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0 你能接受完全真實的自己嗎?

你能接受完全真實的自己嗎?

你能接受完全真實的自己嗎?(原問題)

不管接受與不接受,完全真實的自己就是和自己永遠在一起的一個人,儘管這世界上人很多;所以,逃避完全真實的自己就是和自己慪氣。而總和好多人愛說的“你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一樣,那麼你就是和自己鬥氣了。

蔑視自己和過分看重自己,都是不合適的。我的觀點是,做自己就要鑽入自己本身,也就是忘了自己。看自己呢,又要逃離出自己的狹小,站得遠些,客觀、公正、全面、科學地審視自己。再上前一步,剖析自己,並且結合別人的建議。

接受自己,那麼,你就很容易懂得自己。曾幾何時,看著鏡中的自己,怎麼看都覺得彆扭,自己真的和想象當中不一樣呢,內心有自我的覺醒,本身就是突然體察到自己的存在。如果,你的心能和你的秉性對話,那麼你就走到了自我省察的第一步。如果,你只有自我,而沒有自我的審視,你還距離覺醒遠著呢。(wm197049)

聽,這個渾厚或者柔弱的聲音,看,這個矮小或者壯碩的人,順眼也罷,漂亮也好,哪怕是其貌不揚,甚至醜陋;再者,看看你的為人處世,旁觀你的言談舉止,所以這些,都是自我審視的開始——由外而內。

有這樣一種情況,沒有自我、自尊、自察、自省的概念。說明你和你一直在貼地而飛。人的無意識是純真的,這倒不論年齡大小,和閱歷、學歷有些關係,很多時候又沒有必然聯繫。餓了就吃,睏倦就睡,不高興時候大喊大叫,有了好事兒欣喜若狂,這些個表現,說實話是和教育修養沒必然聯繫呢,教育放在知識儲備上或許奏效,放在人格修養上面,只能屬於偽飾——考慮的禮貌和別人多了,卻更容易掩蓋自己的真實。

有良好修養的人是這個樣子的,他會在做自己之前,先考慮下別人的感受和環境是否允許,並且涉及到此事發生後導致的一些列後果。這就是教育的結果。而本身修養於心的人,他最容易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並且考慮到別人的感受和利弊。這是兩種不同的人,雖然表面不容易看出來。而後者是情商觸發智商,導致行動溫暖得體的表率。

有些事情屬於天生,學不來。

無論哪種方式,就各人性格上或者能力上,比如說一種方式叫人揚長避短,比如說一種方式叫人彌補自己的空缺,說實話都是對自己不真誠的表現,還有,叫小孩兒忍著委屈和疼痛不哭出來。

誠實是做事兒的第一步,我們在世界上,無論好的、壞的、快樂的或者不幸的事情,我們都在做事兒,當然也不管是事兒找你,還是你找事兒。拋除那些看不懂自己和沒意識看自己的人。如果,你有看懂自己的意願,完全能做到差不多。那就是尊重事實,本著誠實。

不屬於說教的成分,誠實是一個做事兒的基準,也是評判事物和自己的原始參照,好比海平面。世間萬事萬物如果沒了參照,那就無所謂好與壞、進步與落後了,那將是很可怕的,一切都將混亂無序。完全接受真實的自己,就是人生應該上的第一節課。所以,這不是能不能接受真實的自己的事兒,也不是願不願意接受完全真實自己的事兒,而是實屬必然。

這裡面有個能力問題。一輩子沒有這個能力的人,未嘗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兒,因為他不懂,沒有懂得的生理基礎和物質能力。他也就是個悲哀的人——對大多正常人來講,因為他的世界裡沒有喜怒之分,也沒有得失之念。

除卻那些大徹大悟的人。我們都屬於中間的部分,既不誠實又有誠實的情愫,既有覺醒的意願又無有效的步驟,當然更有對自己的放縱和不完整規劃。所以,有時候主動做自己,有時候被動做自己;有時候是無意識的純樸自己,有時候又是有意識的做了想要的自己。

是不是有些混亂?實屬正常,並非偶然。就一個人的成長,既有環境的因素,又有自我的調解,既有社會的因素,也有諸多方面的扭曲,人就成了綜合性的產物。但是,自我意識越強,越可能接近心中的自己,自我修養越高,越容易客觀看待自己,懂得自己,並且處理自己本心和自己本身的事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