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魯迅先生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的話嗎?

快樂的工作當中


在幾十年的時間裡,漢語的方塊字隨時都有可能被廢的可能性,直到1956年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表《漢語拼音方案(草案)》,漢字拉丁化的爭論才徹底終止。

這個問題是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之下,學術界一直爭論了幾十年的嚴肅話題,並沒有今天談論起來那麼輕鬆自如。

魯迅當時面臨的中國社會,是一個個岌岌可危、幾乎面臨亡國的亂世危局。

當時的民國社會,帝國主義侵略加劇,中國不斷地深陷半殖民地的深淵,國內軍閥割據、征戰不休,民眾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怎麼看都是個令人絕望的社會環境。

令學術界更沮喪的是,中國老百姓識字率幾乎只有十分之一,大多數中國國民都是目不識丁的文盲,沒有知識,沒有文化來武裝頭腦,老百姓在亂世裡更加愚昧無知、不知如何改變。

對當時的中國精英們來說,如何儘快讓國民們識字,讓他們用知識武裝起來,一起來拯救這個瀕於危亡的世界,即使是拋棄某些幾千年的文化精華也無所謂了,這總比亡了國強吧。

對他們來說,把漢字拉丁化,廢除漢字,這樣就能方便老百姓們學習文字,進而看書讀報學習知識文化,就能在精神深處打開一個新的窗戶。

當然,對他們的觀點,我們不能給予什麼批評或貶低,畢竟歷史都有侷限性,他們站在當時的時代角度,某些觀念我們看起來可能是有些短淺。

而把漢字廢除這個論點,首先是錢玄同開始提起的,影響了當時許多學術精英,並逐漸成為一種社會思潮,包括魯迅在內也廣泛提倡。

當然晚年錢玄同對這個觀念是表示後悔的,他寫信給胡適說:回思當年發表的一些繆文,十之八九都很後悔。

胡適倒是看得很開,回信安慰他說:大可不必懺悔,當年我們放的野火,今日已經延燒大地,是非功罪,都已經是事實。

確實,站在歷史侷限下所發表的言論,無論對錯,出發點畢竟是好的,若需懺悔,也不需要。

他們也希望文字能快速普及開來,讓老百姓免受學習那些繁體字和文言文的痛苦,讓老百姓們都基本的讀書閱報的能力。

當然了,新中國成立後,對漢字進行了大規模簡化,隨之而來的是大規模的掃盲運動,老百姓的識字率迅速提升,以至於到現在如果誰說不識字,也是件讓人難以想象的事情,除了個別年齡特別大的老人。

歷史的演變總有其特定的規律,包括文字,漢字作為幾千年來源遠流長的文化符號,在每個歷史階段都有其特定的意義,雖然現在已經成了簡化字,卻散發著更加成熟的魅力,作為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吸引著世界的目光。

漢字沒了,後果如何,韓國民眾的糾結就是個很好的例證,和文字割裂,就和歷史和傳統進行了割裂,這在較長的歷史時空下,會引發很多的問題。


雲中史記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魯迅先生確實曾經說過這句話,此句話出現在他的《論語文改革》一書裡。原文是:———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化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這段話就是原本的魯迅說的話,可見如果我單獨把,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八個字拎出來看,未必有些閉塞和斷章取義。從時代角度來看,魯迅在書中的用字,是繁體字,並且他處於一個文言繁體向白話簡約過渡的歷史時期;而我們如今的用字是簡體字,可以推斷出:

其一,當時魯迅先生的這句話,指的更多是摒棄“繁體字、八股文”,並且去推行平民化實用的“簡體字、白話文”。魯迅所處的時代處於一個殘餘封建文化的時期,魯迅先生此言的另一個目的想必是為了加快中國擺脫文言文的速度。這一點,他在無聲的中國,這本書中解釋過。

其二,因為這段話中魯迅認為,古人傳下的“把字工工整整的寫進一個方塊中”其實是一種壓榨,那個四四方方的方塊彷彿就是一座紙上的監獄一般,他禁錮了人們自由的靈魂和思想。因為小孩子僅僅就學這個“方塊字”需要一年或者更久的功夫和時間,而魯迅覺得這樣沒有必要,況且從引申來看,魯迅可能甚至覺得繁體字跡的橫平豎直也算對文化的一種禁錮,倒不如“無規矩裸奔”,隨意寫出來,大家能看得懂了,就足矣。

其三,當時的中國人多思想比較保守固執,小心謹慎,而漢字又如此複雜,學習起來十分困難,不利於漢字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和發展,這樣就必然會阻礙民族的進步。

綜上我們可以明白,魯迅當時確實是想要摒棄當時的漢字,畢竟在那個時期還沒有如今發展完備的簡體字和拼音,但是換言之,通過我們自身的不斷努力和發展完善,中國和中華民族已經和我們的如今的漢字一起發展的更加繁榮,以一種更加開闊的胸襟和廣博的視野,迎接每一次機遇與挑戰。看來,無論是誰說過的話,我們都要辯證而理性的看待了。

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唯戀無名


我在學生時代,因為特別喜歡讀魯迅的作品。所以,《魯迅全集》是讀過了的,甚至《兩地書》、《故事新編》,也仔細讀過了。但從未看到“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字樣。

如今卻有人熱議魯迅的這句話,有誰能指出此話出自何處嗎?好象每個熱議的人,都沒有做這件事。好象魯迅說沒說這句話,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個人都在根據自己的理解,不斷地闡釋、解讀這句話。

其實,它們要強姦魯迅!

同樣,我也沒有看見魯迅罵郭沫若的文字。但是,魯迅罵郭沫若的話,被些狗屁東西傳得有鼻子有眼。其實,魯迅比郭沫若大11歲,郭魯二人完全沒有交集,從未見過面,沒有任何書信往來,也沒有學術上的糾葛。魯迅1936年去世的時候,郭沫若人還在蘇聯,沒有結束十年流亡生活。因為蔣介石的通緝和八一南昌起義,郭沫若自1927年到1937年,不得不逃亡日本和蘇聯。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之後,國共再次合作,郭沫若才得以回國參加抗戰。

魯迅有罵郭沫若的時間、空間和理由嗎?魯迅為了什麼事,非要罵郭沫若呢?

想了好久,又去把《魯迅全集》、《郭沫若全集》、《魯迅年表》、《郭沫若年表》,仔仔細細地翻找了好幾遍。

終於有一天,想通了:它們要殺死魯迅和郭沫若!要把魯迅和郭沫若摸成黑泥巴。


華中小隱


我們不要對魯迅先生的話"斷章取義”魯迅先生所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嗎"?這是魯迅先生引用x人的一句話,而引用此言的目的是說明,人們對那些守舊的,清朝遺老遺少的厭惡之情。魯迅先生鞭撻的是守舊的,僵化的文化思想,而這種思想文化它扼殺了創新發展,文明與進步,這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文化方面的八股文。此八股文從教育乃至社會的方方面面,用老舊的一套框框架架,把革新與科技束縛的死死的,一點都不能越過,如果稍有越過就受到無情的打擊迫害,這嚴重的妨礙和滯阻了中華民族的發展。

二,思想守舊的老八股。過去的封建統治階級為了維護它的統治大力宣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絕對權威思想,皇上說的和作的哪怕是錯誤的也要堅決執行,這反映在所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錯誤道德思想的意識行為。

三,僵化的"八股文式的文化思想意識"。魯迅鞭撻了一些人的守舊的文化思想,有些人還迷戀繁體字甚至是"甲骨文”的時代。試問,漢字如果不進行大量的改革能行嗎?前段我對一些人主張去除簡體字,而恢復繁體字的說法給予了批駁,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因循守舊,故步自封,不要革新,不思進取,進步的好的東西不能接受,不搞改革開放,不搞科學發明創造,這個國家能有希望和光明的未來嗎?

四,"八股文式的舊思想的危害",從美國封殺和打擊華為一事,給我們的深深思考。美國對我國挑起的貿易戰,其用心之險惡是不言而喻的,它打壓華為就是要扼殺中國的高科技發展,使中國重新回到落後捱打,任由西方列強宰割的舊中國時代,難道這些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五,魯迅先生是對老八股的抨擊和鞭撻。魯迅先生並沒有說不要中華文化,而是說漢字要改革(漢字),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的大批文化領域的專家學者們,就深深的認識到文化(漢字)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並對漢字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並簡化。

六,漢字是中華民族的先人們,改造大自然的智慧結晶,魯迅先生的思想認識,也基於中華民族的發展,而提出的要改革創新的文章觀點,並且這個觀點被歷史實踐檢驗,是完全正確的!


帥爺爺64776167


魯迅先生一開始是學醫,後來才改為從文,他的作品對我國的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也是不同文化運動的支持人、領導人,為新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作用,就連毛澤東主席都對他有著很高的評價,而魯迅先生也一直被後人所敬仰著。

魯迅先生所說的話中,有一句一直都飽受爭議,就是“漢字不滅,中華必亡”。對於這句話,有一部分認為就是魯迅先生所說得,而有些人覺得不是魯迅先生所說得,那麼究竟是不是呢?

其實這句話是魯迅先生說的,但是他之所以說這句話,只是當時的背景導致得。因為在那個時代內,所使用的的漢字全部都是繁體,就算不精通繁體的人也應該知道,繁體是非常難記以及難寫的,而且魯迅先生所生活的那個年代內正逢戰亂,中國還非常落後。

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就開始施行閉關鎖國政策,等到民國,中國已經封閉幾百年的時間,所以那個時候的中國非常落後,因此才戰敗連連,導致中國人民成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也就在這樣時代背景下,魯迅先生急迫的想要改變中國的現狀,後來就說要改變繁體,去學習拉丁文。

其實當時也不止魯迅一個人這樣說,當時很多有知識的人也都這樣說過,比如說蔡元培、錢玄同、陳獨秀等人,他們都非常支持改變繁體的字體,去學習簡單易寫的拉丁文,這樣也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去學習知識,以此來改變中國落後、無知的情況。

畢竟在那個時代內,大部分人都不識字,其實說到底,就是因為繁體太難寫了,就算是放在現代,去認識繁體也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而在當時,如果不提高人民的文化程度,那麼想要改變中國的現狀,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說當時魯迅先生所說:“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

後來中國的漢字改革,將繁體轉變為簡體,再加上拼音,就變成了現在的文字,相對繁體來說,現在的文字不知道已經簡單了多少倍,對於中國人來說,這樣的改革確實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

也幸虧當時有魯迅先生等人提出要改革文字的想法,為現在的文化水平提供了很大的幫助,如果文字一直不改革的話,那麼可能現在還不會有這麼多人識字。雖然說現在很多人的文化水平並不高,但是好在,現在大部分人都是識字的,而在魯迅先生那個時代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是不識字的,由此可以看出,文字改革的重要性。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的行為一直都被大家所敬重,很多人都佩服魯迅先生的做法,而事實也證明,魯迅先生的這個行為對新中國的文化起到了多大的作用,也正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當中,從來不缺乏像魯迅先生這樣的愛國人士,才會有中國的現在。


舊時樓臺月


魯迅先生的確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

倒有人會把這句話斷章取義。譬如截取別人說話的上半句,不聯繫下文,怎麼是一個完整的論述呢?

魯迅曾經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認為「漢字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是「勞苦大眾身上的結核」,「倘不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2]魯迅臨終前接受《救亡情報》記者訪問時指出:「漢字的艱深,使全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絕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理解整個民族的危機。」

魯迅還說過:我們中國的最偉大最永久,而且最普遍的藝術也就是男人扮成女人。

魯迅的本意並不是一定要滅亡漢字,而是要打破國民那種被奴化的思想,打破守舊的思想,開啟民智,是要喚醒民族的意識,請接下來看。

魯迅先生曾於1927 年在《無聲的中國》一文中寫道:

“中國人的性情總是喜歡調和、折中的,譬如你說,這屋子太暗,說在這裡開一個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許的。但如果你主張拆掉屋頂,他們就會來調和,願意開天窗了。”

這種先提出很大的要求來,接著提出較小、較少的要求,在心理學上被稱為“ 拆屋效應”。 在文中他提到如果要求提倡白話文,便註定失敗,提出廢除漢語,調和後便成功爭取用白話文了。

魯迅提倡廢除漢字,漢字筆畫繁雜,學習艱難的困境,就會得到重視。當時國家積窮積弱,有志之士或拿起筆,或開報社,針砭時弊,救亡圖存。譜寫了一首首“慷慨激昂之歌”。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魯迅說此話的時候,我國正在遭受著敵人的入侵。 國民經常受到敵人的虐待與欺負,但我國人民卻已經如同麻木一般不再抵抗,任由敵人欺負,讓人既感到可憐又認為其不爭氣。

最後,以一句話作一個結束語。即使到了民國時期,國民政府也沒有放棄漢字,漢字傳承5000年,有它獨特的文化脈絡,和文化記憶。 要知道,現在的英國人看不懂400年前的古英語, 而我們中國人看得懂1000年前唐朝的漢字。這是多麼奇妙的事情。

新中國成立後,漢字作了簡化,使得識字率慢慢普及。漢字,也它頑強的生命力,繼續存在著。


子非魚


漢字不滅,中華必亡,這句話先生肯定說過,為什麼?從孔乙己的茴香豆四種寫法,也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中國漢字的一種態度!

在舊中國,魯迅時代,中國人百分之九十不認字的,那時的豎排繁體字,確實傷腦筋浪費時間,文言文又有多種岐議,根本給人帶來的不是生活工作的方便!同時,新的科學技術,世界前進步伐更加快捷,那時這難寫的漢字,既掌握在少數人手裡,也不適時代的發展,因此,魯迅先生作為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這樣說,自有其道理的!

我們今天的漢字,是新中國幾次文字改革的結果,相比過去的老字,輕鬆方便的多!在老蔣掌權的年代,他也有幾次文字改革的計劃,甚至方案也制定了,由於種種原因擱淺!新中國以後,政府進行了文字改革,拚音必學,全體掃盲,義務教育,這一切,都是有功於人類進步的!

英雄所見略同!中國的方塊字,產生過詩經史記,產生唐詩宋辭,元曲歌賦,但到了五四運動時期,的確在一定程度,跟不上時代潮流,浪費人生大把的時間,很多明智之土認識到這一點,象毛主席,老蔣,胡適,魯訊,因此,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之健將,吶喊之中,說這話,情理之中!

最近,又有無良專家鼓吹恢復繁體字,真是無知者無畏也!——想想小學生沉重的書包,會不會把這些人壓死呀?


果凍布丁踏終南


魯迅先生,確實說過此類的話。

不止魯迅先生說過,新文化運動的其他主將,好多人都說過。我們先來看一看,其他人是怎麼說的。

一,趙元任先生怎麼說?


趙元任先生在語言文字上的造詣毋庸置疑,他也主張漢字應該拼音化,當時為了推廣漢字拼音化,他還寫了一篇文章我們來看一下。

《施氏食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試食是十獅屍。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屍。試釋是事。

趙元任先生在寫完這篇文章以後,他認為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的表述非常少,所以漢字可以拼音化。可現在我們來看,即使生活中只有極少這樣的文章,還是不能將漢字拼音化。所以,他這篇文章當時是為了推行漢字拼音化,現在看來卻恰恰成了漢字不能拼音化的一個有力證據。

二,錢玄同怎麼說


玄同之意,以為漢字雖發生於黃帝之世,然春秋戰國以前,本無所謂學問,文字之用甚少。自諸子之學興,而後漢字始為發揮學術之用。但儒家以外之學,自漢即被罷黜。二千年來所謂學問、所謂道德、所謂政治,無非推衍孔二先生一家之學說。所謂《四庫全書》者,除晚周幾部非儒家的子書外,其餘則十分之八都是教忠教孝之書。“經”不待淪,所謂“史”者,不是大民賊的家譜,就是小民賊殺人放火的帳簿,——如所謂“平定什麼方略”之類;——“子”“集”的書,大多數都是些“王道聖功”“文以載道”的妄談。還有那十分之二,更荒謬絕倫:說什麼“關帝顯聖”,“純陽降壇”,“九天玄女”,“黎山老母”的鬼話。其尤甚者,則有“嬰兒奼女”,“丹田泥丸宮”等說,發揮那原人時代“生殖器崇拜”的思想。所以二千年來用漢字寫的書籍,無論那一部,打開一看,不到半頁,必有發昏做夢的話。此等書籍,若使知識正確、頭腦清晰的人看了,自然不至墮其玄中;若令初學之童子讀之,必致終身蒙其大害而不可救藥。 欲祛除三綱五倫之奴隸道德,當然以廢孔學為唯一之辦法;欲祛除妖精鬼怪、煉丹畫符的野蠻思想,當然以剿滅道教——是道土的道,不是老莊的道,——為唯一之辦法。欲廢孔學,欲剿滅道教,惟有將中國書籍一概束之高閣之一法。何以故?因中國書籍,千分之九百九十九都是這兩類之書故。中國文字,自來即專用於發揮孔門學說及道教妖言故。

錢玄同認為,中國的文字從古以來就是為了發揮孔孟學說和道教的妖言惑眾之語,當然,他也說,道教傳的不是老莊的道。

三,傅斯年怎麼說

“中國文學的起源是極野蠻,形狀是極奇異,認識是極不便,應用是極不經濟,真是又笨,又粗,牛鬼蛇神的文字,真是天下第一不方便的器具。”

我們看傅斯年的用詞,連續用了幾個極字,且又笨又粗,牛鬼蛇神一般的文字,天下第一不方便。

前面引用了新文化運動三位主將的言論,是為了說明魯迅先生說這樣的話,具有特定的時代背景。

魯迅先生說這番話的時代背景

一,先看看,魯迅先生到底是怎麼說的?

1934年12月,他在《關於新文字》一文中進而表示:“方塊字真是愚民政策的利器……漢字也是中國勞苦大眾身上的一個結核,病菌都潛伏在裡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結果只有自己死。”

這裡只引用這樣一段,其他的不在引述,但大意都相同,就是漢字阻礙了中國民智的啟蒙,阻礙了國家的富強,導致了中華民族被欺凌的悲慘結局,因此漢字應該堅決廢除。


二,時代背景

這番話的時代背景,需要往前延伸幾十年。從鴉片戰爭往後,中國的大門被外國的堅船利炮打開,清政府和外國簽訂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中華民族在幾十年的歷史中,一直被外國所奴役。

在中華民族被欺凌和奴役的幾十年裡,一些先知先覺的知識分子,看到了中國的國力和外國國力的差距。他們就試圖去尋找一種方法救國救民,能夠讓中國快速富強起來。到底是中國的哪些因素,阻礙了中國的民主和富強?


於是,在五四運動前後,這些大多留學國外的愛國人士提出了德先生和賽先生,也就是民主和科學。無論是民主還是科學,都要讓老百姓提高基本的文化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快速的推行民主,提高科技。而他們認為中國的漢字難認難寫,嚴重阻礙了人民群眾文化素質的提高,也就直接導致了中國無法快速的推行民主和科學。

在那樣一個佛擋殺佛魔擋殺魔快速大變革的時代,既然漢字阻礙了中國的富強,那就直接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甚至完全用拉丁拼音予以取代。所以趙元任,魯迅,錢玄同,傅斯年,等等好多新文化的主將都提出了相似的觀點。

現在我們看來這些觀點極其荒謬,不過就當時來看,自有其提出的時代背景,作為現代人,我們也不宜苛責前人。不僅不能苛責,還要去感受這些先行者他們那顆愛國之心。

三,魯迅先生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


沒有人可以完全跳出個人生活經歷的影響,而做出完全獨立的判斷,魯迅先生同樣不能免俗。

細讀魯迅先生的傳記,我們發現魯迅先生的生活經歷,對他後續的人生有著極大的影響。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有誰從小康之家而陷入困頓的麼,我以為在這途中,大概可以看清世人的真面目……”

魯迅先生的祖父,因捲入科場舞弊案,家庭生活由小康而墜入困頓。正如他自己所說,在這樣一個過程中,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至少看到了他以前所不曾看到的世人的另一面。當時魯迅先生年齡還小,這樣的人生體驗對一個少年來說,肯定是刻骨銘心的。這對他以後性格的形成有著重大的影響。所以讀魯迅先生的文字,很少有那種鉛絲拉網的糾結,大多是斬釘截鐵式的論斷。


更讓魯迅難以忘懷的是父親的病。我們來讀一小段。

蘆根和經霜三年的甘蔗,他就從來沒有用過。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對”,旁註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似乎昆蟲也要貞節,續絃或再醮,連做藥資格也喪失了。但這差使在我並不為難,走進百草園,十對也容易得,將它們用線一縛,活活地擲入沸湯中完事。然而還有“平地木十株”呢,這可誰也不知道是什麼東西了,問藥店,問鄉下人,問賣草藥的,問老年人,問讀書人,問木匠,都只是搖搖頭,臨末才記起了那遠房的叔祖,愛種一點花木的老人,跑去一問,他果然知道,是生在山中樹下的一種小樹,能結紅子如小珊瑚珠的,普通都稱為“老弗大”。

我們看這段文字,裡面充滿了對中醫的不屑和調侃,滿滿的輕蔑。因為換過幾個醫生後,魯迅先生父親的病,終於一日比一日嚴重,最後在魯迅先生的眼前去世了。

父親的病和祖父被牽扯進科場舞弊案,讓魯迅先生對與傳統相關的一切充滿了排斥和不信任。再加上在那樣一個救亡圖存的時代大背景下,他救國心切,發出這樣的言語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中國的漢字,阻礙我們國家的富強和進步了嗎?

一,看臺灣,香港和澳門

迄今為止,臺灣,香港和澳門仍然在使用大陸所說的繁體字,目前來看繁體字還沒有阻礙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二,看大陸

建國以後,大陸經過了三次漢字簡化。當然,第三次漢字簡化,因為太過於簡略,導致漢字無法辨認,又大部分迴歸到第二次漢字簡化時所用的文字。

也就是說,現在大陸融然在使用漢字,只不過是經過簡化的。就目前來看,中國大陸的經濟和綜合國力越來越強,甚至有追趕美國的希望。這樣的實際就證明了漢字並不會阻礙民智的開啟,也不會阻礙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


中國夢的實現,離不了中華文化的復興,而中華文化的載體就是漢字。缺少了漢字,中國夢的實現會不會缺少太多的光彩呢?

總結

魯迅先生說那樣的過激言語,有時代背景的因素,有個人生活經歷的烙印,但我們不能以此否定偏激背後的愛國之心。我們要繼承魯迅先生這樣的愛國之心,在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帶著中國文化走向世界。


或曰天下


魯迅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他的性格的[偏執],這是他老婆許廣平在別人問到[魯迅先生為什麼會說【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樣一句極端的話的時候她對魯迅的一個評價],也就是說,魯迅先生喜歡走極端,按照現在的說法其實就是吸引眼球,引爆熱點。比如[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句話就對中醫造成了極大的傷害,以至於自1925年魯迅得出結論[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到現在,中醫六次差點被廢除,其中一次實際被廢除之後不久又及時撥亂反正[不過,從此以後中醫只能在西醫醫院裡面才能看中醫了]

【無論魯迅怎麼極端地說這些話,他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怒其不爭],將中華民族落後捱打的根本原因歸罪於中華傳統文化,認為正是因為這些傳統文化導致了中華民族落後捱打,所以,他不僅僅是要廢除漢字,還有就是要廢除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然包括中醫】

[可是,魯迅1925~1930年間陸陸續續地在罵中醫,1930年之後就再也沒有罵過一句中醫,直到他1936年去世的六年間一句都沒有罵過中醫,因為自從1925年開始罵中醫之後,他應該就開始接觸研究中醫,所以,1925年~1930年之間罵中醫的頻率是逐步減少的直到1931年就完全不罵中醫了,因為他變成了中醫粉,他老婆許廣平也是一個中醫粉,她就用【烏雞白鳳丸】治好了自己的帶下,她還把這個方子推薦給了自己的諸多閨蜜]

~【關於魯迅在說到[中醫有意無意間都是騙子]這句話的時候的介紹的他父親病了之後,請了兩個有名的中醫,結果,中醫給出[十對同穴夫妻蛐蛐],他與弟弟就要去古屋去翻去抓,最後,卻沒有救回父親一命這事,有人解釋說[彼時的中醫如果發現病人已經無力挽回也就是迴天無門的時候,中醫出於維護自己的聲譽或者又不願意跟病人家屬說【此人沒救】,中醫就會開出這種【同穴蛐蛐】這種藥引子讓病人家屬知難止步。]可是沒有想到魯迅智商不夠,還當真了】

【漢字,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加上[易經]與[中醫],這個是中國的三大瑰寶,博大而精深。魯迅要廢除的所有的這一切,可以說魯迅是未窺其門徑之萬一的。因膚淺而慾廢除之,貽笑大方爾。古希臘有一個哲人說過[因為荒謬,我才相信]。而魯迅則是[因為無知,我才反對]】



太素老道


有這樣一句話,“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魯迅先生確實說過“漢字不滅,中華必亡“,要了解這麼說的原因,以及正確理解他的本意,需要結合當時的背景。



魯迅先生所處的時代,還屬於舊時代,當時大多數民眾基本上可說是文盲。識字對於他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到底有多難?可以反過來從現在說起。


當今世界,在比較最難學的語言時,很多國家的人一致同意,漢字最難學。這還是在各種學習條件便利的現代社會。


在舊時代,使用的漢字是繁體字,筆畫繁多;使用的文體是文言文,難以理解,即使對於識字、會閱讀的現代學生來說,文言文也過於複雜。從而,在當時教育條件落後的條件下,繁體字和文言文對於普及教育造成極大的困難,而繁體字便是當時的漢字。所以,魯迅先生附議錢玄同,認為應該從根源著手,不要再使用漢字。


魯迅先生的擔憂,在新時代得以解決。的確,簡體字的普及,大大推進了掃盲。我認為,白話文在其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魯迅先生的本意並不是抵制漢字,而是一個教育家的憂慮。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