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9 你弱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壞工作

作者 | 孫瑞希:生涯諮詢師,個人成長教練,今日頭條簽約作者,青雲計劃外部評審團成員。專注分享成長乾貨,推動你的職場進化。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

你弱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壞工作

在公眾號“洞見”上看到一篇文章《你總遇人不淑,其實是你的問題》。

文中說: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提問:“經常性遇人不淑是一種怎樣的體驗?”有網友回答道:“人這輩子,誰沒遇見過幾個人渣。但是經常遇人不淑,你就要自我反省一下了。在很大程度上,是我們自己創造了自己的經歷。你是誰,才會遇見誰。”

我很認同這個觀點:你是誰,才會遇見誰。

把這個觀點延伸到職場,經常找不到“好工作”,也需要自我反省一下,不是工作出了問題,而是你出了問題。

很多時候,並不是我們遇不到更好的工作,而是當那個更好的工作出現時,沒能成為更好的自己。

01

你的實力決定了你能遇見誰


認識一位畫家,年輕的時候很窮。他畫過油畫、畫過國畫,卻一直沒混出什麼名堂來。他當時的理想很簡單:能夠專門從事自己喜歡的繪畫創作工作。

然而,事與願違。畫家這份職業不足以讓他養家餬口,他只能一邊搞創作,一邊在古玩城租了個攤位,靠給小公司、小飯店畫沙發背景畫、提牌匾和搞裝修設計謀生。

從畫家到畫匠,他遭遇的不僅僅是心理上的巨大落差,還要四處碰壁、受盡委屈。

有一年年底,他去一家企業要賬,財務部以各種理由推脫:賬面沒有錢,領導不在無法簽字……

他記不清自己跑了多少次,直到有一次對方煩了,指著他的鼻子罵:“誰讓你來的?領導不簽字,你跟我說不著!”

他終究沒有在年底要回錢,直到年後,在對方的要挾下,他又贈送了裝裱好的“招財進寶”、“八方來財”的字後才了事。

他覺得這兩幅字俗不可耐,就像他為了生存不得不委曲求全一樣俗。但這俗氣的人間煙火,又是他不得不面對的。

46歲時,他因一幅國畫成名,從此一發不可收拾。他擁有了自己的經紀人團隊。走到哪裡都被人尊稱為X老師。

50歲時,他開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藝術館,裡面都是自己多年積累的得意畫作。

他出門參加活動,前呼後擁。主辦方唯恐照顧不周:X老師,您想吃什麼,喝什麼?有什麼忌口的?休息的還好吧?看X老師這幅字,遊雲驚龍鐵畫銀鉤

畫家不再像年輕時那樣,為了謀生什麼活兒都接。他說自己為藝術而生,要按照自己對世界的理解進行創作。

畫家還是那個畫家,只是世界變得對他愈發和顏悅色,這讓他有底氣活出更好的自我。

有次和他談起年輕人的無奈:對工作不滿意,礙於現實又只能忍受。

他說:在開放的社會,你隨時隨地都會遇到一份好工作,你沒法和它並肩同行不是你沒有機會,而是你沒有實力!

畫家這句看似刻薄的話裡,道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你強的時候,你的選擇最多;你弱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壞工作。

你弱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壞工作

02

想要的太多是最壞的開始

小辛在一家公司做了四年基層工作,當升職無望,加薪無門時,她毅然選擇了辭職。她希望下一份工作能向管理崗位衝刺,多點技術含量。

她很快就謀到了一份主管的崗位,薪水也比以前高了不少。但問題來了,管理崗位意味著承擔的責任也大,她經常加班,不像之前那樣有富餘時間可以照看孩子。

她又開始重新求職。工作時間寬鬆的,往往錢給的少,而且多數是重複性工作。工作時間寬鬆,錢給的多,離家近的,還要有點技術含量的工作不是沒有,比如企業高管或技術牛人,你可以不用坐班,但她的實力還沒達到。

小辛沒想到求職之路如此不順,6個月內,她換了4份工作。有一份工作入職不到一週就辭職了。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曾經提出過一個理論:工作適應理論。簡單來說就是隻有當工作環境能滿足個人的需求(內在滿意),個人也能滿足工作的技能要求(外在滿意)時,個人在該工作領域才能夠得到持久發展。

工作適應理論強調的是職業的本質是交換,交換最重要的是匹配。

小辛希望工資高,工作自主性強,又有技術含量,這樣的工作有,而且不少,但是需要實力來匹配。你的實力決定了你的自主權。

我老家一個親戚Q叔住院,我幫忙聯繫了相熟的醫生。治療Q叔的慢性病有一種藥,藥效好,價格便宜,副作用也不大,是醫生首選的治療藥品。

Q叔聽村裡的人說,這種藥副作用大,所以堅決不肯用。醫生沒辦法,只好換了一種進口藥。進口藥費用高,Q叔又嫌貴。

醫生首選的藥品他信不過;退而求其次,剩下的備選藥品中,副作用小、藥效好的多為進口藥,價格昂貴;便宜的、藥效好的往往副作用大。

一個普通的治療藥物,要滿足他的主觀臆斷,要價格便宜、要副作用小、還要藥效好,他在一件事裡融入了眾多期待。

瑪麗蓮夢露曾經說過:你可以擁有一切,但不是同時!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想要一個滿意的結果,最重要的是實力的匹配。如果你的實力匹配不上你想要的東西。就要做減法,找到你最想要的那個東西,對於其他過多的奢求,戰略性放棄。

人生最無奈的不是實力不夠,而是你想要的太多,這才是最壞的開始。

你弱的時候,遇到的都是壞工作

03

要麼提能力要麼降需求

你總能遇見更好的自己

王小波說:“人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人的能力是有邊界的。所以我們看到很多人的人生走向是:我用盡全力,終於過上了平凡的一生!那麼怎樣才能遇見更好的自己呢?很簡單:要麼提升能力,要麼降低需求。

1、提升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能力有很多種,根據能力所表現的活動領域來劃分的話,有一般能力、特殊能力、再造能力、創造能力、認知能力、超能力等等。

對於很多人來說,在職業發展早期,提升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特別重要,這是一個人在職場立足的根本。

一般能力是指人們進行各種活動中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比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注意力等。

特殊能力是順利完成某種專門活動所必備的能力。比如畫家的繪畫能力。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都可以通過後天的刻意練習得到提升。

在職業發展中後期,需要著重培養自己的認知能力。也就是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運用信息的能力。它有利於人們在客觀世界中做出正確的決策判斷。

2、降低需求

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曾經寫過一本書《低慾望社會》。書中說,隨著人口減少、超高齡化、失去上進心和慾望的年輕人越來越多。

但我們說的降低需求和降低慾望是兩碼事。降低需求的本質上是讓自己的需求合理化,最終與工作匹配。

無論是提能力還是降需求,究其根本,當你與外部世界統合的時候,你的內心才能真正的接納自己。你接納了自己,也便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