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由著名清史專家、《百家講壇》主講人張宏傑撰寫,是一本有別於市面上常見的“成功學”“演義類”寫法的好書。

這套書一共有三冊,今天默曾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第一冊,主要講述了曾國藩跌宕起伏的一生,分別從他的正面、左側面、右側面三個角度,介紹了曾國藩在挫辱中自我更新與“成聖”之旅、一生的財務狀況以及他對風水、相面和天命等的態度,為我們刻畫了一個充滿“細節”、更加“立體”、有血有肉的曾國藩。

這樣的曾國藩,不再是“高大全”,而是閃耀著人性光芒的“缺陷美”,也因此,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更加富有教育、啟迪意義。

就像張宏傑所說的那樣:

曾國藩之於後人的最大意義是,他以自己的實踐證明,一箇中人,通過“陶冶變化”,可以成為超人。換句話說,如果一個人真誠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領可以增長十倍,見識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擴展十倍,氣質可以純淨十倍。愚鈍之人,通過自我磨礪,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說得出,辦得來。浮躁之人,也可以變得清風朗月般從容澄淨。偏執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開闊,不矜不伐。

那麼,曾國藩究竟有多麼愚鈍、浮躁、偏執?又是怎樣通過自我更新達成“成聖”之志的呢?

下面,默曾就從三個方面與大家分享:曾國藩,一個普通人的自我更新與“成聖”之旅。

主要分享三點內容:

  • 曾國藩的“普通”之處,表現有哪些?
  • 曾國藩的自我更新,是如何實現的?
  • 曾國藩的成功經驗,如何為我所用?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曾國藩的“普通”之處,表現有哪些?

如今,世人對曾國藩的評價非常高,不僅現在關於“曾國藩成功學”的書琳琅滿目,甚至在100多年前毛澤東、蔣介石、梁啟超就已經視曾國藩為偶像。

有人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第一人”,也有人稱讚他“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甚至還有人將他與孔子、王陽明並稱“兩個半聖人”。

但是,張宏傑卻在《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中,為我們刻畫了一個笨拙、浮躁、好色、偏執的普通人曾國藩,讓他不再是冰冷的歷史人物,而是可愛的鄰家大哥,可佩亦可學。

一是資質平平,腦子笨。

關於曾國藩的“笨”,流傳最廣的應該是他被小偷嘲笑和考秀才屢屢名落孫山的故事:一篇300多字的短文,“樑上君子”都聽會了,曾國藩還沒背會;一個最基礎的秀才考試,他整整考了7次,才勉強考中。

梁啟超、左宗棠、李鴻章都曾不止一次地說,曾國藩“在並時諸賢傑中稱最鈍拙“才短”“欠才略”;曾國藩自己也常說他“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讀書、做事反應速度都很慢,別人讀書一目十行,辦事迅速果斷,他卻過於“儒緩”。

二是心浮氣躁,坐不住。

雖然,現在關於曾國藩的影視作品或是照片,他看上去都是性格穩重、不苟言笑的樣子。按“星座學”來說,有點像“土象星座”比如金牛座人的特點。但是根據曾國藩的生日來看,他其實是射手座,“像風一樣自由”,活躍外向,坐不住。

曾國藩在青年時代就是恰恰如此,他非常愛結交朋友、喜歡熱鬧,剛到北京當翰林時,每天都要走東家串西家,喝酒、吹牛、下棋、聽戲,若是穿越到當代,估計就是吹牛、擼串兒、打王者榮耀、逛夜店。翻開他的日記,責備自己“趕局喝酒”“沒有恆心”“太愛出門”的記載到處都是。比如:

留館後,本要用功,而日日玩愒,不覺過了四十餘天。

無事出門,如此大風,不能安坐,何浮躁至是!

有俗事來擾,心亦隨之而馳……

見人圍棋,躍躍欲試……

應酬稍繁之際,便漫無紀律……

心浮不能讀書……

自定課程,以讀《易》為正業,不能遵守,無恆……

讀書悠忽……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不僅如此,那時候的曾國藩還有一個有些“變態”的癖好,就是愛看殺人。他住在城南菜市口附近,清代的時候那裡是刑場。所以,曾國藩隔三岔五,就和朋友們一起去看殺人。

可見,年輕時的曾國藩心浮氣躁、缺乏自律到何種地步!

三是性格傲慢,脾氣爆

雖然曾國藩不是特別聰明,但是,由於他後來找到了提升“學習力”的辦法,會考試,成為了同學中唯一高中進士、當翰林的人,所以,難免覺得自己很牛掰,常常“高己卑人”,待人接物也讓人很不舒服。

他的幾個至交好友,都曾直言不諱地指出過他的“傲慢”。比如,好朋友陳源兗就曾不止一次地告訴他,不要那麼傲慢,不要那麼自以為是;另一位好朋友邵懿辰也說他,剛剛與人認識的時候,還顯得很謙遜,但是交往時間久了,就不自覺地露出傲慢的本色。

至於脾氣不好,也給大家舉兩個例子。到北京頭幾年,曾國藩曾與同僚打過兩次大架:第一次,是與在刑部工作的老鄉鄭小珊,一個年長他十幾歲的老大哥,一言不合,就破口大罵,問候完對方,又接著問候對方的父母親人,十分粗俗;第二次呢,不僅是同鄉,還是同年入職的,叫金藻,也是因為一點小事,罵個不停,朋友們勸都勸不開,充分暴露了他性格中暴烈衝動的一面。

四是為人虛偽,好女色。

關於他的虛偽,好朋友邵懿辰說他,“對人能作幾幅面孔也”。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真誠。與朋友們在一起,他也常常故意顯擺高深、誇誇其談、不懂裝懂。

至於好色,可能很多人都不信,但也確實確有其事。曾國藩日記中多次記載他犯這樣的錯誤:在朋友家看到女主人,注視數次,非常無禮;在另一家見到了幾個漂亮姬妾,老是偷看、“邪視”;更讓人無語的是,有一次當他得知某朋友納了個漂亮的妾,竟以借書為由特意跑到人家家裡,再三強迫人家把新媳婦兒帶出來一塊兒喝酒,席間甚至還有調笑行為,以至於事後連他自己都在日記裡罵自己“簡直不是人啊,一點羞恥心都沒有,真是衣冠禽獸。”

結合以上四點,我們可以看出:年輕時的曾國藩的的確確很普通。拿作者張宏傑的話說,“30歲前是庸人”

那麼,年輕時如此不堪的曾國藩,又是如何通過自我修煉脫胎換骨、超凡入聖的呢?這就是第二點要和大家分享的內容:

曾國藩的自我更新,是如何實現的?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第一招,立大志。

曾國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嶺是他30歲這一年。

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就是他確立了終身之志、人生目標:“

不為聖賢,便為禽獸”。或者做一個渾渾噩噩的人,或者做一個聖人,沒有中間道路可選。

這一點,他在寫給弟弟的信中也有相關記載:

“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與之量,有內聖外王之業,而後不忝於父母之所生,不愧為天地之完人。”

大家千萬不要覺得,“立志”這個事是很很空疏的東西,辦事靠的是才幹和實力。張宏傑結合研究曾國藩的“成聖”之旅,得出的結論是:立志對一個人人格的發展意義是決定性的,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至關重要。

曾國藩後半生之所以能夠“脫胎換骨”,並一生孜孜不倦地自我更新,最根本的內動力就是他立下了高遠的志向,這是他最終能夠“成聖”的根本原因。

對於這一點,曾國藩自己也有很深的體會。他曾說過,立志譬如打地基。只有地基牢固、結實,才能蓋起宏偉壯大的生命之殿。

我們看曾國藩後半生的事業,可知立志對他一生的修行和事業的成功,的確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比如,剛當翰林時,曾國藩也是和很多人一樣,散館就三五成群喝酒、聽戲。但是,自從他立志“學做聖人”之後,就為自己立下十二條做人的規矩和課程標準:敬,靜坐,早起,讀書不二,讀史,謹言,養氣,保身,日知所亡(每日記錄讀書心得),月無忘所能(每月做詩文),作字,夜不出門。

通過這十二條“日課”,曾國藩的生活變得非常有規律,學習更加深入,對考試的準備也比很多人要充分。所以,每次翰林大考成績都很出色,每考一次都要大踏步升官,第一次大考完由從七品升為從五品、升了四級,第二次大考完又由從四品躍升至二品、又升了四級,完成了從副處到副部的跨越,步入了高級京官行列。

這就是立大志的好處:不僅使得他改掉了心浮氣躁坐不住的毛病,開啟了修聖之路,還使得出身非常普通,在官場上毫無根基,又為人笨拙、不善機變、脾氣暴躁、修養極差的他,十年時間完成了從“副處”到“副部”的跨越。

第二招,寫日記。

如果說立志是戰略指導層面的,那麼,寫日記就是戰術行動層面的大狠招。正如他的老師唐鑑教導他時所講,內聖最關鍵的是每天都寫日記,這是入聖之基。

曾國藩很聽話,從30歲開始重新寫日記,一直寫到他生命終結的那一天,下午死的,上午還在寫。最後,還真的通過寫日記實現了“內聖”的志向。

小學生都會寫的日記,何以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呢?難道曾國藩的日記寫法有什麼獨特之處嗎?還真有!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結合曾國藩現存的日記,以及他的老師唐鑑、朋友倭仁等人的建議,默曾總結了“曾式日記”三大寫作要點:

第一,要以反省自己為目的。不要“流水賬”式地記錄,要牢記:寫日記的終極目的是通過覆盤、檢視自己的一言一行,加強自我管理,督促自己發揚優點、改正缺點。

第二,要以一種誠敬的心態來書寫。把寫日記當成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日記中規定的,必須做到,這是寫好日記的關鍵。所以,必須保持誠敬的心態。因為,如果我們思想上不重視,筆下肯定也會敷衍。

第三,要注重“研幾”。也就是,要抓住細節,不光要反思自己的行為,甚至要反思檢查自己大腦中轉過的每一個念頭。問題和真理往往都在細節之中,這是通過撰寫日記加強自我修養需要非常重視之處。

這就是“曾式日記”的寫法。從1842年10月1日開始,曾國藩堅持每天用楷書寫日記,把一天做了什麼事、說了什麼話,甚至是做了什麼夢,都要細細地過一遍,然後反省哪件事做得不對,哪句話說得不對,“痛自警醒”,記載下來,深刻反省。

正是通過這種“反人性”的自律訓練,曾國藩改掉了自己學習坐不住、脾氣太暴躁、虛偽又好色的毛病。甚至他戒除“吸菸”這個惡習,也是通過寫日記來實現的。

曾國藩的煙齡很長。讀書之時,曾經是成天煙筒不離手。三十歲以前,他也曾試著戒過兩次煙,不過都沒有成功。在立志自新開始寫日記之後的第21天,曾國藩又一次發誓戒菸。雖然這個過程很痛苦,但他通過寫日記這種自我監督方式,最終到快一個月時,終於“吾自戒吃煙,將一月矣,今差定矣!”從此,徹底戒菸。

對於自己戒菸成功,曾國藩終生引以為自豪,並且多次以此為例,教育子弟。而在這其中,寫日記又發揮了非常大的作用。

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小看寫日記這件事,更不要覺得它很小兒科。

正確的、持之以恆地寫日記,真的可以讓一個人不斷自我更新、最終“脫胎換骨”。

第三招,借“他律”。

曾國藩曾經說過,事必有所逼有所激才能有所成。在全面提升自我這件事上,也是一樣的。畢竟,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一個人自制力再強,也有產生惰性的時候。但是,如果有人監督自己,結果就會大不一樣。

就像一根基因不是很好的竹子,如果生長在根根筆直的竹林中,那麼,為了爭奪陽光,自然也會長得筆直。這就是“他律夾持”的功效。

那麼,曾國藩是怎麼做的呢?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一是主動靠近良師益友。剛來到京城時,曾國藩住在城外。後來,他一個朋友建議他搬進城內住,因為城內有許多像唐鑑、倭仁這樣的厲害的人,可以通過靠近他們,向他們學習,激勵自己不斷完善、提升。這就是“師友夾持,雖懦夫亦有立志”的道理。再通俗一點解釋,就是“孟母三遷”的道理。

二是主動把自己的日記給親朋閱讀、點評。就像我們現在發朋友圈一樣,為了得到更多“夾持”,避免自己沒有恆心堅持不下去,曾國藩還在倭仁的建議下,每隔一段時間,抄寫日記給朋友們傳閱、送回老家給兄弟子侄們看,徹底把自己的行為坦誠公佈在大家面前,在“他律”的作用下監督、激勵自己。

曾國藩的成功經驗,如何為我所用?

首先,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雖然,曾國藩自我更新的“三大狠招”著實管用,但是,大家在具體實踐過程中,

千萬不要急於求成。一定要認識到,很多根深葉茂的老毛病、壞習氣,不是一時半會的“猛火煮”就能徹底改掉的,有些還需要用時間的溫火去“慢慢熬”。

比如,曾國藩在立志自新、開始寫日記之後,也曾出現過立誓“夜不出門”,卻又“無事出門”,去菜市口看殺人之類的情況;還曾出現過發誓不再與人吵架,但不久又與金藻爆發一場大沖突的事……等等。

所以,只有認識到了這一點,認識到我們在完善自我的過程中,肯定會有反覆、失敗、挫折甚至倒退,認識到這些都是正常的情況,即使是聖人也不例外,才能正確看待前進中的波折,不會因此而放棄、止步。

有了這個心理建設,我們就可以開始踐行曾國藩的“三大狠招”來提升、完善自己了。

默曾的建議是:發揮少的力量,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一次只攻克一座城池。

《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1》|普通人如何脫胎換骨、逆襲“成聖”?

比如,曾國藩在通過這“三大狠招”自我更新時,首先取得突破的是“戒菸”,並因此進一步激發了鬥志,堅定了“無事不可變”的信心。

所以,我們也可以結合自己的個人情況,先選一個自己最想改進、提升的具體事項。這是第一步,立志。

第二步,記錄。可以採取寫日記的方式,也可以採取在朋友圈或其他平臺打卡、記錄的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記錄一定要實事求是、不可自欺欺人,還要及時覆盤、固化成功經驗。

第三步,尋找“夾持”力量。比如,朋友圈先立Flag,明確完不成任務有什麼懲罰,請大家監督;主動結識相關方面自律能力強的人請教;還比如,加入抑或自建一個小社群,與有共同願景的人一起互相監督;等等。

以上就是“普通人”曾國藩逆襲“成聖”的經驗,希望對你有所啟迪,願你也能擁有一個開掛的人生!


文章作者:默曾,“好書解密菌”,默曾極致踐行讀書會創始人。關注我,與好書相約,有默曾為伴,漫漫求索路,從此不孤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