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6 《雪山飛狐》和《倚天屠龍記》是半成品,並沒有寫完

《雪山飛狐》和《倚天屠龍記》是半成品,並沒有寫完

《雪山飛狐》和《倚天屠龍記》是半成品,並沒有寫完

金庸小說的結尾有一個共性:主角一般都是歸隱,退出江湖,不問世事。比如陳家洛、袁承志、郭靖黃蓉、楊過小龍女、狄雲水笙、天龍的幾個主角、石破天、令狐沖任盈盈、韋小寶等等。但是《雪山飛狐》和《倚天屠龍記》卻沒有結尾,小說是突然中斷的,因此主角沒有歸宿。顯然小說沒有完成。

有人說小說這麼結尾是一種藝術手法,為了給讀者留出想象的餘地。但是顯然不符合這兩部作品的情況。這兩部作品並沒有寫完,理由如下:

先說雪山飛狐。雪山飛狐的結尾是這樣的:

……

其時月明如洗,長空一碧,月光將山壁映得一片明亮。那山壁上全是晶光的凝冰,猶似鏡子一般,將苗人鳳背心反照出來。

胡斐看得明白,登時想起平阿四所說自己父親當年與他比武的情狀,那時母親在他背後咳嗽示意,此刻他身後放了一面明鏡,不須旁人相助,已知他下一步非出此招不可,當下一招“八方藏刀式”,搶了先著。

苗人鳳這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只出得半招,全身已被胡斐樹刀罩住。他此時再無疑心,知道眼前此人必與胡一刀有極深的淵源,嘆道:“報應,報應!”閉目待死。

胡斐舉起樹刀,一招就能將他劈下巖去,但想起曾答應過苗若蘭,決不能傷她父親。然而若不劈他,容他將一招“提撩劍白鶴舒翅”使全了,自己非死不可,難道為了相饒對方,竟白白送了自己性命麼?

霎時之間,他心中轉過了千百個念頭:

這人曾害死自己父母,教自己一生孤苦,可是他豪氣千雲,是個大大的英雄豪傑,又是自己意中人的生父,按理這一刀不該劈將下去;但若不劈,自己決無活命之望,自己甫當壯年,豈肯便死?倘使殺了他吧,回頭怎能有臉去見苗若蘭?要是終生避開她不再相見,這一生活在世上,心中痛苦,生不如死。

那時胡斐萬分為難,實不知這一刀該當劈是不劈。他不願傷了對方,卻又不願賠上自己性命。

他若不是俠烈重義之士,這一刀自然劈了下去,更無躊躇。但一個人再慷慨豪邁,卻也不能輕易把自己性命送了。當此之際,要下這決斷實是千難萬難……

苗若蘭站在雪地之中,良久良久,不見二人歸來,當下緩緩打開胡斐交給她的包裹。只見包裹是幾件嬰兒衣衫,一雙嬰兒鞋子,還有一塊黃布包袱,月光下看得明白,包上繡著“打遍天下無敵手”七個黑字,正是她父親當年給胡斐裹在身上的。

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著那嬰兒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萬種,不禁痴了。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他這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全書完)

從情節上看,顯然這件事沒完成,沒完成的事在人的心理上會造成缺失感,嚴重情況下會形成一個情結,總是讓心流流過的時候在此處激起浪花,不斷引起回憶。但是有人對雪山飛狐的結尾有情結嗎?如果沒有,那就不是什麼遺憾,而只是爛尾了。相反,那幾個最後退隱的主人公卻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餘地和無盡的懷念或者遺憾。比如陳家洛、比如袁承志、比如慕容復和阿碧。大團圓結局的就更不必說了。

從創作上看,作者已經入戲了,在代替主人公說話。這段內心獨白不可能是胡斐的想法,因為他正在激烈打鬥,怎有時間想這麼多。高手打鬥爭在毫釐之間,如貓捕鼠,全神貫注,思想是完全放空的。若有一絲念頭,就會讓時間停滯,一旦被對手抓住這一時刻,瞬間就被擊中了。除非主人公是狙擊手,瞄著遠處的敵人,還可以好整以暇地做權衡。所以,這段獨白是作家的思想軌跡的直白,是作家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寫不下去了,索性結尾吧。

為什麼急於結尾呢?因為雪山飛狐是金庸在自己剛剛創立的《明報》上開始連載神鵰俠侶的同時,在《新晚報》上同時連載的一部短篇,作家的精力畢竟是有限的。

再說倚天屠龍記。它的結尾是這樣的:

……

趙敏見張無忌寫完給楊逍的書信,手中毛筆尚未放下,神色間頗是不樂,便道:“無忌哥哥,你曾答允我做三件事,第一件是替我借屠龍刀,第二件是當日在濠州不得與周姊姊成禮,這兩件你已經做了。還有第三件事呢,你可不能言而無信。”張無忌吃了一驚,道:“你……你……你又有甚麼古靈精怪的事要我做……”

趙敏嫣然一笑,說道:“我的眉毛太淡,你給我畫一畫。這可不違反武林俠義之道罷?”張無忌提起筆來,笑道:“從今而後,我天天給你畫眉。”

忽聽得窗外有人格格輕笑,說道:“無忌哥哥,你可也曾答允了我做一件事啊。”正是周芷若的聲音。張無忌凝神寫信,竟不知她何時來到窗外。

窗子緩緩推開,周芷若一張俏臉似笑非笑的現在燭光之下。張無忌驚道:“你……你又要叫我作甚麼了?”周芷若微笑道:“這時候我還想不到。哪一日你要和趙家妹子拜堂成親,只怕我便想到了。”

張無忌回頭向趙敏瞧了一眼,又回頭向周芷若瞧了一眼,霎時之間百感交集,也不知是喜是憂,手一顫,一枝筆掉在桌上。(全書完)

這裡作家又入戲了,在不知所措時,索性讓主人公演自己。主人公掉筆的那一刻,就是作家寫到此處時掉筆的那一刻。

事實上,金庸當年寫到此處時,由於急著開始天龍八部的寫作,曾找倪匡商量續寫下去,但是倪匡說自己哪裡有水平續寫得了他的小說,於是金庸就這麼收尾了。

長篇小說的寫作好比一輛開起的火車,若想停下來,急剎車是辦不到的,只能慢慢減速,需要很長一段的緩衝,而金庸等不及了。張無忌磨磨嘰嘰了一百多萬字了,面對幾個女友,誰也不知道他是啥態度,金庸自己恐怕也不知道,又如何在最後一刻替他做出選擇呢?如果硬做,那不等於急剎車了嗎?可是再磨嘰下去,又寫什麼呢?無外乎添油續命,有那些油,另寫一部也夠了。

我們也知道了後來的天龍八部有多精彩。在連載天龍八部的三年間,金庸還同時完成了連城訣和俠客行的連載,其中連城訣是與天龍八部同時開始連載的,可以想見倚天屠龍記的命運也只能如此了。一件事搞不下去,那就換個陣地,出彩更大,這是金庸一貫的風格。(神意通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