寫歷史就太不靠譜了。

有的書中說吳三桂在少年時,僅率領五十名家丁,殺入皇太極親自率領的數萬清軍陣中救出了被圍困的父親吳襄數百人。而吳三桂率領的五十名家丁無一陣亡,皇太極驚呼“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這種記載演義的成分太大了,看看就好,千萬別當真。


西賊聞之心膽搖


亂世出英雄,英雄出鴦雄。雄霸天下有,八字己坐正。紅運當頭照,萬夫擋不成。大清入關時並不是很難,滿清在東北也是一方霸主,皇太極也算得一帝王,首都盛京。李自成一個農民起義的頭領,是有名氣,闖王,可是於清軍相比乃小卒子之類,剛進北京驕傲成性,色性大發,外憂內患,自不量力。吳三桂呢?為了一個小妾,就獻關投降,就是吳三桂不投降,清軍也可打進關內進北京城。滿清照統一中國,後來吳三桂不是也反水了嗎?又能怎樣?還是以失敗而告終,天註定大清基業幾百年,為什麼有康乾盛世,孝莊皇太后,和光緒宣統之敗國敗家的慈禧皇太后呢?風水輪流轉,江山輪流坐嗎?


蘆青三


如果吳三桂沒有投降清朝,那麼,他應該何去何從呢?有一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叫做:我是誰?我從哪裡來?我要往何處去?想必吳三桂也曾經糾結過這些問題。但是,歷史已經把吳三桂定格在漢奸這個範疇以內,永生永世都不會翻身了。因為吳三桂用他的實際行動,告訴了一個人是如何徹頭徹尾的墮落為漢奸的。平心而論,一開始吳三桂並不是一個大壞蛋,還是值得同情的。吳三桂十七十八歲的時候,就已經上戰場殺敵,是一個血性男兒,曾經率領很多的人馬把陷入重圍的父親拯救出來。吳三桂三十歲的時候,已經做上了二品大員,成為大明帝國軍界舉足輕重的人物。李自成攻陷了京城,崇禎帝已經在煤山自縊,大明王朝群龍無首,這個時候吳三桂已經失去了效忠的對象。而失去了效忠的對象,就要為自己和手下找活路。這個時候,吳三桂面臨三個選擇。第一個選擇,投靠後金。第二個選擇,投靠李自成的大順軍。第三個選擇,既不投靠後金,也不投靠李自成,而是南下組建南明政權。投靠李自成,下場可能很慘,李自成身為起義軍領袖,都不能約束劉宗敏這樣的驕兵悍將,連劉宗敏搶了吳三桂的小妾都不敢出聲,吳三桂去了只有死路一條。南下更是死路一條,南方當時被東林黨把控,馬士英這些將領一直被他們這些文痞視為眼中釘,朝廷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去了也沒有前途。所以,吳三桂只有最後一條路可走,投靠後金。那麼,有沒有第四條路可走呢?那得吳三桂自己想辦法找每年500萬兩的餉銀。找不到,幾萬大軍不戰自潰。


懷疑探索者


吳三桂兵馬最精銳的一萬多騎兵核心恰恰是松錦之戰後收攏的殘兵。另外再說說九邊,林丹汗被皇太極不足萬餘精銳攆的滿草原亂跑,就這樣的的喪家之犬仍然吊打九邊,差點攻破太原

這裡面李自成的核心是吸收九邊精銳,吳三桂是遼錦州敗兵。一句話既然蒙古臣服,九邊疲敝,滿清即使沒有吳三桂降清仍然可以入關

滿清能統一中原嗎?

所以人對南明不能如南宋一樣抵禦滿清耿耿於懷,為什麼不能。原因就是整個明朝幾乎所有精銳都喪失在遼東這個無底洞。剩餘的不管是李自成兵馬核心,吳三桂,左良玉等等實質上都是敗給滿清後收攏的殘兵組成的軍隊,他們都不具有組織滿清的實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