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前幾年,中國汽車市場的蛋糕越做越大,各大主機廠都生怕慢了吃不到蛋糕似的狂推各種新車型。這新車型一多,新項目自然不會少,各種實驗測試(認可)啥的數量也就水漲船高。主機廠們眼見著自己的測試能力跟不上,對供應商實驗室的認可的步伐就也加快了!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01 從哪聊呢?

這故事啊!還得從二戰開始聊(感覺二戰怎麼就發生了那麼多事呢?!)。

話說二戰期間,各國之間打來打去,有著絕對地理優勢的澳大利亞,在戰爭的前半段(1942年以前),一直充當著“援助別人”的角色。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不過,當時的澳大利亞,遇到一件非常不痛快的事——英軍拒絕使用其提供的軍火,理由是澳大利亞缺乏一致的檢測標準和手段

這就好比,你路上遇到一個乞丐,好心在街邊店鋪買了幾個包子給他,誰知,這乞丐很鄙夷的拒絕了你的救濟,理由是街邊買的包子不乾淨,他只吃經過認證的五星級酒店裡賣出的包子!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典型的熱臉撞到了冷屁股,哦,不,是鋼化玻璃上

換你你好受嗎?換你能忍嗎?自然不能!

二戰一結束,它們就通過實驗室認可的方法著手建立一致的檢測體系,於194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併成立了國家檢測機構協會。

其他國家一看,咦,不錯呀,這樣以後給乞丐送包子就不會被鄙視呀,於是紛紛效仿!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60年代,英國建立了實驗室認可機構,帶動了歐洲各國實驗室認可機構的建立;

70年代,美國、新西蘭和法國等國家緊緊跟上;

80年代,實驗室認可發展到東南亞,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90年代,中國也加入了建立實驗室認可體系。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澳:一下子從被嫌棄到引領時尚潮流,有點小激動

不僅是國家們在建,各大區域也沒閒著,形成了亞太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APLAC)、歐洲認可合作組織(EA)、中美洲認可合作組織(IAAC)和南部非洲認可發展合作組織(SADCA)等區域組織。

全球化是必然,最後,1977年在丹麥哥本哈根成立了國際實驗室認可論壇,並於1996年由一個鬆散的論壇形式轉變成一個實體,即國際實驗室認可合作組織(ILAC)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組織形成了。幹什麼?怎麼幹總要有個名頭吧,於是,ILAC幕後的帶頭大哥,ISO/CASCO(國際標準化組織/合格評定委員會)出面制訂了實驗室管理標準,即ISO17025標準。

大哥搞定好這一切,小弟(ILAC)就開始去做事(認證)了,在國內,對應的機構是CNAS(中國合格評定國家認可委員會)。


2 審什麼呢?

當然是審實驗室!

問題是你到實驗室一通瞎轉悠肯定是不適合滴,你總得有些自己的思路吧!

有朋友可能會說了,不行呀,我高中學化學就落下心理陰影了,一看到那些瓶瓶罐罐就頭暈,再加上那裡怪里怪氣的味道,一點思路都沒有!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不行了,我好暈,你暈嗎?

這不,關鍵時候,還得去想想老大的交待。

ISO 17025其實已經從管理要求(15個要素)與技術要求(10個要素)幫小弟們進行了梳理。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管理要求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技術要求


有朋友說看了還是暈呀,怎麼搞?

對此,我只想說,你就給那些實驗室的專業審核員留點“門檻”、給個“臺階”好不好,你這一下子都看懂他們的“套路”,還讓不讓別人開心、愉快、高大上的去工作了?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審核員:各位,給個臺階下吧

當然,你要是真不想不給臺階的話,你可以從它們老大的其他小弟那找到方法。

比如在技術要求方面,無非是沿用了ISO9000下面的“人機料法環”,再加上“測量、抽樣及樣品處置”等特殊增加的三方面實驗室要求。

如果想再深入一些,那隻能歸納一下了最常被開不符合項的模塊了(根據實驗室現場評審收錄的2674個不符合項整理歸納而成)!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03 再說點啥呢?

兩段結束總感覺有些不合適,那我們就來聊聊實驗室認可時常遇到的問題/誤區。

主機廠應該都過了CNAS的認證吧!

主機廠在一般人眼中都是非常高大上的,尤其是有供應商送樣時,看到主機廠的實驗設備都是行業頂尖的,花了老鼻子錢的~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主機廠:不就是錢嘛!給我撿貴的買!

不過,雖然設備很贊,但是很多主機廠,尤其是外資或者合資的主機廠,卻很少有通過CNAS認證的。

原因有很多,這裡簡單列舉幾點。

一個認證體系不一樣,雖然同是實驗室認證,但是認證的體系、標準的要求國內外還是有差異的,比如大眾的標準基本都是沿用德國的。

二是實驗室機構設置,主機廠的實驗室彙報層級不高,一般是掛在質保部或者技術部下面。比如大眾是在質保下面的,與實驗室認證要求的的“獨立性”有所衝突。

三是非強制性的,這一點是最關鍵的,主機廠在汽車行業屬於金字塔頂端的,又不會再有“客戶”要求其去做認可,再說這個認可又不是強制性的,要那個名頭作甚?

什麼叫“二合一”認證,“三合一”認證?

除了CNAS的實驗室認可之外,實驗室可能還會遇到其他類型的審核,比較有代表性有CMA審核(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管理辦法)與CMAF審核(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汽車行業幾乎不涉及)。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來,看看這個甜甜圈合不合格

之前的CMA和CNAS資質的評審是兩套人馬,各自為政,時間上也不統一,呈現出“你方審罷我登場”的“壯觀”局面。

後來實行食品檢驗機構資質認定製度之後,CMA和CMAF實際上也不分家,可以同時申請,同時組織評審,一套人馬就能完成評審工作。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三合一

三合一難度則要大上許多,因為CNAS與CMA、CMAF同屬兩個不同的監管部門(後者屬於政府計量主管部門),但這兩個部門不是說不可以溝通,瞭解到有公司就是這麼操作的,只要一次、一套人馬、一錘定音。

國家實驗室與CNAS

第一次聽到國家實驗室的說法還在學校裡,當時就覺得很牛。

其實,只要實驗室通過了CNAS的審核,都叫國家實驗室,只不過每家實驗室的測試範圍有所不同(有點類似於過程審核的產品組概念)。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企業打擦邊球的情況,有些企業可能是獲得國外的實驗室認證(非CNAS),也自稱叫國家實驗室,這和常規意義上的實驗室已經有所區別了。

就聊到這,8~

二戰時被鄙視,奮發圖強建立第一個國家實驗室認可體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