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6 對孩子的性別認同,父母別踩三個雷區

關注家庭建設 關注書香生活

霍金坐在弦上(ID:HKingBOOK)

对孩子的性别认同,父母别踩三个雷区

1

女兒對性別的認知

4歲的女兒有了性別認知。

這是什麼,那是什麼?

我長大也會用你這些東西嗎?

我的身體會變得跟你一樣嗎?

我要穿跟你穿一樣的裙子。

我要跟你留一樣的長頭髮。

我要跟你一樣抹香香。

我跟女兒說,你當然會成為最美麗、最勇敢、最有智慧的女孩!

女兒像一個好奇寶寶,她對與性別有關的事很感興趣。

对孩子的性别认同,父母别踩三个雷区

2

孩子需要知道與性別有關的三件事

配合女兒的成長,我們會在生活中,在每一個可能出現的情景裡,告訴女兒與性別有關的三件重要的事。

第一件事:性別具有生殖性基礎

性別最基本的判斷標準,便是由人的身體構造決定的。

一般情況下,人從出生便具有裡固定的生理特徵。這是一件不由任何人的意志轉移的事情。

每一個人都應為自己生而為女人、或生而為男人感到驕傲。

第二件事:給性別貼上正確的標籤

比如,某某是男孩,某某是女孩。被稱呼“爺爺”、“伯伯”、“叔叔”的是男人,被稱呼為“奶奶”、“嬸嬸”、“阿姨”的是女人。

不隨意開性別的玩笑,也不接受其他人對性別的引逗。

比如,經常性地把男孩打扮成女孩的樣子,逗女孩說想不想變成男孩等。

第三件事:性別是穩定不變的

我現在是男孩,長大後會成為男人,像爸爸一樣。

我現在是女孩,長大後會成為女人,像媽媽一樣。

即使喜歡玩汽車、留短髮、穿藍色的衣服,那女孩依然是女孩;

即使過家家時喜歡照顧娃娃、喜歡跳舞和唱歌,男孩依然是男孩。

作為男孩,疼可以哭,有情緒需要表達,男子漢更應該表現在責任和擔當上;

作為女孩,可以喜歡小熊和洋娃娃,也可以體驗飛機和卡車。

除此之外,當然應當告訴孩子一些與他(她)年紀相符的生理衛生常識。

对孩子的性别认同,父母别踩三个雷区

3

父母需要了解的事

孩子是從3歲開始有性別意識的,大部分小孩都會了解到小男生和小女生是不同的,能辨別“叔叔”和“阿姨”,能獨立判斷性別。

但要真正有對自身性別認同的形成要從4歲開始,性別認同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終身尋找認同的過程。

那麼什麼是性別認同呢?

在社會學和心理學中,性別認同(Gender identity),是指一個人對自己性別上的認同,即掌握自己的性屬性或相應的作用。

性別認同似乎是非常簡單的事,而實際上,它卻是跨越生物學、遺傳學、社會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探索。

性別的認知在現實中是相對容易的,而對性別的肯定和認同則需要更多的知識來幫助我們。

我們都知道,孩子安全感的建立來源於母親的情緒穩定和父母關係的和諧愉悅。

安全感讓人更有力量去探索外部世界。

如果你常常感到恐懼、不安、擔憂、畏縮,這有可能是與母親關係的問題。

而對性別的認同,會帶給一個人自信和價值感。對自己的肯定和認可,能夠使一個人走的更遠更穩,在這方面,父親能做的或許更多更重要。

美國心理輔導學博士林文采說,“孩子在四五歲時,有了一個新的我。這個新我需要知道自己是怎樣的一個孩子,他需要別人的肯定、讚美和認同。

這個部分,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母親。父親對孩子的讚美,肯定,認同,不管是對兒子還是女兒,它的份量是特別重的。如果父親願意這麼認真孩子說:孩子我很喜歡你,我非常高興你是我的孩子。那這句話,孩子會記得一生,並且開心一輩子。”

对孩子的性别认同,父母别踩三个雷区

4

警惕性別認同中的誤區

誤區一:語言背後的負面信息

有的家庭看似很民主,打破了傳統重男輕女的思想,在生活中會表達對男孩女孩的一視同仁。

“生女孩也挺好。”

“女孩不比男孩差。”

“女孩反而更好些。”

“像男孩那樣培養女孩。”

“把女孩故意打扮成假小子。”

如果是女孩,其實她接收到的信息是,“如果我是男孩才是最好的”,“做女孩其實有遺憾”……依然是潛意識中的不平等和變相的扭曲。

如果男孩聽到這樣的話,特別是直接地讚美其性別優勢,男孩可以因此得到更多的關注和特別對待,長此以往也會給他的心理留下這樣的印記,那就是身為男孩,有生理上的優越感,他以高高在上的姿態與人相處,對他長大後的婚戀關係及與他人的相處也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其實性別是客觀存在的,無需刻意強調,反而顯示了內心的狹隘和無力感。

只要在生活中正常地表達,你是我的孩子,我喜歡你的樣子,如此即是最好。

对孩子的性别认同,父母别踩三个雷区

誤區二:評價和人為矯正孩子自願選擇不同性別的同伴

孩子有明確的性別意識後,比較敏感的小孩,會自由選擇同性別的朋友,而自然梳離異性別的小孩。

孩子有權利也有必要,去經歷性別差異中的羞澀和靦腆。這是孩子認識性別差異的必經之路。

孩子無論喜歡跟異性別還是同性別的小孩一起玩,都是很正常的事,不要去評價或逗小孩,更不要刻意人為地矯正。

對性別特徵的認識,是我們終其一生要做的功課,對男女的共性和差異認識,會持續不斷地帶給我們挑戰和接納。

不同的年齡階段和狀態,與不同性別的人的相處略有偏向。在照顧到生理健康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順應孩子的自我探索和認知。

对孩子的性别认同,父母别踩三个雷区

誤區三:不同性別的小孩採用同樣的教養方式

男女大腦生而不同,生理特徵帶來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必然不同。

對不同性別的子女應區分交往方式,不去過多地比較,以男孩的優勢去對比女孩的劣勢,或者以女孩的強項去評價男孩的弱項,都是不恰當的。

在英國,@微博地主家的變天賬“男孩女孩4歲同時開始上小學,但男孩要比女孩多上2年小學。私立男校小學(prep schools) 到13歲,英國傳統公學(public schools)都是13歲才開始。最後男孩女孩都將在18歲時考大學。”

這也是考慮到男孩在生理上晚熟於女孩的科學化的學制設置。

男孩女孩如果能區分不同的教養方式,會令男孩更堅韌有擔當,女孩充滿優雅高貴的氣質,從而更加認同自己與生俱來的性別。

掃描二維碼關注 霍金坐在弦上

添加我們:HKingBOO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