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2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在姜文80年代的銀幕作品中,初入影壇的姜文便出演了許多留名影史的優秀作品。與劉曉慶、謝晉合作的

《芙蓉鎮》代表著反思電影的最高藝術成就;與鞏俐、張藝謀合作的《紅高粱》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也標誌著中國電影、第五代導演揚名國際;在與潘虹、陳家林合作的《末代皇后》中,對溥儀的成功塑造不僅使他獲得了金雞獎最佳男主角的提名,更展現出了驚人的可塑性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而在80年代、90年代相交之際,姜文與第四代知名導演、北京電影學院教授謝飛合作的《本命年》更是一部不可忽視的佳作。電影在當時不僅獲得了柏林國際電影節個人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大眾電影百花獎的最佳故事片,放在當下的眼光看,它仍舊是一部探索人生意義的佳作,關於都市孤獨失落者的悲歌謝飛導演在訪談中曾談及本片的創造思路、希望影片具有“嚴格而鮮明的社會、性格和心理的矛盾衝突,要揭示生活中善惡、美醜交織的事實”。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電影改編自劉恆小說《黑的雪》,劉恆的文學作品被很多導演搬上銀幕,例如《伏羲伏羲》改編的《菊豆》(張藝謀導演、鞏俐主演)成為了第一部提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華語電影。劉恆認為“文學應該能刺激起人的激情,為文學做出更大的思想投入和感情投入”

第四代導演現實主義電影的新突破

電影《本命年》誕生在八九十年代相交時期,現代化生活方式給了人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中國城市的飛速現代化也促使國內湧現出越來越多城市題材佳作。這些作品以探索商業社會中個體的命運、精神情感、價值選擇為主

在這個時期,第四代導演普遍遭遇美學困境宏大的集體敘事、強烈的歷史意識、詩性表達雖然彰顯了深厚的人文關懷卻無法符合經濟大潮下觀眾對商業性、故事性、感性審美的偏愛

。而謝飛、黃健中等導演在重新思考觀眾需求、平衡藝術創作與市場關係後創作出了符合當下審美又具有較高審美價值的影片,在各自的藝術探索上走得更為深遠。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電影《本命年》是一部現實主義題材作品,它與80年代初期第四代導演們普遍的“紀實美學”相比,又有了新的突破。80年代初期,

巴贊與他的長鏡頭理論雖然受到了第四代導演的普遍推崇,但大多導演所呈現的更是一種理想化、詩意化的現實,這種文學化的口吻與詩意化的意蘊與觀眾的普遍生活狀態尚且存在一定差距。而《本命年》則是從故事主題與電影表達上都更體現了現實主義題材對人真實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關注

電影的紀實性體現在強調真實的環境音與有聲源音樂,電影採取了零度配樂,而是捕捉生活中的聲音、再現畫面內的音樂,軌道旁發出轟隆隆的火車聲、大街小巷上響起了齊秦費翔等流行歌手的歌聲、衚衕里老人們聽的京劇聲音,這些構成了層次分明的人物生活空間,這些影像對研究當時的北京時代風貌、發展水平有史料意義。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本命年》所呈現的美是一種再現生活質感本身的質樸粗糲之美不同於導演前作《我們的田野》中白樺林展示的詩意化的唯美主義傾向,《本命年》呈現的是喧囂的鬧市、狹窄的衚衕陋巷、李慧泉衚衕內逼仄的住所,這些看似與常規意義上的美無關,但當它們構成了一個生命的生存空間、一個時代的客觀圖景之時,它便顯現了人類生命與客觀世界相融的和諧之美

因此,與80年代後期鄭洞天的《鴛鴦樓》、葉大鷹的《大喘氣》等作品一樣,這些對客觀生活本身的呈現引發的是人們對生命意義、個體價值的思考,這中存在主義式叩問幾乎是當時電影工作者的一種集體無意識、一種對時代思考最感性的體現。本片中這種思索最具象地體現在李慧泉這一電影核心角色身上。

李慧泉——一個時代洪流下的失落者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電影以一個跟拍長鏡頭開場,通過這個長鏡頭,李慧泉(姜文飾)從黑暗的地下通道走出,進入到了光鮮的人世間。這個長鏡頭象徵著李慧泉的新生,也扣住了觀眾的心。

當他穿越嘈雜的市井人群、透過狹窄曲折的衚衕摸索到了他昔日住所,一切都發生了改變。母親去世了,昔日的青梅竹馬羅小芬(嶽紅飾)也與博士結婚,也無法回到母親廠裡工作。

物是人非,眼前的一切使他陌生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他是一個時代變遷中的失落者,他想重新融入世界,卻發現仍舊無所適從。雖然隔壁的羅大媽仍舊可以讓他體味到昔日大雜院裡的鄉鄰情誼,但關於理想與愛情,仍舊是杳無蹤影

李慧泉並非是天生的“邊緣人”,他恪守朋友間的義氣,卻也因此陷入一場犯罪而入獄。

他的為人處世與人生準則正是昔日北京胡同間朋友之間的一種“局氣”,也正是後來管虎導演、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六爺與朋友之間的“老炮兒”精神。他的失落看似是一場意外造成的與社會脫節,更深層的本質是在傳統衚衕文化里人們恪守的兄弟情義與現代商業社會中新的生存法則之間無法調和的衝突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因此,

他的失落是一種必然。重新燃起他心中最美好愛情的趙雅秋(程琳飾)牴觸他的過去,雖有愛慕卻沒有足夠的勇氣和信念與之相愛,迷失在物質社會的法則中成為庸庸碌碌的人

無法適應新的商業社會的李慧泉也受到了倒爺崔永利與“刷子”馬義甫(梁天飾)的算計。而昔日肝膽與共的好友方廣德則重新走上不歸路。李慧泉身上的正義感使得他不願重蹈覆轍,而他所信奉的價值觀又使得他註定無法成為隨波逐流的人,他迷失在自己內心的迷宮之中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李慧泉是一個無法用好與壞來形容的複雜角色,謝飛曾說“他(李慧泉)身上有真善美和假醜惡的複雜存在”。

李慧泉不是傳統革命敘事下的英雄,他沒有超越世俗的道德觀和擔當感,他更多是一個平凡的普通人,有著自己心中的正義感與處世準則,追求心中的真善美。但通常也會有自身思維與認知上的侷限,這些特點交織在一起,這個有血有肉的形象才更加真實動人。

不同於傳統主流語境下的正面典型與反面典型,李慧泉的角色意義在於他是無數個時代變遷中無所適從的普通人的真實縮影,他的身上可以看到一代人有過的情感追求與精神失落

悲劇宿命下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思索

在電影的結尾處,李慧泉逆著人流的鏡頭與片頭遙相呼應,在24歲本命年之際李慧泉倒在了熙攘的人群中,頗有種曲終人散的意味,這個

有強烈儀式感的結尾使得李慧泉的死有了一種充滿宿命感的悲劇性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李慧泉是無數時代洪流中焦慮、迷惘的年輕人寫照,是現代都市裡無所適從精神上的孤獨者

李慧泉的悲劇性宿命有很多原因,一方面,

物質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的進程重塑了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價值取向,人們的精神世界豐富了之後也必將面臨新的情感體驗與精神抉擇,李慧泉的失落所反映的正是時代的變化給人帶來的新的精神困惑。另一方面,他們缺乏自省、自律與學習精神,安於沉浸在昔日的情懷和情感追憶下,失去了對新生活、知識世界、現代社會的探索精神

看姜文電影《本命年》,孤獨失落者的悲歌

而李慧泉命運的背後也引發觀眾對如何重塑人生信念、重建價值認同的思索。即是謝飛導演在央視節目訪談中所提到的“怎麼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怎麼發揮出身上優秀的東西與抑制住惡劣”,這是無數文學、影視作品都在探討的問題,李慧泉最終沒有找到自我價值認同,而對於每一個在時代洪流中或欣喜或迷惘的人來說,如何覓得精神的歸宿、找到實現個人價值的途徑,這值得每個人去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