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你最佩服誰?

一枚影視外行


這三個人相比,相對來說勇於邁出第一步的人比較難,也就是秦孝公他是值得別人尊重的。大秦帝國之所以能夠崛起,秦孝公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要知道秦孝公接過來的秦國,是一個危機四伏的國家。那時候的秦國,在國際上的地位就類似於蠻夷之國,是其它中原大國所不齒的對象。

當然了其它中原大國之所以這樣稱呼秦國也是有原因的。畢竟秦國的地盤,是佔領的之前的西戎的土地。

秦國之所以建國是秦穆公打敗了西戎,從此,秦國開始有了自己的土地。他們幾十代人在這一塊土地生深耕,影響力越來越大。

但是,到了秦孝公時期,戰國七雄已經成型並且初具規模。

儘管齊國也邁入到了七雄之列,但是,那時候的秦國還是受歧視的,尤其是魏國經常欺負秦國。

秦孝公不想受這種氣了,他必須要改變現狀。畢竟和魏國打仗,他們是打不贏的。打不贏就要割地賠款,受別人的歧視。

當時對於秦孝公來說,只有變法,才能讓秦國走向強大。所以,秦孝公開始廣納賢才,一時之間來應聘者絡繹不絕。

在所有的賢才當中,有一個叫做商鞅的脫穎而出了。

商鞅是法家的代表人,他最重視的就是法律,他相信法律可以強國。一開始他要求變法,遇到了頑固派,尤其是秦朝上層社會的阻撓。

在面對種種糾紛的時候,秦孝公始終能夠站到商鞅的這一邊。當然了,當時的秦孝公支持商鞅是頂著巨大的壓力的。

若是商鞅變法的成效不好,他將會成為秦國的罪人。

但是無論頂著多大的壓力,秦孝公從來都沒有放棄過商鞅。變法必須要經過時間的檢驗才能夠得到成效......。

不過,商鞅還算不錯,他沒有辜負秦孝公對自己的信任。秦國終於通過變法,走上了強大,而且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老大。

秦國強大了再也沒有人看不起秦國了,在秦國強大之後,商鞅帶領著秦國的士兵小試牛刀,和昔日欺負秦國的魏國打了幾次仗。

果然不出所料,秦國每一次打仗都能夠取勝,魏國趕緊割地賠款,然後還把國都給遷到了東邊。

一個強大的秦國再次站了起來。

可以說秦國之所以能夠稱霸七國,完全都是秦孝公的功勞,若是沒有秦孝公,秦惠文王也好,秦昭襄王也好,他們也不會稱霸天下,橫掃六國。

秦惠文王時期和秦昭襄王時期,他們之所以可以飛揚跋扈,之所以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都是秦孝公給他們奠定了一個雄厚的基礎,所以,在這三個人當中,我最為佩服的還是秦孝公。

秦昭襄王秦時期的秦國,是最為強大的一個時期,因為在秦昭襄王統治的時候,白起帶領著秦國的士兵,把趙國直接給打趴下了。從此之後,趙國一蹶不振。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打好了一個鋪墊。

總之,這三個君王都很優秀,但是我最為佩服的還是秦孝公。


漢史趣聞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是十分出色的君主,放到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朝代,都會是響噹噹的人物。就我個人而言,我最佩服秦昭襄王,理由如下:

一、秦昭襄王知進退

秦昭襄王早年在燕國做人質,哥哥嬴蕩去世後,在母親、舅舅的幫助下,登上秦國國君之位。坐上寶座之後,秦昭襄王並沒有急於插手,放手讓母親、舅舅處理政務。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秦昭襄王深知母親、舅舅的才能,自己還很嫩,貿然插手,只會徒留笑柄。於是鑽進書房,潛心研究政務,揣摩母親、舅舅的治國策略。

知道自己的短處,放手讓親人打理,是一種很了不起的能力。

二、秦昭襄王會忍耐

長大後的秦昭襄王越來越覺得憋屈,昔日的親人已經不再是自己的依靠,反而看起來總覺得礙眼。秦昭襄王成長起來了,按理說應該可以處理政務了,可是母親、舅舅總拿自己當小孩兒,稍不如意就會嚇罵,甚至還會挨母親的藤條,從不把自己當秦國國君。可是秦昭襄王並不糊塗,知道母親、舅舅們也是在為自己分擔重責,而且幹得非常出色。那就等著吧,總有自己親政的一天,現在暫時忍耐著,積累經驗吧。

能夠明辨是非,懂得忍耐,值得你我學習。

三、秦昭襄王果斷、冷酷

秦昭襄王在等待一個契機:有得力助手輔佐,舅舅們犯錯誤。這一等,就是三十多年。秦昭王三十六年,舅舅魏冉借打齊國之名,擴大自己的封地,公然的假公濟私,置國家利益於不顧,朝臣議論不滿之聲此起彼伏。恰在此時,秦昭襄王等到了一個人,范雎,一個能夠幫助自己掌握權力的人。

天時、地利、人和,秦昭襄王果斷出手,廢宣太后,將魏冉、羋戎、公子悝、公子芾等四貴驅逐出首都咸陽。

行動果斷、心腸冷酷,是一個合格政治家必備的素質。

綜上所述,秦昭襄王知進退、會忍耐、果斷冷酷,是一位值得佩服的君主。


小楊品史


我最佩服的當然是秦昭襄王了,因為秦昭襄王那時形式最複雜,秦國最容易倒退的時期。

首先,秦昭襄王是因為母親宣太后的幫助才奪取王位,所以秦國的朝政都是宣太后把持。而秦昭襄王剛當秦王第二年,庶長壯、諸侯、公子叛亂,連累惠文後不得善終。雖然最後平定了這次的叛亂,也說明了秦國內部有分裂的跡象,而且不是秦昭襄王說了算。

而當時,六國又採用合縱的策略共同對付秦國,趙國因為趙靈武王的胡服騎射的變革,使趙國得到空前的發展。所以,此時秦國面臨了新的危機。後來,宣太后去世後,秦昭襄王才親自持政。面對六國的合縱,秦昭襄王使用範睢的謀略,採用了“遠交近攻”的戰略,逐一瓦解六國的結盟。

同時,長平之戰徹底毀了趙國的元氣,再也沒有趙靈武王時期的強盛,這讓秦國的威名遠在六國之上,從此秦國的實力遠超過六國的任何一個國家。

面對時局如此錯綜複雜,秦昭襄王依然秦國處於不敗之地,並且也讓秦國的實力不斷的得到提高。 如果沒有秦昭襄王君臨天下的魄力,那是難以應付繁雜的局面。秦孝公確實為秦國立下汗馬功勞,秦國的崛起確實離不開秦孝公的功勞。但我更喜歡秦昭襄王!





歷史的陪伴者


這三人來說最佩服的是秦孝公。

在秦孝公嬴渠梁之前,秦國經歷了幾代君位動盪,國力大為削弱,河西之地被魏國奪取,秦孝公之父秦獻公嬴師隰為奪回河西,將都城從西部的雍城遷到東部櫟陽,無奈願望沒有實現便去世。秦孝公繼位時,秦國內憂外患,被諸侯疏遠圍困。秦孝公為使秦國強大,在國內頒佈了著名的求賢令:

“昔我繆公自歧雍之間,修德行武。東平晉亂,以河為界。西霸戎翟,廣地千里。天子致伯,諸侯畢賀,為後世開業,甚光美。會往者厲、躁、簡公、出子之不寧,國家內憂,未遑外事,三晉攻奪我先君河西地,諸侯卑秦,醜莫大焉。獻公即位,鎮撫邊境,徒治櫟陽,且欲東伐,復繆公之故地,修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於心。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後秦孝公任用聽聞求賢令而來的衛國人商鞅,併力排眾議,實行變法,獎勵耕戰。經過變法後秦國國力日漸強大,百姓富裕充足。後收復河西,一掃之前的頹勢。

秦惠文王嬴駟在位期間北掃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當時的有志之士張儀、司馬錯等都得到了重用。

秦昭襄王嬴稷在位期間任用遠交近攻策略鯨吞蠶食周邊土地,使秦國版圖進一步擴大,任用範睢、白起等人,對秦國的發展起到了決勝的作用。


三個君王中,秦孝公在秦國的生死存亡之際,一改秦之疲弱,為之後秦國的強大奠定了基礎作用,是秦國強大的最初創造者。惠文王和昭襄王繼承了孝公時期制定的策略,將秦國更加的帶向了強大。


永康太尉


實在太喜歡大秦,可不是太懂歷史,但又忍不住談談自己的淺見!

若把一國比做一家.那秦孝公則為守,秦惠文王則為扛,秦昭襄王則為衝!

若論對家的貢獻,首推孝公,在孝公治理秦國時,秦國在戰國七雄裡面排老末,並不招人帶見.家圖四壁不說,家風還不好,所以自從孝公上任,就足不出戶,兢兢業業地拾掇家,其主要成就是:啟用商鞅,變法圖強,遷都咸陽!那時雖然苦,雖然累,但沒有左鄰右舍搗亂,這麼窮的人家,誰顧的上搭理.使得孝公一心關起門來搞建設.直到後期,修繕完畢,左鄰右舍一看,哇,原來這戶人家這麼有實力!所以孝公功在守.

下面輪到秦惠文王上場了,人事百年如此,窮的時候看不上你,富的時候又嫉妒你.家底殷實起來的秦國立馬招來了連縱合謀,五國攻秦,這時惠文王的壓力絕對要比他老爹的要大,這也是春秋戰國史上,乃至百年諸侯的第一次.但惠文王扛住了,他派張儀破壞連縱,搞橫縱,化解危機.並打開東出之勢,龍門相王.是秦國第一位王!在他在位期間,不僅家裡收拾的好,連院牆都壘好了,河西之地,涵谷關,都是大秦之銅牆鐵壁.他扛起了秦國位列強國之決心!

然後就是秦昭襄王了,等他即位時,完全沒有任何後顧之憂,秦國已然從倒數第一逆襲為正數第一,六國誰都不是秦之對手.所以站的高的秦昭襄王格局更高,看到更遠,不僅看到了自家點地,更瞄上了全村的地,他萌生了統一六國的想法,於是,他開始為統一六國,主動出擊往外衝!

所以在這三位比起來,惠文王是大秦改革後開門面對波濤駭浪的第一位王.自從秦之倔起,就註定了戰國七雄的波譎雲詭,但秦惠文王扛住了,頗有咬定青山不鬆口的韌勁.所以更佩服惠文王!


週一燕


西漢初年著名政論家、文學家賈誼在《過秦論》中,有這樣兩句話:“孝公既沒,惠文、武、昭襄蒙故業,因遺策”和“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可見,地處荒涼的秦國在整個崛起、發展過程中,離不開三位秦王——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那麼這祖孫三人,你最佩服誰呢?

筆者最佩服的是秦惠文王。誠然他不像秦孝公那樣有無畏的勇氣和決心力排眾議,不惜冒犯貴族的利益去支持商鞅改革變法,從此秦國上下舊貌換新顏,煥然一新;他不像兒子秦昭襄王那樣遠交近攻,全方位削弱了整個東方六國的實力,從此秦國與整個東方六國的差距越拉越大。但是他處在這兩位之間承上啟下,有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頂著巨大的壓力繼續鋪開對變法的實施,同時除去商鞅。這件事得虧秦惠文王完成了,否則秦國也像戰國時期其他變法過的國家一樣,屈於舊貴族的壓力將變法不了了之了。魯迅先生曾說:“愈艱難,就愈要做。改革,是向來沒有一帆風順的。”縱觀整個戰國時期的改革史,往往都是支持改革的諸侯薨逝後,下一任繼承人沒有底氣將改革進行下去。而只有秦惠文王知道其中利害,雖然處死了商鞅,但是商君之法仍在秦國內盛行。

其實商鞅在當時之所以被除去不僅是因為當年他的法令傷害了太子太傅,更重要的是當時商鞅功勞太大,不除去會威脅整個秦國的長治久安。當時秦國整個法制建設已基本成功,商鞅所說的霸術在當時推行秦令時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這之後,商鞅和秦惠文王都是法令的最強擁護者,也是最大的危害者,因為兩人都具有修改法令的權力。但是,君主專制下,一山不容二虎,秦孝公當年沒能在彌留之際除去商鞅,這件事就留給了秦惠文王去辦。

秦惠文王時期,廣招人才,籠絡人心,為秦國打造了一個禮賢下士的好人設。秦惠文王慧眼識珠、任賢用能、甄拔人才、重用人才。這一點是嬴駟取得重大政績的關鍵之一。他不僅重用嬴華、異母弟公子疾等嬴氏宗親貴族,也重用了大量來自其他國家的外籍能臣。此時的秦國文有張儀舌戰群儒,積極外交,離間齊楚,賄賂楚臣,實施連橫之策;武有公孫衍、魏章、司馬錯等魏人為其所用。如果秦惠文王不能識人善任,不能不拘一格地重用名臣良將,秦國是不可能網羅到後世如此多的人才的。其子秦昭襄王在這一點上做得都沒有其父惠文王好。

在秦惠文王期間,秦國政績顯赫,悶聲發大財——北伐義渠,西平巴蜀,東出函谷,南下商於,為秦統一中國打下堅實基礎。秦惠文王明白,要向讓秦國真正的具有東進實力,須得先平定好秦國內部糾葛,把秦國四周邊境穩固夯實。是以,義渠、巴蜀、商於等地都在秦惠文王時期穩定,這為其子昭襄王削弱六國國力奠定了基礎。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秦惠文王位處青黃不接的時期,沒有秦孝公和昭襄王的名氣大,但是他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關鍵節點,為秦國的崛起復興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鄧海春


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這祖孫三人都有雄才大略:秦孝公依靠商鞅變法,奠定秦國發展、一統天下的基礎;秦惠文王重用張儀,將伐兵與伐交統一起來,為秦國東出、一統天下找到了正確道路;秦照襄王重用範睢,對內鞏固王權、對外將幾個大國相繼“弱”了一遍,為秦始皇最終一統天下做好了直接準備。在這三個人身上,也都有一種很特別的優秀品性:

一是秦孝公的厚重令人佩服。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在秦孝公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為商鞅推行當時最深徹的變法提供了最堅實的支持。商鞅變法在當時來看是具有革命性的,雖然受到社會底層廣泛擁護,但在貴族階層所遇到的阻力更大,弄不好都會危及秦孝公的國君之位,但秦孝公沒有退縮,始終一往無前地支持商鞅變法,終於引領國家走上了富國強軍的崛起之路。

二是秦惠文王的權謀令人佩服。張儀作為一介辯士,之所以能得到秦惠文王倚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惠文王本身就善於權謀,二人思想上能夠同頻共震。實際上,在秦惠文王繼位後,秦國也只是開始強大,並沒有對魏、楚、齊等大國形成力量優勢,是以徐州相王受辱。在力量對比不具有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將伐兵與伐交結合起來,在六國之間縱橫捭闔,營造於已有利的戰略態勢,是最為睿智的決擇。再如,秦惠文王即位之初,利用老士族對商鞅變法之恨,既誅殺了權臣,又剪除了老士族,穩定了王權。還有在他執政期間,不失時機地拿下巴蜀、義渠等國,爭取了戰略主動。

三是秦昭襄王的果決令人佩服。誘騙、扣留自己的岳父楚懷王,殺趙國降卒幾十萬,合縱伐齊幾乎滅國,滅周等等,敢想敢幹,該下手時毫不含糊。在秦昭襄王執政期間,魏、趙、韓、齊、楚都被他輪番打擊,國力一蹶不振,天下歸秦的局面已經十分明朗了。


戰漢古玉


秦孝公贏渠梁,剛從他爹秦獻公嬴師隰手中繼承秦國時雖然秦國經過獻公的改革有所發展,但改革不徹底,對外戰爭不斷,加上魏國等國的逼迫秦國已經走頭無路了。孝公剛繼位就和魏國和解割讓秦國門戶函谷關給魏國,下令遷都。而後排除一切阻礙全力支持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國力大增有了能與東方六國抗衡的資本,使得秦國向死而生開始崛起成真正的西方大國。


秦惠文王嬴駟,剛一繼位就斬了商鞅,但任然繼續在秦國實行商鞅變法,而後除掉阻礙秦國發展的老仕族,惠文王在位期間,滅掉了秦國後方的威脅義渠,取得天下糧倉巴蜀,向東擴展到函谷關以外,向南取得了楚國商於,任用公孫衍、張儀、魏章、司馬錯等,為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昭襄王嬴稷,本來在燕國做質子(難聽的話說叫‘人質’),秦武王死後,在他母親大秦宣太后羋月和他舅舅魏冉的策劃下登上了王位。在位初期只是個傀儡的存在,范雎入秦後聽從他的建議開始親臨朝政,廢除外戚。實行遠交近攻的戰略,滅了東周,戰績好看到不行。但到了晚年由於年年征戰,國力衰竭,加上各個諸侯的打壓,一下從王者掉到了青銅,把自己以前的戰果一一丟棄。


最佩服的還是秦孝公,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地基它還怎麼起?秦孝公就像秦國地基一般的存在,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有實力去和別人戰鬥靠的是什麼?是秦孝公留給他們的家底。秦孝公為人不僅懂得忍辱負重,懂得慧眼識英雄,更是懂得將國家的重擔扛在肩上的人。商鞅變法時選擇無條件的支持,還下命令說誰要是不尊重變法,殺無赦。這種勇氣,這種眼光,這種魄力在歷史的帝王中實屬罕見。不論是從政績還是從個人魅力,我都佩服他。

以上個人看法,不喜勿噴謝謝。


小良說史


第一,應該是秦惠文王,縱觀其他六國變法圖強都是一代明君死後,後代敗家的案例太多太多了,比如戰國第一霸主魏惠文王死後魏國就開始衰弱,還有齊國的齊桓公,所以守成之君功不可沒,而且秦惠文王做的非常好,吞併巴蜀,為秦國打下良好後方基礎,造就秦昭襄王長平之戰的強大國力!承上啟下做的很到位!

第二,應該是秦孝公,變法圖強,選對了人選,假如換了他的哥哥贏虔做了國君,應該也會變法,但是可能不會像他那麼成功,應該也是一世而衰的秦國!所以孝公為秦國找對了方法,而且做的很到位很徹底,算是個人能力出色的明君!但是秦國到了他這一代不管誰當了秦國國君都會變法圖強的,因為當時山東六國都變法圖強了,就剩秦國還未變法了,就算想打下去,也打不過人家死敵當時的戰國第一霸主魏國了,只能選擇變法了!

第三,應該是秦昭襄王,秦國前面兩個國君為他留下了一大筆資產,使得秦國有了爭雄天下的資本,而他在位五十多年為秦國一統天下掃清了道路,到了嬴政時期,用了九年就滅掉了山東六國,也算他是為秦國一統天下打下了基礎!要是他的哥哥秦武王多活幾年,估計秦國就要被敗光了!

總之天下歸秦是歷史的偶然,也是必然!看看其他山東六國盡出些平庸,昏聵之君!說是奮⑥世之餘烈,其實也就這④世之努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自古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大明宮闕


這三個人都很偉大,他們各有各自的特點,可以說若是沒有他們三個人的鋪墊,就沒有後來秦始皇的統一中國。

正是他們三個把大秦帝國推向了最鼎盛的時期,秦國才有機會成為了戰國時期的領頭羊的。

我們先說一下,他們三人各自的貢獻有哪些?

秦孝公

秦國之所以能夠成為霸主,被中原其它國家所認可,都是因為秦孝公。秦孝公之所以能夠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是因為他用了商鞅。

可以說沒有商鞅的變法,就沒有強大的秦國。

本來在商鞅變法之前,秦國在中原一些國家心目中的地位,就如同是蠻夷之族一樣。比如魏國,齊國,趙國,韓國他們開一個大會,都不會叫上秦國的,等於他們是無視於秦國的存在。

秦國也經常被魏國欺負,割地賠款。

秦孝公很氣憤,他發誓要讓秦國強大起來。

那麼如何才能讓秦國強大起來呢?

這時候秦孝公想到的就是秦穆公,秦穆公因為善於利用人才,在百里奚的幫助下,打敗了西戎,為秦國開闢了很大的一塊土地。

從此,秦國就有了屬於自己的地盤。

所以,對於秦孝公來說,要想讓秦國強大起來,人才才是最為重要的。

在這種情況下,秦孝公發了求賢令,不論是哪個國家的人,只要是人才,能夠帶動秦國發展的,就會被委以高官厚祿。

商鞅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來到的秦國,他通過一些列的變法,讓秦國成為了戰國七雄中的領頭羊。

在商鞅的帶領下,之前魏國奪走的秦國的土地,又被商鞅給奪了回來。

所以,是秦孝公讓秦國再次走向了強大。

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是秦孝公的兒子,他也是羋月的丈夫,他更是殺害商鞅的兇手。當然了那時候的秦國已經很強大了,即使他殺了商鞅,秦國也早已習慣了之前的法律。

所以,秦國並沒有因為商鞅的被殺而走向衰落,反倒是更加的強大了。

因為秦國的強大,秦惠文王想要欺負誰,就能打誰。在這種情況下,其它六國只要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在蘇秦的帶領下,六國合縱坑秦。

在這種情況下,秦國才開始害怕,才老實了幾年的。但是,秦國一直在尋找破解之法。

最後,秦惠文王在張儀的幫助下,打破了六國的合縱抗秦,秦國又開始走向強大。六國只能對秦國望而興嘆。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他是秦惠文王的兒子,可以說秦昭襄王秦稷統治的時期,達到了秦國有史以來的最強盛的歷史時期。

秦昭襄王秦稷手下有一個很厲害的武將叫白起,白起帶領的秦軍打敗過楚國,魏國,韓國,趙國。

確切地說正是因為白起打的趙國一蹶不振的。畢竟秦趙長平之戰,白起一次就殺了人家四十萬趙軍。

本來秦昭襄王時期就有可能把趙構給滅掉的。

但是,因為宰相范雎的個人私心,他誤導了秦昭襄王導致白起錯過了滅趙的最佳時期,讓趙國又多支撐了二十多年。

總之,這三代君主各自都有各自的特點,佩服誰的都有。就我個人而言,我還是佩服帶領秦國殺出重圍的秦孝公。

畢竟無論是秦惠文王,還是秦昭襄王他們的功勞,都是建立在秦孝公的基礎之上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