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期假如美國不投原子彈,日本會怎麼樣?

用戶5734060868


我是軍林縱橫!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軍對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造成大量平民和軍人傷亡。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發佈詔書,宣佈日本無條件投降。

今日廣島和平紀念公園

歷史不容假設。如果非要命題假設美國不投原子彈,那麼我想,日本會反抗到底。“玉碎”戰略戰術的影響太深了。當年的日本完全是一部瘋狂的開足馬力的戰爭機器!

此前有過美國智囊以他們對日本國民文化的深刻研究,提出建議,大意是說,天皇在當時日本人心目中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們可以為之付出一切,但是要舉國投降比g掉所有男人的……更難!

沖繩戰役讓盟軍吃盡苦頭

其實,到了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但日本仍然沒有一點“收手”的跡象!尤其是在沖繩等地的瘋狂抵抗導致了大量盟軍官兵傷亡:

1945年2月,盟軍發動硫磺島戰役,在付出6871人陣亡、21865人受傷的沉重代價後,美軍佔領了硫磺島。

1945年4月,盟軍發動沖繩戰役,盟軍傷亡7萬餘人。

殘酷的戰爭讓美國重新評估日軍抵抗意志

本來,當時美軍已經制訂了在九州和關東地區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奧林匹克"行動計劃,硫磺島和沖繩戰役的結果使得美軍對日軍的抵抗能力和己方可能的傷亡重新做出評估。預計盟軍方面傷亡在100萬人以上,這是盟軍難以承受的。出於對盟軍官兵生命的保護,儘快迫使日本投降,並以此抑制蘇聯,於是……

不瞭解日本抵抗意志的人,可以從廣島原子彈爆炸後,其政府的反應得出一些思考。第一次廣島原子彈爆炸後,產生的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6千多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0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

可怕的廣島蘑菇雲

但是,日本並未同意接受波茨坦最後通牒——無條件投降。他們竭力掩蓋廣島事實真相,對外宣稱是有一枚隕石隕落在廣島市。並認為美軍只有一顆原子彈……

於是美國又在日本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長崎全城27萬人,當日便死去6萬餘人……

這往後的事大家就都清楚了!


軍林縱橫


注意,1945年8月份那個局勢,壓死日本的最後兩根稻草就是蘇聯的出兵和美國的蘑菇蛋,但重點就是美國這一發超級武器,為什麼呢?

看看朝鮮你就知道了,現在朝鮮一分為二主要原因就是當初蘇聯和美國的勢力劃分,美國為了抑制蘇聯在太平洋的勢力才扶持韓國和日本,如果當時日本被分成兩半呢?

而當時日本死不投降一方面是軍國主義的狂熱,一方面是他們還有最後的底牌:蘇聯。

為什麼呢?

本土決戰並非日本最後底牌,雖然組織起了600萬殘兵和2800萬老弱婦孺皆有的“國民義勇隊”,但是日本人還是清楚地,投降了還可以跪著活下去,一旦全部玉碎可就是亡族了!這些兵力只是對美談判的籌碼,經過硫磺島和沖繩島等戰役,美軍已經見識過悍不畏死的日本士兵,進攻日本本土要付出多少傷亡美軍自己也是有估量的。

而日本人還有拼死抵抗美國放蘇聯進來一條路,一旦進入日本國土的是蘇聯軍隊,就相當於二戰結束後蘇聯有了西太平洋的海軍軍港和進攻美國的前線基地,蘇聯還能搶在美國之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這是盟軍方面無法接受的,畢竟從1943年開始英美等盟國就已經開始提防蘇聯的崛起了。

日本就是想憑藉拼死抵抗和蘇聯介入來換一個有條件投降——

不存在的

原子彈落下,這種威力巨大的炸彈一枚就能放倒一座城市,更嚇人的是日本人當時是不知道美國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炸彈(實質上美國扔了當時手裡僅有的2枚)。

招核男兒啊。boom!


歷史區總柴


首先來說說美國為什麼要把原子彈放到日本,美國人當時的判斷是:如果不這樣做的同時,也要佔領日本的話,美國軍人要死很多。

當時的情況是如果美國人沒有佔領日本,蘇聯就有可能佔領日本。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

那麼,如果沒有美國把原子彈放到日本,日本也會投降,只是時間問題。但是,日本不會乖乖的投降,而是被打到投降。原因是儒家思想的愛國教育,在日本根深蒂固。在日本,只有戰死的日本人,而不會有不戰而敗的日本人。無論在任何時候,日本人表面上都是很溫悠的,實際上日本人的內心是非常堅定而可怕。全民間諜的國情就可以說明一切。而二戰之前的東京政變得到了上至天皇,下至平民百姓的認可。他們認為,只有佔領中國,才能更好的發展。所以才發動了侵華戰爭。“東京政變”就是為了全面侵華的戰爭而發動的。

在當時(美國在日本放下兩顆原子彈前後)的中國戰區,日國共三方的勢力對比,已經平衡。國共雙方對日態度明確,日本戰敗只是時間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日本還想把首都遷到中國來,就說明了日本根本就不願意投降。所以,當天皇宣佈終戰決定的時候,日本人都覺得不可思議。

全國人民一條心,是日本的國情。這也是在戰後日本的經濟發展這麼快的根本原因所在。


霍大俠44


1945年美國先後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促使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這兩個原子彈摧毀了廣島和長崎兩個城市,更是造成數十萬人傷亡,但其實美國扔原子彈的行為反而是救了日本一把,日本要是不馬上投降會更慘。

咱們都知道日本在以前是一個農業難以自給自足的國家,要從國外弄來糧食才能養活日本國民。在日本投降之前美國空軍持續不斷的戰略轟炸已經摧毀了日本的工農業體系,整個日本糧食產量巨降。再加上美國對於日本的海上封鎖,當時的日本政府已經養不活自己的數千萬國民了,到1945年日本國內糧食只有645萬噸完全不夠所有日本人生存的。

也就是說如果日本不投降,美國人都不用作戰只要保持封鎖半年時間,日本必定爆發大饑荒,餓殍遍野,死亡人口最少數百萬。

同時如果美國不使用原子彈那麼為了減少本國軍隊的傷亡,美國一定會繼續加大戰略轟炸,好削弱日本的戰略潛力。

千萬別小看了美國戰略轟炸對於日本的重創,那完全是超過原子彈的。日本東京、名古屋、大阪、神戶等96個城市幾乎成為廢墟,造成50多萬人直接傷亡,800萬平民流離失所,日本明治維新以來建立的工業幾乎全部被毀。如果日本不投降,美國繼續轟炸,整個日本都可能被炸回石器時代。

可以說美國向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造成了廣島和長崎人的苦難,卻促使了日本政府迅速投降,保留了整個日本的元氣。日本投降後美國提供了大批貸款和救助物資支援日本,可以說在二戰後的頭5年日本7600萬民眾完全是靠美國人供養。


當狗容易做人難


假如美國不投原子彈,會被滅國!


1945年的8月6日和9日,美國軍方先後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代號為“胖子”和“小男孩”的原子彈,可想日本其代價是巨大的。

投擲原子彈表面看上去是美國為了減少傷亡,儘快結束戰爭的明智之舉,其實質是美國為了震懾蘇聯的策略。當時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役上節節敗退,美國軍隊就要登陸日本本土作戰,日本天皇見苗頭不對就下令全民“玉碎”。

“玉碎計劃”若是實施,日本必將滅國!



“玉碎計劃”其實質是日本天皇號召全國人加入美日戰爭,不論兒童還是婦女都要積極加入這個“玉碎”的團體裡面。要知道,日本向來推崇武士精神,區區的“玉碎”對日本人來說不算什麼。倘若沒有美國投擲的兩顆原子彈,日本人可能就不會存在這個世上了。根據當時的時代背景分析,他們有的要麼切腹自盡,有的要麼死於戰場。原子彈雖然摧毀了廣島和長崎,其毀滅程度也很大,但是在另一個角度上看,它拯救了整個日本。

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當下的日本在美國面前像條狗一樣了!一起狼狽為奸!

當下的美國對中國不是那裡搗騰搗騰,就是在背後說說中國的壞話。重返亞太一直是美國的亞洲戰略,其日本也是跟前跟後。近日,美國總統特蘭普就頒佈了降低美國本地的企業稅率,其目的顯而易見,無非是想在經濟上消耗中國,跟中國打經濟戰。

同胞們,我們身體裡都流淌著革命先輩們的血液,我們是龍的傳人,我們的祖國是中國,!在歷史面前我們要醒覺,在如今我們要理智,只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對中國愛得深沉!



(愛生活,愛歷史。敬請關注:歷史之鯤愛最右)


小鯤論壇


文史頻道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長崎和廣島投下原子彈,兩個城市被夷為平地,有20多萬日本平民死亡,30萬人受傷,80萬人流離失所,戰爭離日本人越來越近。

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宣佈無條件投降,命令全部日本士兵放下武器,停止一切軍事活動。日本投降後,標誌著二戰以同盟國的勝利正式結束。

戰後有很多日本人叫囂,他們不是被中國人打敗的,而是被美國人的原子彈打敗的,那麼沒有原子彈,當時的日本人會有怎麼的表現呢?

1945年5月8日,歐洲戰場勝利結束後,以中,蘇,美,英四國為核心的同盟國,已經達成對日作戰的共識。

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摧毀了日本關東軍。

中國戰場上,200多萬日本軍人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泥潭,難以抽身。

南亞和東南亞戰場上,中美聯合打擊下,日本人已經漸漸不支。

太平洋戰場上,日本經過中途島海戰後,喪失了海上主動權,已經沒有和美國人較量的實力。

同盟國商議,未來將會派出軍隊,佔領日本本土,中,美,英和蘇四國負責教化日本平民,讓他們接受和平教育,不再具有侵略性。

如果美國人沒有投下原子彈,預計戰爭將會持續1—2年的時間,這兩年的時間基本是日本人防守,同盟國進攻。

以日本人堅持到最後一刻計算,預計將會有100萬同盟國軍隊在戰爭中死亡或受傷,這個結果在各國領導人看來,非常不值得,因為戰爭已經讓世界上很多美好的東西摧毀,他們不想再上更多的生靈塗炭,最終投下了兩顆原子彈,加速了日本人投降的步伐。

如果沒有原子彈,日本人將會有亡國滅種的危險,他們也許應該感謝美國人,不然現在世界地圖上已經沒有了日本這個國家。



冷月鉤沉


日本已經沒有任何外匯儲備,戰爭資源已經消耗殆盡,人力資源完全枯竭。就算美國沒有投放“小男孩”“胖子“這兩個原子彈的話,日本最後垂死掙扎的時間也不會超過12_18個月。另外,投放原子彈是為了搶奪蘇聯和中國的勝利果實,赤果果的摘桃子行為。因為當時蘇聯與中國是社會主義模式,美國就設計了戰爭島鏈包圍模式。所以說,國家的偉大和強盛在與一定的時間的積累和付出。加油,前行。




請叫我師傅


如果沒有原子彈,日本會更慘。

到了1945年,日本實際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由於大量的商船被擊沉,不僅日本所需的海外物資無法運回,因為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島國,國內的物資運輸也出現了很大的問題。加上美國的戰略轟炸,日本的工業實際已經徹底崩潰。

而比工業更糟糕的是糧食也嚴重不足了。由於戰爭,日本的農業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1945年日本大米供應量只有戰前的1/3。而大量漁船的損失,漁業也已經幾乎停頓,而且由於國內交通的混亂,這使得日本當時國內出現了嚴重的饑荒。每個人的口糧只有戰前的一半,大量的日本人瀕臨餓死。

同時,盟軍也制訂了一個規模巨大的攻擊日本本土計劃,首先派遣軍隊攻佔九州島,然後以此為基地,在關東平原登陸,直接攻擊東京。

一方面是大規模的饑荒,另一方面是幾百萬盟軍在日本本土登陸,日本真應該感謝兩顆原子彈讓他們早點投降,不然的話結果會更慘。



不沉的經遠


一方面,日本還是會投降,但應該是更久之後。另一方面,日本不用成為全世界唯一一個被原子彈襲擊過的國家。

但是,這件事情已經切實發生,再去假設並無意義。相反,這場悲劇帶來的結果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

1945年8月6日,美國在日本廣島投擲下第一顆原子彈。關於美國應不應該在日本投擲原子彈,國際社會至今還有很多爭論。一些人認為,1945年夏,日本敗局已定,美國沒有必要多此一舉,造成日本大量平民傷亡。

那麼回顧那段歷史看看吧。


1945年上半年,盟軍以九萬餘人死傷的代價換來了硫磺島戰役和沖繩戰役的結束。在得出如此巨大的傷亡數字的統計之前,美軍已經制訂了在日本九州登陸的“冠冕”行動和在關東登陸的“奧林匹克”行動計劃。但這兩場戰役造成的巨大損失,讓美國不得不重新考慮這兩場作戰計劃的可行性。因為他們預計,盟軍傷亡可能達100萬人以上。這將是盟軍無法接受的代價。
是,美國出於減少盟軍傷亡、加速戰爭進程、迫使日本投降和抑制蘇聯在遠東的擴張等需要,對日本採取了原子彈轟炸計劃。確實,廣島和長崎在經歷轟炸後屍橫遍野,幾乎被夷為平地。


但是,那時真實的廣島並不是近幾十年來我們知道的那個世界和平之城。廣島當時是一座陸軍之城,是日本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的司令部所在地。而長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事實上,美國當時列出了六個備選轟炸地,分別是京都、東京、小倉、新潟,廣島和長崎。小倉、新潟都是兵器工業城,新潟還是化學工業城。而京都是日本文化和宗教中心,東京是政治和經濟中心。美國考慮了日本文化,考慮了天皇安全,考慮了天氣,最終選擇了廣島和長崎。

正是因為廣島的爆炸,這座兵工城才沒有走出下一批前往中國戰場、東南亞戰場或太平洋戰場的士兵。

正是因為長崎的爆炸,在經歷了廣島原子彈事件後還堅決不投降的日本才最終宣佈無條件投降。

是,廣島和長崎的市民、士兵,紛紛化為灰燼。但南京的百姓,前線的戰士,就該變成白骨嗎?


正如曾參加行動的美國退役空軍少將查爾斯·斯文尼所說:“日本的命運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而不是美國。數以萬計的美軍部隊焦急地在大洋中等待著進攻--他們的命運取決於日本下一步怎麼走。日本可以選擇在任何時刻投降,但他們選擇了等待。

也正是因為人們在這兩座城市看到了原子彈的威力,今天的核能才會在限制中被安全使用。悲劇依然發生,但他毀滅給人看的價值,就是讓人成長。原子彈,可以說是教育了全人類的悲劇。


鄧海春


日本應該不會投降。美國向日本投原子彈最重要的核威懾,達到戰略上的目的。美國在反攻日本的時候在太平洋爭奪島嶼戰鬥中遭到了日本頑強的抵抗,可以看下美劇《太平洋戰爭》、電影《珍珠港》等可以看到日本抵抗的頑強。

美國動手之前,日本大本營已經號召全體日本人要為了天皇玉碎。因此美國在拿下關島、沖繩等以後,根據目前戰損比例測算估計美國還需要死亡100萬以上的士兵才能徹底拿下日本,對於美國來說損失太大了。因此為了震懾住日本才動了當時僅有的兩個原子彈,從最後的結果來看他們的目的達到了。日本起先是打算誓死抵抗,決不投降的,據說還打算到時候準備遷都到東三省,準備把那裡當做最後戰略佈局,因為當時日軍在中國還是很強的,剛打完豫湘桂戰役把國民黨又壓到西南去了,可以說在中國陸軍實力還是有的。



這都是沒有發生原子彈爆炸之前,爆炸之後,日本就傻了,兩顆炸彈就把幾十萬人炸沒了,還不知道美國還有多少顆這樣的超級武器,所以這仗就沒法打了。日本從心裡上已經恐懼了,害怕再打就是滅族了,所以日本就選擇了投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