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5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高古玉之美蘊含的深意很多,它的美包含有王侯將相,達官貴人的審美。

做器之前必有樣圖,經審定之後,玉工才能施以工法,所以它代表了當時上層社會的審美水平。

古人生活比現代人簡單得多、樸素得多,考慮問題更深入、更貼切,追求的是事物的內在。

所以,我們看到古玉之美,美得讓你心靈震撼。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中山王墓出土夔龍青玉環

高古玉之美還包含玉工的畢生心力。

玉是神靈的載體、是世上珍品。

玉工在加工玉器是心是誠的,工是精的。

一則玉工是當時頂級的畫家,知識水平、審美水平都相當地高;

二則玉器一旦做壞可能性命不保,所以皇家用玉工精無比。

在當時的環境中,最不缺的是時間,慢慢做。

高古玉之美,美在她承載的內容。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高古玉,承載著對神與圖騰的崇拜,承載著皇權至高無上,承載著達官貴人的高雅與禮儀,承載著美好的嚮往與寄託,等等。

所以,高古玉之美,美在工精,美在傳神。

有種“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的恰到好處的感覺。

玩高古玉,靠的是學習,靠的是感悟,靠的是積澱,靠的是緣分。抓住了內在的美,也就抓住了靈魂,其它技術手段也就只是輔助了。

要達到洞察至美的高度,路還很長,也許一生都難以企及,但只要朝著這個方向走,也是對大美的追隨了。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地攤仿得最多館藏品之一

近年來,高古玉的仿品水平不斷提高,並且突破了前人鑑定古玉的一些理論,給辨偽工作帶了新的難題,致使許多博物館收藏家對高古玉不敢問津,有的懷疑一切,有的又片面的擴大化的肯定一些高仿品。面對近年的高級仿品,過去和現在的一些鑑定古玉的方法已不適應當代古玉的辨仿。

現需要我們不要停留在原有的鑑定理論上,從客觀實際出發,針對仿品的不同特點進行科學研究,深入市場,不斷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的、客觀的、全面的分析鑑定,而不是依靠帶有主觀性的推理、考證、猜測去鑑定真偽。

建立以工藝技術,科學研究,邏輯分析之古玉鑑定法.

一.工藝技術:

(一).前言

1.工具:肉眼,10-15倍放大鏡.

2.採用書籍:天工開物,十二玉作圖.

3.古工藝雕刻邏輯分析(以下內容為與現代電動工具之比較)

(1).雕刻工具硬度低,工具損壞程度大,而玉器損壞程度小.

(2).雕刻速度慢.

(3).雕刻靈活度差.

(4).古玉器形成概念是滾;琢;磨出來的.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南博戰國素面玉龍

(二).古工藝雕刻產生現象(從外而內.從大而小.先肉眼後放大鏡審視,).

1.拋光:

(1).手感:滑而不澀.邊,孔,紋處不鋒利.

(2).視覺:光線柔和,表面不甚光滑略有凹凸面,雜刀紋少,若有留下刻痕較有邏輯與方向性,

(3).練習:可用拋光大理石視覺及觸感與真古玉做比對.

2.切割

(1).邊鋒不銳利,平面粗鈍有凹凸感

(2).若為圓弧型切割側視感覺如剝香蕉,屬於一塊一塊刨落的感覺.

(3).齊家文化所遺留之直線痕應為切盤切割到一半,拉出後從新切入而未對準位(可自我用手鋸切割到一半拉出後再鋸,所遺之痕跡做比對).

(4).半切割會呈現外寬內小V字型,且內部呈半圓弧狀,偽作通常內部為直線且刻痕銳利較少(難)修飾.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南博戰國時期(公元前3世紀),龍紋玉佩

3.直線紋:

(1).線紋外側邊鋒平滑不銳利

(2).線紋內成V字型

(3).直線紋為中段大兩側尖,若長度夠長,會呈現一段一段的接續紋,非一刀到底. (4).紋線內深度會兩側較淺,中段較深.

4.斜刀紋:入刀處平緩,不鋒利,紋內呈V字型

5.孔洞:

(1).呈喇叭狀,外大內小,等量收縮.

(2).孔壁間或有細小旋紋,大多平行有規律,類似螺絲帽內旋紋,規律而大小相似.

(3).孔壁口柔和旋入不鋒利

6.對鑽:孔壁現象如上,若對位不正,會有玉臺階(作偽玉臺階銳利,孔壁平直作做).

7.拉絲:運用於摟空內有圖形處.

(1).其現象為類似保麗龍電熱刀切割保麗龍後遺留一條一條的直線紋. 8.特殊紋飾: (1).紅山文化的瓦溝紋:紅山玉器在很多線紋內有一種特殊紋路會垂直於刻線. A特色: a紋路寬窄深淺接近 , b趨近於平行.

B成因:旋轉切割時細小石英砂碎裂後貼近於鑽壁與玉器摩擦產生.

(2).齊家文化的切線紋:齊家文化可能已發明車床,當切割至一半時,移動車床或玉器再行切割,由於對準關係所形成之一條線紋,類似鋸子切割到一半後拿出鋸子放入切割常會在平面形成一條直線.該切線紋經常見於偽造的玉器上,可參酌玉臺階之邊鋒判斷.

(3).跳(滑)刀:

(4)拋物線紋:一種類似圓弧型之拋物線,愈外側半徑愈大.形成原因不明,可能為金屬類軟線型切割器遺留下之痕跡.

9.玉器細小紋路內因難拋光所以不論古玉或新玉皆會留下細小紋路,古玉細紋是細小石英砂磨

擦出來,故紋路較不尖銳,且方向性較一致,有邏輯性.反之電動工具銳利, 紋路雜沓無方向性,此為判斷的重點.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南博 雞心佩

二.次生變化:

前言:次生變化為古玉成器後,因風化.腐蝕.氧化.礦物交換.再生等.........各種改變稱之.通常年代愈久遠.埋藏環境愈複雜,次生變化狀況愈多樣.若愛好者愈具備玉石礦物之次生變化知識,對紋飾不清之高古玉器也好,或作偽新品也好,在判別上更易掌握.筆者在此不做學術探討,只針對自我研讀心得做外顯現象歸納.

1.氧化(;包漿;老化;寶光):任何物體成器後,必然會與空氣中最活潑的氧氣產生作用,而生成時間愈久遠,氧化現象愈深層.這雖是一種自然現象,讓古玉表面光澤與新 玉回異惟其文字陳述非常困難,又與每人領悟能力;切割玉皮多寡;拋光;玉色;燈光;角度.......有極大之差異,難以一概而論,故筆者僅將其定位為輔助參考

皮殼:其觀念為類似人因年紀增長,其皮膚會形成皺紋;

下垂;斑點新細明體老化現象,而其經常與包漿合併敘述,呈現於玉表為類似自然風化的斑駁現象,但與拋光表

面凹凸現象不同.

2.再生(再結晶):確定為真

(1).表面晶體生長之現象,通常再生之晶體色較白.

(2).該晶體長大為常溫常壓下形成(正常玉礦是在高溫高壓下形成),故結晶鬆散;色白;硬度低.

(3).再生可能條件:A.時間B.酸性環境C.還原狀態

(4).斑晶:未完成之結晶成粗晶狀,有時會有云母般的光澤.

(5).再生不能由人工偽造.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杭州歷史博物館戰國雙龍紋玉璧


3.附著:生成型與沉積型

(1).白色粉末:

A:生成:原生礦物因取代轉化作用(礦物內之元素因被浸泡之水溶解,待水乾後附著於玉表)之白色粉末

B:沉積:埋藏之玉器受水浸泡,待乾燥後遺留之雜質沉澱.

C:上述之粉末間或有厚薄之分,但可以毛刷或盤完(有人以手或臉部之油酯)去除.

(2).褐鐵礦:該狀況邏輯原理同上.唯該黃褐色鐵礦無法盤除(很好的微觀證據).

(3).銅綠:若玉器與銅器合制,待銅氧化會附著於玉表而外觀看為綠色.

A:筆者現無證據顯示銅綠無法短期生成.不敢斷定其為鑑定之保證,因仿間作偽銅綠方式筆者仍不清楚,故銅綠不能當必要條件.

B:銅綠邏輯上僅附著於表面,因氧化銅若與礦物結晶結合,其顯色應不為綠色,而現今出土玉器上確有銅綠,故在此歸納為附著非結合.

4.腐蝕;蝕孔;土咬:礦物中軟弱包體或粗粒晶體在酸性環境下特別容易風化變成蝕孔或蝕斑.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南博 人面獸帶

5.沁色定義:礦物顏色;硬度;密度;透明度;光澤等物理現象改變之通稱.

(1).紅化(含黃化;灑金黃等黃色系):

A:為褐鐵礦之呈色.

B:血與硃砂皆不會沁入礦物內,僅會附著於玉表.

(2).黑化:

A:礦物內的含鐵量增加或鐵的型態改變,黑漆古內含主要成分為鐵.

B:火燒(若火燒溫度夠高時間夠久反而會深層白化).

C:石墨(由地底或墓中有機碳生成)造成,顯色為教灰白.

D:水銀不會沁入玉內,故水銀沁為錯誤說法.

(3).其它色澤變化

(4).沁色為古玉於地底被其它礦物侵入而形成,其外顯現象為:

A:通常入沁皆從玉表裂縫;斷口進入,並沿晶形向內,故從沁色行進方向可知晶型脈哩,並可與器型配合判斷.

B:玉色(成器前已存在---新)與沁色(次生變化----古)分辨要點須配合雕工,在雕工上之變化色為沁---古,反之為新.

6.白化 a.白化非沁色.b鈣不會入沁,不會造成色變,故無鈣化該名詞.)

(1):深層白化:

a:白化程度嚴重,已無法恢復玉色

b:其易於潮溼環境中生成.

c:白化原因為晶體間隙變大或變粗或轉變成不規則狀造成散射現象(如雪-白色]與水-無色]區別),或斷裂處(晶體斷裂)亦為白色.

d:出土之深層白化玉器須於空氣中乾燥時日,若立即泡熱水會有碎裂可能.

e:深層白化玉器常會有平行裂橫.

f:極度白化之玉器硬度會變小,切忌以硬物刮削.

A.象牙白:生成過程為先紅化(被赤鐵礦入沁)再生成白化.

B.雞骨白:白帶灰,較常帶黑絲或裂紋.

(2):淺層白化(內容同附著之白色粉末項).

7.變型:溫暖潮溼環境下加上特殊原因之擠壓會造成玉器之變形扭曲,該現象難以仿製.

8.氣味:出土(墓)之玉器會有含氮之阿摩尼亞氣味,若無泡熱水或化學藥劑情形下氣味會保留相當時日,為鑑定之好方法.

9.玻璃光:其生成原因不明但顯微鏡下其晶體組織表面平滑,目視下為平滑光亮,類似玻璃,為確定為真之極佳方式..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邏輯分析:

1.邏輯本身之功用:邏輯本身不是辨識古玉的方法,但邏輯可藉其思考辯證所思考方法之正確與否,來判別對錯.

2.礦物學與鑑定古玉之關係:礦物學提供古玉次生變化之種種狀況,雖然有些狀況只能於實驗室中實驗,有些觀察只能藉由儀器,並非全部知識都能讓玩古玉者用肉眼辨證,但玩古玉者須有認知,凡尚未經由科學認定之判斷,絕不輕言相信,更不能拿來當鑑定標準,就是礦物學不等於鑑定古玉方法,但鑑定方法必須有礦物學證實.

3.考古學與鑑定古玉之關係:考古學主要目的是鑑定古器物年代,並純粹對古器物做描述,但玩古者不僅要對古器物做正辨,還須對新作器物與古器物間差距瞭解,所鑑 定標準器來自於考古研究,但鑑定方法不僅止於考古學尚須有偽做知識.

A:型制之於鑑定:型制因其可模仿性故型制只能以其它方法確認為真後方借用型制斷代.

B:仿間多數自認對古玉型制有獨到認知者,經常以神韻;皮骨....不精確之形容詞否定他人,並藉此建立自己權威,其實神與韻皆無法量化或認知化,純屬無知的自傲, 鑑定方法論之目的就是要去除權威,建立一個客觀並可認知的平民化知識.

4:雕工之於鑑定:古玉與新玉最大差異點就是在古工藝三大侷限(相對於現代電動鑽石刀),速度;硬度;靈活度,

A:雕工之於鑑定古玉為必然且首要條件,因為只要是古玉必然是由古工具雕琢出,縱使因年代不同或有先進與否問題,但與現代電動工具相比,差異就不大,.所以玩古玉者務必精研雕工.且不僅古雕工痕跡須瞭解,對電動工具亦應有掌握,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方為真知.

B:仿間雕工作偽者已對古工藝痕有很深入的認識,並且愈仿愈像,但瞭解的愈深入,觀察愈仔細,被騙機率愈小,還有認識角度愈多,相對作偽者模仿成本高耗時久, 就像防止失竊最好方法就是多上幾個鎖,小偷不是打不開,是太麻煩.

C:雕工判斷有些地方無法百分之百確認(現今偽作會針對古器文飾作模仿),但若發現有一處紋飾為錯誤,那麼該物就應判斷為錯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蘇富比拍賣 西漢 玉豚一對

5.次生變化與鑑定古玉之關係:

A:次生變化乃礦石在時間中之改變狀況,對鑑定古玉器有非常具體且科學性幫助.

B:玉為礦石,所以古玉會產生現象礦石亦會有相同變化,玩古玉者喜歡以玉色;沁色等來辨別新或古,這是錯誤的觀念,所謂沁色是玉器成型後,某些元素經裂(斷)口侵入而改變玉的顏色,同樣任何一塊礦石都會有一樣變化,而辨別關鍵在於若沁色在雕工之上(若有明顯裂(斷)口)更易證實,若顏色明顯被雕工覆蓋,那只是玉礦原色,只是一件帶雜色的新玉罷了.

C:次生變化通常需數百年甚而上千年的時間,並且須配合環境因素,故非所有古玉器皆會具備該些現象,所以次生變化面對高古玉器中嚴重到雕工已難辨別狀況時特別重要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香港蘇富比拍賣 西漢 白玉辟邪

6:鑑定古玉與偽造之間的關係:

一個在完美的鑑定方法絕非萬無一失還是會有判斷錯誤的情形,因為作偽的目的就是欺騙,並且會隨著定論的研究報告中去修改作偽的手段,所以鑑定方法只是增加參考依據,讓欺騙增加難度.增加時間,增加成本,倘若不精研基本工,被騙只是應該,怨不得他人.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千萬別說你懂古玉系列:高古玉


7.養成一個正確判斷心態:不看出處;不聽故事;不信權威;不管擁有者多有名氣;不管是否在博物館,要先建立一套公正客觀判斷方法,一貫的判斷標準,每一步都按部 就班的看,抱著找碴的精神你也能變專家.

8.錯誤鑑定方法論:

A:型制不確定性:

a:型制可模仿.

b:型制確定邏輯難判定:型制隨著考古發現會做更改.

B:神韻;皮骨;體會.....:這些玩玉者常用字眼都是毫無價值的形容詞,也是一種無知者掩飾無知的說詞,如果是確切證據,一定可以找到論述表明,如果不是肯定的答案,只有你看得懂,或是所謂的因為你玩了十年才看得懂.....,而無確切論述,那你必定是不知其然,亦不知其所以然,並且害怕他人看出你的無知才會有的說詞.所以既使是新進者,只要言之成理,那也是我的老師.

9.無老料新工這一說詞:仿間有玩玉者喜歡討論老料新工這一問題,其實古董的定義就是一百年,一百年內雕琢就是新品,所以東西和料無關,和雕工時間有關.

10.玉器如果過髒;過油;有一些奇怪雜質;奇怪顏色.....等導致無法判辨刀工或次生變化者,建議放棄.

11.如何盤完玉器:溫水浸泡後以毛刷盤玩效果最佳,不建議使用腐蝕或有酸鹼性物質浸泡但剛出土之雞骨白玉器務必乾燥時日,忌出土後泡水會碎裂

.四作偽:

(一).雕工作偽:

1.拋光作偽: A.腐蝕作偽:腐蝕後的玉器表面會造成蝕孔;凹凸狀(參酌次生變化作偽酸腐). B.震盪機:當玉器刻成後放入震盪機內與硬度相近的圓形球珠碰撞,會造成表面凹凸. C.不拋光:以電動工具放慢速度雕刻,刻後不拋光,會造成表面有凹凸感

2.螺旋紋作偽:在轉彎處故意留下衝出的切線.其判斷方式為有沒有穩定邏輯,會不會有的地方有,有的地方則沒有,是自然或人工造作.

3.喇叭孔作偽:

A.大小管鑽二次(以上)鑽孔:

B.先斜鑽,後直鑽二次鑽孔:

C.挖削式鑽孔:

D.球型鑽鑽孔:

4.直線紋作偽:

A.可判斷是否紋線兩側較淺;較細,中段較深;較寬.

B.邊鋒是否有崩腳,是否太銳利.

C.紋內細紋有無邏輯性,是否雜亂,銳利.

5.斜刀紋作偽:

6.玉臺階作偽:

(二).次生變化作偽: 1.酸腐作偽:

A:現象:

a有蝕孔

b有白色硅質粉狀物生成

c會造成玉器白化(白化程度視浸泡濃度與時間成正比).

B:辯證:

a不會生成礦物及褐鐵礦

b人為酸腐蝕會快速吸收玉石內水分子造成脫水,所以其白化現象無自然光澤並有乾澀現象產生(死白色澤).

2.加熱作偽(白化):

a表面會產生黑色裂紋

b:器物造成脫水色蒼白(較少使用火燒白化作偽).

3.顏色作偽(偽紅;偽黃;偽黑):

A方法

a加染料或油酯染色

b燒烤作色(筆者未從任何書籍發現詳細作法,故無法提供破解之道).

B辯證:

a熱水浸泡後以布或紙吸水會掉色.

b筆者曾見一種作偽方法其有刀工處(線紋;孔洞...)會有一些淡黃色粉末,若將其浸泡熱水會暈散,他不會掉落且會模糊刀工,其成分不明但偽妝效果良好.

4.加臘偽裝包漿,若用毛刷盤玩會有包漿視覺感,若於下凹處刮削可發現白色臘掉落.五.研究盲點:

1.雕功偽造日新月異,雖對古器物刀工瞭解有一定分析,但對偽造能做到甚麼程度尚無法瞭解,目前只能不斷到市集去觀摩瞭解,亦盼廣大玉友提供最新信息.

2.酸腐蝕對次生變化及刀工都有很大殺傷力,混淆視覺效果極佳,且酸腐蝕作偽的專章書籍太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