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8歲女兒太懂事,媽媽卻哭著說:我寧願她是一個熊孩子


有一位媽媽,離異,獨自帶著一個8歲的女兒,女兒很懂事。在媽媽情緒低落時,女兒總是百般安慰,不僅學習上不用媽媽操心,連做飯、洗衣等簡單的家務事都努力去做……女兒成為媽媽離婚後最大的精神安慰。


雖然這個小女孩的懂事乖巧受盡人們的表揚和憐愛,但她真的快樂嗎?


小小的她,幾度在日記本里寫下了她的壓力和絕望,甚至還提到了自殺。小女孩平時沉默寡言,跟同學來往很少,絕大多數時間都很懂事的留在家裡陪伴媽媽,照顧媽媽。這個8歲的女孩兒不僅要承受家務和學習的壓力,還必須在情緒上照顧、安撫媽媽。而她自己卻把所有的害怕和惶恐深藏內心,竭力在外表上裝得很“懂事”、“堅強”。


8歲女兒太懂事,媽媽卻哭著說:我寧願她是一個熊孩子


這樣的懂事孩子太可憐,作為父母,我們一定不能讓自己的孩子變成這樣的“懂事”孩子!

01

切忌:

父母過於強勢,按自己的意願打造孩子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大人總希望孩子“懂事”,別人玩的時候能乖乖待在家裡,衣服永遠保持整潔,不搗亂不惹事,這樣父母很強勢,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很高,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成長。


很多乖孩子,就是這樣長大的。他們唯有滿足父母的要求,成長為父母期待的樣子,才能獲得更多父母的關注和關愛,換來更多的稱讚和誇獎。現在的應試教育環境下,許多孩子學習並非出於對學習的興趣,而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待。一旦他們失去了來自“父母”的推動,就會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感。


這一點,也許恰是很多高考優秀的學生後勁不足的原因。所以,父母們,不要總想把孩子打造成你想要的樣子,為此不惜改變孩子的意願、壓抑孩子的天性。如果孩子在這樣討好你,那麼他正在喪失自我,包括真正的自我力量,包括自信和自尊。


8歲女兒太懂事,媽媽卻哭著說:我寧願她是一個熊孩子

02

切忌:

父母當著孩子的面大吵大鬧

女孩王寧最大的困擾是無法對別人說不,她總會下意識地討好他人,害怕自己不能讓別人滿意。別人的任何一句話或者一個眼神都可能影響到她,就像一隻驚弓之鳥。


這跟她的童年經歷很有關係:父母經常吵架,而她是家中的老大。為了讓父母高興起來,她從不會哭鬧,主動照顧妹妹,做家務,有玩具想要也會忍著。因為父母常吵架,她生怕自己哪裡不夠好,再給這個家添亂。


這樣的“懂事”孩子,太讓人心疼!而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出現心理問題的幾率也非常高。他們的自我價值感非常低,很難自在地與自己、與他人相處。人際關係、乃至親密關係都會受到極大的影響。


所以,父母們,不要把孩子牽扯到父母的婚姻關係當中。即使偶爾吵架,也需要當孩子面和好,並且明確告知:這是父母之間觀點不和引起的,跟孩子沒關係,不影響爸爸媽媽都很愛孩子。


8歲女兒太懂事,媽媽卻哭著說:我寧願她是一個熊孩子

03

切忌:

過早將孩子送進寄宿學校

有些父母喜歡送孩子去寄讀學校,覺得孩子變得乖巧,學會了自立,平時上床睡覺都不用父母管。有的父母還到處誇耀自己孩子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給媽媽端杯水,很懂事。


其實,這並不一定是一件好事情。這麼小的孩子不需要和父母的交流互動,不需要在睡覺前聽媽媽講故事,從不撒嬌、任性,這本身就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過早將孩子送去“寄宿”是很殘忍的,孩子年齡越小所受的傷害會越大。在寄宿學校中,孩子的物質需求不缺乏,但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師再好,也不能替代父母,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愛是無人能夠替代完成的。父母兩人照看一個孩子與一個老師照看多個孩子,其情感的投入也不一樣。


6歲前是孩子安全感發展的黃金期,只有安全感建立得紮實、穩固,目標感、意志力等好的品質才會逐漸發展起來。而孩子的安全感建立來源於家庭,如果過早地把孩子拋向社會,對於孩子來說,不亞於末日降臨。因此,別過早讓孩子上寄宿學校,如果一定要讓孩子寄宿,請放在高中或以後的階段再考慮。


懂事的孩子是好孩子,這是毋庸置疑的。這樣的孩子對父母體貼,守規矩,主動為家庭承擔部分責任,能讓父母開心、放心。然而要求孩子懂事真的對孩子好嗎?未必!很多懂事的孩子只是一味在壓抑自己。作為一個媽媽,我寧願要一個熊孩子,也不要他太懂事,因為這樣至少他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