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誰保護了今天雄偉的故宮?

正宗歷史味


盤活了紫禁城的一眾帝王,故宮“被網紅”單院長卻退休了


一手將故宮打造成“流量網紅”的“看門人”宣告退休。

小編一直在想,多有趣的人才能將聲名狼藉的故宮變得這麼可愛詼諧卻又不失華麗吶!這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

七年前,故宮經歷“十重門”危機,被全網黑的想“遁地而走”。此時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臨危受命,接下了這個“爛攤子”。

如今,他讓600歲高齡的紫禁城重煥生機,不僅逆襲成全民爭相愛護追捧的超級IP。

更是把衍生出的文創產品翻出了新花樣,故宮儼然成為了全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寵兒。

八年間,他一次又一次將故宮不同的姿態展示給國人

一個接一個不間斷地送上“走心”的驚喜

故宮一隅、文創產品、故宮喵、上元燈會………..

五個月,他踏破了二十多雙鞋

以己之心親自去“觸摸”故宮的靈魂

他懂了它的年邁

為它仔仔細細地修繕一新

懂了它的性情

從此再也沒有低俗的展覽

懂了它的隱忍

將禁錮它芳華的彩鋼房拆的一乾二淨

也懂了它的沉默

他將它變得清潔、可愛,甚至賦予了獨有的個性

銀裝素裹的故宮太美了叭

是不是分分鐘有種想要穿越的衝動呢

故宮她是個美人呀

不同的四季

不同程度的氣質外放

也有一眾喵主子常年駐守在這兒呢

邁著貓步、伸著懶腰

更有一大波文創商品進入了年輕人的視線

大量反差萌的故宮周邊

每次上新都面臨“手慢無”的局面

抱枕、膠帶、雨傘、口紅、喵喵擺件等等

越來越多生活物品都感染了宮廷的元素

故宮已成為營銷界最火的網紅品牌

而事情的開始是這樣的……

2014年故宮淘寶發佈了一組關於

“雍正帝:感覺自己萌萌噠”的畫像

聽說雍正帝都是用“一寸證件照”拍的萌照嗷!

宮裡的大人們早就奉為photo神器啦

歷史人物都懂潮玩新拍

真真時尚時尚最時尚

欽點證件照“模特”——朱先森!

其酷炫狂拽吊炸天的獨特氣質迷倒眾生

當然除卻搞怪霸氣的一面

咱們的朱哥哥也有正經帥氣、人畜無害的證件照呦

別不信,看看下面本人的身份證就秒懂啦

…………奉天承運 皇帝詔曰…………

泥看朕都辣麼~萌了

還不速速地去拍證件照

記得用“一寸證件照APP”呦

拍好了就是朕的愛卿

紫禁城看中那座宮殿都隨你住哈

當然睡朕旁邊也是可以的

床大 任性 啊哈哈哈

………………….欽此…………………

奉上故宮的平面圖一張~

現在的故宮,是單院長的傾心之作。

它更像他的摯友、孩子

從“網紅院長”到“看門人”

他認為並有太大的區別

只是換了個地方守護著這一方天地而已

故宮:你咋還在捏

嘿!我就賴在這不走了~:單霽翔


除了白骨黃土,我守你百歲無憂


證件照研究院


首先得感謝崇禎。多少帝王城破之際要放火燒宮,從商紂時代起就多有這樣行徑。崇禎不但沒燒,自己自盡還要到煤山(景山),不給皇宮添加喪氣。

二要謝滿清。沒有清朝對前朝皇宮的保護和利用,而不像一般改朝換代時新生政權對舊政權遺存物大規模破壞。

三要謝民國。滿清溥儀遜位,民國政府優待皇室,把故宮完整保留。

四謝解放軍。解放北平,圍而不打,保護了古城免受戰火。故宮得以安然。

五要謝共和國。對於故宮,沒有當做封資修大毒草拆掉,而是逐步開放,博物館化。

六要謝那些近百年來為故宮保護、發揚光大而嘔心瀝血的人。日寇侵華,那綿延中國冒著炮火危險而絲毫未損國寶的護寶隊,那焚膏繼晷日以繼夜整理國故的技師匠人,那帶著故宮不斷適應時代要求的領頭人(如現在的單院長),才讓巍峨的故宮,不僅僅是建築巍峨,更加是文化的巍巍殿堂。

故宮六百年,飽經風雨,方得今日啊!



長劍不出鞘


故宮,世界五大宮殿之首,是明清兩朝都城的所在,始建於1406年(永樂四年),到現在已經有600年左右的歷史了,直到今天故宮依然雄偉大氣,但是你知道在歷史上故宮曾面臨著被拆毀的風險麼?又是誰保護了故宮,使故宮得以完整的保存下來呢?
為什麼要拆故宮?這要追溯到1912年中華民國初期。中華民國的成立,使國會和參、眾議院由南京搬遷到北京,並選擇宣武門資政院為辦公地點。但是辦公人數眾多,資政院地方狹小不能滿足這麼多的人辦公。於是在1923年,國民政府計劃將參、眾兩院遷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並準備將三大殿改造成現代化的辦公場所。隨後,政府邀請了瑞典著名的建築師為三大殿的改造設計圖紙。設計的主要方案就是從太和殿入手,以皇帝龍座為中心,以扇形擺列各種席位,改變原有的宮殿佈局。自此,三大殿的改建計劃提上了日程。
此時,正是軍閥割據時期,第一次直奉戰爭剛結束。吳佩孚在全國的地位迅速提升。當吳佩孚聽到故宮三大殿將要拆毀改建時,立即致電全國反對改建,吳說到:“百國宮殿,精美則有之,無有能比三殿之雄壯者。此不止中國之奇蹟,實大地百國之瑰寶”。隨後,各大報刊爭相登載吳氏通電,全國上下的人民都支持吳佩孚這一呼籲。當時吳佩孚在全國的實力首屈一指,另外也迫於全民的壓力,所以國民政府最終決定擱置改建三大殿的計劃,因此才使得三大殿得以完整保存。吳佩孚的反對電問對阻止三殿改建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可以說如果沒有吳佩孚的反對,就沒有現今雄偉的故宮。
另一位為保護故宮嘔心瀝血的人物就是周恩來總理。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紅衛兵”打著“破四舊”的口號想著進入故宮進行破壞活動。周恩來得知此事後,立刻派遣北京衛戍部隊的一個營前去保護。但是,紅衛兵“熱情高漲”,即使進不去故宮城門,也要向城內投擲磚頭、石塊來破壞。直到周恩來總理親自來到故宮城外,語重心長的勸說這些“紅衛兵”,他們才放棄了進攻故宮。
如今,我們可以一覽無遺的觀賞到故宮的雄偉,當人們站在故宮廣場前,無一不稱讚這座宮殿的宏偉和大氣。故宮早已成為我們中華民族的象徵,在1987年列為世界文化遺產,成為人類歷史發展史上的一顆明珠。
參考文獻:
1.張光茫--《故宮的恩人》 內蒙古林業
2.孫曉燕--《是吳佩孚阻止了紫禁城的改造嗎?》

歷史研習社


朱門高檻、深宮重院的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在建成後的近600年歲月裡,尤其是最近一百年間,隨著皇權的推倒,思想的激變,它也承受了不少存亡的壓力。

每個新舊交替的年代,故宮都有“同呼吸共患難”的煩惱。

李自成敗退時,縱火焚燒了紫禁城,所留下的不過武英殿、建極殿、英華殿、南薰殿、四周角樓和皇極門等宮殿,大半被焚燬。

清朝統治者本來自詡得江山較正,是來自於對李自成的軍事勝利,又有籠絡前明舊臣遺民計,繼續沿用前明宮殿,但進行了十幾年的大規模整修和重建。

沿用歸沿用,必須要加一些滿族風,外部的脊獸、彩繪有了華麗喜慶村氣特徵,內部主要就是壘火炕。

不管怎麼樣,清代皇帝們算是基本保護了故宮建築。

清帝遜位後,小廢帝溥儀和他的宮廷人員仍然佔據故宮北部的後宮宮殿群,三大殿被民國北洋政府徵用。

袁氏稱帝時期,在登基之前,計劃把前三殿全部換成紅色琉璃瓦,這是因為他認為自己是火德,後來帝制遭遇大規模抵制,換瓦的事兒也沒完成。

曹錕統治時期,提議把前三殿改為國會議院,委託瑞典籍建築師施達克在前三殿量了尺寸,做了設計方案。施達克克服了太和殿大柱子對議員視線的阻礙,硬是設計了可以容納近千名議員的坐席。

為了保護原有的金磚,施達克想出了上面加鋪一層木地板的方式,把供熱和供電線路都埋在兩者之間。

這樣的設計方案,按照施達克自己的話說那就是隨時可以恢復原樣。但吳佩孚堅決不同意,並登報呼號:“故宮應該保護,絕不可拆!”

任憑北洋政府國會參眾兩院議長不停在報社發聲辯解,此事還是被攪黃了,原因無他,此時的吳佩孚,勢力正如日中天,必須得給人家面子。

如此說來,吳佩孚也算是保護了故宮一次,使其免遭改建。

北伐勝利後,南京國民政府一位民黨元老、文化界大咖又跳了出來,義正言辭的的指認故宮是“天字第一號的逆產”,是封建殘餘,必須予以清算,應該予以拆除,所有文物拍賣,由於充實國民政府國庫。

此君是中山大學的副校長經亨頤,他的建議一時竟也獲得不少支持,但最終被國民黨元老,當時任國家文物管理委員會主席的張繼杯葛。

張繼的堅持使他保護了一次故宮連同裡面國寶的命運。

日偽統治北平時期,故宮這八年裡一直在中國人的管理之下,日本人強行安排日方館長或顧問的刁難都被中方工作人員堅決抵制,故宮和裡面的文物也躲過了這場民族劫難。

這一次保護故宮的功勞主要應該記在溥儀名下,畢竟那時的偽滿皇帝與日本人有“盟友關係”,日本人為了收買人心,也不樂於在此事上拉仇恨。

新中國成立之後,關於北京的城市建設思路,梁思成與前來指導工作的蘇聯專家產生了明顯分歧,蘇聯專家的應把行政中心建在京城中心區的方案在各方支持下最終戰勝了梁思成的西郊方案。

長安左門、長安右門、中華門等故宮周邊配套建築為了適應交通等新形勢,相繼被拆除。

當時的北京市文化局曾有過大規模拆除故宮內部的一批“糟粕”建築的動議,還想“在故宮內部建設一條東西向的馬路,並將文華殿、武英殿改造成娛樂場所。”此動議被陸定一以“故宮應該保留一個落後的地方,對觀眾進行教育,這就是古為今用”為由駁回。

如此說來,陸定一堅持己見、保護故宮的功勞也著實不小。


歷來現實


古代的名人對故宮毋庸置疑地有著功不可沒的貢獻,然而,我卻依然認為在今天是這位保護了今天的故宮。他就是現任故宮博物院的新院長——單霽翔。

一、單霽翔對故宮瞭如指掌

單霽翔人稱“布鞋院長”,因為在他剛上任的時候,單霽翔就把故宮走了一遍,這花掉他5個月的時間,磨破了20多雙老布鞋,所以他也被人成為“布鞋院長”。在這600年來,把故宮這麼走一遍的,就單霽翔和助理兩個人。

在這期間,單霽翔不僅對故宮的構造,故宮的歷史有個充分的瞭解,還清楚的知道故宮有9371間古建築、2001年底故宮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數量有1807558件……他都能牢記在心,脫口而出,驚訝的是他在回答的時候都能精確到個位數,是什麼能做到面對問題侃侃而談,這源於對故宮有足夠的瞭解,不斷的調研,不斷的銘記於心。

二、改變故宮的參觀模式

每逢節假日、寒暑假全國各地的遊客一窩蜂的達到北京旅遊,故宮又是著名景點之一,人流量可想而知。下圖為曾經的故宮博物館端門廣場的進口處。

在過去,端門廣場的一側的房子是出租的,大大小小的紅色帳篷降低了故宮的尊嚴與震撼。有些部門還在故宮擺起了讓旅遊參觀的展覽,並且還收門票,但旅遊看完展覽都很失望,有的還罵故宮參觀的質量不好等等。但其實這些展覽都是假的,並不是故宮來展現的。

單霽翔對於故宮的評價看在眼裡,並且很重視這方面問題。馬上就進行了統一管理,收回了原本出租的房子,端門門口一下清爽了。並在廣場上設立了許多椅子,因為在原本的故宮博物館,沒有設立為遊客準備的椅子,許多遊客走累了之恩能夠坐在欄杆上。而現在,單霽翔為遊客製作了1400把實木長椅,每把椅子的造價就要高達3500塊。單霽翔就是想要遊客在故宮中有一個良好的身心體驗。

節假日及寒暑假期間,在面對強大的人流量時,單霽翔對故宮購買門票進行了整改。首先,增加售票窗口,其次,實名制購票並控制每日人流量在8萬人。單霽翔為了保證旅客能夠在3分鐘內買到票,最遲也不能超過15分鐘,所以開設了32個售票窗口,這讓故宮成為了全世界售票窗口最多的博物館。

單霽翔有一次去甘肅省博物館做調研,看到一些學生很認真地記錄,聊天后知道他們為 了節省35塊門票錢,趁著活動才來第一次參觀。這件事之後,他就下定決心故宮不可以漲價,因為被擋住的一定是最需要博物館的學生們,故宮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所以只要憑著學生證,故宮的門票一直是淡季40,旺季60,老人免費,學生半價。單霽翔為了能夠讓更多的人參觀到故宮,瞭解故宮,喜歡故宮做著不懈的努力。

三、讓更多的人瞭解故宮的歷史

人們都知道故宮是木結構建築,最怕的是火災,所以故宮常年不敢通電,但不通電,屋裡的細節都黑咕隆咚,一點都看不清。

很多人都看了一眼就失望的離開,然而單霽翔的希望就是讓人們瞭解故宮的歷史,當看到人們的離開,他決定要做改變。經過三年的研究,最後引進冷光源不發熱的LED燈,紫禁城終於第一次亮堂了。

四、單霽翔說故宮要有尊嚴

單霽翔規定,在故宮裡只能使用自行車和電瓶車,嚴禁轎車進門,國賓甚至外國首腦也不例外。

例如在2013年4月26日,法國總統奧朗德攜女友前來參觀故宮。這要在以前,外賓和國賓來參觀故宮都是警車開道,車隊直接開到午門,這樣視為一種禮遇。但在單霽翔任職時,他一再堅持奧朗德在午門前下車參觀。

不久後,印度總理辛格參觀,因其年事已高,有關部門希望“破例”一次,但單霽翔依然堅持原則,最後換成了電瓶車參觀。

單霽翔的尊重文物,尊重文化的表現地淋漓盡致,他是第一個走遍故宮9000多房間的人,是故宮裡最大的匠人,是保護了今天故宮的人,

單霽翔說:向熱愛著故宮的人致敬


浩湯圓


《國家寶藏》第二季亮相,故宮再一次走進了大眾的視線。

今天的北京故宮,即古時候的紫禁城,於公元1420年建成,距今已有600年左右的歷史,明、清共有24位皇帝在此君臨天下。

在這600年左右的時間裡,故宮見證了明、清、民國以及新中國,在無數戰亂和改造的危機中存活下來,成為了今天世界五大宮殿之首。

新中國建立前的1924年,溥儀被逐出紫禁城;次年,故宮博物院成立,紫禁城變為了故宮。

一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前,故宮面臨長期戰火,很多損壞都無法修復。

比如因長期無人管理而出現雜草叢生、老樹瘋長、房屋倒塌等情況。又比如溥儀為了騎自行車玩耍而鋸斷了各個宮門的門檻,這些情況都因為戰亂而沒人有空去解決。

1949年1月,在北平城尚未反正的時候,毛澤東就指示過前線部隊“此次攻城……力求避免破壞故宮、大學及其他著名而有重大價值的文化古蹟”,對於哪裡可以打、哪裡不能打,毛澤東是做出了重要指示的。

前線部隊甚至還專門去拜訪過樑思成,請他標出哪些地方有重要古蹟。後來傅作義和平解決北平問題,故宮也就避免了遭受戰火侵襲。

毛澤東,傅作義和梁思成等人,聯手保護了這座記錄時光的宮殿。

但新中國成立後,故宮也經歷了兩次沉浮磨難。

1948年年底,文化接管委員會成立,其主要項目就是修繕故宮,次年修繕慶壽堂,清理垃圾雜草,歷時三年完成了解放後對故宮的第一次修繕。

據統計,這次修繕總共清理垃圾25萬立方米。

此後,政府專款專項支持,組建專門的施工隊,成立了修建研究室,對故宮端門、角樓、武英殿、太和門、午門正樓等等建築進行修復,還對高大建築安裝了防雷裝置。

故宮迎來了建國後第一次危機。

1958年,有人提出故宮改造方案,其中就包括處理非文物,對重複的文物進行統一處理,以及對建築群進行大規模清除,只保留主要、重要的建築,要使故宮綠化比例達70%以上等等。

今天看來,這些方案無疑很荒謬,但是故宮差點就在這種方案中破壞,後來經過中宣部部長陸定一等人的多方努力,認為“故宮改革方案文件的精神要整個考慮一下”,這種改造方案才被摒棄。

大躍進時期風言滿天飛,輿論混亂,甚至還有有人提出過拆除故宮、改為中央政府辦公樓的方案。好在這種無稽之談沒有引起重視,最後也就不了了之了。

1966年,故宮第二次面臨危機。

在危機面前,這次出來保護故宮的是周恩來,周恩來急忙讓故宮閉館,同時連夜派出一個營的兵力前去保護,看到故宮守衛森嚴,根本打不進去。

只好喊喊口號跑了,故宮再次存活下來,免去一場浩劫。

在很多其他古蹟都遭到嚴重破壞的時候,故宮再次存活下來,不過這次閉館一閉就是5年。

故宮之所以會在新中國成立後經歷這兩次大的危機,主要還是故宮在實際的城市規劃中處於比較尷尬的位置,是北京交通的一個巨大障礙。

不過歷史證明,前人如毛澤東、陸定一、周恩來等人對故宮的保護是十分正確的,他們將故宮完整地交到後人手中,我們才能擁有今天如此龐大而令人驕傲的文化瑰寶。


浮世人物誌


提起故宮,很多人都會想到坐落在北京城的那座繁華的宮殿群。

對於如今的億兆黎民來說,這裡曾經所有的故事可能已經消散在了這座皇家建築群中,他們所希望看到是古代王朝的皇宮是怎樣的輝煌?古代王朝的龍椅又是如何的富麗堂皇?
而締造者一切的朱棣卻漸漸的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中。
更多的人所知道的是,這裡曾經是明王朝、清王朝兩代王朝的皇家住所,但是他們卻不知道是永樂皇帝朱棣永樂強令締造了這一切。
如今的故宮早已經不是明清兩大王朝的專屬皇家群,在歷史的緩緩進程中,它們已經有了新的標籤:
---中國的文化藝術瑰寶。
在朱棣通過所謂的“奉天靖難”登上明王朝的帝王寶座的時候,住在南京城的朱棣常常深感不安,作為帝王的他有了一個全新的打算:
遷都北平。
與此同時,朱棣將曾經的北平更名為北京。此後的成祖皇帝朱棣開始了修建都城的宏偉壯舉,在北京修築皇城遠遠沒有像朱棣想的那麼簡單,調遣龐大的人力,調遣數量龐大的楠木,調遣基本的物資,這些都是修築這座皇城所要面臨的一系列的問題。朱棣為了能夠順利修建皇城甚至兩次從南京奔赴北京,就是希望能夠讓在這裡修建一座最為適合自己的皇家宮殿群。
鐵了心要遷都的成祖皇帝朱棣,在自己鐵腕政權下開始了一系列的規劃。
當時的北京附近,久經戰火的波及。無論是經濟、政治、文化各方各面都需要回復發展,為了能夠讓北京一帶去的良好的發展,朱棣不惜用繁華富庶的江南之地遷移了大量的達官顯貴定居北平,還從北方之地遷移了大量的居民開開墾這裡的荒地,有了這些遷移的人口,北京之地的經濟很快得到了發展,人口開始迅速的激增。
這個曾經飽受邊塞民族入侵的城市在一瞬間爆發出了旺盛的生生命力,源源不斷增加的人口,漸漸興起的城市,這裡所有的一切在朱棣強有力的支持都開始漸漸復甦。
朱棣想要得到一座豪華的宮殿,就必須承擔起應該承擔的責任。
或是大臣的謾罵、或是百姓的抱怨。
這所有的一切都必須是他這些帝王所承受的,在享受這座皇家建築群之前,承受這些是朱棣必須要接受的一件事情。
也許身為帝王的朱棣清楚的明白,皇城構建的核心在於人力,只要北平之地有源源不斷的人力支撐,遷都就僅僅是時間的問題。
對於朱棣來說,北京曾經是他的發家之所。這裡再怎麼荒涼,也珍藏有自己大半生的記憶,或是金戈鐵馬的生活,或是披荊斬棘的廝殺,在這裡都有濃濃的情感寄託。
也許朱棣遷都還有一點點私心的話,那就是自己對於太祖皇帝朱元璋的一絲絲的愧疚。因為,畢竟是他親自從侄子手中奪取了成精不屬於他的帝位,也許在在南京城的龐大宮闕中,朱棣沒有睡過一天的安穩覺。
數次的夢中驚醒讓這位鐵血帝王一次次的告訴自己:一定要遷都,並且是越快越好。
懷著愧疚,也懷著“天子守國門”的心態,在朱棣強有力的支持下,龐大的皇家建築群拔地而起,宏偉浩大的曠世工程清晰的出現了這位帝王的眼前。遷都一事終於順利的完成了。
十四年的時間,六百多年的心血。
佇立在北京的皇家建築群終於完工了,在龐大皇家建築群的背後有100多萬的民夫的心血和汗水,還有數以萬計的工匠在兢兢業業的雕琢這這座皇家建築群。
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這座皇家建築群,雖然已經距離建造已經過去了百年曆史,可是這座皇家宮殿群曾經所承載的歷史卻是巨大的。
或是繁華、或者悲愴、或是屈辱。
這座六百年曆史的皇宮都親眼目睹了一切,見證過往事輝煌,也見證過列強環伺的屈辱,它所經歷的一切的一切都註定了這座皇城會成了眾人心中一座獨特的皇家建築群。
曾經的紫禁城所代表的皇家別苑已經被徹底抹去,因為它有一個新的名字---故宮博物院。
從它正是敞開胸懷迎接各地的遊客,到現在已經有94年的歷史。曾有所有輝煌的記憶雖然已經漸漸模糊,如今在高牆大院中,我們所能看到的也許僅僅是紅牆青瓦。
可是,曾經這座皇宮所承載的厚重的歷史卻是不容遺忘的。

歷史總探長


這裡的故宮估計指的是北京的,其實中國有四個故宮。至於保護者,不同地方也不一樣。

比如北京故宮: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也就是我們熟知的紫禁城,位於北京中軸線中心。最早是由明成祖朱棣於1406年開建,1420年竣工。在這裡經歷了明清兩代24代帝王,直到清宣統帝溥儀,在1924年被北洋軍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趕出宮殿,至此,紫禁城結束了它作為皇家宮殿的使命。馮玉祥將溥儀逐出紫禁城後,又成立了“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

1925年以後紫禁城才被稱為“故宮”,並對外開放了“故宮博物院”。接下來戰亂、日寇侵華,故宮陷入無人管理的混亂中,長達38年,直到1949人民政府接管並進行了大量整理維修工作,才有今日北京故宮的盛況。

瀋陽故宮:瀋陽故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又稱盛京皇宮,是清朝初期的皇宮,也就是清朝代入關前,後金的的政治文化中心,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就把這座皇宮留作陪都。

這裡有意思的是,本來瀋陽故宮是沒有那麼多皇家文物的,1924年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後,偷偷地帶了不少文物出來,據說和他一起離開的還有一大批國寶,大約1300件文物中的極品,被溥儀帶回了東北老家,這也是後來瀋陽故宮文物的來源。2008年12月香港佳士的一場文物拍賣上,一支翠玉透雕盤龍頭簪拍出800萬港幣的天價,轟動一時,消息傳開後,後來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從瀋陽故宮裡找到另一隻。經鑑定,瀋陽故宮所藏,和佳士得這件,原本就是天生一對!據說,這隻簪是當時溥儀裝在手提包裡,帶出紫禁城的,後來交給了收容所所長,最終成為瀋陽故宮的藏品。


例外狀態


當然是他們了!!!

擇一事終一生!!!

因為他們,我們才能夠看到故宮的今天,才能在如今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

強烈給大家推薦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以下高清大圖。。。




主題曲獻給大家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5c485dcfca39457beda87ec8137b9d8c\

史說閒話


5個你不知道紫禁城的秘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dd490003c1a383c106a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