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記得讀初中的時候看報紙,其中有一篇報道介紹了世界語,說它簡單易學,普通人一個月就可以實現溝通無障礙。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當時深受英語折磨的我,就想,要是全世界的人都學世界語該多好啊,就不用學那麼語言,當然我也不用學英語了。

但是那麼多年過去了,世界語還是沒流行起來。

這有悖常識啊,世界語簡單易學,大大降低了不同國家的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沒理由不受歡迎啊。

大家寧願花幾年十幾年去學一門外語,也不願意花一月去學世界語。這就像現在五千元性能強大的華為旗艦機,打不過幾萬塊一臺的大哥大。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據說香港第一個使用大哥大的人是洪金寶,洪金寶開玩笑說,80年代,他賺的錢能買下香港一條街,可惜當時沒買,不然他現在就是李嘉誠了。

01

世界語的發明人叫柴門霍夫,是生活在19世紀後期的一個波蘭猶太人,自己是個醫生。

柴門霍夫長大的城市,是一個叫“比亞韋斯托克”的地方。它位於波蘭東部,臨近白俄羅斯。那裡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民族混居。

柴門霍夫回憶說,自己的故鄉是一個俄語、波蘭語、德語族群“雜居且互相仇恨”的城市。

在這樣的城市長大,讓柴門霍夫成為了一位掌握很多語言的人。

他的母語是俄語和猶太人的依地語,同時還會波蘭語、德語、法語、拉丁語、希臘語、英語、希伯來語、意大利語、西班牙語和立陶宛語。一共12種。

所以,每個民族在說什麼,他都能聽懂,他是個語言的天才。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柴門霍夫本人

柴門霍夫就感到,語言即溝通了人群,但也是隔絕人群的一道天然的籬笆牆。他就想,如果全世界人都能使用一種語言,不就能消除這些矛盾了嗎?

1887年,28歲的柴門霍夫就以拉丁文為基礎,創造出了一種全新的“人造”語言

——世界語

世界語共有28個字母,基本詞彙和詞根大部分來自拉丁語系。

世界語最大的優點是,簡單而且有規律。

基本語法規則只有16條;動詞只有現在時、過去時和將來時三種。

而且發音嚴格遵守“音符對應”的原則,每個字母都嚴格對應唯一的發音,你會讀就一定能寫對,看到文字就一定能讀對——會讀就會寫,會寫就會讀。

而且其他語言裡的麻煩事,什麼陰陽性啊,敬語啊,變格啊,這些全都沒有,對初學者來說非常友好。

柴門霍夫宣稱,就算是沒受過教育的歐洲人,一個星期也能掌握世界語。

世界語確實相當簡單易學。據說當年托爾斯泰(俄國著名作家,《戰爭與和平》的作者)曾用2個小時就基本掌握了世界語。且不考究此事的真實性,但是在幾個月甚至是幾周內就學會世界語的例子比比皆是。

國際世界語協會會長科爾塞蒂告訴記者,他收到一名世界語愛好者的來信,從這位愛好者接觸世界語到給他寫信僅僅過了兩週的時間。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通天塔:《聖經·舊約·創世記》第11章故事中人們建造的塔。

當時人類聯合起來興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為了阻止人類的計劃,上帝讓人類說不同的語言,使人類相互之間不能溝通,計劃因此失敗。

世界語有望將人類再次團結起來。

在創建了世界語之後,柴門霍夫公開放棄了所有關於世界語的著作權。他說自己不願做新語言的創造者,只是一個發起人,他宣佈把世界語交給群眾,讓它在實踐中接受檢驗和得到發展。

他表示,希望世界語能消弭語言造成的隔閡,最終實現全人類的團結。

這個理想很美好吧?他把自己稱為“希望者博士”,把世界語命名為“Esperanto”,意思是希望語,開始向全世界推廣。

02

但世界語接下來的命運,完全出乎柴門霍夫的想象。

在世界語出現之後不久。英國《泰晤士報》就說,這個語言聽上去像是“一個人帶著斯拉夫口音的人,在說很不標準的意大利語”。

你要是生活在當時的歐洲,你就能聽懂,英國人這個點評就是典型的“地圖炮”,搞地域歧視。

因為當時在歐洲,意大利和斯拉夫人(也就是俄國人),是處於鄙視鏈的底部的。

所以,一個為了團結而生的語言,一上來就被英國人當做了歧視、隔絕別人的工具。

而且,歐洲其他國家的人對世界語也充滿了警惕。

理由很簡單也很奇葩,因為你柴門霍夫是一個猶太人。

當時歐洲很多地方都在排猶。猶太人在搞什麼陰謀?世界語又是個啥?所以在當時說世界語,就會被人貼上一個猶太人的標籤。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英國紳士的倫敦腔,看不起這新語言

但所有這些困難,都沒有阻止柴門霍夫為了世界語,一生奔走宣傳。

在一戰結束後,世界語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因為共產主義運動開始了。

20世紀初,年輕的列寧在歐洲接觸到了世界語,他馬上意識到了這種語言的價值,他說了一句話:“世界語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拉丁語”。

共產主義的理念就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世界語當然就是最好的團結工具啊。

據說,在第二國際的某次大會上,列寧在宣讀自己報告的時候,就使用了世界語。

就這樣,世界語就和共產主義和布爾什維克運動結合在了一起。

蘇聯的政治家和作家,包括斯大林、高爾基、托爾斯泰,都開始學習世界語。

中國也一樣,

我們熟悉的左翼作家,像魯迅、巴金都學習了而且致力於推廣世界語。

世界語得到了第一次大規模的發展。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世界語協會在中國各大城市紛紛出現

但是,其實世界語和布爾什維克的這種親密關係,並不符合創始人柴門霍夫的初衷。

因為共產主義運動是一個非常壁壘分明的陣營,和外界是有激烈的對立關係的。這違背團結全人類的初衷。

果然,在納粹掌權之後,德國宣傳部部長戈培爾就直接下了結論:世界語就是猶太人和共產黨的語言。

這句話就不僅是地圖炮了,可以叫民族炮,和意識形態炮。

凡是說世界語的,不管你自己是不是猶太人或共產黨,但外人就認為你是。

1937年,正好是柴門霍夫發明世界語的整整50年後。一種試圖團結全世界的語言,在半個世紀的歷程裡,反而成為了各種人隔絕他人的工具。

而更讓人唏噓的是:幾年之後,二戰爆發。柴門霍夫的三個子女,因為是猶太人,全部死在納粹手裡。

一位一心促進世界團結的理想主義者,不僅沒有保護人類,連自己的子女都沒保護成。


03

二戰結束後,本來是世界語推廣的最好階段,聯合國也曾著力去推廣。

但是世界語遇到了一個強大的對手,那就是英語。

二戰後,美國空前強大和繁榮,全世界都以學英語為時尚。

通過英語,美國人能非常輕易地輸出自己的普世價值,所以美國自然不熱衷於配合聯合國推廣世界語。

世界語想走向世界,可謂是困難重重。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世界語的旗幟

改革開放後,中國想融入世界,世界語簡單易學的特點,自然成為了第二外語的首選。

1982年,中國教育部下達文件,重申世界語可以作為第二外語,並規定大學畢業生、研究生報考或幹部考核,世界語可以作為第二外語科目。

但胳膊終究拗不過大腿,世界最通用的語言還是英語,在現實的逼迫下,世界語退出了中國人的視野,英語走進了課堂,成為了各學齡階段必修課,也成為了許多行業評職稱的必過科目。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80年代,中國掀起學習世界語熱潮,當時有商家拿柴門霍夫當代言人

04

隨著中國的崛起,中國政府開始向全世界推廣中文,挑戰英語霸權。

作為中國人,我們當然很期待中文有一天能像現在的英語那樣響徹世界,但是我們也必須承認幾個事實

——中文難學、中國硬實力與美國至少有30年的差距,而軟實力至少還有50年。

想讓中文成為國際普通話,非常難。

而且如果我們積極對外推廣中文,難免會引起他國的不安,甚至反感,想想國內的英語就知道了,反對學英語的人,可不是少數。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2014年,芝大108位名教授以擔心“學術自由”為由,呼籲叫停孔子學院

世界語,其實是中國扳倒英語霸權最佳選項。

首先,世界語簡單易學,學習成本非常低;

其次,世界語沒有夾雜民族情緒,它是一個第三方語言,不存在文化入侵的情況;

最後,中國已經有實力做這件事。

以聯合國作為宣傳舞臺,中國以主導者的身份,把世界語打造成國際普通話。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世界語應該用起來,而不是進入博物館

05

我們來設想下,中國推廣世界語的步驟和好處。

在國內,世界語沒有必要成為像英語一樣的必修課,可以成為一個興趣學科向全國推廣。

因為世界語簡單易學,以三個月或六個月作為學習計劃,颳起全民學習世界語的風潮,各個地方的指示牌也增加上世界語,中國政府對外發布各項白皮書時,也增加世界語的版本——現在一般是中英兩個版本。

有14億的人口基數在,哪怕只有10%的中國人掌握世界語,世界語也能進入世界十大語言之一。

世界語在中國成為了第二語言後,其他國家的人進入中國旅遊也好、學習也好、工作也好,自然也想學習世界語,方便與中國人溝通。

你讓老外花三個月學中文,能和你對上10句話就不錯了,但是老外學三個月世界語,就能在中國暢通無阻,他們是非常樂意的。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中國的路牌一般都是中英結合,再加個世界語,問題也不大。 不懂漢語和英語的老外,懂世界語也能在中國找到

除了老外走進來,我們還要走出去。

中國企業到海外拓展業務,自然需要和當地人交流。

舉個例子,中國中鐵要到非洲某國修鐵路,中國人和當地人怎麼溝通?

要麼中國人學當地語言,要麼他們學中文,毫無疑問,短時間,兩個選項都很難。這個時候只能靠翻譯,或大家都用英語。

用翻譯的話,就會很不方便,你和本地人溝通,不可能隨時隨地帶個翻譯吧。

如果用英語,這基本上就僅限於兩國的精英了。

那些技能好但是不懂英語的中國人,就有可能無法被派到海外;當地不懂英語的人才也無法和我們合作。

這就無法最大化人盡其用了。

有了世界語,這個問題就好解決了。

中國派駐海外的員工,出國前,先學三個月世界語。

中國公司到非洲某國,合作的本地人可以在中方的協助下,也學三個月世界語。

之後大家合作起來就沒有溝通的障礙了,不會因為語言關,而導致沒人可用的情況

——我就來修個鐵路,你還要我學英語,這工作還讓不讓人幹了。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中國在全世界推廣世界語的過程中,其實也有助於推廣中國文化。

當中國作為推廣世界語的主導角色時,教授世界語的人,當然大部分是中國人,完善世界語時,自然也會用到中文的邏輯,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夾帶私貨了。

通過世界語來傳播中國文化,用世界語講述中國歷史、中國故事、中國夢,勾起老外對中國的嚮往。

世界語是老外瞭解中國的第一步,想深入認識中國,第二步當然是學習中文。

這樣比現在直接推廣中文要容易得多。

05

那麼,我們推廣世界語,需要花很多錢嗎?

並不需要!

世界語其實沒有滅亡,據說全世界現在用世界語的人,有幾百萬,也有遍佈全世界的世界語組織,他們殷切希望著有國家來推動這項事業。

只要中國點燃希望的種子,世界語就會在全世界再度火起來。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2015年,第100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法國里爾開幕

至於國內,只要相關部門下達一個文件,全民學習世界語的浪潮自然會掀起——會世界語的人,在入學和考公務員時,優先錄取,僅此一條足以。

加上世界語容易學,並不會增加大家多少負擔,如果能替換英語,我想大家的熱情更高,畢竟國人苦英語久矣。

對外的話,中國在海外有非常多孔子學院,在傳播中文的同時,也推廣世界語,鼓勵老外通過世界語來了解中國。還是那一句,世界語容易學,極大降低老外瞭解中國的門檻。

中國電影業在對外發行時,還可以譯製世界語版本的。世界語電影並非首創,有兩部電影就是從頭到尾完全用世界語拍攝的,一部是1964年的Angoroj(窒息),還有1966年的B級恐怖片《Incubus》(噩夢)。

中國對內對外推廣世界語,利國利民,好處多多,即打擊了英語霸氣,又降低了傳播中國文化的門檻。

在此,極力呼籲中國扛起世界語這面大旗。

中國應該用世界語替代英語,成為國際普通話

魯迅先生(前排右起第三個),也是非常推崇世界語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