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12 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歷史偉業

作者:劉月 賈玉娥 《光明日報》( 2018年07月13日 06版)

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歷史偉業

山東省東營市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溼地景觀。新華社發

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歷史偉業

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實施“鄉村振興,公路先行”戰略,打造“美麗公路”,助力美麗鄉村建設。新華社發

以人民為中心創造歷史偉業

河北省棗強縣在實施產業扶貧過程中,引導農民因地制宜發展大棚葡萄種植。新華社發

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強調“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這一重要論斷鮮明體現了我們黨治國理政的價值遵循,激盪起億萬幹部群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開拓創新、奮發向前,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豪情壯志。

1、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豐富內涵

為什麼人的問題,是檢驗一個政黨、一個政權性質的試金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動力源泉,其豐富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堅持人民至上。人民利益高於一切,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根本標誌。中國共產黨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全黨:“各級黨委、政府和幹部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時刻放在心上,以造福人民為最大政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讓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滿。”“要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貫徹群眾路線,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

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是決定黨和國家發展方向和前途命運的根本力量。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發展時期,人民始終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群眾有著無盡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終相信人民,緊緊依靠人民,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凝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之力。”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調動人民群眾積極性、創造性和主動性,依靠人民創造歷史偉業。

以人民幸福為己任。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不斷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既是社會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發展成果的享有者。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不斷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的美好需求,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帶領人民創造幸福生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鬥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個不能掉隊。”我們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打贏脫貧攻堅戰,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接受人民檢驗。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要堅持傾聽群眾聲音、接受群眾監督,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時代是出卷人,我們是答卷人,人民是閱卷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執政水平和執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說了算,必須而且只能由人民來評判。人民是我們黨的工作的最高裁決者和最終評判者。如果自詡高明、脫離了人民,或者凌駕於人民之上,就必將被人民所拋棄。”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髮展的重要保證。

2、不斷造福人民是實現民族復興的應有之義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這是對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實踐偉力的有力印證,也充分說明民族復興大業是不斷造福人民的偉業。

新戰略安排指引發展新航向。黨的十九大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一戰略安排著眼於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對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面進行了系統構建,既聚焦解決人民群眾最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又著力維護和實現人民群眾在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生態等方面的權益,在整體推進、重點突破中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巨輪乘風破浪,使全體人民享受更多更公平的發展成果。

新發展理念回應群眾新需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意味著新時代群眾需求領域更廣、層次更高,不僅需要高水平物質文化生活,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我們的發展必須更加重視全面與共享,更加重視質量和效益。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努力補齊民生短板弱項、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更好滿足人民對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期盼,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提升為民服務新水平。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最大優勢。中國共產黨成立97年來,始終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路線,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完善黨的制度體系,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堅持把黨的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全面從嚴治黨不斷向縱深發展的同時,黨的先進性、純潔性進一步提升,黨組織的戰鬥力、黨員幹部的先鋒模範作用顯著增強,惠民政策相繼出臺,民生實事得到落實。

3、切實依靠人民創造屬於新時代的光輝業績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實現中國夢,創造全體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繼續付出辛勤勞動和艱苦努力。我們要依靠人民創造屬於新時代的光輝業績,充分激發最廣大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凝聚全體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

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體人民。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鬥的行動指南,需要全體人民長期堅持、共同遵循。要發揮黨員領導幹部示範引領作用,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網絡、新媒體等媒介手段,切實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入腦入心,幫助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全面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奮鬥。

自覺把黨的群眾路線貫徹落實到治國理政各領域。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不論過去、現在和將來,我們都要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把黨的正確主張變為群眾的自覺行動,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要始終把人民利益擺在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就抓住什麼、推進什麼,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最大限度集聚全民智慧和力量;永遠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深懷愛民之心,恪守為民之責,善謀富民之策,多辦利民之事,努力創造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大力弘揚實幹奮鬥精神。沒有億萬人民的實幹,再宏偉的藍圖也會落空。要堅定必勝信心,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永不懈怠、永不退縮;永葆拼搏狀態,事不避難、勇於擔當,夙興夜寐、激情工作,百折不撓、銳意進取;發揚求真務實作風,抓鐵有痕、踏石留印,立足崗位、履職盡責,因地制宜、創新創造,凝神聚力、幹事創業;涵養精益求精境界,堅持細緻、精緻、極致,精確研判,精準施策,精細管理,提質增效、追求卓越,確保各項決策部署落地生根,推動各項工作落細落小落實。

聚焦重點任務實現新突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全面發力,也要重點突破,需要全體人民凝心聚力,攻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問題。當前,尤其要以更大力度、更實措施全面深化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加快文化強國建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保障和改善民生,創新社會治理,完善公共服務,打贏脫貧攻堅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破解環境問題,實現綠色生活,使我們的國家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作者:劉月 賈玉娥,分別系河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河北省社會科學院政治文化教研室副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