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飛地“深汕模式”值得期許

■丁建庭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在地理位置上和深圳並不相連,卻是深圳第“10+1”區,是一塊真正意義上的“深圳飛地”。

“飛地模式”是指不同行政地區打破地域管轄限制,通過跨空間的行政管理和經濟開發,實現兩地資源互補、經濟協調發展的一種區域經濟合作模式。縱觀全國,各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探索“飛地”合作並不罕見。遼寧省12月10日公佈數據顯示,遼寧已設立省級飛地園區72個,市級飛地園區107個,簽約落地飛地項目超過1100個,總投資近1500億元。但與一般意義上的“飛地”管理模式不同,深汕特別合作區明確由深圳一方全面主導,改變了共同決策或各管一攤的傳統模式,在全國再次飲下“頭啖湯”。

由深圳全面主導,有助於讓深汕合作區真正甩開膀子大幹、邁開步子快乾。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去年12月16日,中共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工作委員會、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委員會揭牌。一年來,深汕合作區在城市規劃、產業建設、民生事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階段性成果,為這座未來之城的崛起打下堅實基礎。截至今年11月底,深汕合作區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23%,完成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0%,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57.3%。主要經濟指標增長之快前所未有,昔日的產業窪地正在崛起成為產業高地、創業熱土。

由深圳全面主導,最大的特點就是給深汕合作區注入了“深圳基因”,從而能夠把特區建設的好經驗、好做法、好傳統植入這塊深圳第“10+1”區中。深圳基因,最根本的就是敢闖敢試、敢為人先、埋頭苦幹的特區精神。對比一年多前,雜草叢生的荒地已經被一棟棟現代化的建築所取代,特區精神在這裡慢慢紮根,深圳基因在這裡開始傳承。依託“總部+基地”“研發+生產”“智慧+運用”的產業發展模式,深汕合作區對標高質量發展,堅決摒棄低端落後產能,堅持重大項目、高新技術產業項目、規模集聚項目“三個優先”,目前已形成電子設備及電子產品製造業、大數據、新材料、新能源四大集群,前景一片大好。

深汕合作區代表著一種“飛地”模式創新,為不同地區之間實現優勢互補、資源互補、要素互補提供樣板,為解決經濟發展的區域不平衡、實現先富帶後富積極探路。今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特別提到“創新完善、探索推廣深汕特別合作區管理體制機制”,不僅賦予深汕合作區更重大的戰略意義,也預示著深汕合作區在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制度創新往往是根本性的,是其他一切創新的重要保障。由飛出地一方全面主導,把“飛地”當作“本地”來發展,深汕合作區作出了很好的示範。

深圳市深汕特別合作區即將迎來揭牌一週年,一年的變化可謂日新月異。而以發展眼光來看,現在還處於蹣跚學步期,健步如飛尚需時日,但這種飛地“深汕模式”值得期許、值得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