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5 相爱相杀两千年,清明是怎么击败寒食的?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

清明,本是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在农历三月。所谓“清明”,顾名思义,就是清洁明净的意思。《岁时百问》载:“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作为节气名称,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逸周书·时训》 曰:“清明之日,桐始华。”到了公元前104年,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确立了“二十四节气”名称,清明作为节气名称逐渐广为民众所接受。清明作为节日名称,最早出现于唐代,其主要是寒食节的组成部分,此后,就逐渐“鸠占鹊巢”,至南宋时期完全取代了寒食节,成了独立的节日。

简单来讲,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节日,主要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时间与寒食节相邻;二是民俗文化不断变迁,出现了郊祭习俗。前一个因素,自清明确立为节气时即已具备,后一个因素出现于唐代。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清明是怎么逐渐从节气变成节日,最后战胜寒食成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

相爱相杀两千年,清明是怎么击败寒食的?

占据1000多年的C位——寒食节

割股奉君介子推

谈到清明,就不得不说到另一个节日——寒食。

公元前655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其父王宠妃陷害,被迫带着一群家臣仓惶出逃,踏上了流亡之路,这其中就有介子推。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大腿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给重耳充饥,从而保全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股奉君”的故事。

公元前636年,流亡十九年的重耳登上了晋国王位,史称晋文公。此时,他受到一帮大臣的曲意奉迎,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作出了隐居绵山、独善其身的选择。晋文公知道后,急忙带着大臣们赶到绵山寻找,却始终不见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便命人放火烧山,只留下一条道路。一时间,风起火烈,大火绵延数百里。三天后,晋文公上山寻找,却发现介子推与母亲已葬身火海。悲痛之余,晋文公下令在介子推蒙难的那个月,全国上下家家禁烟火、吃冷食。

相爱相杀两千年,清明是怎么击败寒食的?

©介子推“割股奉君”| 图源网络

清明上位也靠寒食

刚开始寒食节还只是在山西地区流行,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成为全国性节日了,甚至南方的荆楚地区也兴寒食节。唐代诗人王冷然的《寒食篇》写道:“禁火初从太原起,风俗流传几千祀,算取去年冬至时,一百五日今朝是。”

到了唐朝,寒食节成为最受重视的节日之一,唐诗中出现了大量歌咏寒食的诗篇。

韩翃的《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王涯的《宫词》:“春风摆荡禁花枝,寒食秋千满地时。”

薛能的《寒食》:“ 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

唐人对寒食节的重视程度远超清明,仅从《全唐诗》中有关寒食与清明的诗篇数量便可见一

斑,点明寒食、清明的篇数分别是154、49篇。而且有些诗篇之所以写清明,主要由于清明的时间与寒食节相近。

寒食节的后一二日便是清明,清明在唐代时依然只是节气的名称,但与此前不同的是,唐代把清明定为改用新火之日,这在唐代诗文中也多有描写。

和凝《宫词》曰:“清明节日颁新火,蜡炬星飞下九天。”

韦庄《长安清明》曰:“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郑辕《清明日赐百僚新火》曰:“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

寒食让位清明,是人民群众的选择

唐代墓祭习俗出现

寒食节禁烟火、吃冷食等传统节俗在唐代得到了很好的沿袭,也出现了新的重要节俗——郊祭。唐代之前寒食节扫墓祭祖这一习俗非常罕见。其实,在三代(夏商周)以前并无墓祭,墓祭拜扫起于秦。杜佑《通典》卷五十二:“三代以前无墓祭,至秦始起寝殿于墓侧。”

唐代寒食节拜扫最初盛行于民间,久而成风,官方因俗制礼,将其编入《大唐开元礼》卷七十八,“ 吉礼,六品一下时祀,王公以下拜扫”,成为官方认同并倡导的吉礼之一,后演变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庙、祭先贤,百姓上坟等。

因清明日通常就在寒食节的假期之中,所以寒食节的节俗活动除了禁火、吃冷食外的荡秋千、蹴鞠、斗鸡、镂鸡子等诸多特有的节俗活动往往顺延到清明。特别是郊祭,并不限于寒食节的这一天,数日之内都是可以的。

此外唐人上坟已有送纸钱的风尚,寒食节全国禁烟,唯有清明才可以生火,所以人们逐渐选择在清明这天上坟,以便焚烧纸钱。这使清明在寒食节中的地位更显得尤为重要。

相爱相杀两千年,清明是怎么击败寒食的?

©清明节墓祭 | 图源网络

重视墓(郊)祭(游)的大唐人民

唐代寒食节假期为处于盛世中的唐人们提供了在郊外祭扫之余踏青赏花的娱乐时间,从唐诗人的大量的诗词描绘中可以感受到寒食节欢乐的郊游气氛。

元稹《寒食日》曰:“今年寒食好风流,此日一家同出游。”

薛能《寒食》 曰:“美人寒食事春风,折尽青青赏尽红。”不过,朝廷对这种风气很不以为然,认为寒食节不能过于娱乐化。唐高宗于龙朔二年四月十五日下诏:“在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坐对松槚,曾无戚容,既玷风猷,并宜禁断。”唐玄宗在《大唐开元礼》中也重申“不得作乐”。但民间并不理会这些禁令,唐人在郊祭踏青的同时寻找乐趣,将寒食节的假期生活过得多姿多彩。

唐代寒食节新的重要节俗郊祭衍生出的踏春赏青与禁烟冷食是相对矛盾的,而寒食节的假期为唐人们提供了统一的娱乐时间,因此寒食节的节俗活动逐渐趋于娱乐化,其程度甚至引起了朝廷的不满,官方因此颁发诏书禁止作乐。这种内在的矛盾,使得寒食节出现了名实不副的问题,就此而言,埋下了寒食节被清明节取代的伏笔。

相爱相杀两千年,清明是怎么击败寒食的?

©秋千原为寒食节宫廷女子游乐项目 | 图源网络

彻底放飞的大宋人民

北宋时,宋人的诗词常将寒食与清明列举或互指,是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邻的特殊性,节点的界限模糊,寒食清明两节相关的活动通常紧联,节俗间相互渗透,重叠交织。

花蕊夫人《宫词》曰:“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楼双夹斗鸡场。”

晏殊《木兰花·玉楼朱阁横金锁》曰:“玉楼朱阁横金锁。寒食清明春欲破。”

且在民间,清明日上坟已渐成风气,黄庭坚《清明》诗也透露出在北宋中后期清明已有人正式上坟拜扫。至此,虽清明日仍被寒食假期所包含,附属于寒食,但已逐渐受到关注,寒食清明在北宋时已呈现出融合的趋势。民间已有清明成节的意识,但清明此时尚未真正独立。

相爱相杀两千年,清明是怎么击败寒食的?

©《清明上河图》记录了清明的盛景 | 图源网络

及至南宋,民间更为重视郊祭,南宋时期的郊祭一般选在清明日。南北宋之交的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卷七《清明节》中曰:“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记述了古人讲究新坟要在清明祭扫。

高翥《清明》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戴复古《清明感伤》曰:“清明思上家,昨夜梦还家。”

且南宋时期,踏青之俗远比唐代还要盛行。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宋人享乐观念的萌发,使得郊祭习俗的内涵更加丰富,如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假日时光,墓前分享祭品变成了郊游野餐。

据李之彦《东谷所见》载:“吾乡多於至节、岁节、清明诣坟所……乘祭之后,大率与兄弟、妻子、亲戚、契交放情游览,尽欢而归。”

由此可见南宋的清明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人们并未因庄严肃穆的扫墓祭祖而影响。反之人们沐浴着春光,郊游踏春,秋千蹴鞠,享受着节日里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息。

在南宋,寒食节庄严肃穆的气氛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大体上不再盛行,但并不表示没有留下痕迹。而清明已不简单的是一个纯粹的节气,已取代寒食成为一个从皇室至民间都庆祝纪念的风俗节日。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节日的清明,其主要节俗基本上完备于唐代寒食节,而寒食节节俗内容也有了很大变化,出现了郊祭、春游等习俗,一改禁火、寒食的冷清情形,变得娱乐化了。

但是,禁火、寒食仍然是节俗的重要内容,清明尚未成为独立节日,只是由于与寒食节日期相近,被设为改用新火之日,成了寒食节的一部分。

在整个北宋时期,寒食节仍是重要节日,清明还是寒食节的一部分,但已经被视为节日了。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达,民众乐于享受,禁火、冷食习俗失去了社会心理基础,寒食节事实上已经名不副实了,加之宗族文化兴盛,上坟、祭祀亲人成了核心节俗,清明节由此替代寒食成节也就理所当然了。

[1]朱志平.从节气到节日:“清明”节日化的时间及其历史逻辑[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5)

[2]张勃.清明作为独立节日在唐代的兴起[J]. 民俗研究,2007(1):169-181.

[3]宋兆麟,李露露.中国古代节日文化[M]. 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66.

[4]姚大勇.唐宋寒食、清明拜扫风习[J]. 现代中文学刊,1998(1):47-49.

[5]何海华.论唐代寒食清明诗[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

[6]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J]. 民俗研究,1990(3):47-52.

[7]杨媛.唐宋清明节俗及其旅游开发研究[D]. 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8]赵馥洁.生命的礼赞——清明文化的价值意蕴[J]. 华夏文化,2009(2):6-8.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