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鄉土中國》:中國人的鄉巴佬氣息從哪裡來?

《鄉土中國》:中國人的鄉巴佬氣息從哪裡來?

文 | 欣所向之 圖片 | 網絡

01

最近看到一本超級好看超級好看超級好看的書,好看到我只想拍桌子:為什麼1950年的書,我現在才看到?!!!

這本書很薄,短小精悍,只有六萬字,但解釋了很多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看完這本書,會發現很多生活中讓人疑惑的地方,都能邏輯自洽,並且也能明白現在社會上很多爭論不休的問題,都有個什麼前因後果。

比如,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討厭拍領導馬屁了?為什麼很多夫妻已經沒有感情了,還是不敢不肯離婚?為什麼當下的男女婚戀關係如此劍拔弩張?為什麼城裡人嘲笑鄉下人土裡土氣,卻移民到美國之後也在花園裡種菜?

總之,現在遍佈全社會的諸多熱點話題,都能在這本書裡找到答案。

我忍不住一次次膜拜,大師就是大師,大牛就是大牛,遠不是普通人能夠想象的高度。

當然對研究社會學的專業人士,這本書肯定是必讀經典,但對每一個社會人來說,這本書的書名太樸素了,樸素到差點錯過它。所以,允許我瞎猜一下,這本書虧在名字:《鄉土中國》,乍一看以為是寫鄉村生活的故事,如果改成《關係中國》、《中國人為什麼這麼重關係?》《中國人為什麼土氣?》一定會比現在更暢銷。

當然,好書也不必走這樣的路子,好書就是好書,讀起來讓人相見恨晚就是最高評價。所以從另一個角度想,這樣樸實的書名是好事,讓真正需要讀這本書的人來讀,而不是喜歡噱頭的人來讀。好東西被普通人慢慢發現,被尋找,也不失為一種樂趣。

那就言歸正傳,聊聊這本書到底講了什麼。

02 水波形狀的差序格局

這本書一共分為14個章節,每個章節之間都有內在聯繫,按照各章節之間的主題,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核心點:農業社會的鄉土本質、文字在鄉土社會的必要性、中國傳統社會的組織結構和社會道德、傳統社會的家族概念和男女關係、傳統社會的三類統治權力、血緣關係和契約關係、社會變遷下的“有名無實”現狀,以及人類本能和慾望。

作者開篇明義:與遊牧社會和工業社會不同,中國自古是農業社會,靠土地生,靠土地死,半個身子插在土地裡,安土重遷的習慣導致人們在一方土地上生活創造,所以,從土裡長出過光榮的歷史,自然也會受到土的約束,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熟人社會中,所有的生活日常無非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事務逃不開生老病死婚喪嫁娶的範圍,大家有問題都當面講明白,就算晚輩有搞不定的事情,也有長輩的經驗指導,因此在時間上和空間上,都不太需要文字。所以鄉下人不識字,並不等於愚昧無知,那麼文字下鄉的“掃盲”意義也就不大了。

可能有人會說鄉下人比較自私。試想一下,在把家裡汙水排進小河裡這樣的事情上,鄉下人和城裡人都不乏少數,所以這條也說不通。實際上,這不是鄉下人的毛病,是所有人的毛病。

中國傳統的家族觀念嚴重,家的範圍包括妻子兒女,包括叔侄兄弟,包括朋友,甚至包括關係好的人,家的概念可大可小,伸縮性極強。作者用了一個讓人拍案叫絕的比喻形容由這種家族關係組成的社會格局:中國社會的格局,就像是從水中心向外擴散的波紋,每一圈紋路代表親疏遠近之差。這就是作者提出的差序格局(這個概念是費孝通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

差序格局很好地解釋了因中心勢力變化而出現的世態炎涼這一現象。

差序格局中,社會關係是由中心人向外推出的,本質上是私人聯繫的增加,因此傳統社會所謂的社會公德,也只有在私人聯繫中才會發生意義。舉例就是,大部分人會愛護自家環境,不一定會愛護公共環境,慢慢演變之後,大部人會優先幫助自己人,然後才考慮其他人,所以很好理解,今日的還存在的許多排外現象。

差序格局是貫穿全書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古代的倫理道德其實就是差序格局的鞏固路徑:孝悌忠信,孝是基於親子,悌是基於同胞,忠是基於特殊的人或事,信是基於朋友。也就是說,在處於道德評判時,我們的價值標準其實是取決於“自己”與被評判人的關係處在哪個排序級別中,倘若是君臣,自然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如果是親子,自然是父親貪汙,子女不但不罵,還要代為隱瞞。所以,在這樣的差序格局社會中,普遍的標準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作用的,一定要搞清楚,對象是誰,和自己什麼關係,才知道拿什麼標準。最終,公德也就普遍缺失,只有普遍的私心了。

在理解差序格局的基礎上,我們能更容易釋然,儘管今天所處的時代非常發達,仍然殘留非常多具有“家族意識”的人和事了。

03 家族組織下的夫妻關係

大的社會結構導致了社會結構裡的組成單位——家族,就不僅是個家族了,它擔負著宗教、經濟、教育和政治多項任務,從而成為一個具備規模的事業組織

在這個事業組織中,以父親、兒子、孫子的單系親屬為縱軸,以夫妻關係為配軸。這種家庭屬性完全不同於西方,西方把政治、宗教、教育等社會事務完全從家庭剝離,只保留家庭的生育和情感作用,而中國傳統社會是個事業組織,是用來處理事務的,那麼男女私情就被極大壓制,而且“男女有別”的原則更是從思想上徹底杜絕男女因為感情,影響事業組織正常運行的可能性。所以,哪怕夫妻再怎麼感情淡漠,還是各司其職,絕不會輕易決裂。

時至今日,社會在開放,思想在解放,世界在變化,女性意識在崛起,關於女性在家庭的角色和分工價值的認知,已經與從前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是不完全的、不全面的、斷層的,也難怪網友爆出金句:女性都在想著怎麼拼事業,怎麼賺錢,怎麼獨立自主,男性還在想著找個免費保姆,生兒育女,伺候公婆。

這個話題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不過書中提到的家族的事業組織性質,和“男女有別”的精神固化作用,有利於我們理解,當今男女婚戀關係劍拔弩張的現狀,畢竟,經過兩千年,大家都長成熟了,都變精了。誰也不願被壓制,也不願隱形吃虧了。

04 禮法治人在劇烈變化社會的失效

觀念上的東西最束縛人,“男女有別”只是在性別群體中讓大家遵守規則,而古代講究的“禮法”則是統治所有人的武器。所謂“禮”,是一種傳統,傳統是社會經驗的累積,所以“禮”既包括文明,也包括陋習,好壞兼具。禮不需要靠國家權力強制執行,而是人們自動膺服於它。在變遷極慢的鄉土社會中,這套經驗、這套被精挑細選後剩下的“禮”,即是約束人們行為的規範準則,也就會產生無政府狀態的秩序。表面上看,古代社會也有牢獄訴訟,但是牢獄的判定依據犯罪,而犯罪的判斷依據則是有沒有尊禮守法,歸根到底還是禮。冒犯皇帝是罪,殺人是罪,偷雞摸狗是罪,其中有“法治”的成分,但更多還是“禮治”,更在意的是有沒有明辨是非。

這與西方的法律概念完全不同,法律只管釐定權利,不管是非。可黑白是非如何判斷,最後又落到“禮”了,這樣一來,禮法是重禮輕法。

“禮”起到的這種震懾作用,實際上是權利的功效。通過權力,人們可獲得經濟利益,如果沒有經濟利益可得,權力也就沒有引誘力了。古代皇帝修建運河、開疆拓土,從長遠來看是有利的投資,但現實是小農經濟的古代社會沒有多餘的物產來支持這種鉅額費用,於是百姓苦不堪言揭竿而起,皇權再利用橫暴權力殘酷制壓,矛盾進一步激烈,天下就大亂。大亂之後人口流失、田地荒蕪,新皇權上位之後,不得不休養生息、無為而治,恢復國力。等國力強盛又開始開疆拓土,於是循環又開始了。所以,在“專制”、“獨裁”的皇權統治下,和平時期,橫暴權力其實是掛名的,天高皇帝遠,老百姓的實際生活是鬆弛的,是無為而治的。

這時候,“禮”起到的長久而廣泛的約束作用的優勢就更明顯了。“禮治”的一個具體演化是長老統治,也就是長輩經驗教化。人天性犯困、犯懶、怕煩,又不得不加以強制,“人得穿鞋上街”、“吃飯得用筷子”,就是受教化的成果。鄉土社會里,變化極慢,親子之間、長幼之間、師生之間、尊卑之間的長老統治非常適用,於是得以存在相當長時間。

但在變化迅速的現代社會,長者的經驗和習慣並不能成為生活的指導原則,反而因此成為頑固和落後。而且,年輕人比長者機會更多,更好奇,更熱衷嘗試,不害怕改變,他們的生存機會其實比年長者更多。到了這個情形,也說明我們離鄉土社會很遠了。

在鄉土社會中,還有一個重要概念是血緣關係,父死子替,農人之子恆為農,商人之子恆為商,貴人之子依舊貴,富人之子依舊富,這是父子之間職業、身份、財富的血緣繼替。血緣關係的作用強度取決於社會變遷速率。

當人口急劇增加後,必然有小部分陌生人進入到鄉村熟人社會中,但他們又不容易被土生土長的本地人所信任,外鄉人便不容易建立自己的族群。但也是這個原因,當涉及到錢財交易等需要媒介的場合,他們的身份特徵又是絕佳之選。在血緣中的親屬關係,大家都是用人情交往;在需要現場清算、不牽扯人情的時候,外鄉人就是最好的中介,所以外鄉人在外地較多從事商業性活動。用“親兄弟明算賬”的理性支配活動,於是地緣社會就慢慢出現了,商業也就慢慢發展了。

從農業社會到商業社會是巨大的跨越,可以理解為量變產生質變,而社會變動劇烈,正是產生英雄和領袖的好機會。在變遷極慢的社會中,長輩經驗極難反對,但社會畢竟是變遷的,等到積累一定勢頭,社會變遷加快,必然就會有更響亮的聲音出來反對,這時候,長老權力阻擋不了時代大勢,就得變通,於是表面上承認新形式,內容卻偷樑換柱。於是,挾天子利令諸侯就發生了,表面尊敬,實際背叛,慢慢就演變成言和行的分離、位和權的分離、理論和現實的分離。陽奉陰違、口是心非大行其道。

這種表面和實際的分離,我想看到這裡的每個人應該都有感觸,因為生活中實在太多這樣的事了,小到工作安排,大到一些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和新聞,都是名實分離的最好例證。

實際上,這種分離其實會帶來非常壞的後果,因為當人某一天發現自己一致篤信的東西是假的,他會感到分裂和幻滅。不過,現代人好像都適應了這種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的行為模式。如果誰表裡如一,反而顯得不懂變通、不識時務似的。

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的必然。今天的我們餓了不僅要吃飯,而且要吃更有營養的飯;人不僅追求生存本身的價值,還追求真善美等價值。但我們畢竟從鄉土社會走來,哪怕進化得很好,但某些刻在骨子裡的東西還是根深蒂固。如今的我們正處在這樣一個變化劇烈的時代,有人走到了2100年的精神世界,還有人留在2000年前的精神世界(有點誇張了),看似都是穿著時尚衣服、手持現代化電子產品的同樣人,實際上大家就像古人與現代人共存,各種觀念層層疊疊到處亂飛。

所以,在社會撕裂的變化下,所有人都失去了指點別人人生的資格,唯有學著接受多元化,接受變化,然後如果幸運智慧的話,儘量讓自己的人生過得自由快樂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