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4 “南京記憶”: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澤一方

治水除患、興利安民,自古以來就是當政者的大事,南京歷史上有過多次治水的記錄。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名臣左宗棠在南京的治水事蹟。

“南京記憶”: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澤一方

左宗棠

在清代的兩江總督中,左宗棠(1812-1885)是任職時間較短的一位。從光緒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1882年2月10日)在南京正式接印,到光緒十年三月十三日(1884年4月8日)交印給繼任者曾國荃,只有兩年零兩個月的時間。而這位年已七旬、身患疾病的老將卻在海防、鹽務、水利、礦業以及文化建設上都做了諸多實事。

對江南的水利建設,他在給朝廷的《病勢增劇懇恩開缺回籍折》中表示:“此次蒞任江南,慚無報稱,惟農田水利一事躬親相度。”因此,他一上任便設立水利局,並巡視各地,察看水道,瞭解災情,統籌規劃。他運用長期治理西北的經驗,依靠部隊,在南京地區建成赤山湖、朱家山河、通濟閘等一批在當時可說是大型的水利工程。

首戰赤山湖

赤山湖位於秦淮河東邊源頭句容河的上游,主要匯積茅山、浮山、虯山等下來的諸水,緩衝夏季的山洪,歷史上灌溉農田曾達萬頃。由於年長日久,水土流失,湖床淤墊,加上週邊不斷地圍墾造田,湖面越來越小。據相關資料,三國孫吳開挖的赤山湖周長在120裡以上,到明代縮為60裡,晚清時僅有40裡。湖身縮小,容量銳減,每年夏季難以蓄存暴發的山洪,造成下游圩堤潰決,農田受淹,高淳、江寧諸縣均受其害,上游也因水流不暢,積澇成災,成為當時一大水患。

“南京記憶”: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澤一方

赤山湖溼地

據《南京水利志》等書所記,光緒八年十月,左宗棠在親自踏勘後,決心整治赤山湖水道。由於當時缺少經費,百姓又民窮力困,他毅然決定調動駐防的湘軍和淮軍共五千餘人,承擔疏浚河道、挑挖土方等任務。歷時一年四個月,將淤塞的新舊水道逐段疏通,“計長二十里有餘,均一律挑浚深通,圩堤加高培寬,捶築堅固,沿埂栽種桑秧以護堤而興利,其下游之三汊族業經開浚,再行接挑秦淮河道,以暢其流。又修建陳家邊閘及陳家村木橋各一座。”整個赤山湖水利工程共用銀二萬八千四百餘兩。

大戰朱家山

滁河是南京長江北岸的一條重要河流,它承收安徽滁州、來安、全椒地區下注的山水以及定遠、合肥等地的部分來水,繞六合二百餘里而通向長江。由於缺少分洪渠道,每當山洪陡發、大量山水經支流驟至之際,本就彎曲狹窄紆緩的滁河又受長江大潮的頂託,難以及時洩洪,常常造成洪災,致使滁州地區和江浦、六合兩縣的數十萬頃的圩田悉成澤國,百姓深受其苦。從明代中期開始,就有開挖朱家山河分洩滁河洪峰的議論,但直到晚清,終因權勢之爭、工費艱鉅,尤其是朱家山岩石堅硬難以開挖而成為紙上談兵。

“南京記憶”: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澤一方

朱家山河

左宗棠經過調查訪問,決定開挖朱家山河,這是在浦口地區為滁河開鑿一條通達長江的分洪工程。上自滁河張家堡起,經板橋,穿過朱家山,至浦口南門出老江口進入長江。這朱家山“山石高數十丈,橫亙十餘里”,左宗棠一面奏準朝廷動用“鹽票”積款十七萬七千八百多兩白銀為工程費用;一面派舊部王德榜專攻朱家山;同時調派十一個營的兵力用於河工。王德榜所率的清兵曾是整治北京永定河的主力,他們依照以往的經驗,鑿石穿孔,充填火藥,引信爆破,層層轟炸,終於打通朱家山。不到兩年,朱家山河開挖完成,共挑土331萬立方米,運石近26萬立方米,對滁河中下游流域的旱季引水、雨季洩洪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苦戰通濟閘

源自句容和溧水的秦淮河,流至南京通濟門外九龍橋處分為兩支,一支(旁支)沿明城壕向南,經長幹橋,至賽虹橋又分兩支,分別沿石頭城經三汊河入江和過江東橋經北河口入江,稱為外秦淮;一支(正支)由東水關入城,穿過市區南部,與珍珠河、青溪諸水匯流,出西水關與外秦淮河複合,稱為內秦淮,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十里秦淮”。

“南京記憶”: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澤一方

東水關閘口舊影

從明末開始,內秦淮河就日見淤積,隨著沿岸人居增多,插樁建屋,侵佔河道,拋撒垃圾,河身變窄,水流不暢,水患頻發;清代康熙、嘉慶年間都曾清淤整治,但收效甚微。至光緒年間已嚴重淤塞,春夏水漲,氾濫成災,秋冬水涸,舟楫不通;更有甚者河水被高度汙染,穢濁不堪,難以飲用。在左宗棠之前,當政者曾多次商議疏通,均未有結果。

“南京記憶”:左宗棠南京治水惠澤一方

秦淮河東水關

光緒八年十月,左宗棠又一次動用兵力,疏浚河道,他接受候補道員王詩正的建議,在通濟門外中和橋下築建石閘,秋冬季節閉閘蓄水;同時修復東、西兩水關的閘板,相機啟閉。開東水關灌以清流,開西水關以洩濁水,讓內秦淮河水逐漸變清。修建水閘時,正當寒冬,又遇到土質鬆軟,必須加打木樁。他在《新建通濟門外石閘碑記》中寫道: “樁深至二尺餘,鱗次密排,始能築石。又兼天雨不時,諸將士日事畚掘(盛土和抬土的工具),經營於烈風淫雨之中,勞瘁週一寒暑,至九年十二月而閘工始成。命曰:‘通濟閘’。”新建的通濟閘長二十四丈,寬三丈六尺,高二丈六尺。有閘門五道,上面建屋五間,派專人掌管。“於是水源以清,又無礙舟楫,人稱便焉。總計工料所需為銀四萬數千兩。”

除以上三大工程外,左宗棠還在金川門修建了調控金川河的水閘,整治門內外河道;並在位於龍潭鎮的江中帶子洲上開溝、架橋、築堤、建閘,惠及一方民眾。

對左宗棠在南京治水除患一事,《秦淮感舊集》有這樣的記述和評論:“左太保(指左宗棠)駐節金陵時,曾通青溪秦淮之利。上元秦伯虞(即秦繼唐,上元縣人)稱為數百年封疆大吏,所徬徨瞻顧、屢舉屢輟、有志而未逮(及)者,公則毅然為之。排浮言,考故道,於費無所惜,於力無所靳(吝嗇)。規復秦淮之景者曾太傅,規復秦淮之水道者左太保也。”文中所謂“規復秦淮之景”,是指清軍攻佔南京後,曾國藩為振興經濟,恢復秦淮畫舫、不禁歌伎之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