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唐朝的“牛李黨爭”到底是怎麼回事?

經史子集安天下


唐玄宗以及後面幾朝,尤其是後期,權臣林立,大量的傑出政治人才因此丟官喪命,將唐太宗時期的政治清明民主的氣氛損失殆盡,這是“牛李黨爭”的大背景。

憲宗時,舉人牛僧孺、李宗閔在考卷中批評了朝政。

考官非常欣賞二人,將其推薦給唐憲宗。

這兩個人就是後來牛黨的黨魁。

這件事傳到宰相李吉甫,也就是李黨黨魁李德裕的父親的耳裡。



李吉甫覺得牛黨二人批評時政揭露了他的短處,對他十分不利。

於是李吉甫在唐憲宗面前說,這兩個人與考官有私人關係。唐憲宗信以為真,就把考官降了職,牛僧孺和李宗閔也沒有受到提拔。

但此事卻引致朝野譁然,大臣們爭為牛僧孺等人鳴冤叫屈,譴責李吉甫嫉賢妒能。

迫於壓力,唐憲宗只好又把將李吉甫貶為淮南節度使,另任命宰相。



這樣朝臣之中分成了一邊支持牛僧孺二人,一邊支持李吉甫,成為了兩個對立派。

這便是牛李黨爭的序曲開端。至此以後,從唐憲宗到唐宣宗,以牛僧孺為首的“牛黨”,和以李德裕為首的“李黨”,開始了長達40年年的黨爭較量。

過程中內耗嚴重,加速了唐王朝的衰落,以至於唐文宗有“去河北賊易,去朝中朋黨難”的感嘆。

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為唐王朝吹響了滅亡的號角。


明離子


牛李黨爭是一個不準確的表述,雖然看起來來自新舊唐書,但客觀並不是牛僧孺和李德裕之間的問題,至少這種說法不全面。

唐朝中期的黨爭是從憲宗時代開始,一直到宣宗時期李德裕被貶死,基本標誌紛爭結束。李吉甫、李德裕父子和他們關係比較好的同僚為一派,李宗閔、牛僧孺、令狐楚、令狐綯、白敏中等等為另一派,實際上牛僧孺是李宗閔拉來的,牛僧孺並沒有實際成為過一派首腦,所以客觀上是二李拉起的爭端。前期還表現為對朝局一些大事的不同見解的爭端,例如標誌開始的是李吉甫為宰相,出的策試關於之前宦官小人問題,李宗閔、牛僧孺、皇甫緹參加科舉發表看法,李吉甫被認為有人批評他和宦官關係比較親近,就利用手中的職權貶謫了這一批有才華的文士,這就是他們結下恩怨的開始,但他們其實身份不同,沒有什麼私人恩怨。李德裕就曾勸父親不要因為好沒有來由的懷疑而打擊這些人,但沒有聽。

憲宗時期另外一些人如李絳、裴度等並不算李吉甫,但都是很能幹,很有才的宰相。之後穆宗時李宗閔得勢,李德裕就到處任節度使,李宗閔卻十分小心眼,例如對李紳、韓愈耍手腕,激發兩人矛盾。還好李紳非常受穆宗欣賞,在送別的時候拆穿了李宗閔的把戲。李紳。元稹本來都是李德裕關係不錯的人,但元稹早死,李紳被任用時間並不長,所以李德裕也沒有機會受到支撐。

之後文宗是爭鬥的高峰,文宗對於兩派是採取平衡手段,來回任用,所以也加劇了矛盾,性質就全變了,完全成了意氣紛爭,李德裕、李逢吉、牛僧孺被推到臺前,李逢吉一時不行了,都要推他的侄兒李訓成出頭鳥,這傢伙就是甘露之變的主角之一。原本裴度在朝中很有威望,他是希望李德裕為宰相的,但文宗知道李德裕和他父親一樣比較激進,結果故意沒有任用他。文宗不是沒有主見,但偏偏他的心思就是這種誰也不得罪,但實際無所作為的主,希望搞平衡。而且還故意藉助朝臣力量,看著他們搞甘露之變,自己躲在後面希望能夠撿便宜,結果朝臣不是宦官對手,重要大臣幾乎被一鍋端,可悲至極。

李訓是一個投機分子,鄭注作為一個江湖遊醫,也的確比較僥倖,但他們為了獲得文宗的支持不是沒有改變,態度是端正的,但文宗只是溫吞水一樣的支持,雖然兩人風頭很勁,但當時的神策軍不是他們可以分化和能夠奪權的,何況兩人之間的意見還不一致,李訓還打著小算盤,將鄭注調離一邊提前發難,為自己自掘墳墓。李宗閔、李訓一波人算是被清除,但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白敏中等人還在地方,他們成了後繼反對李德裕的勢力。

武宗的時候是李德裕佔上風,但實際上李德裕沒有公開結黨,只不過比較大膽任用如王茂元、石雄這樣能夠積極平定亂局的武人,雖然不好說李德裕完全沒有用親信,但絕對不像之前李逢吉號稱十六子那種,也不像令狐楚、令狐綯父子,白敏中那樣嫉賢妒能,雖然如李商隱的為人也是比較投機了一點,但看看令狐綯後來把李商隱絕交逼到什麼份上,這就是典型的拉幫結派的為人心理,你不是我的人,只要我得勢你就活不出來。白敏中對李德裕也是一樣,唐宣宗已經貶走了李德裕,白敏中不甘心,還要讓人檢舉揭發李德裕,無中生有,再貶到海南直到死。

所以,這一黨爭早期還可以說的意見不合,但從文宗開始就是純粹是李逢吉、令狐楚、令狐綯、白敏中一個個針對李德裕的意氣之爭。李吉甫、李德裕父子是唐朝後期名臣,的幫助皇帝解決許多問題的有作為的大臣,但因為手段比較激進,就招來許多反對者,有時候也比較容易得罪人,因此就釀成長達40年的紛爭,最終就是以他們父子的失敗而告終,因為他們就算有支持者,也並不多,反而針對他們的人的確是一個前赴後繼,陣容龐大的集團,所以客觀上說牛李黨爭並不全面和準確


何運超


牛李黨爭是指唐朝後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這場爭鬥持續了近四十年,最終以牛黨獲勝而告終。事件的誘因是李德裕的父親覺得在牛僧孺、李宗閔考試的試卷中說了自己壞話,遂阻礙了二人的仕途。但這件事導致滿堂譁然,朝臣們最後以支持牛僧孺和支持李德裕父親分為了兩派,開始了長期的攻擊、傾軋。

但“考試事件”充其量只是導火線,之所以會發生如此大規模的朋黨鬥爭,其背後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政治因素

唐朝後期朝廷之上,早已沒有了貞觀年間的那種政治清明之氣,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矛盾日益激化,皇權亦逐步喪失權威,所以爆發大規模黨爭是必然的政治結果;


經濟因素

唐朝極度繁榮的商品經濟,孕育出了許多財閥、巨賈,當這些人資本累積到一定程度以後,必將勢力蔓延至政治領域,所以就會順理成章得出現各種行賄受賄、結黨營私的行為,他們為了利益最大化,必定選擇結黨抱團;

軍事因素

唐朝安史之亂以後,藩鎮割據嚴重。這些節度使們除了在地方上擁有極大的行政、軍事等權力,他們更渴望將手伸向中央。此時皇帝已經大權旁落,根本無力掌控局面,朝黨之上大臣黨派林立,節度使們會各自進行選擇支持,在他們的支持下,黨爭愈演愈烈;



宦官因素

唐朝後期,宦官專權嚴重,這些宦官的權力甚至已經超過了官僚。官僚集團與宦官集團的關係是,既鬥爭又依附。出於利益需求,雙方會選擇“和”或“戰”,宦官集團猶如一鍋熱油,直接倒在了黨爭這把烈火之上;

階級因素

牛黨代表了進士出身的官僚,屬於新興的地主階級;李黨代表了士族出身的官僚,屬於沒落的門閥階級。雙方在政見、禮法、門風等各個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分歧,這為雙方日後的決裂埋下了先天性的伏筆。



總之,牛李黨爭不是一個偶然現象,而是歷史進程中的一個必然結果。唐朝發展的這個地步,各種矛盾叢生,所以勢必會爆發一次大規模的爭權奪利的黨爭,就算沒有“牛李黨爭”,也會有“張王黨爭”!

以上只是我個人拙見,歡迎大家暢所欲言!



嘉道文流


主要是指唐朝後期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


醉看紅塵


牛李黨爭無關政見,無關身份這個和東漢宋明的黨人有很大不同,純粹是權利的鬥爭。劃分兩黨的唯一標準是政治利益關係。因此兩黨的鬥爭隨意性很大,盲目性很大。

李黨之爭爭的是執政權,雖然參與的人多,但主要是具有擔任宰相資格的人在爭鬥。常常在皇位繼承之爭,宦官跟朝官的爭鬥,宦官內部派系之爭,朝廷和藩鎮之爭相互交織,加劇了其激烈程度。


在牛李長達四十多年的黨爭,不僅把中唐拖入到晚唐,而且,還毀了大量的人才,使得晚唐,幾乎無賢才可以用。牛李黨爭使本來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滅亡。宦官的內部鬥爭是牛李黨爭的總後臺,宦官勢力的膨脹,侵害了官僚集團的利益,於是官僚集團便與宦官集團展開了一場爭權奪利的鬥爭


文軒春秋


宦官亂政,蕃鎮割劇,牛李黨爭是唐朝走向滅亡的三個罪兇之一。

從唐憲宗開始,一直到唐宣宗才結束的朋黨之爭,持續了近40年的時間。期間文宗曾發出“去河北賊易,去黨爭難”的感嘆,多少文人士子也被捲入其中,像我們熟知的白居易杜牧李商隱等。

當然題主問的是“為何”而爭,而不是讓我們講述爭鬥的過程。

為何而爭呢?

說來說去還是為了權和名,稀有為公者。

歷史上的黨爭也很多,與牛李黨爭相似的是宋朝因王安石變法而引起的新舊黨爭,還有後來明朝嘉靖時期的大禮儀之爭,這三個是歷史上頗有名聲的黨爭。

諸多的黨爭中有一個共同點,一方得勢後必對另一方打壓,甚至是為除去對方什麼卑劣行徑都用,手段無所不用其極,毫不顧及自己文人士大夫形象。中間有左右逢源者,有落井下石者,也有忘恩負義者等不一而足。

黨爭是政治上的鬥爭,我們老百姓不會摻與其中,老百姓只會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所以我們應汲取教訓,避免黨爭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