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气重在:补+化+理+降

《丹溪心法》云:“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这里指出了理气化痰的重要意义。我们在临证中遇到很多病证与痰有关,所以“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也就是说,治气是治疗痰证的关键一环。那么如何从气治痰?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气重在:补+化+理+降

痰与气关系密切

痰是人体内的一种病理性产物,亦是一种致病物质,诸多疑难杂症每责之于痰,故有“怪病责之于痰”,“百病皆由痰作祟”之说。

《类证治裁》云:“饮唯停蓄肠胃,痰则随气升降,遍身皆到,在肺则咳,在胃则呕,在心则悸,在头则眩,……变幻百端,昔人所谓怪病多属痰,暴病多属火也。”此处较详细地指出了痰饮随气升降引起的诸多病症。

其中治气一法,以为能保持或恢复机体正常的气化功能,令全身之津液输布正常,是治痰的重要原则。

痰由多种原因而致,但随气病而生者较多。在人体中,气属功能活动,痰乃水津所化。

若脏腑功能失调,水津不布,必致津液停蓄而生痰。如肺气失宣,水不布散,则气壅为痰;肝气郁结,疏泄失职,则气滞成痰;脾失运化,水不转输,则水湿停聚,凝而成痰;肾气虚衰,蒸化失职,则水泛为痰;三焦壅滞,气化失司,则气结生痰。

气病可生痰,痰亦可阻气,两者互为因果。如肺炎喘嗽患者,由于外邪袭肺,肺气失宣,津液不能敷布,停积为痰,而见咳喘,喉中痰鸣。若痰浊未能及时排除和消散,必内留于肺,遏阻肺气,令壅者愈壅,如此循环,促使喘咳痰鸣加重。由是观之,治痰治气尚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气重在:补+化+理+降

治痰以治气为先

临证中诸多验案说明,治痰治气从补气、化气、理气、降气四个方面着手,可获比较好的疗效。

1、补气

即扶助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亦属治本之法。因痰随气行,亦随气化,气足则津化,气衰则津停,因而成痰。在临床上若属正气不足而兼痰者,每于化痰之中少佐以补气之品,可促使痰液的顺利排除。

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二法。肺主气而布津液,若肺气虚哀,不能布散津液,则必生痰浊,治宜补肺气以祛痰涎,补益肺气,令其排痰有力。

脾主运化,为生痰之源。若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必致痰浊内生而见短气乏力,脘闷痰多,便溏之症,治宜健脾补气以祛痰涎,增强脾胃运化功能以杜绝生痰之源,故有“脾胃健运自无痰”之说。

2、化气

即温化阳气。此法属治本之法,其能使体内外阳气升发,促进气机通畅,令全身的气化功能复常。体内阳气不振,水津不化,必内停为痰,故治必以化气为先,化气包括温脾气、暖肾气二法。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气重在:补+化+理+降

3、理气

即通畅气机。此法有利于使机体气机壅滞的症状改善,令痰浊自动随气的运行而消散和排除。理气包括宣肺气、理脾气、疏肝气等法。

肺气主宣,宜通不宜壅,壅则肺气郁而生痰。倘若肺气不宣、痰浊内阻,见咳嗽痰多,胸膈胀满之症,宜宣肺理气以祛痰,促使肺主气和主治节、通调水道的功能正常发挥,以保持全身的气化功能正常。

脾主升运而化精微。若脾胃气滞,升运失调,精微不行,留而化痰,致脘闷痰多,头重身困,可以理气健脾以消痰,调畅脾胃气机,令其升降复常,精微运化。

肝主疏泄而恶抑郁,郁则气机不通,水津必随气结而为痰。若见脘胁胀闷痰多,或身起痰核等症,宜疏理气以祛痰,疏肝解郁、调畅气机,促使痰的消散,此所谓“气顺则痰自消”。

4、降气

是引痰下行的一种治疗方法。因“痰之为物,随气而行,无处不到”。若气机上逆,往往痰随气上而为病。故凡痰在上部的病变可用降气祛痰法治之。

降气包括降肝气、降肺气、降胃气等法。若肝郁侮肺,气机不利,津聚成痰,痰搏气结,逆于咽喉,见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之症,可理气宣肺、降逆祛痰,旨在痰随气降。

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治气重在:补+化+理+降

肺主宣肃而通调水道,若素有留饮,聚胃关肺,阻碍肺气下降,见上气喘逆,胸痞痰多等症,宜降肺气以强攻涎。

胃气主降,若中焦痰盛,痰随胃气上逆而致眩晕呕吐,痰涎清稀,宜降逆和胃以祛痰。

气病生痰有虚实寒热之分,虚则湿运无力,津聚成痰,实则气机壅滞,津停为痰,因此在治疗的同时,还须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求气之虚实寒热而治之。

总之,治痰宜以治气为先,在治气的同时,还须依据痰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方药。若治痰与治气二者配伍得当,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如果有哪里不明白的地方,可私信区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