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6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道德經》被譽為“萬經之王”,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曾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我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體現了古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

《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全文共約五千字,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計劃用81天時間,對《道德經》中的81章,每天一章節進行解析和譯文,希望能幫助大家學習理解《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第28章 常德乃足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xī)①。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②。為天下式,常德不忒(tè)③,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④。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⑤,故大制不割。

【註釋】

①谿(xi:一聲):溝溪,山裡的小河溝。

②式:這甩可作“模式”、“楷式”講。

③忒(tè):差錯。

④樸:素材。老子有時用“樸”來表示“道”。

⑤官:管理的意思。長:首長、領導的意思。

【譯文】

知道什麼是雄強,卻安於雌弱,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做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就不會流失,而回復到嬰孩般的純真柔和的境地。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守闇昧,甘願成為天下的範式。甘願做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而回復到真樸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川穀。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才能充足,而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純真狀態。真樸的道分散成宇宙萬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樸,就會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制度是一個體系,不可分割。

【導讀】

保持常德,一方面要“知其雄”、“知其白”、“知其榮”,另-一方面也應“守其雌”、“守其黑”、“守其辱”。即既要有積極前進的一面,也要有謙虛不爭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歸於純樸,利用萬物。正確的制度也是自然而成、不可分割的。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解析】

道的自然法則是兩極相生,物極必反。有道者深明此理,所以自願處在世俗認為不好的一面。這樣,就消除掉了因處在“好”的一面產生的負面作用,使自己始終保持合於道的完整狀態,即“嬰兒”、“無極”、“純樸”的狀態,懂得了這個道理,即使做了官,也會進退自如。這就是“大制不割”的道理。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為天下谿,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雄”即剛強。“雌”即柔弱。“復歸於嬰兒”,即回覆到嬰兒般的純真無邪的狀態。老子認為,剛強是有為的表現形式,是不合於道的;而柔弱是無為的表現形式,是合於道的。所以,他要求人們堅守柔弱,只有這樣才能合於道。“溫柔似水”一詞常用來形容女子美好的性格特徵,這是因為水性本柔,可以承載天下萬物,如果人們能夠如溪水般柔順,那麼也就回歸到嬰兒般的自然人狀態,這才是合於道的。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式”意為範式。世界的範式指的是世界的本體,也就是“道”。在老子看來,只有深知什麼是明亮,又能安於闇昧,才能成為天下的範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無極”意為無邊無際、無始無終。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成為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永恆的德不出差錯,就會回覆到宇宙的初始狀態。老子想通過這句話告訴我們,得道之人要實施無言之教,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於人。他強調不把人的思想引入歧途,這正體現了老子無為而治的處世哲學。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樸”指的是自然事物的本質,這種本質指的就是“道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深知尊榮,卻安守卑辱,甘願做天下的低谷。做了天下的低谷,永恆的德就充足了;永恆的德充足,就會返璞歸真,回到自然淳樸的狀態中去告訴我們。人生來就有慾望。貪慕榮華富貴是人的本性:如何才能使人們不過分貪圖富貴呢?老子認為,榮華富貴終歸要回復為無,人們只有懂得這個道理,才能泰然處之,面對外界的事物,做到無所容無所不能容,這才是大道了道的境界,然而,大道修得圓滿,並不意味著大功告成了,人們還要繼續堅道的理念。否則,道又會進入到從無到有的循環往復之中去了。

“樸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大制”指的是完美無缺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無割”指的是不可割裂,即人與人、人與世界的契合一致與和諧統一。在這裡,老子強調了道的整體性和不可分割性。道的法則就是從無到有,再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永不止息的過程。所以,人在修道的時侯,不要只修煉一次,而是要永不停息地修煉。待到修煉完滿後,還要使道德不流散,確保它的完整性。如果道德流散了,道就會再一次進入到從無到有、從有到無的循環往復之中。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王弼《道德經注》

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者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谿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此三者,言常反終,後乃德全其所處也。下章雲,反者道之動也。功不可取,常處其母也。

樸,真也。真散則百行出,殊類生,若器也。聖人因其分散,故為之立官長。以善為師,不善為資,移風易俗,復使歸於一也。大制者,以天下之心為心,故無割也。

雄,具有先的屬性。雌,具有後的屬性。想要站在天下的前面引領天下的人必須要退於眾人之後。所以聖人身在眾人之後,但眾人都願跟從他。溪流不尋求什麼東西,而高處的事物都向它移動。嬰兒不用智謀,反而符合自然的智慧。雌雄、黑白、榮辱這三對對立的概念,是說事物常常會以與開始相反的狀態終結,退後才能保全自己所處的地位。《道德經》下篇說:道的運動常常是向著目前所處的相反狀態。不可以去謀求功績,要一直持守無為之母。

樸,是本真的意思。本真離散了,各種品行就隨之出現了,而彼此相互區別,各歸其類。聖人依據萬物的不同而為各個類別分別設置領導者。以善的為老師,以不善的為取用的資源,改善風俗,爭取使萬物重新歸於道。大的體制是著眼、整合、滿足全天下人的意志,所以不會因不同而產生矛盾。

蘇轍《老子解》

雄雌,先後之及我者也;白黑,明暗之及我者也;榮辱,貴賤之及我者也。夫欲先而惡後,欲明而惡暗,欲貴而惡賤,物之情也。然而先後之及我,不若明暗之切;明暗之及我,不若貴賤之深。古之聖人,去妄以求復性,其性愈明,則其守愈下;其守愈下,則其德愈厚;其德愈厚,則其歸愈大。蓋不知而不為,不若知而不為之至也。

雄雌,就是我所處地位的先後;白黑,就是我所見到的明暗;榮辱,就是我們受到的貴或賤的待遇。喜歡在前面,討厭在後面;喜歡明亮的,討厭晦暗的;喜歡高貴的,討厭低賤的,這都是人固有的情感。然而地位的先後對於我,沒有環境的明暗給人的感覺強烈;環境的明暗沒有待遇的貴賤引發的情緒強烈。古代的聖人,去掉妄想以求恢復本性,本性越純淨,他的自我定位就越謙卑;自我定位謙卑,他的品德就越醇厚;品德越醇厚,他的收穫就越大。因為不知道而不做,不如知道而不做那樣到位。

知其雄,守其雌,知性者也。知性而爭心止,則天下之爭先者,皆將歸之,如水之赴谿,莫有去者。雖然,譬如嬰兒,能受而未能用也,故曰“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見性者也。居暗而視明,天下之明者皆不能以形逃也,故眾明則之以為法,雖應萬物,而法未嘗差,用未嘗窮也。故曰“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復性者也。諸妄已盡,處辱而無恨,曠兮如谷之虛,物來而應之,德足於此,純性而無雜矣,故曰“復歸於樸”。聖人既歸於樸,復散樸而為器,以應萬物。譬如人君分政以立官長,亦因其勢之自然。雖制而非有所割裂也。

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於雌柔的地位,是瞭解人的本性。瞭解了人的本性,爭奪的心思就會停止,於是天下想要爭先的人都會歸順,就像水流到溪谷裡一樣,沒有往別的方向流的。這樣就像嬰兒,能被動接受而不能主動行動,所以說要回歸嬰兒那樣的狀態。深知什麼是白,卻安守於黑,是見識了本性。身在暗處去觀察明處,天下所有明亮的事物的形態都會被清楚地看見,所以明亮的事物都以黑為明亮的衡量準則,雖然要面對萬物而從來沒有差錯,也沒有窮盡。所以說迴歸於無極。

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是恢復了人的本性。所有的妄想都沒有了,受辱也不怨恨,胸懷開闊得像山谷,與事物相接觸就去包容它,因此品德具足,本性純淨無暇,所以說迴歸了原木的那種簡單質樸的狀態。聖人既迴歸了原木那樣簡單質樸的狀態,又把原木製作成器物,來回應萬物,處理與萬物之間的關係。比如君主劃分政務,交給不同的人管理,也符合自然的規律,雖然創立了系統,制定了規則也沒有割裂自然的完整性。

【經典解讀】

世人都追求剛強、光明、榮耀,而老子卻認為雌柔、黑暗、恥辱也是應該堅持的。他希望人們像出生的嬰兒那樣不為榮辱所惑,無私無慾,純樸無邪。老子反對利用仁、義、禮、智、信這些概念去約束人、塑造人,他認為這些外部的約束只會扭曲人的本性,只順從自然、順從道,才是永恆的德行。完善的制度也應該是這樣,包含事物的不同方面,而不是割裂分隔的。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雄代表剛強、先、強勢,而雌代表柔和、後、弱勢。此句於前文講聖人“後其身而身先”是相通的,同時還指出在守雌之外,還要“知其雄”,即先後兩方面都要兼顧到。換句話說就是雄亦可,雌亦可,順應自然之道而為之。甘願像溪流那樣處於下位,溪流就是因為低下而水自少之,得道之人也是這樣,他甘願處於人下、人後而不爭,所以所有的人都願意少附於他。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白是光明,黑是晦暗,既要有美好的理想,也要能包容當前的不足;既要看到人性光明的一面,也要正視人性的黑暗。只有這樣人能成為天下人的範式。“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一個人若過「追求光明,不能容忍任何世間的晦暗,那一定不能安然牛活在世間。一個為政的人,如果只是理想化地實施策略、要求人們,不能正確對待那些存在缺陷的人和事,一定不能治理好因家。白天黑夜相互交替才是自然規律,個光的地方就有影子,只有能正確處理不同方面的人才能作為天下人的典範。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既嚮往榮耀,也能堅守恥辱,這樣的人才會胸襟廣博,成就大事。韓信年輕時就懷有雄心壯忘,但周圍的人都認為他不學無術,經常輕視欺辱他。一次,有一個屠天對韓信說:“爾雖然長得又高又大,喜歡勞刀佩劍,其實你膽子小得很。有本事的話,你敢用你的佩劍來刺我嗎?如果不敢,就從我的褲襠下鑽過去。”韓信想了想後俯下身子,當著許多國觀人的面,從那個屠夫的褲襠下鑽了過去。史書上稱“胯下之辱”。如果韓信因為一怒而殺了恥笑他的人,很可能當時就變成了囚犯,也不可能取得後來的“榮”了。勾踐如果在兵敗時不能暫時屈服,也就不會有後來臥薪嚐膽、復國報仇的機會了。所以說,人的情商、逆商很重要,甚至它們比智商史能決定一個人的成敗和所能取得的成就。只有在逆境中保持積極向上的心,做到寵辱不京,不被失望和沮喪打敗的人,才能守住辱而求得榮,否則只能被恥辱永遠湮沒。

“大制不割”的理解很多。有的說是好的政治制度結構不分割,有的說是好的社會沒有階級差別,有的說是製作大的器具不割斷材料,還有人將其聯繫到中醫,認為是好的醫生不用開刀....我們在此從兩個方面理解它,一是在政治制度方面,聖人治理天下采取的政治制度應該是依據戶然規律而形成的,它包括社會中的方方面面,既有善也有惡,既有美也有醜,既有君子也有小人,而不是完全依據仁義道德將具分割開頭的。一是在個人修養方面,聖人作為“自長”,他能應用各種各樣的人才,他自身也並非單一之才,而是能海納百川的,心懷天下,不拘泥於教條的,正如孔了所說“君了不器”。

【哲理引申】

公元前496年,越國國王允常病死,其子勾踐即位。看到越國大喪,老對手吳三週閭認為滅掉越國的機會來了,便準備興兵攻打越國。伍子胥向他進諫說,趁著別國大喪山兵是不道義的,現在吳國與楚國作戰多年,應暫時休養,等待時機。但闔舊志得意滿,以為自己連強大的楚長都打敗了,越國又算得了什麼。

闔間親自帶領大軍進攻越國,兩國在攜李地方展開了一一場大戰,俗話說“哀兵必勝”,吳王周間滿以為可以打贏,沒想到打了個大敗仗,自己也被越車亂箭射中,只得倉皇撤退,又急又氣,剛回到國都就不行了。

鬧間臨死時對太子夫差說:“不要忘記報越國的仇。”夫差記住父親的囑咐,叫人經常提醒他。他經過宮廣],手下的人就批開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殺你父親的仇嗎?”夫差流著眼淚說:“不,不敢忘!"

為了向越國復仇,夫差任用伍子胥、伯部操練兵馬。幾年之後,越吳之間戰事義起,結果因為勾踐的輕敵越因戰敗,勾踐只剩下兒千人撤退到會稽山上。為了國家繼續保持下去,勾踐採用范蠡、文種的建議卑躬屈膝地句吳國求和。吳王夫差為了羞辱他,沒有采納伍子胥徹底消滅越國的建議,同意合約。但越上夫女1必須到吳國服侍夫差。夫差專1了派勾踐從享看墓與餵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俗話說“上可殺,不可辱”,但為了生存下去,為了復國的夢想,勾踐處處忍氣吞聲,強顏歡笑,既要滿足夫差征服者的得意欲望,又要防備伍子胥的暗中殺害。他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三出廣]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E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有一次夫差生了病,勾踐竟然品嚐他的大便,說通過品嚐大便可以預測病好的日期,結果他的預測果然很準確。吳三看他這樣“忠心”、這樣卑賤,虛榮心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對公踐殺父的仇恨也漸漸平息了,最後在范蠡等人的計謀下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勾踐回到越國後,立志報仇雪恥。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睡覺的地方攔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侯,就先嚐一嘗苦味,還作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作褥子。為了使越國人口增加,他制定了獎勵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種管理國家大事,叫范蠡訓練人馬,自已虛心聽從別人的意見,救濟貧苦的百姓。全國的老百姓在他的感染下都十分努力,同心協力建設越國。

越土勾踐整頓內政,努力生產,使國力漸漸強盛起來,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人臣經常商議怎樣討伐吳國的事。公元前484年,吳三夫差要去打齊國。伍子胥急忙去見夫差,說:“我聽說勾踐臥薪嚐膽,跟百姓同甘共苦,看樣子一定要想報吳國的仇。不除掉他,總是個後患。希望大王先去滅了越國。”吳王夫差不肯聽伍子胥的話,照樣帶兵攻打齊國,結果打了勝仗回來。文武百官全都道賀,只有伍子胥反倒批評說:“打敗齊國,只是佔點小便宜。越國來滅吳國,才是大禍患。”

伍子胥的“不識時務”,讓夫差越來越討厭他,再加上伯話在背後不斷進讒言,夫差就勒令伍子胥自殺。伍子胥臨死的時候,氣憤地對使者說:“把我的眼珠挖去,放在吳國東廣],讓我看看勾踐是怎樣打進來的。”

不久,越王勾踐做好了充分準備,他趁著夫差北上和晉國爭奪霸主之位的時候,大規模地進攻吳國,殺死了夫差的太子。夫差聽到這個消息後,急忙帶兵回國,並派人向勾踐求和。勾踐估計一下子滅不了吳國,就同意了。公元前473年,勾踐第二次親自帶兵攻打吳國。這時的吳國已經是強弩之末,根本抵擋不住越國軍隊的強勢猛攻,屢戰屢敗。最後,夫差又派人向勾踐求和,被勾踐拒絕。夫差見求和不成,才後悔沒有聽伍子胥的忠告,非常羞愧。他說:“我沒有面目見伍子胥了。”就用衣服遮住自己的臉,自殺了。

夫差即位以後每天用父親被殺的恥辱來激勵自己,終於打敗了越國。可戰勝後的他就被勝利的榮耀所淹沒,忘記了曾經的恥辱。而勾踐被打敗後,臥薪嚐膽,時時用受奴役的恥辱來激勵自己,最後反敗為勝,消滅了吳國,成為春秋時期最後的一任霸主,得到了應有的榮耀。可見“守辱”才能“得榮”,忘記曾經的恥辱,最終恥辱必定還會到來。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歡迎關注 ,讓思想充實生活。閱讀可以讓人得到智慧啟發,讓人滋養浩然正氣。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註釋、譯文、導讀及解析(收藏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