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3 老北京的“刑場”,記錄了歷代的刑場故事

刑場,自古以來是處決死囚的地方,每每提及都會讓人想起迴盪在上空陰森刺骨的寒氣。

老北京的“刑場”,記錄了歷代的刑場故事

北京作為數朝古都,刑場不斷地遷徙,經過無數歲月,歷史記錄下的一個個刑場故事。

根據史料記載,北京(時稱大都)最早的刑場可以追溯到元朝,那時,北京的刑場在柴市口(現在的東城區交道口)。

到了明朝時期,原本設在柴市口的刑場搬到了西四牌樓。

清朝取代明朝之後,又將處決死囚、或殺或剮的刑場,由西四牌樓轉移到了宣武門外的菜市口。

西四曾經有過一座高聳的牌樓,人們習慣性地稱之為西四牌樓。自從這標誌性建築被拆掉之後,西四牌樓便簡稱為西四,在明朝又被稱為西市。

西市這裡,在武宗的時候,凌遲處死過權宦劉瑾。

“都人鼓舞稱慶,兒童婦女亦以瓦石奮擊,爭買其肉啖之。”

但不能否認,這裡也製造過一系列千古慘痛的冤假錯案。

老北京的“刑場”,記錄了歷代的刑場故事

曾經以血肉之軀抗拒侵襲,為保衛國家、江山社稷而殫精竭慮的兩位忠臣,兵部侍郎于謙以及薊遼總督袁崇煥,被陷害致死,也倒在了這個原本是屠戮無惡不作之徒的刑場上。

還有南宋狀元宰相文天祥,文天祥戰敗之後,經過“零丁洋”而被押赴獄中。元世祖忽必烈十分看重於他,認為人才難得,便讓被俘的王國之君恭帝出面勸說於他,希望文天祥遵循君臣之道,向他投降。

誰料文天祥一見到恭帝就淚如雨下,邊哭邊說著“聖駕請回”,藝術性地處理了這個難題,既遵循了君臣之道,又保持了自己的氣節。

忽必烈又動用親情,唆使文天祥淪落樂坊、妓院的寵妾和女兒,祈求文天祥救助。文天祥肝膽欲裂,仍舊硬起心腸,回女兒一句“阿爹救不得。”

忽必烈親自出馬勸說他,但是文天祥不屑一顧,但求一死。黔驢技窮的忽必烈下令將文天祥執行斬刑。百姓們紛紛為忠貞不屈的文丞相送行,最終文天祥神色坦然的從容就義,在柴市口,實現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最高理想。

老北京的“刑場”,記錄了歷代的刑場故事

在清朝,光緒帝主張變法革新,令譚嗣同從速進京引見,參與新政。變法失敗之後,本有機會像康有為等人那樣逃離北京,然而他認為:

“中國的新舊兩黨非鬧得流血遍地,國家才有希望。”

因此,唯有以血自薦軒轅之志: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倡也。有之,請自嗣同起!”

1898年9月28日,包括譚嗣同在內的戊戌六君子就在菜市口被殺害,此事件令北京的菜市口名聲大噪。

老北京的“刑場”,記錄了歷代的刑場故事

這些刑場皆屬於老北京的交通要道,之所以將其設置在鬧市區,其最終目的便是為了示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