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戰地記(71)之深情」

時間:2020年2月27日

人物:大醫一院雷神山醫療隊 蘆志丹

蘆志丹

中共黨員;

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急診科醫生;

博士在讀,在疫情爆發後,在自行居家醫學觀察隔離期結束之後,便第一時間主動提前結束學習假期,返回醫院崗位,並於2020年2月8日作為大連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遼寧醫療隊一員奔赴武漢,目前正在武漢雷神山醫院開展緊張有序的醫療救治工作。

熱情、認真,是蘆志丹的代名詞

返崗(2月5日)

今天是我返回工作崗位的第一天,重新回到急診工作崗位的第一線。

2020年2月2日,科主任在工作群裡通知,我們科室第一名支援武漢的醫生出發了。看到這條信息,我坐不住了。雖說我還處在學習假期,但是我不能只看著我的同事去戰鬥,而我卻坐視不理。作為黨員,在疫情爆發之初,我便向黨組織表達了奔赴抗疫前線的意願。

2月2日也是我居家醫學觀察隔離期結束的第一天,通知了愛人和父母,我就奔向醫院,主動跟主任要求調整學習計劃,提前結束學習假期,回到醫療崗位。因為我是從外地返回大連,在疫情爆發過程中有過乘坐飛機等公共交通工具以及公共場所聚集的病史,儘管旅途中我全程佩戴口罩,為確保萬無一失,我一直關注著涉及疫情的航班信息,以便及時發現我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可能。除了居家醫學觀察隔離14天,返崗前我還去醫院拍了肺CT,確保自己沒有感染。

有人說我傻,明明可以以休假為名躲在家裡不上班不出門。但我說,戰疫是每一個人的事情,躲,是解決不了問題的。無論是在前方的抗疫一線,還是在後方的我們,只有大家團結一心,我們才會贏。

出發(2月9日)

2020年2月8日16:14,元宵佳節,剛巧我休班,媽媽還在準備著團圓飯,我接到了主任的電話,通知緊急集合、奔赴武漢。沒有遲疑,沒有猶豫,僅一分多鐘的通話時長,幾乎都是主任的囑咐與惦念。要去哪兒,去多久,我不知道,也無需多問,只需記得祖國需要我。“若有戰,召必回,戰必勝”,這也是我們白衣戰士的信條!

去醫院集合地點的路上,司機師傅在得知我奔赴武漢的消息後,稱我是英雄,我微微一笑,只覺得我是抗疫一線的萬千醫療大軍中的一員,只是盡了自己的職責,稱不得英雄。

在醫院大廳,院領導、同事和家屬們為我們送行。在機場,四處掛著“等你回家”的文字。在簡單的送行儀式過後,我舉著“第一架飛機CZ5249”的標識,在眾人的注視下第一個進入安檢,進入機場。送行現場的氣氛凝重悲壯,我們承載著所有人的祝福、期盼與希望。

「戰地記(71)之深情」| 雷神山給了我一個深深的吻

飛機降落武漢,已是2月9日凌晨。院領導的一句“抵達武漢疫區,請大家戴好口罩,時刻注意防護”把我從出發時的激動拉回到了現實。“疫區”這個字眼,我們醫生並不陌生,可這樣親自踏上“疫區”的土地,我還是第一次。“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汙染的”,我的大腦在不停的飛速轉動。這將是一場硬仗,要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注意防護,保護好自己,就是保存了戰鬥力!我時刻提醒著自己。

到達武漢,手機被親朋好友的信息刷屏。本沒告知他們馳援武漢的消息,只想省去他們的淚水與擔憂,看來終究是瞞不住的。

與雷神山的初次相遇(2月11日)

到達武漢,生活忙碌而充實。全面的防護培訓,是我們最有力的護身鎧甲。我被任命為A8病區的科室感控專員,其中一項重要的任務就是提高我們病區每一位醫生的防護意識,確保大家掌握防護用品的使用。為了讓大家快速提高防護意識,時刻吊著“清潔與汙染”的這根弦兒,讓防護行為成為習慣,養成“潔癖”,我寧可做一個“老太太”,時時刻刻“嘮嘮叨叨”,要把形成習慣的二十一天縮短到兩三天。

為了確保大家防護用品使用正確,學視頻,請專家,問前輩,我想盡辦法。穿脫防護服,隊員們在駐地一遍又一遍的練習。今天我已經完成了同駐地隊員的逐個面對面考核,一會兒晚上還要把其他駐地隊員的考核視頻都看一遍,大家共同查找問題。

今天第一次與雷神山親密接觸。一座現代化醫院平地而起,邊建設,邊收治患者,一切井然有序,十分震撼。這樣的奇蹟,只有在中國才會發生。我們的病區還在建設中,預計很快就會接診。

在病區,我快速熟悉科室佈局,實地考察、明確感控流程,帶領醫生反反覆覆的熟悉防護服穿脫流程及注意事項。戴著口罩,穿著薄外套,面對20名醫生,我連續不斷的大聲宣講,強調著各個細節和注意事項。幾個小時過去,儘管武漢還冷,可我全身溼透,喘不上氣。我想,穿上防護服的情景只會比此刻更加艱難,要有思想準備。

從雷神山回到駐地,隊員們互相理了發,我也擁有了這最時髦的髮型,成了2020街頭最靚的仔!

A8病區開診(2月14日)

今天病區正式開診了。一早來到病區,身為感控專員的我把我為科室準備的防護相關標識又重新檢查了幾遍,防護流程又捋順了幾遍,對所有防護環節做了最後的檢查,就可能出現的隔離區醫務人員突發事件——比如醫務人員急性疾病發作,醫用防護口罩破損、脫落,鞋套破損、脫落等——我也按照緊急程度分級擬定了相應的處理流程並同醫護人員又做了最後的說明。俗話說,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只有做了萬全的準備,我們才能夠從容面對。

很快,做好接診準備的通知到達。昔日敞開的隔離區大門被關閉,全員進入戰備狀態。醫護人員穿好防護服,我逐一進行檢查,確保穿戴無誤、防護到位,為他們在防護服上寫好名字、寫上“加油!”,親自送每一位白衣戰友進入隔離區戰場。主任和護士長帶領值班醫護衝鋒在前,我和另外一位護士長則在清潔區負責組織協調全部醫療工作。

醫護協作,內外呼應,有條不紊,A8病區就這樣迎來了第一批患者。

「戰地記(71)之深情」| 雷神山給了我一個深深的吻

「戰地記(71)之深情」| 雷神山給了我一個深深的吻

中醫藥的推廣(2月22日)

中醫藥是新冠肺炎的重要治療手段之一。從病房籌建之初,院領導就積極推進中醫中藥治療,我也有幸參加了這次碰頭會。祖國醫學,博大精深。在這次疫情阻擊戰中,在國家指南的框架下,為了更好的實現個體化治療,詳細記錄每個患者的病情和舌脈十分重要。微信問卷小程序、電子文檔、傳統的紙筆記錄,我嘗試各種可能的方法來記錄病情,並歸納整理。在記錄患者舌象的過程中,患者需要摘下口罩,伸出舌頭,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氣道,也增加了醫務人員的暴露風險。但是為了更好的治療,我不能退縮。

“蘆大夫怎麼進去那麼久,怎麼才出來啊,時間太長了,快看看你的腦門兒”。將近三十名患者逐個記錄病情及舌脈、查房過去,就忘記了時間。我笑笑,一邊感謝護士對我的關心,一邊在鏡子裡看了一眼我的額頭,一個不小的壓瘡,我才想起來在查房時額頭那兒一直在疼,不能挪動防護裝備,又不想為此就出隔離區再更換一套珍貴的防護服,我就堅持著。隨著查房、注意力的轉移,額頭的疼痛也就慢慢淡忘了。沒想到,僅僅幾個小時,我這堪稱A8區最皮實的皮膚,也會被防護設備“掛彩”,好吧,只當這雷神山給了我一個深深的吻,當做紀念。

「戰地記(71)之深情」| 雷神山給了我一個深深的吻

工作的日常(2月27日)

病房開診已經2周了。我也完全適應了隔離區的工作節奏。隔離區的工作不同於往常,平日裡一個小時的工作,在隔離區至少要半天才能完成。護目鏡時常被霧氣籠罩,好幾層防護裝備也使得眼神也不如以往;患者們的方言好似一場關於想象力的考試,而與患者的溝通交流一定要大聲說,若是遇見了聽力下降的患者,那更是要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透過厚厚的口罩傳遞信息。而這厚厚的口罩阻隔的不僅僅是聲音,還有呼吸。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下降,容易疲勞等等,仔細想想,這都是一些輕度缺氧的症狀。所以為了保證信息準確,我總是在進隔離區前整理好所有患者的病歷信息,在記錄紙上羅列好相關的問題和需要重點查看的內容,進到隔離區後第一時間帶著我的工作五件套:記錄板夾著記錄紙,紅色簽字筆固定在記錄板上,右手腕套著對講機,左手整理好記錄板、診療Pad或者通訊手機。防護服上沒有口袋,我就左右開弓,有條不紊,一邊同患者交流,一邊做好筆記,並隨時在Pad上查看患者的檢查結果,並通過對講機與清潔區的同事及時溝通,對病情變化及時做出處理。查房結束後,我再將記錄紙上的內容拍照上傳到清潔區,以便所有醫護再次查看,查缺補漏,以做到萬無一失。這時,紅色簽字筆的字跡更容易辨識。

每次查房,患者都有很多問題要問,核酸檢測結果是陽性還行陰性,什麼時候複查CT,採血化驗的結果怎麼樣,我的病情是不是進展了啊,等等。曾有一個阿姨出現牙痛,偏偏認為是她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所致。其實這些問題與不適,大都源於患者對新冠瞭解不多以及對新冠的恐懼而產生的不安。查房的時候,我經常給患者做一些科普,比如普通肺炎的病程,新冠肺炎的常識與防控,為什麼要戴口罩,為什麼要勤洗手,什麼是核酸檢測,為什麼患者覺得病情顯著好轉但是肺CT還是有陰影等等。四十多名患者,同樣一個問題,我要回答無數遍。經過一一的解釋,患者慢慢心裡有了數,也就逐漸放鬆了情緒,變得陽光開朗起來,不再糾結於核酸和CT,我們的聊天內容也從新冠變成了美食與方言,大連與武漢兩個城市,變成了祖國母親的富強與偉大。

在雷神山,情緒的關懷和藥物的治療是同等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