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從父子間的人倫糾葛,品讀《牛虻》這部小說的勾魂攝魄

第一次知道牛虻這個人物形象,是在初中時候。那時候大家在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提到他的精神偶像是牛虻。保爾柯察金是我那時的精神偶像,當我得知自己的精神偶像還有精神偶像時,自然無比震撼。牛虻,該是一個怎樣的人?他竟能做自己精神偶像的偶像?

第一次讀《牛虻》,是在高中時候。某個寒假,上大學的二哥,從一千公里之外的西安,站了幾十個小時的綠皮車,將一堆書帶了回來,其中就有《牛虻》,還知道作者是愛爾蘭女作家艾捷爾·麗蓮·伏尼契。讀了《牛虻》,他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飽經憂患的人生,對瓊瑪至死不渝的愛,深深的震撼了我。很長一段時間裡,我都將之當作一本關於革命故事的書來看。

當我進入社會多年,重新捧起這本書,小說最勾魂攝魄的,最能引發我深思的,不再是牛虻的革命故事,而是他的個人命運纏結出來的人倫糾葛,特別是他與生父蒙泰尼裡的人倫糾葛。

何為人倫糾葛?人倫糾葛就是隱藏在人與人之間交往關係中的各種衝突。

從父子間的人倫糾葛,品讀《牛虻》這部小說的勾魂攝魄

作者一開始就設定了蒙泰尼裡作為牛虻的懺悔神父,這實在是對人性的挑戰,也是對蒙泰尼裡頗有意味的諷刺。在他們相處的時間裡,蒙泰尼裡親切地稱呼牛虻為“Carino”,意大利語為親愛的;牛虻則一直稱呼蒙泰尼裡為“Padre”,意大利語為神父,也可指父親,足見他對蒙泰尼裡的感情之深。從二人對對方的曖昧暱稱中,總感覺要出事。

一次他們出去旅遊,有人認為他們是父子,因為長得像。但是隨即另外一人指出,蒙泰尼裡是教士,不可能有孩子,因為教士要發誓永保處子之身,所以牛虻可能是蒙泰尼裡的侄子。這話被蒙泰尼裡和牛虻同時聽到,牛虻隨即悄聲告訴蒙泰尼裡,自己很希望是他的侄子。作者真是一個很善於製造人倫糾葛的人啊!

一番話下來,聽得蒙泰尼裡臉色蒼白,頭腦發昏,幾乎站不起來。我實在無法想象,面對不能相認的私生子,蒙泰尼裡的內心有著怎樣的翻滾和煎熬。

懺悔神父,是天主教聽人吐露真情的人,是一個人做錯事後的精神依託,是高尚與純潔的化身,是人們道德和倫理上的精神典範,指引有罪之人通往救贖之路。作為牛虻懺悔神父,蒙泰尼裡卻是一個有罪之人。他私通富商妻子,生下牛虻。被發現後,心胸寬廣的富商答應替他保密,他可以擔任牛虻的家庭教師,但不得與牛虻相認。之後他離開意大利,遠走中國最偏僻的地方傳教數年,最後又回到意大利。他每天要聽很多人吐露真情,接受他們的懺悔。但是,身為神職人員,他自己的真情,卻找不到人吐露,也不能吐露,只能憋著爛在心裡。這是多麼絕妙的打擊和諷刺!

從父子間的人倫糾葛,品讀《牛虻》這部小說的勾魂攝魄

蒙泰尼裡時時刻刻都在承受著靈魂與上帝的拷問。一個大家認為有著高尚節操的天主教士,竟然是一個與人私通生子,有著骯髒過去的偽君子,同時也有著輝煌可見的未來。

在牛虻不知道真相之前,一切都相安無事。他繼續叫蒙泰尼裡“Padre”,蒙泰尼裡繼續叫稱他“Carino”。這種人倫糾葛帶來的沉重負擔,只是蒙泰尼裡一個人揹著。

一次,身為革命活躍分子的牛虻向新來的神父懺悔,後被其告密,逮捕入獄。出獄後又被自己深愛的女友瓊瑪誤解,認為在獄中出賣同志,當場給了他一耳光。他滿懷委屈回到家中,又被兄長告知自己是蒙泰尼裡——他最尊敬的人的私生子。雙重打擊下,他內心徹底奔潰。他接受不了,自己是私生子的現實。他一心信奉神父和上帝,但是他們卻給他開了一個最大的玩笑。這種打擊,類似於一個對丈夫十萬分信任的妻子,某天發現丈夫出軌。

牛虻砸碎了上帝的塑像,並製造自殺假象,遠走他鄉,從此成為一個無神論者,眼裡再沒有上帝

從父子間的人倫糾葛,品讀《牛虻》這部小說的勾魂攝魄

他給蒙泰尼裡留下這樣一個紙條:“我相信過您,正如我曾相信上帝一樣。上帝是一個泥塑的東西,我可以用錘子將他砸碎。您卻用一個謊言欺騙了我。”之後,又用另外一張紙條寫上:“去達賽納碼頭找我屍體”。

從此,牛虻也背上那座沉重的人倫糾葛之山,與生父蒙泰尼裡,站在了一個深淵的兩端。牛虻與蒙泰尼裡,從先前的神父與教友的親密關係,變成了對立的父與子關係,宗教上的衝突關係。

這種關係,他們一生都不曾和解。得知牛虻自殺,蒙泰尼裡的靈魂被判了無期徒刑,終其一生,他都活在靈魂的審判和拷打之中。每當夜幕降臨想起此事,他只能對著假想的上帝徹夜痛哭。

牛虻出走後,他經歷了地獄之鞭最殘酷無情的抽打,幾乎死去。身體和尊嚴,變得死狗一般低賤。在船上打工時候,他被一個醉鬼用火鉗,幾乎敲碎了骨頭,從此成為一個瘸子。身上傷口的炎症一輩子都沒好過,發作起來直接痛得昏死;俊美的臉上被人砍了一刀,留下巨大疤痕;為了生存還去雜耍班子扮了兩年的駝子,供人們娛樂戲耍;為了活下去,還和狗搶過發黴的食物。人間所有最悲慘的事,幾乎都降在他身上。

與生父蒙泰尼裡分開十三年裡,牛虻從來沒有在內心和解這段對立的關係,反而加重他對蒙泰尼裡的恨。因為倘若不是蒙泰尼裡的謊言,他不會憤然出走,遭受地獄般的磨難。他本是意大利的富家子弟,19歲以前,生命裡全是暖春。


從父子間的人倫糾葛,品讀《牛虻》這部小說的勾魂攝魄

被地獄烙上疤痕的牛虻

漂泊13年後,他回到意大利,沒有人認出他。那個昔日俊美的少年,變成一個腿瘸口吃、臉上掛著傷疤、沉著冷靜、尖酸刻薄的革命分子。他的生父蒙泰尼裡,因為才幹卓絕,榮升紅衣主教,成為了地區教會的最高領導人,備受人們愛戴與尊崇。

一次革命活動中,他與另外六名革命同志,被敵人盯上,之後發生槍戰。他為了掩護同志的撤離,與敵人周旋。突然,蒙泰尼裡出現了,他有意要阻止流血事件的繼續發生。於是,他站在牛虻的面前,胸口對著牛虻的槍。這一幕徹底擊垮了這個之前看似殘酷無情的革命者,於是,他拿槍的手垂了下去,隨後被幾個士兵摁倒在地。

父與子的人倫糾葛,在這裡爆發了一次小高潮。在內心裡,牛虻一直認為蒙泰尼裡對他的傷害,是眾多傷害的根源。他仇視蒙泰尼裡對他的欺騙,不能原諒蒙泰尼裡犯下的原罪,更加無法接受自己是那個原罪的恥辱產物。他認為教士虛偽,道貌岸然,揹著一身的罪,卻還要接受別人的懺悔。牛虻13年後回來,就是要和教士作鬥爭,將其拉下神壇全部槍斃。這個初衷,他至死不曾改變。但是,當牛虻面對蒙泰尼裡時,他心軟了,蒙泰尼裡雖然是教士,他卻不能向他開槍。這似乎是人倫對宗教的勝利。

被捕入獄後,蒙泰尼裡三次去獄中看望牛虻。但不是以一個父親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教士的身份,蒙泰尼裡是要去聽牛虻懺悔的。那時蒙泰尼裡不知道牛虻就是他已經“自殺”了的兒子。蒙泰尼裡站在一個教士的角度,包容了牛虻一次次對他的人身攻擊。

他想不清楚,這個素不相識的人為什麼對他如此殘酷。因為牛虻嘲笑蒙泰尼裡眼中的上帝,虛偽,是騙子,是木雕的偶像。

從父子間的人倫糾葛,品讀《牛虻》這部小說的勾魂攝魄

牛虻與蒙泰尼裡的對話

蒙泰尼裡第三次探望時,牛虻終於對蒙泰尼裡說出了自己的真實身份,並向他述說流浪期間遭受的悲痛經歷。牛虻向蒙泰尼裡攤牌,要麼放棄主教職位,放棄對上帝的信仰,與他站在一起;要麼就徹底失去他這個兒子。故事發展到這裡,已經不單是父子間的人倫糾葛了,多了一層信仰上的分歧。牛虻此時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蒙泰尼裡卻是虔誠的天主教徒,而且是高級神職人員。

蒙泰尼裡痛苦萬分,一時幾乎昏厥。兒子“死而復活”後,卻徹底成為了他的敵人。站在蒙泰尼裡的位置,他不可能放棄主教職位,放棄上帝,成為一個無神論者。但是眼前的愛子,卻要他在有神論和無神論之間,做出一個選擇。蒙泰尼裡和牛虻的人倫糾葛,在這裡達到了高潮。蒙泰尼裡最終還是站在上帝的那一邊去了,這對父子一生都沒有和解。

之後,牛虻被槍決,蒙泰尼裡終於永遠失去了他,無論是肉體上還是精神上。隨後,蒙泰尼裡猝死在祭壇上。無數教徒,目睹了他臨死前的瘋狂囈語,他高叫著:“他為你們而死,黑暗已經吞噬了他。他死了,我沒有兒子了。噢,我的孩子,我的孩子。”

作者設置的這個結局,或許可以看做是人倫對宗教的戰勝吧。多年後,那群蒙泰尼裡之死的見證者,想起這樣一個有汙點的高級神職人員,又該如何評價他們的上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