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文王時,張儀權傾朝野,他的權力到底有多大,封地有多少?

歷史的風痕


張儀在秦惠文王旗下服務時,職務分了幾個階段,相應待遇也有差別。

初入秦,為客卿

惠王以為客卿,與謀伐諸侯。

這是《史記》中張儀剛剛入秦時的職務和主要任務:客卿、主要參與策劃坑東方各國。

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是傳統上週王室對爵位的五級劃分。秦王是諸侯,卿可以理解為僅次於國君的高級官員;客卿,則是秦國為了吸引各國人才而專設的職務,“以客禮對待的卿”,算是打上了個標籤。

故客卿相,盈論,就正卿。

上面這句是《商君書》解釋秦國爵位時的一句話,即:以前以客卿身份為相的,滿足相關規定,就可以升為正卿。也就是說,客卿比正兒八經的卿級別是低一些的;而且此時張儀並沒當上相,那就更低一點。在秦國的20級軍功爵位制中,比大庶長低,按理說就沒有封地。

而且張儀的主要任務是“參與謀劃諸侯”,主要是對外策劃類,不參與內政,相應的權力也就大不到哪去。這也可以理解,畢竟是剛來投靠的外國人,哪能把內政交給你?先考驗下你怎麼坑其他諸侯國、最好是你自己的祖國。

因公升相

公元前328年,張儀和公子華一同領軍攻佔魏國蒲陽。其後,對待自己的母國,張儀玩了波很溜的操作:

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謝秦惠王。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

即:拿下蒲陽後,張儀勸秦王把此城歸還,然後威逼魏王投桃報李,讓秦國拿下了上郡、少梁。從秦王把張儀升為相來看,這筆賺大了。

自此,張儀以自己的祖國魏國為投名狀,成功轉正。在接下來的四年,張儀參與了內政,期間他牽頭給秦惠文王封王(之前正式的爵位是“公”)。

公元前324年,張儀再次兼職打仗,帥秦軍拿下魏國陝地。第二年,在代表秦國與齊、楚兩國相會談會,他玩了一把無間道:從秦國辭職,去魏國擔任魏相,他的小算盤是說服魏王倒向秦國,以破壞合縱。其中經過了幾次反覆,公元前317年,張儀完成任務後回到秦國,繼續擔任秦相。

這段時間,張儀內政外交兼修,是具有一定實權的,但還沒有封地。

達成連橫,被封武信君

張儀的高光時刻,是接下來的幾年。

公元前313年,他以“割讓商於600裡地”的謊言,騙取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趁勢搶下漢中地;公元前311年,張儀再次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忽悠楚、韓與秦國連橫。正是憑藉此功勞,他回國後正式封君獲得封地:

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

(《資治通鑑》中稱張儀獲封六邑)。精神為之一振的張儀立即一鼓作氣,先後說服齊、趙、燕等國都向秦國認慫。然而樂極生悲,就在回咸陽的路上,他的伯樂秦惠文王去世,一向跟他不對付的秦武王繼位,六國得知,紛紛再次合縱,張儀的一番努力打了水漂。

第二年,見勢不妙的張儀設計跑到魏國,成功逃過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悲劇。

總的來說,張儀在秦惠文王手下雖然受到重用,但還沒到權傾朝野的地步。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對臣子的權力制衡玩得很溜,公孫衍、司馬錯等與張儀不佳的能人也同樣受重用。況且,最後的決定權都在秦王手上,這些臣子說白了都是打工仔而已。至於張儀的封地,好像還沒來得及享受就沒了。


正史漫談


張儀,姬姓,張氏,名儀,魏國安邑人,魏國貴族後裔,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外交家和謀略家,被蘇秦稱為“天下賢士”。張儀早年入於鬼谷子門下,學習縱橫之術。出山之後,首創“連橫”的外交策略,遊說六國入秦,得到秦惠王賞識,封為相國,奉命出使遊說各國,以“橫”破“縱”,促使各國親善秦國,受封為武信君。公元前310年,秦惠王死後,秦武王繼位。張儀失去寵信,出逃魏國,擔任相國,次年去世。


紅塵音樂匯


您好,很高興可以回答您的問題。

秦惠王贏駟在位時,張儀的連橫大略得到了贏駟的賞識後,張儀做了秦國的丞相位置。但是在那個時期丞相併沒有近代史的丞相那樣權傾朝野,那時候除了君王就是老世族們掌握著權利,張儀是魏國士子出身,就是個有學識的普通人,他周遊列國後得不到做官的機會,到了秦國後才做了丞相,加上贏駟本來就是位明君,所以張儀並沒有實際上的權利,他也只是給贏駟打工的。他政治生涯中突出的是為了秦國的利益,遊說列國,見證了七國中秦國做了霸主的地位。贏駟之後,長子嬴蕩做了大王,張儀自然失去了寵愛,辭官離去。至於封地張儀實際上是沒有的,第一,因為衛鞅的變法,秦國不在有封地之說。第二,就算有的話,贏蕩做了大王后,張儀能平安著陸,留著小命辭官回家就不錯了,還要封地嗎?



仟仟視界


權利,一人下萬人上。不過惠文王死後,張儀也就不行了,一朝天子一朝臣


不貳過者


文化知識比較片面的老百姓才會認為張儀的權利很大,他其實就是一個簡單的外交人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