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2 不一樣發燒的《沛.3》

不一樣發燒的《沛.3》

國內發燒友對李小沛的錄音耳熟能詳,就不再這裡錦上添花了,最新出版的《沛.3》精選輯24k金蝶,限量3888張,目前市場價格已近900元,相信很快又會和《沛.2續》一樣,成為有錢搶不到的珍品。

拿到《沛.3》之後,第一個感覺是驚喜,已經很久沒看到真正的24K金碟了。過去市面上很多看起來黃澄澄的CD,都是鍍銅或鋁染色而成,真正的金碟是用基盤上鍍一層很薄的24K金膜,拿起CD可以透光。由於金屬特性使然,金原子分佈非常均勻,電鍍層平滑如鏡而且不會出什麼任何孔洞,所以鐳射光束得以百分之百完全反射,CD機的伺服改錯系統不需要頻密開動,聲音自然比普通CD更具優勢。同樣的音樂內容,24K金碟會更加清晰,有極高的聲音密度,極強的空氣感。缺點是成本不斐,得利用純金來製作,《沛.3》是久違的真正索尼24K金碟。

不一样发烧的《沛.3》

聽到《沛.3》之後,第二個感覺還是驚喜,終於有一些私藏錄音重現了。在李小沛前面二張錄音珍藏中,基本上都從已經發行的唱片中去挑選,而那些原版唱片我大多已經擁有。《沛.3》卻包含了三段未曾發行過的旋律,象是中央歌劇院交響樂團與合唱團合作的威爾第歌劇合唱《希伯來奴隸之歌》、韓紅的《天雪》,以及作曲家三寶的音樂劇《蝶》當中的《世界的盡頭》。音樂劇《蝶》曾經在14張CD一套的三寶作品集中發行過,但早已絕版聽過的人應該不多,好聽又熱鬧,錯過實在可惜。

回味《沛.3》之後,第三個感覺仍然驚喜,有更多西方古典旋律被收錄近來。潘小芬演唱多尼采蒂歌劇《愛的甘醇》詠歎調(原本是男高音的試金石)、李黎演唱普契尼歌劇選曲《我親愛的爸爸》,以及威爾第歌劇合唱《希伯來奴隸之歌》。中國人演出西方古典音樂的成績就不說了,過去我們較少聽到李小沛參與大型交響樂團的現場錄音作品,其實他錄過很多年現場的交響樂,但他認為錄交響樂團沒有創作,而且就算費盡所有錄音的手段,還是不如現場,許多問題太難配合了。譬如樂隊協調性不夠、空間受限、樂器音色參差不齊,錄音師所有的勁都使出來想把樂團的音色平衡起來,終究事倍功半。“所以問我想不想再去錄製交響樂,坦白說,還真不想去做。”李小沛如此說道。在《沛.3》中,透過這些古典旋律,還有潘寅林演奏的《苗嶺的早晨》那嬌豔無比的小提琴、史志有編曲《項王醉劍》那厚重結實有力的倍低音大提琴、秦立巍以1721年瓜納裡大提琴演奏的《對話集》,我們認識了這位號稱“Hi-Fi蜜糖”錄音師的另外一面。

不一样发烧的《沛.3》

瞭解《沛.3》之後,所有感覺是處處驚喜。李小沛參與了眾多發燒唱片的錄製,他不僅僅是單純的錄音師角色,而是用自己多年的經驗和對音樂的理解,參與了各種音樂風格的創作。李小沛認為,“忠實記錄,儘可能還原其最美、最好的狀態,並表現錄音師自己的美學觀點。”他說,錄音師要儘可能地豐富自己,錄音師的豐富程度將決定他對聲音的表現能到什麼程度,技術其實並不複雜,但要利用技術達到自己的審美要求、讓技術跟著自己的藝術觀走。所以李小沛在中央電視臺480平方米的大錄音棚內,基本都是分軌錄音最後再經混音製作完成,他不常用發燒友認為最真實與自然的單點錄音。李小沛認為,單點錄音並不表現錄音者的審美意識,而是儘可能將音樂演奏的自然狀況呈現出來,但錄音本身就是一種創作,透過多點錄音,最後混音時可以用很多方法來擺設,譬如決定哪一項樂器做主體,哪一項樂器做背景,前前後後,位置都可以重新整理。

不一样发烧的《沛.3》

為了讓後製作可以有更多彈性,李小沛甚至用很大的錄音室去錄製單一的樂器,通常錄製單一樂器多半在小空間裡進行,近距離拾取演奏的細節,但這種方式只有直接音而少了空間殘響。在大空間收音雖然可以增加空間感,長混響卻會影響到樂器本身的清晰度,如何二者兼顧,這就是錄音師的本事了,李小沛完美掌握技巧。從《沛.3》錄音中可以聽到,不僅有很優秀的樂器形體,同時有寬闊的空間感,所有樂器錄音時都已經帶著大錄音棚裡面的空間殘響,混音過程中只是刪減過多的殘響,拉出音樂的線條感,彷彿畫家在修飾畫面物件比例一般,既見樹又見林。這次李小沛在《沛.3》中的選曲,更好的表達了他所做有自我審美觀的錄音理念。他說一開始做錄音,只追求音質、音色,後來追求的東西越來越多了,到最後才發現自己所要追求的是更高的目標,他希望參與創作並去表現錄音師的審美觀。透過《沛.3》,我真正瞭解了李小沛“錄音是創作,錄音是藝術”的哲理。

音樂,美的節奏,美的世界,在音樂中能讓人感悟人生,亦能讓人音悅人生!

不一样发烧的《沛.3》

長按文章標題下方日期邊上的藍字“新音響”,即可添加關注微信公眾號,或長按下方的二維碼,可添加微信服務號,內有超值音響器材和配件售賣,或關注手機版新音響網站獲取更多更快更深入的音響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