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5 馬蹄寺:祁連深處的一束佛光

祁連山脈深處的馬蹄山原名臨松山,相傳藏族英雄格薩爾王的坐騎曾在山上的一塊巨石上踩下了一個蹄印,後人便改稱馬蹄山。又傳說元朝時,西藏薩迦派領袖薩班在與蒙古闊端王涼州會晤後路過馬蹄山,因遇眾仙長恭迎而深受感動,便在山下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馬蹄寺(現位於甘肅省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境內)。

傳說大都是民眾基於某種現實的願望而生髮的一種附會,馬蹄山一帶最早的宗教活動其實出現在北涼;更早時,這裡曾是儒學大師們傳道解惑的場所,《甘州府志》上就說:“石窟始於郭瑀及其弟子,而後人擴之加以佛像。”

郭瑀是東晉時出生在敦煌的一位儒學大師,精通經文,博雅善辯,為避亂世,隱居馬蹄山下。郭瑀死後,他的得意門生劉昞繼續隱逸山中,著書立說。以郭、劉為代表的河西學者身處亂世而潛心學術,為隋唐統一後的中國文化中注入了河西文化的血液與基因,陳寅恪先生曾贊這“實吾國文化史之一大業。”

北涼和北魏的建立改變了馬蹄山的歷史命運——滿腹經綸的學者大儒們被延攬進了都市,替“天子”辦事;普通的善男信女們卻為了信仰走進大山,傾心佛法。西來的“阿彌陀佛”聲逐漸替代了原來的“關關雎鳩”,馬蹄山下從此變成了佛陀的領地!

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冬日裡的馬蹄寺。 (周珩/圖)

冬日裡的馬蹄寺。(周珩/圖)

從胡貌梵像到秀骨清相

千佛洞是面積約14平方公里的馬蹄寺石窟群中一座現代漢傳佛教寺院和一組古代石窟造像的合稱,幾十名僧人在這裡剃度修行。“千佛洞”的名稱來源於石窟中數以千計萬計的佛教壁畫。

千佛是大乘佛教興起後出現的一種崇拜形式。小乘佛教講求個人修為,認為皈依佛教修行的比丘在現世只能取得阿羅漢果,不能成佛,成佛和涅槃都是來生的事。大乘佛教則認為只要虔心向佛,人人皆可在現世成佛,甚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種全新的宗教理念對善男信女們充滿了誘惑,也大大增加了大乘佛教的影響力與競爭力。為體現“人人皆可成佛”的宗旨,大乘佛教興起後,各地的佛教寺院和石窟裡就先後出現了千佛圖。

創始於公元前六世紀的佛教是在東漢初年傳入了中國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代,正是佛教開窟與造像非常流行的時代。千佛洞中的造像大都完成於北魏時代。北魏是一個由漠北的遊牧民族拓跋人建立的封建王朝,可這個“專以刑殺為政令”(趙翼語)的帝國不知為何,竟然會對以寬恕忍耐為基本教義的佛教產生痴戀,以至於讓佛教在整個北魏時代都能在北中國的大地上遍地開花,從而使北魏時代“洵可以說是完全的佛教美術時代”(傅抱石語)!

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千佛洞門口各個時期各種造型的佛塔。 (周珩/圖)

千佛洞1號窟裡的大佛開鑿於北魏中期,印度犍陀羅藝術、中國北方遊牧民族,以及中原儒家文化的特點在這尊高約三米的大佛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貫通與融合。頭頂捲曲的肉髻、魁偉的身軀、高聳的鼻樑上,都留存著犍陀羅佛教藝術和雄健剽悍的鮮卑拓跋族人的影子,不過,遊牧民族的短衣窄袖不見了,西域人的笨重毛質衣服也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體現著中原漢人文明的褒衣博帶、大袖寬幅。中國的石刻造像藝術正是在北魏時代按照“胡貌梵像”、“變梵為夏”和“秀骨清相”的次序,逐漸完成了本土化的演變歷程。

2號窟與1號窟之間有甬道相連,窟呈長方形,中心方柱細長挺拔直通窟頂。2號窟是真正的千佛窟,密密麻麻的佛像壁畫佔滿三面牆壁,當地方誌中說,這些壁畫有北魏的、隋唐的、五代十國的、元代的,以及明代的,各朝的作品相互疊加,最厚的地方竟然厚達五層。窟內正壁繪有明代的五佛並坐像、四菩薩像,以及十八羅漢像,這些畫像均為密宗風格。

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千佛洞內的佛像。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但千佛洞裡最吸引人的是6號洞窟裡的造像。6號窟開鑿於盛唐,窟中央塑釋迦牟尼坐像,兩側各塑一立式弟子和一立式菩薩。弟子是迦葉和阿難,菩薩是文殊和普賢。

迦葉是佛陀弟子中最具苦修精神的一位尊者,他曾因主張入居山林不輟苦修而被佛祖賞識,並將佛法戒律交他主持。佛陀涅槃後,迦葉承襲佛陀的法衣,成功地組織五百名阿羅漢完成了佛經的第一次結集。迦葉去世後,被後人尊為頭陀第一。頭陀就是苦行的意思。窟內的迦葉造像表情嚴肅,雙眉緊鎖,一幅冥思苦想的樣子,很是符合頭陀的特點。

阿難是佛陀最年輕的弟子,因相貌端莊、聰明好學、樂於助人而深受佛陀喜愛。佛陀涅槃後,阿難憑著超常的記憶力複述佛陀的教益,協助迦葉完成了佛經的第一次結集,並繼迦葉之後,成為佛教的第二代傳人。窟內的阿難年輕聰慧,天真爛漫,充滿了生命的朝氣。

在社會活力空前充沛的大唐,對生命意義的直接關照和對生命真實的強烈表現欲,促使寫實主義藝術登峰造極。迦葉和阿難的造像真真切切地將兩位不同個性、不同氣質的人的風度體現了出來,就連阿難優雅翹起的指尖也彷彿散發著動人的生命氣息。

小乘佛教以迦葉和阿難為兩大協侍,大乘佛教則以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為兩大協侍。迦葉、阿難、普賢、文殊在6號窟中同時出現,顯示了小乘與大乘在中國本土上的貫通與融合,也體現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般的包容性和以柔克剛的內化力。

高肉雕飛天

在馬蹄寺石窟群中,藝術成就最高的要數深藏於密林中的金塔寺高肉雕飛天。

金塔寺分東西兩窟建立在蔥蘢而陡峭的馬蹄山坡上,現存佛像兩百餘尊。因為地勢較高,白雲時常在洞窟下的山坡上飄蕩,觸手可及。蒼翠的松柏和潔白低徊的雲彩為這塊靜謐的佛國增添了一份神秘與祥和。

石窟是佛教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形制的不同,一般分支提窟和毗訶羅窟兩種。前者是僧侶集會誦經的地方,一般較寬敞;後者是僧侶居住和修行的地方,大都僅容一人置身。

金塔寺的洞窟是非常常見的中心塔柱式結構的支提窟,窟頂成平面型,甬道很高,幾乎與窟頂同高,但並不寬敞,專家們推斷它很可能是北魏時代門閥大族的私家寺院。

中心塔柱呈方形,最低的壇基一層,四面中央開設寶珠龕楣圓頭拱大龕,佛祖如來跏趺端坐在七寶連臺上。二層的四面各開三個相同的小龕,塑立腳或跏趺菩薩。三層和四層沒有開龕,塑有大型千佛。在佛龕和千佛之間,是一個個挺胸蹺足、顰眉下視的高肉雕飛天。

飛天,又稱伎樂菩薩,梵名叫“乾闥婆”和“緊那羅”,是佛教八部護法神中的兩神。“乾闥婆”在雲霓間播放清香,歌舞散花,又稱香音神;“緊那羅”是“乾闥婆”的妻子,是歌神。兩者形影不離,共同娛樂於佛。金塔寺的高肉雕飛天身材妙曼、體態輕盈,V字形的體態造型、舒展的衣帶、立體的形象,再加上光影的特殊效果,讓這些凌空飛舞的精靈們一個個都具有一種別樣的魅力。

因為隱居密林深處,交通不便,金塔寺在旅遊行業的聲望並不大,但它的高肉雕藝術卻開創了中國洞窟藝術的一個新高度。前浙江大學美術系教授史巖先生曾說:“此類千佛、飛天和菩薩的性質,和敦煌莫高窟北朝系制底窟的影塑完全相同;可是這裡的體形極大,作法採用了高肉雕,富有立體感覺,而且體軀健實,姿態自然生動,在藝術成就上,比較莫高窟那種小型浮雕式的近於平面的影塑又提高了一步。” 另有資料講,馬蹄寺的高肉雕飛天造型在河西地區絕無僅有。可惜的是,因為經費、交通,以及規模等條件的限制,加上缺乏像常書鴻、徐悲鴻這樣大師級人物的鼎力支持與宣傳,金塔寺的聲譽要遠遜於同處河西的莫高窟。

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金塔寺內的高肉雕飛天。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金塔寺精妙絕倫的藝術在獲得業界專家們讚歎的同時,也勾動了一些不法分子罪惡的心思。2002年秋,青海祁連縣的幾位小夥子乘著夜色偷偷越過祁連山,撬開金塔寺簡陋的大門,偷走寺內的五尊佛像和十餘幅精美的壁畫。也許是機緣巧合,也許是佛陀顯靈,就在幾個小毛賊光顧了金塔寺的第二天,限於資金短缺、裝備落後而很少前往金塔寺巡查的馬蹄寺管委會人員竟奇蹟般地來到了金塔寺。佛像被盜的事實在最短時間內被發現了,案件被以最快的速度層層上報。幾個不走運的小夥子還沒來得及花剛剛到手的贓款就被抓捕歸案——兩尊剛剛倒手到尼泊爾人手中的佛像被追回了,三尊沒來得及出手的佛像和十餘幅壁畫還靜靜地躺在祁連山的一個山洞裡!

2003年夏,當我們第二次到達馬蹄寺時,盜佛案件剛剛偵破,敦煌研究院著名的壁畫修復專家、被尊為“中國壁畫修復第一人”的李雲鶴研究員正帶著幾位弟子對壁畫進行修復。

李雲鶴先生隨和可親,完全沒有大專家的架子,在指導弟子們做修復工作的間隙,他還抽空回答我的疑問,向我普及石窟壁畫的修復常識。他為我詳細講解什麼是“以舊修舊”、“修舊如舊”的壁畫修復原則,並讓我第一次對“曹衣出水”和“吳帶當風”的藝術風格有了直觀而真切的感受!那些穿越千年但始終冷冰冰的佛像在他的解說下,也有了生命的溫度,煥發出一種可親可敬的藝術光彩!

三十三天

與千佛洞相距不遠的馬蹄南寺是馬蹄寺唯一的一座藏傳佛教寺院,楊阿卡是這座寺院裡年紀最大的僧人,也是這裡唯一的一位兩度出家的僧人。

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馬蹄南寺是一座藏傳佛教寺院。 (南方週末資料圖/圖)

楊阿卡七歲入寺,在馬蹄寺度過了十三年的少年僧侶生活。那時候,師傅對這個聰明伶俐的小徒弟非常喜歡,除了督促他好好學習佛教典籍外,還經常給他講做人的道理。

1958年,當全國性的“破四舊”運動蔓延到偏遠的肅南縣馬蹄區時,二十一歲的楊阿卡脫下了僧袍。1980年代,國家制定了振興民族宗教事業的政策,發展宗教成了當地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幾位政府人員聽說楊阿卡曾經入寺為僧的經歷後,到他家給他做工作,希望他重新剃度出家,傳播佛教文化。1992年,老楊再一次走進寺院,穿上僧衣、戴上僧帽,重新成為馬蹄南寺的一名在籍僧人。

在群眾心目中,喇嘛就像中醫,年齡越大越有可信度,所以,當地很多牧民、農民都會來馬蹄寺找楊阿卡作法事,求神問疾。

楊阿卡隨和、熱情,他帶著我們參觀了馬蹄寺標誌性的建築“三十三天”。

“三十三天”本是佛教欲界最高層“忉利天”的俗稱,位於須彌山頂,屬於善樂之所。傳說三十三位生前曾作過很多護佛供佛善事的好朋友死後居住在這裡,故有此名。東晉著名高僧法顯所寫的《佛國記》中有“佛上忉利天三月,為母說法”之語,似乎佛陀的母親也常來這裡做客,“三十三天”在佛教中的地位之尊崇由此可見!

馬蹄寺的“三十三天”是一組開鑿於紅砂岩上的洞窟,共二十一個,每個洞窟中都有大小不等的佛像數尊或十數尊。二十一個洞窟自下而上分為七層,下五層為元代洞窟,上兩層是明代作品。下三層各五窟,第四層三窟,第五、六、七層各一窟,重重疊疊,形如寶塔。各層洞窟間有隧道連通,隧道開鑿於巖壁內部,隱蔽而安全!隧道兩壁鑿有很多座小佛塔,楊阿卡說,將耳朵貼在牆上,有時還可以隱隱約約地聽到從佛國印度傳來的梵音。

国宝档案⑤ | 马蹄寺:祁连深处的一束佛光

遠眺三十三天石窟。 (周珩/圖)

“三十三天”的第六層窟內有大佛塔一座,內藏七星寶劍一柄。佛塔是佛教聖蹟,裡面一般藏高僧大德的衣物、靈骨,或者是佛經,埋藏其他物品的比較少。馬蹄寺的藏劍塔有一個傳說:很早以前,馬蹄一帶風調雨順、百姓安康。後來,不知從何處來了一條惡龍,作威作福、殘害生靈,讓百姓們苦不堪言。綠度母獲知此事後,駕祥雲而來,以一把七星寶劍斬殺了惡龍,還黎民以太平。馬蹄的百姓感激綠度母的救苦救難,遂將綠度母作為馬蹄南寺的主神供奉起來,同時也在馬蹄建造佛塔供奉了聖物七星劍。

“三十三天”的最高層是馬蹄南寺主神綠度母的專享殿,內塑大型綠度母像一尊,肩挑蓮花、面目和善。據一些宗教書籍講,綠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有很多的化身,但綠度母總攝其他化身,在度母中地位最尊。因為她是馬蹄南寺的主神,所以每當有法事活動,楊阿卡都要來這裡向綠度母祈禱,祈求她保佑眾生平安!

“三十三天”是馬蹄寺的一張名片,也是它重要的一個制高點。站在“三十三天”的最高層極目遠眺:遠處,是迴環於馬蹄山腰氤氳蒸騰的雲霧;腳下,是鬱鬱蔥蔥茁壯生長的林木;身後,則是造型獨特精美絕倫的佛教造像;千佛洞的鐘聲和南寺裡低沉的誦經聲伴著繚繞的霧氣徐徐飄來,絲絲入耳,隱約可聞,讓人恍若身臨仙境、遨遊太虛!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這樣與人類的悲憫智慧結合在祁連深處的馬蹄寺。

李文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