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0 真實的宋江是位英雄,施耐庵為何把他寫成了是投降派


真實的宋江是位英雄,施耐庵為何把他寫成了是投降派


宋江的故事發生在宋徽宗年間。

一,宋江起義的時代背景

徽宗趙佶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尤其在書法和繪畫方面,徽宗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獨創了一種瘦金體。

因為愛好書畫,徽宗還特意設立了翰林圖畫院這個機構。不幸的是,徽宗把他的才智過多地用在了書畫上,對國事關心的就少了。

蔡京童貫等一幫佞臣趁機掌握到實權後,不斷排除異己,致使官場腐敗,民不聊生。在這樣的背景下,各地不斷地暴發起義,宋江義軍是眾多起義隊伍中的一個。

一天,徽宗帶著蔡京,在衛隊的護衛下來到東京大相國寺遊玩。徽宗見相國寺住著一批畫師,其中有個張擇端給他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大相國寺裡的壁畫和佛像需要有人維護,這些畫師們就靠修補繪畫為生。來自山東諸城的張擇端住在香積廚裡,潛心作畫。

宋徽宗也是繪畫的高手,看了張擇端的繪畫,覺得這個年輕人才華橫溢,便封他為翰林待詔。讓他到翰林圖畫院裡去作畫,以東京的繁華為主題作一幅畫。

張擇端這個人喜靜,住在皇宮裡一段時間很不適應,便請求住到安靜的農舍裡去作畫。徽宗同意了他的請求,讓蔡京在皇城北郊給張擇端找了個院子。

此後張擇端傾力創作了十年,終於完成了《清明上河圖》。

圖畫用現實主人的手法,全景式構圖,生動細緻地描繪了北宋王都開封汴京時的舟船往復,飛虹臥波,店鋪林立,人煙稠密的繁華景象和生活習俗風情。

張擇端是個憂心國家的青年,在畫裡他畫出十年前的京都盛景,與眼前的衰落相對比,是想勸喻宋徽宗的。

徵宗看著這幅至臻至妙的神工圖畫,只看到了都城的繁盛。卻沒有去揣摩張擇端的意圖,更沒有想到天下已危機四伏。

因為徽宗這人不關心朝政,時局又被蔡京童貫等一干人隱瞞著,他們大事小報,小事不報,報喜不報憂。徽宗像是被人蒙在了鼓裡。

此時,北方的少數民族日益強盛,對大宋的中原地區虎視眈眈,邊疆戰事頻繁,遼金勢力染指中原的意圖十分明顯。

朝政交給蔡京打理著,蔡京這人任人唯親,大肆賣官鬻爵,瘋狂斂財。於是,大批像西門慶這樣的投機鑽營者得到了蔡京的賞識與重用,官場腐敗,混亂不堪。

民間財富逐漸聚集到少數人手裡,以至民不聊生,怨聲遍野。國內各地不斷地爆發農民起義,北方的宋江和南方的方臘就是兩股實力很強的起義部隊。

如果徽宗稍微留意天下的局勢,把現實和圖畫裡兩相比對,馬上便參悟出圖裡的玄機了。張擇端這幅暗含著玄機,在盛世宏圖下隱含著憂患意識的圖畫,並沒有起到提醒徽宗的作用。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好多無法活下去的農民選擇了起義,宋江的軍隊就是眾多起義隊伍中的一支。


真實的宋江是位英雄,施耐庵為何把他寫成了是投降派


二,真實的宋江起義過程

在正史裡,對宋江起義正面的描述很少。在長期忠君思想的影響,忠君文化已潛移默化到古代文人們的骨子裡,少有人敢跳出忠君文化的圈子之外。

寫史書的文人若背離了忠君思想,便成了同時代裡的異類,人生將會處處受阻。在大興文字獄的古代,一不小心腦袋還會搬家。

因此,在《水滸傳》這部叛逆性的小說裡,作者也只是對蔡京之流的貪官惡霸進行批判,把主角宋江說成是一心想著被朝廷招安的人物,他並不反對皇帝。作者的用意如此,可見他的滿腦子裡仍是忠君。

但在《宋史.張叔夜傳》裡,卻有對宋江的側面記錄,這讓我們得以認識到真實的宋江。

宣和元年,宋江起義於黃河以北的河北路。同年十二月已發展為有一定規模的起義軍,被稱為“河北巨賊”。

宋江的兵力不多,但大多是死命之徒,打起仗來敢於拼命。官軍常避開他們的鋒芒,不敢正面迎擊。後來,朝廷曾想招降宋江這夥義軍,但宋江並沒有接受他們的招安。談判失敗。營地暴露,宋江沒等朝廷反應過來派軍包圍,就於次年轉戰南下京東路,又被當局稱為“京東賊”。

此後,宋江部隊曾在青、濟、鄆、濮(今山東鄄城北)諸州境內活動。

宋江之所以不斷地遊走在各地,可見他的軍隊規模很小,不足以穩定地佔據一方。

這並不像小說裡寫的那樣,宋江佔據著梁山泊。若宋江軍駐紮到梁山泊,官兵佔據著運糧的要道,既使不主動去進攻他們,硬餓也能把獨守梁山泊的宋江軍馬餓垮。

這時南方的方臘也開始舉行起義,起義的勢頭迅猛。南北呼應,地方官員們也覺到了戰爭的壓力。亳州知州、前執政侯蒙這時又想到了招安的辦法。

候蒙曾上書稱:(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青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

長期處於遊擊狀態的宋江,沒有穩定的供給和基地,擴軍也是個大問題。宋江也感到了這樣下去前途暗淡。這次,宋江無奈地接受了招安。

招安後,按照講好的條件,宋江移軍南下去徵方臘。經過臨沂時,臨沂的知州蔣圓假作同意借道,卻趁機襲擊南下的宋江軍。這讓毫無防備的宋江軍遭到了極大的損失。

宋江被騙,這次招安也就成了畫餅。宋江只好帶著殘兵敗將“北走龜蒙間”,跑到山裡去避難。

宣和三年初,宋江起義軍南下淮陽(今江蘇邳縣南),朝廷派官軍追擊,起義軍只好一路南下,進入淮南路楚州(今淮安)地區,又被稱為“淮南盜”。

在淮安短暫的休整後,宋江沒有繼續南下。而是出人意料地轉頭北上,想擺脫掉宋軍的圍剿。

途經沭陽時,遭到縣尉王師心的圍攻,部隊略有損失。

陸地上呆不住了,宋江軍就跑到了連雲港西南的海州,想從海上乘船逃走。沒想到海州知州張叔夜得到了消息,提早在路上埋好了伏兵。一仗下來擒獲了宋江的副將,走投無路的宋江只好投降。因此史上記載,知州張叔夜“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

三,施耐庵的想法

真實的宋江是位英雄,施耐庵為何把他寫成了是投降派


從《張叔夜傳》上可以看出,歷史上的宋江是個不幸的悲劇人物。他的運氣還沒有方臘好,方臘能佔據著杭州為根據地。宋江起兵後,雖然宋江的義軍作戰勇猛,卻一直被官兵圍殺著,不得不輾轉於河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

在陸地上呆不下去了,宋江想逃到海上,最後卻在江蘇的連雲港地區被擒。

那麼,《水滸裡》為什麼要把宋江寫成是一心想著招安的人呢?

施耐庵在小說裡寫到宋江的根據地是梁山。這裡除了有作者對宋江同情的因素,也暗懷著作者的一種希望,他希望宋江軍能在梁山站穩腳跟,最終借宋江之手能把貪腐的蔡京之流掃除。

施耐庵所受的教育,也決定了他的思想是傳統的忠君思想,他想到只能是對朝堂的改良,借宋江之手的改良,而不是徹底的革命。

宋江是出身於平民的草莽英雄,施耐庵寄望於這樣的人物去掃除貪腐,他能把眼光投到平民的的身上,雖然最終也是悲劇,但這份眼光顯然已超越了他所處的時代。這也是《水滸》能稱為名著的原因之一。

無論是小說中還是現實裡的宋江,都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結局悲慘,讓人對他深懷同情。千百年來人們懷念英雄,痛恨貪腐,原因在於根子裡深深地熱愛著養育自己的土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