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當年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為何還要留個口子“網開一面”?

第一背影


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字典釋義就是設伏兵於十面以圍殲敵軍。這是個成語,典故就出自楚漢相爭的垓下之戰{今安徽省宿州市靈璧縣}

此戰,劉邦勢在必得,軍事上全權交有韓信謀劃指揮,政治瓦解上,先用了四面楚歌一計,開打後,又放出話,誰斬項羽首級,賞千金,封萬戶侯。得勢之下把項羽虐成渣的心態,全無一絲遮掩與憐憫。

真不知題主說韓信“十面埋伏”,還留口子,網開一面,從何憑何據發出此問??

也是巧,散發弄舟前幾日看了幾集電視劇《軍事聯盟》,該劇用現代人的眼光角度揣摩演義古人心智心詐之術。正與否不論,聯想最近悟空問答不少關於韓信的提問,有些感觸,正要發文。

藉此您這一問,額就嘮叨幾句,可能成了回答偏題,還望見諒。

韓信,後人稱之“兵仙”,軍事之能,縱橫歷史,出其左右者,還真鮮有。劉邦若無韓信助力,真的歷史要改寫。但,但,韓信用兵陣用戰術,佼佼者無愧。政治頭腦上,小學水平。或許心中只想認知,看,劉幫大哥,你的能得天下,我出多大力了費多大心了,你就是不感恩,你也得忘不了我這小弟吧!但他忘了一點:飛鳥盡良弓藏,狐兔死走狗烹!!

韓信後來的結局,我不用細講了吧?劉邦用著他時,應允他5不殺,見天不殺,見地不殺,見光不殺,見君不殺,見鐵不殺。事實呢,還是一命冤西。

十面埋伏!假設司馬懿會怎麼做?假設司馬懿穿越到韓信身邊,又會教他怎麼做?

什麼十面埋伏,那時給自己挖坑。擺個九面埋伏或八面埋伏就行了。讓項羽別隻剩下八百人,無臉回他根據地,故意讓他帶上三五千的回去,有個念想,東山再起。你已挫得他元氣大傷,讓“殘缺”的項羽復仇之火別熄滅好了,你隨時可撲滅他。有項羽這股殘勢制掣,劉邦什麼時候,也得拿你當爺,用著你,不敢滅了你。

或許以及假設,韓信能對陣諸葛亮的話,諸葛丞相也得皺眉。但在政治權謀上,韓信,你在司馬懿面前,真是個小學生。

信筆拈來,言有不確處,還望同好賜教指正。揖手。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楚漢相爭一打就是四年,劉邦項羽在鴻溝對峙,韓信卻在北方攻城拔寨,並且打敗了項羽部將龍且帶領的20萬大軍,龍且的失敗讓項羽感覺到了一絲絲害怕,所以他開始了與劉邦的和談,雙方決定以鴻溝為界,鴻溝以西歸漢,鴻溝以東歸楚。

鴻溝議和之後,項羽帶著部隊準備返回彭城,但是劉邦在謀士的提醒下,認為現在是發動對項羽進攻的最好時機,所以中途折返,並且要求韓信、彭越、英布等人合兵一處。但是韓信等人並沒有來,劉邦在張良的提醒下,給韓信等人更高的賞賜,韓信這才出兵合圍項羽。

項羽得知劉邦背信棄義,加快急行軍的速度,但是最終還是被追上,並被圍困垓下。根據《項羽本紀》記載: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項羽在韓信的十面埋伏之下,加上張良的四面楚歌,楚國戰士已經喪失的鬥志,若是等到天亮,漢軍發動總攻,那麼楚軍在士氣低落、人員又少的情況下必定失敗,所以項羽決定趁夜色突圍。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項王渡淮,騎能屬者百餘人耳。

項羽夜色突圍只帶了800人,將十萬人的大部隊留下來做為掩護,因為大軍一旦行動,必然會被漢軍所發現,所以項羽只能帶領少量人馬突圍。到第二天白天漢軍才發現項羽逃跑了,灌嬰帶著5000起兵追趕,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刎。

從史記的記載來看,項羽的突圍不能確定是否是韓信留有缺口,在我看來韓信留缺口的可能性很小。古人講圍三缺一,但是那是需要將大部隊放行的缺口,韓信很顯然沒有這樣做,如果只是將項羽少量的部隊放行,即使是項羽衝出重圍,漢軍派遣一支騎兵就可以追上項羽,項羽最終還是逃不了漢軍的追繳,這種放行的意義不大。

總體而言項羽的突圍與韓信沒有很大的關係,他能突圍出去主要的原因是利用夜色,加上十萬大軍作為掩護,這才能有小股部隊突圍的可能。


帝國烽火


只能說明韓信,謀略高深。

韓信用兵如神,已經取得了戰場的主動權。

按說包圍不就是圍得死死的嗎?

網開一面怎麼能達到目的呢?

敵人順著這個口子突圍怎麼辦?

《亮劍》中就有這樣的描述,李雲龍獨立團被日軍包圍,照著一個方向突圍出去。

韓信不怕嗎?

這就是韓信的高明之處,十面圍城,四面楚歌。

楚軍處於弱勢,但是如果逼的太緊恐怕軍士做困獸之鬥。

戰國時期秦軍兵困邯鄲,邯鄲守軍皆是老弱病殘。一旦秦軍入城,趙國就是家破人亡,因此趙國上下萬眾一心,擰成一股繩,竟然苦苦受了三年。

楚軍可不是烏合之眾,比之趙軍更勝一籌,士氣一時低落,一旦扭轉過來,後果不堪設想。


即便不敵漢軍,也能全身而退。

同樣漢軍也要付出很大的代價,彭城之戰就是例子。

項羽以弱勝強的又一著名戰役。漢軍五十萬,楚軍三萬,結果漢軍大敗。

所以韓信也不敢逼迫太緊,留下一個口子就是讓楚軍士卒知道,有生還的機會。

這樣潛意識中就不會拼命,只會想著怎麼逃跑,如何跑的更快,消磨鬥志。

《孫子兵法》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這是韓信的攻心之策。


良人說史


垓下之戰是楚漢的最後大決戰,並沒有所謂的十面埋伏,十面埋伏只是影視作品中虛構的情節。

垓下之戰的總指揮應該是劉邦,劉邦當時是漢軍的最高領導,他在軍中,肯定是總指揮,只不過是處於幕後的決策者,前線總指揮是韓信。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意思是無路可走的敵人不要追,正因為敵人無路可走,所以就會狗急跳牆一般拼命,這樣就能煥發出巨大的戰鬥力,這個時候的敵人正是鬥志昂揚的時候,所以不要與敵人交戰。

但是,如果能給敵人一條生路,敵人能看到活命的希望,就會拿命跟你拼,而是總想著從那條生路逃走,這是人之常情,而正因為有路可逃,敵人才會迅速潰敗,放棄壯志,這個時候是擊敗敵人的最好時機。



同理,在垓下之戰中,如果韓信打敗幷包圍了項羽,如果能給項羽在包圍中打開一個口子,讓項羽軍隊放棄鬥志,然後再一鼓擊敗,就會全殲項羽軍隊,雖然這個方法挺好,但當年的垓下之戰並沒有韓信網開一面的說法。

垓下之戰是一場戰略大決戰,勝負決定了最終的勝利或失敗,歷史上的垓下之戰時,項羽已經處於劉邦的戰略合圍 ,這一場軍事上的戰役由於劉邦政治上的極其成功,從而顯得沒有懸念,項羽的失敗是註定的。



垓下之戰時,項羽手上只有十萬疲憊、缺糧、缺少裝備的楚軍,而劉邦為首的漢軍聯盟約有70萬人,彙集了當時天下所有諸侯勢力,如韓信、彭城、英布及劉邦本部,項羽在當時不僅處於軍事包圍,也處於政治包圍,因為劉備拿下僅餘江東和魯地之外所有的楚地。

垓下之戰韓信作為前鋒,率領三十萬大軍首先進攻項羽,項羽以十萬楚軍迎戰,結果韓信戰敗後退,項羽率楚軍追擊韓信軍隊,然後兩翼的孔將軍和費將軍各率十萬大軍攻擊項羽的兩翼,雙方混戰中,韓信又帶著敗軍回過頭來回加入戰局,項羽面臨三面攻擊,楚軍戰敗退回垓下城中。



雖然首戰失利,雖然十萬楚軍被近70萬漢軍團團包圍,可是韓信並沒有打算將包圍圈放開一個口了,而是將楚軍緊緊的圍在垓下,正因為這種緊密的包圍,因此在後世將這種緊密包圍稱為十面埋伏,意思就是四面八方都有埋伏,言外之意就是根本沒有地方可逃走。

然而這還不夠,韓信還利用四面楚歌的攻心計謀瓦解了楚軍的鬥志,在重重包圍之下,四面八方唱起了楚歌,項羽手下大多都是楚人,一聽到楚歌 都以為楚地被漢軍攻陷了,就再也沒有鬥志了,軍心被瓦解。



關於“四面楚歌”之計是誰出的,史書上並沒有記載,也許是韓信,也許是張良,但四面楚歌之度才是壓垮項羽的最後一根稻草,在四面楚歌之後,原本還想負隅頑抗的項羽,也失去了繼續抵抗的決心,而是挑選 了八百多員楚軍精銳,江東子弟,隨自已一起突圍。

注意,項羽的突圍不是韓信放了一個口子,韓信並沒有這麼做的必要,因為楚軍已經失去戰鬥力和意志,又在重重包圍之下,沒有必要還用欲擒故縱之計,反而增加抓捕項羽的難度,根本不可能。



項羽的突圍就是自已軍事才能的體現,是靠著硬碰硬突圍出來的,你想想韓信三十萬人硬碰硬碰都沒有打勝過項羽十萬殘卒,在當時的時代,能跟項羽硬碰硬的人物還沒有出生,包括韓信也不能。

即使是項羽手下只剩下28個人,仍然能像入無人之地一樣斬殺了上百漢軍,到最後楚軍全軍覆沒,全部戰死,項羽也沒有投降,戰至最後,項羽自殺而死,這不是韓信故意留的口子,項羽自殺都是臨時決定的。



原本項羽的求生慾望是很強的,所以才會帶著八百壯士突圍逃走,但項羽在準備乘船離開時,聽到船 公所說的話,一進悲憤交加,想起自已帶出來的八千江東子弟全部戰死,覺得自已沒有臉面回去見江東父老,於是自殺而死。

如果項羽不自殺,根本就沒有人能殺得了項羽。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我也來吹一波

圍三闕一兵仙韓信發明的戰法之一,給予敵軍有逃生的希望,瓦解敵軍的鬥志,取得過很多奇效,這是赤裸裸的陽謀,無懈可擊。

韓信嘲笑白起打長平之戰,雖然全殲趙國主力,但是自己也元氣大傷,秦國20年才恢復實力。如果對手是韓信,韓信早就趁你病要你命,根本不給秦國拖20年的機會。

再有貌似無敵的孫武,伍子胥,3萬兵縱橫天下,魏國武卒橫行一時,如西方之斯巴達,古羅馬兵團後來此等強兵都煙消雲散。就是他們不懂保存自己,消滅敵人的特點,他們每戰必將敵軍趕盡殺絕,而自己的損失也很大,最後老血流盡,遇到絕境被擊破就全滅了。

歷史上,精通此等兵法的人有成吉思汗,林育榮等,他們都基本是一生不敗。

當然這只是韓信圍殲戰慣用的招數。韓信更加厲害的是撒豆成兵,極其高超的練兵技術,昨日還是敗軍之將,農田村婦,經過韓信一調教就成了戰兵,幾個月後,面對項羽,龍且,章邯等人精銳的軍團居然能正面擊敗之。

當然韓信也不是兵家最高境界,最高境界只有勝利的象徵,一生無敵,五國元帥的蘇沃洛夫。


天堂160590167


1.垓下之戰是劉邦指揮的,劉邦是歷史上親征最多的皇帝,從沛縣起義到平定英布叛亂,十幾年劉邦一直衝在戰爭前線,劉邦深通軍事,有豐富的指揮經驗,又有張良陳平隨行參謀。所以指揮垓下之戰是順理成章的。在垓下之戰前的陳下之戰才是主力決戰,楚軍在固陵之敗東逃到陳縣,漢軍面對退卻的楚軍主動出擊圍項羽於陳下。劉邦帥領漢軍就主動出擊,先【圍項籍於陳,大破之】,在陳下斬殺楚軍十幾個大將。【 羽敗,利幾為陳令,降 】陳下項羽大敗,陳公利幾投降,漢軍佔領陳縣。

項羽東逃到垓下,隨即在垓下遭到漢軍及諸侯軍的包圍。所以垓下之項羽所率領的只是陳下之戰的殘兵敗將,已是強弩之末。漢軍是楚軍的6倍,劉邦已經穩操勝券,加上劉邦已經對韓信不信任了,根本不可能讓韓信指揮垓下之戰,把韓信軍安排在前鋒的位置上,是為了讓其當炮灰。

2.十面埋伏是後人虛構的,《史記》上沒有。四面楚歌是張良之計。信吹們把這些都算在了韓信頭上,是靠虛構情節,移花接木的方法來吹噓韓信。垓下之戰劉邦為總指揮,張良陳平韓信等負責參謀。

3.以《史記》吹噓韓信的風格,如果垓下之戰是韓信指揮的,肯定會明確交待。但是史記上並沒有明確交待是誰指揮的。《淮陰侯列傳》中對垓下之戰是一筆帶過“漢王之困固陵,用張良計,召齊王信,遂將兵會垓下。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為什麼不交待呢?因為是劉邦指揮的,不交待可以使人們誤以為是韓信指揮的,進而達到貶低劉邦的目前。


wangbabulao


韓信“十面埋伏”擊敗了項羽這種說法還是比較流行的。可是《史記》《漢書》等正史並沒有相關的記載。

有記載的一個是《前漢書平話》:“垓下聚兵百萬,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里山前,信定十面埋伏,逼羽烏江自刎,萬里江山一歸漢業。”該書由元人編刊,敘事主要依據正史,細節多采用民間傳說、元曲劇目等。

另一個就是琵琶曲《十面埋伏》,氣勢磅礴激昂,確實好聽。但此曲產生於何時尚無定論。明王猷定(1598-1662)著《四照堂集·湯琵琶傳》一文中有相似記載。曲譜最早見於公元1818年的《華秋頻琵琶譜》。

所以可以推測,韓信“十面埋伏”擊敗項羽,是後代話本小說為了豐富情節、渲染氣氛,以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而採取的一種杜撰的手段。琵琶曲是對歷史的一種藝術再創作。但隨著廣泛的流傳,人云亦云,也認為這是史實了。就像現在火爆的電視劇也洗白了一些歷史人物。



《史記》說的是,漢五年(前202年)十二月,各路聯軍合圍垓下,要包項羽的餃子,氣吞山河的項羽怎肯束手就擒,和韓信剛正面。韓信先進軍不利,退後,左右兩翼大軍殺出,自己再反殺一波,項羽大敗。晚上,漢軍嗨唱楚歌,唱得楚軍思鄉情切,毫無鬥志,唱得項羽大驚,以為漢軍盡奪楚地。

晚上,項羽帶領八百騎兵向南突圍成功,渡淮河,走陰陵,被老農騙到沼澤地裡來了一波減速,後面灌嬰率領的五千騎兵追上了,等到了東城,無法脫身,身邊也只有二十八騎了。勇猛的項羽帶著二十八騎硬是在五千漢軍中縱橫一波,證明自己認為的非戰之罪,實天亡我。最後來到烏江,發出無顏面對江東父老的感嘆,自刎而死。



十面埋伏不存在,網開一面更不存在。實力上,項羽只有征戰多年、人困馬乏、缺糧少助的十萬楚軍,再加上漢軍一曲楚歌揚,楚軍皆斷腸,哪有什麼軍心;漢軍劉邦、韓信、彭越、劉賈、周殷等率領六十萬大軍。態勢上,楚軍已被漢軍合圍。這種情況,要麼是打殲滅戰,要麼是先圍而不殲,甕中捉鱉繼續消耗,最後還是殲滅。

垓下之圍,可以說是劉邦苦心經營多年大戰略包圍項羽的最終成果。天時地利人和皆備,機會不易,失不再來,不可能放棄的。心理上,劉邦被項羽在局部戰場上吊打多年,早就怕了,恨不得項羽早點失敗死去。所以不惜封賞韓信、彭越,讓他們速速帶兵合圍項羽,畢全功於一役。


雲跡樂談


如果韓信不留一個口,那麼項羽很有可能作困獸之鬥,也就是破釜沉舟,向死而生,激發士氣,甚至是衝出包圍。

韓信留一個口,項羽就會看到活命的希望,同時製造一種我能衝出包圍的假象,迷惑項羽。只要有一點希望人都不會放棄,也不會拼命。而明面上一點希望都沒有,就會拼命,就如同輸紅了眼的賭徒。

類似於彈簧,你給他一點力,就不會彈起。而非常用力壓到底就會反彈。孫子兵法有曰,不與窮寇拼命。韓信一生用兵用險,自然瞭解此點



哀寒


當年韓信“十面埋伏”圍困項羽,為何還要留下口子“網開一面”?首先正史上記載項羽在垓下被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確實可以稱得上“十面埋伏”,但卻沒有“網開一面”這種說法,因為項羽是夜裡聽到四面楚歌,心態崩了,突圍而出,而漢軍是第二天才發現的。如果真是故意“網開一面”,也不會讓項羽差點逃脫了。

垓下之圍

當時楚漢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而後劉邦聽從張良,陳平的建議,單方面撕毀和平協議,反身直追還在慢慢返回祖國的項羽,並聯系韓信,彭越共同出兵攻打項羽,誰知到了約定地點,這兩位放了劉邦鴿子,劉邦又被項羽胖揍了一頓。之後只能通過封王許願的手段才餵飽了諸侯,統一了戰線,齊心協力與項羽決戰垓下。



而劉邦不知是有自知之明,還是想借機消耗各位異性王的實力,他老人家就躲在後面觀戰。

四面楚歌

“淮陰侯將三十萬自當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皇帝在後,絳侯、柴將軍在皇帝后.項羽之卒可十萬.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將軍、費將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復乘之,大敗垓下.項羽卒聞漢軍之楚歌,以為漢盡得楚地,項羽乃敗而走,是以兵大敗.使騎將灌嬰追殺項羽東城,斬首八萬,遂略定楚地.”—《史記.高祖本紀》

所以“四面楚歌”對項羽的打擊才是致命的,使一向無畏的楚霸王頃刻間喪失了鬥志,本來以項羽之武勇,就算敗,也不會敗的如此之速,別忘了破釜沉舟是項羽的看家本領。

霸王隕落

“於是項王乃上馬騎,麾下壯士騎從者八百餘人,直夜潰圍南出,馳走。平明,漢軍乃覺之,令騎將灌嬰以五千騎追之。”—《史記.項羽本紀》

從“直夜潰圍而出”和“平明,漢軍乃覺之”,可以看出項羽是在夜裡經過一番苦戰突圍而出,而天亮的時候漢軍才發現項羽逃掉了。而本來項羽還是有一線生機的,後來迷路了,問路被坑才被漢軍追上的。

“項王至陰陵,迷失道,問一田父,田父曰“左”,左,乃陷大澤中。以故漢追及之。”—《史記.項羽本紀》

總結:楚霸王項羽因垓下一戰兵敗身死,天下易主,但他的勇武無雙確實讓人敬佩,最讓人感動的是他不肯過江東的執著與無奈。而一代兵仙韓信也因此戰到達人生巔峰。


臨石觀海


漢五年(公元前202年),本來劉邦和項羽簽訂了鴻溝之約,兩個人罷兵言和。項羽帶著自己的士兵就回到彭城去了。

劉邦也打算回到漢中,但是,就在劉邦要走的時候,張良告訴劉邦,現在項羽的勢力,已經大不如前了,我們若是現在不去把他們給打垮,將來一旦項羽的勢力再次崛起,我們就更不是他的對手了。

所以,不如我們現在趁其不備打他一個措手不及吧。

劉邦斟酌再三,他知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所以,同意了張良的說法。

劉邦帶著大軍,就向項羽已經回撤的大軍的隊伍當中殺了過去。因為項羽沒有準備,還是被打了一個措手不及的。

但是,項羽的軍隊反應還是很快的,他們很快就重新把隊伍組織了起來,給予劉邦以有力的回擊。

張良看情況不妙,又讓劉邦把韓信,彭越和英布的兵都給調來,垓下之戰就此打響了。

我們都知道垓下之戰,也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最後一戰。這一戰項羽帶領的十萬人馬,對陣劉邦的六十萬大軍。

對於項羽來說,要想戰勝劉邦談何容易。

但是,這個仗還不得不打。面對劉邦軍隊的挑釁,項羽帳下的眾位將士,還是被徹底的激怒了。

雙方經過一番酣戰,但是,最終項羽方還是敵不過劉邦的。畢竟劉邦人多,可以輪流作戰。眼瞅著形勢對於劉邦越來越有利。

當項羽和韓信,打的難解難分的時候,韓信想出奇制勝,他和張良商量了一下,就佈下了天羅地網,十面埋伏。

但是,在佈局好十面埋伏之後,韓信網開一面,給了項羽的軍隊留了一線生機。也就是說,他留了一個口子給項羽的軍隊,在關鍵的時候,然他們逃跑用。

韓信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呢?

大家都知道困獸猶鬥這個成語,若是韓信不給項羽的軍隊一個逃生的希望的話,他們肯定是拼了命的和韓信作戰到底的。

那時候楚軍個個不怕死,他們的士氣肯定就會大振,在這種情況下,若是韓信想要打敗項羽,真的是太難太難了。

搞不好,他們還可能會把項羽的軍隊,給打敗呢。

但是,留一個口子給項羽軍隊,意義就不一一了。這個口子留在那裡,就是告訴他們。你們還有退路,實在不行你們還可以逃走。

這樣的話,他們在作戰的時候,就不會那麼拼命了。當兩軍作戰的時候,韓信也可能很好的把控現場了。

當然了項羽軍隊裡的人,看到項羽寡不敵眾的時候,肯定也有想要投降的士兵的。留這個口子的目的,也是為了給想要叛變的人一個機會。

可以說正是這個韓信網開一面的佈局,讓他最終打敗了項羽。項羽且戰且退,最後帶著數百人退到了烏江。

在烏江他又被韓信的人給追上,然後項羽又殺了數百人,最終自刎在了烏江。韓信留一個口子的目的,就是為了擊敗項羽,贏取這場戰役最終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