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03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兒童因身心尚未成熟,在其出生以前和以後均需要特殊的保護和照料,包括法律上的適當保護。”

——《兒童權利宣言》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聚會時和朋友們閒聊,聊到小孩子話題時,朋友講述了一件印象特別深的事:“有一回出去吃飯,對面桌是一家三口,小男孩比較活潑好動,跑來跑去;當時只覺得有點吵鬧也沒在意。後來看到小男孩跑到一名年輕女士的桌子面前看了看,順手拿了桌子上的一塊小蛋糕。當時那名女士也沒說什麼 還笑了笑。在我打算結賬走人時,聽見那名年輕女士和坐在我對面的孩子父母吵了起來,因為那小男孩向那名女士的菜裡吐了口水”…臨走時還聽到小男孩的父母在強調“孩子還小不懂事”。

我們提到孩子,總會用可愛、純潔來形容。但是,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遇到“熊孩子”。什麼是熊孩子?網絡上給的定義是:“形容調皮的孩子,歲數小不懂事,並且沒有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如果是你,該怎麼應對這種“熊孩子”呢?

像這樣?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這是近期發生在四川遂寧一輛公交車上面的事,只因一名7歲小男孩用腳觸碰(踹)了一名21歲成年男子,就引得男子把男孩狠摔到地上瘋狂的用腳猛踹。

但是評論大都是這樣的: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也有群眾說,這名男子忍了3次才動手的。但是這不是問題的重點,重點是暴力的開端是舉起的那雙手。就事論事,熊孩子比比皆是,但是我們作為成年人,無論是在體力上,還是智力上都優於孩子,當舉起雙手對孩子“以牙還牙”時,考慮過這種行為只不過是“教育”的藉口!動手還予“熊孩子”時,難道是想告訴他們“以暴制暴”是正確的?!

熊孩子固然會讓人產生厭意,但是這一切應該追溯到家庭教育缺失上面,而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的以身作則。就像文章開頭的事例一樣,那些所謂的“孩子還小”“不懂事”的藉口,從一些父母口中很隨意的就流出,好像這樣可以推脫一切責任。法律上雖然予以孩子寬容和保護,但這不代表是父母教育、引導缺失的擋箭牌。有些人認為,“熊孩子”都是“熊家長”導致的,家長在注重學校教育的同時必須明白家庭教育才是根本,不要等他犯大錯時,面對著法律高喊“他還是個孩子”!

遇到這樣的“熊孩子”,你會怎麼做?

作為成年人,遇到這種熊孩子時請找“熊家長”,以成年人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作為熊孩子的家長,請自我檢討,孩子做錯事之後,你都教會了他(她)們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