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大美新疆,美丽兵团!

向戍边垦荒舍小家为大家的兵团人致敬!

麦盖提县

  •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里木盆地西部,喀喇昆仑山北麓,叶尔羌河下游和提孜那甫河下游。东与塔克拉玛干沙漠相连,东南与皮山,南与莎车、叶城县相邻,西与岳普湖县相交,北以叶尔羌河为界,与巴楚县接壤,东北与阿瓦提县相交。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全县总面积11022.53平方千米,总人口26万人(2012年)。
  • 有维吾尔、汉、回、乌孜别克等民族。
  • 现辖1个镇、9个乡:麦盖提镇、巴扎结米乡、希依提敦乡、央塔克乡、吐曼塔勒乡、尕孜库勒乡、克孜勒阿瓦提乡、库木库萨尔乡、昂格特勒克乡、库尔玛乡。
  • 县境内有:五一林场、胡杨林场、园艺场、兵团四十五团、兵团四十六团、新疆兵团农三师前进水库管理处。
  • 县政府驻麦盖提镇,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1410千米。
  •  麦盖提县域属于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冲积扇形绿洲平原,地势平坦,总的地形是自西南向东北倾斜,一般地面坡度为1/2 500~1/3 500。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在靠近沙漠边缘一带,地势起伏不平,荒地,沙丘交错。在灌区内地形地貌相差不大,地形坡降比较平缓。
  • 麦盖提县地处沙漠边缘,大陆气候十分明显,热量丰富,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水量极少,蒸发量极强,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春季多风沙,秋季天气好。
  • 麦盖提县土层深厚,多系沙壤土,土壤次生盐渍化较重,肥力是有机质少,氮少,磷少,钾多。
  • 麦盖提县土地资源丰富,农区毛耕地面积73.6万亩,净耕地面积60.9万亩。1990年,实耕地面积53万亩,农业人口平均占有耕地4.5亩,平均耕地14.1亩。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县境有两条河流,引水8亿立方米,一是叶尔羌河,流经县境长180公里,引水占52%;二是提孜那甫河,流经县境全长56公里,引水47.2%。
  • 全境引水干渠21条,总流量202立方米/秒,灌溉面积77.79万亩。
  • 麦盖提县有7座中小型水库,年蓄水量7600万立方米,麦盖提县有机井414眼,扬水站18处,地下水的利用量约为一亿多立方米。
  • 粮食作物有玉米、水稻、高粱、大豆等;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麦盖提县农民画和“刀郎麦西莱甫”在疆内外享有盛誉。

  • 居住在叶尔羌河中下游麦盖提县的刀朗人是历史上蒙回的后裔,对音乐舞蹈的痴迷程度令外人难以理解。
  • 有时一阵音乐声传来,田野里的农民立即放下手中工具、路上行人脱掉外衣扔下褡裢,便如醉如痴地跳起舞来。
  • 麦西热甫是一种舞蹈和娱乐活动形式的名称,指那种有众多人员参加(所谓参加是指在场者没有观众而全部是活动参加者),以歌舞为主的大型自娱自乐活动。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麦西热甫有歌舞麦西热甫、游戏麦西热甫、说唱麦西热甫之分,也有客厅麦西热甫、迎宾麦西热甫和丰收麦西热甫等,最常见的是丰收麦西热甫。
  • 各地都有自己的麦西热甫,风格大同小异,惟独刀朗人的麦西热甫最具特色。
  • 刀朗麦西热甫狂热、强烈、奔放,在有组织的麦西热甫活动中,谁都想过过跳舞之瘾。
  • 做游戏是麦西热甫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节目,抢腰带就是最常见的游戏。这个游戏有两人参加,甲持腰带要设法抽到乙身上,而乙在躲避过程中要设法把这条腰带抢到自己手里。掌握腰带的人有权选择自己的游戏对象。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麦盖提名字由来

  • 据传说是古代“多浪”部族首领米盖提带领游牧民在这里定居,遂以首领之名呼作地名,后转音为麦盖提。
  • 另一种说法,很早以前在今巴楚一带居住着很多游牧部落,因沙漠的侵蚀,迫使集镇中心地带的人迁来这里,故称“麦尔盖孜”,意为从中心地带搬迁来的人,后逐渐演变为麦盖提。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历史沿革

  • 清光绪年间为巴楚州八大庄之一,称麦盖提庄。
  • 麦盖提县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八月由巴楚县析置建县。建县前系巴楚县西南部的一个重镇。隶喀什噶尔行政区。
  •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隶莎车督察专署管辖。
  • 1956年,莎车专署撤销,麦盖提县隶属喀什专署(行署)辖。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新疆第三师四十五团(中心团场)(四十三团)

  • 位于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麦盖提县境内。
  • 地处叶尔羌河和提孜那甫河之间,属于叶尔羌河下游冲积平原区。
  • 海拔高度1136--1163米,东西长52公里,南北宽20公里,规划面积117万亩,可耕地面积72万亩,耕地面积20万亩。
  •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北边缘耕地面积20万亩海拔高度1136--1163米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别名前海团场
  • 境区地处欧亚大陆中心,远离海洋,属暖温带极端大陆性气候。
  • 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洪水期从叶尔羌河引水灌溉;枯水期从前进水库引水灌溉。
  • 本区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昼夜温差大。
  • 春季气温上升快,但不稳定;夏季长而炎热;秋季短,降温快;冬季较寒冷,四季分明。
  • 团部驻地博塔依拉克镇,距麦盖提县47公里,距喀什市226公里。
  • 巴(楚)麦(盖提)公路横穿团场中部,东至巴楚县与314国道衔接,西至麦盖提县,交通方便。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四十五团:前身是前进五场、前进六场和前进八场。
  • 1966年1月8日,由农二师、兵团供销部、独立团调来的干部、工人为主体组建前进五场。有部分职工编入1连和工程连。同年1月13日,由兵团后勤部、工交处抽调的干部、工人,编入2连。
  • 3月6日武汉军区复员转业军人及家属,编入3连。
  • 1966年5月中旬,有莎车调来的456名城市居民,编为前进五场民族5连。
  • 7月22日,浙江支边青年,编入6连。
  • 7月23日,上海支边青年,编入7连。
  • 9月23日,北京支边青年,分别编入4连和工程连。三省市支边青年共1160人。到年末,全场职工人数3095人,其中固定职工2952人。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1966年1月8日,由农六师工程支队调来的人员到达前进六场。
  • 4月8日由农六师109团3队整建制调来的干部工人,编入3连。
  • 7月23日,上海支边青年,编入2连。
  • 7月28日浙江温州支边青年,编入5连。
  • 1966年1月9日,由农八师抽调的干部工人,组建前进八场。
  • 7月,918名上海支边青年,编入4连、5连、8连。338名浙江支边青年,编入2连、9连。
  • 1968年10月4日撤消前进八场,并入前进五场。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1969年4月改番号为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三师六十五团,同年7月改为农三师四十五团。
  • 1975年,兵团体制改变,撤消农三师建制,改为喀什地区四十五团。
  • 1982年,恢复兵团建制,仍沿用农三师四十五团番号。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四十三团:前身是前进三场和团结农场。
  • 1952年3月,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一兵团二军四师十团三营组建为前进三场。
  • 1957年7月由麦盖提县示范农场组建为团结农场。
  • 1968年10月团结农场与前进三场合并。
  • 1969年4月,授予农三师六十三团番号,同年7月,改为农三师四十三团。
  • 1975年5月,农三师撤消后,成立喀什地区农垦局。四十三团隶属自治区农垦总局喀什地区农垦局管理。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1982年4月,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四十三团隶属农三师领导。
  • 2005年9月21日43团与45团合并,完成了一个党委、一个机关、一套班子、一本帐的中心团场组建工作。
  • 截止2005年,四十五团(中心团场)总人口2.4万人,有汉、维吾尔、回、满、蒙古等8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占70%。
  • 四十五团(中心团场)有甘草、大芸、罗布麻等野生植物。
  • 团场主要种植粮食、棉花和水果等。是全国粮棉高产基地。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棉花是该团经济的支柱产业。棉花面积3.00千公顷,总产量5145吨。园林是该团经济的重要产业.新梨5号,属水果中的上乘佳品.该团年产水果3000多吨,远销上海、香港等地。
  • 麦盖提多浪羊(大尾羊)是该团的拳头产品。多浪羊是半粗毛型地方良种。该团草场广阔肥沃、发展畜牧、养殖业具有很大潜力。
    ​​

第三师46团

  • 位于新疆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东南16.5公里处。东西宽20公里,南北长32公里。
  • 是第三师最南缘的一个团场,团部距县城21公里。
  • 1954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在乌鲁木齐成立,进疆部队和新疆和平起义的部队响应党中央、中央军委、毛主席号召,放下战斗的武器,拿起生产的武器,展开屯垦戍边。
  • 1958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四师十团三营,在此设立生产点,下半年移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前进一场第四管理处,并根据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前进一场第四管理处要求,建立首个生产连队——六连,总人口20多人,到1965年,六连干部职工开荒造田600亩,每年生产粮食10万斤,棉花1万斤,产值创5万元,其中1963年,在兵团建设的困难时期,连队无偿捐赠给兵团粮食10万斤。
  • 1966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成立,在辖区内组建两个农场——前进七场和前进四场。
  • 1968年,前进七场撤走。
  • 1969年,前进四场撤销,留下四个连队交给农三师前进三场管辖——命名为前进三场六连。
  • 1976年1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六连移交麦盖提县管辖,更名为其克里克农场(汉语意思为野麻滩),团部所在地为亚恰克迪镇(汉语意思是河水决口的地方)。
  • 1979年,其克里克农场划归喀什农垦总局管辖,为农垦总局43团一营。
  • 1982年,兵团体制恢复,为独立营级单位。
  • 1998年11月,成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六团,2004年,接管莎车农场,被兵团党委确定为中心团场。
  • 土地规划面积38.9万亩,可荒地面积18.8万亩,现有耕地2.36千公顷。
  • 是一个以农业为主,林牧业为辅,二三产业共同发的农牧团场。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在所属十四个建制单位中,有八个农业连队,有机务连、加工厂、水管站、林畜站和学校、医院等六个非农单位,还有驻团派出所、邮电所、农业银行营业所等为团场的治安、通讯、金融等方面提供服务。
  • 全团总人口5532人。
  • 瓜果飘香的九月,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三师四十六团,到处呈现出一幅枣林绿莹莹、枣果压枝低的丰收美景。
    新疆建设兵团第3师45团46团驻地一一麦盖提县
  • 该团经过5年坚持不懈的创业,红枣产业不仅形成规模,而且先后荣获第十七届中国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后稷”特别奖和2010年度中国糖酒食品业年度畅销品牌。
  • 四十六团的耕地面积4.5万亩,其中枣树种植面积近3.5万亩,棉花种植面积9351亩。
  • 四十六团从棉花团场变成红枣团场,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变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